下书看 >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 第183章 冥府大乱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第183章 冥府大乱

    敖鸾抬头一望,只见这府邸与阳间高府一模一样,唯有屋檐之下,悬挂一盏盏白灯笼,光芒黯淡。

    此刻中门大开,忽有一人迎上前来,拱手道:“见过表小姐。”

    “不必多礼。”敖鸾笑道,“梁郎将,威宁侯可在府中?”

    这人正是梁三郎,自战死沙场,下了黄泉,却不愿投入轮回,便来至此处,护卫高修远。

    “君侯正在前堂等候。”梁三郎颔首道,“不知郎君可好?”

    敖鸾轻点螓首:“表哥一切安好,你不必担忧。”

    “那便好。”梁三郎一笑,忽而黯然,“可惜,我不能再为郎君效力,只能为他祈福。”

    敖鸾看他一眼,不禁感叹,昔日鲁莽冲动之人,如今也颇有几分沉稳了。

    可惜,人鬼殊途,高楷无法一见。

    “我欲拜见君侯,还望梁郎将引路。”

    “是!”

    两人进了府邸,来至前堂,梁三郎叉手侍立,敖鸾上前万福一礼:“见过君侯。”

    上首,高修远端坐玉榻,头戴冕冠,身穿冕服,与高楷规制一般无二。

    “鸾儿来了,不必多礼。”高修远笑道,“坐吧。”

    “谢君侯。”敖鸾端坐一方圆毡,直言道,“不知君侯有何事相托?”

    高修远面色肃然,沉声道:“楷儿封侯之日,我这个做父亲的,沾他的光,获封侯爵,于冥土之中安身立命。”

    “不知为何,冥冥之中,忽生一方感应,陇右道将有大旱,延绵甚广,似牵连河西道、吐谷浑。”

    “这感应徘徊不去,一日强过一日,我实在忧心,只好托梦给楷儿,让他早做打算。”

    “却不想,阴阳相隔,纵然我竭尽全力,也难以传达。”

    敖鸾面色微变:“大旱?”

    “正是。”高修远面沉如水,“此次旱灾非比寻常,恐怕有赤地千里,波及西北诸州。”

    “源头似在河西道,却不知具体位置,也不知何时牵连陇右。”

    敖鸾轻点螓首,此等大灾,关乎天机,难以预测,唯有早作准备,避免饿殍遍野、卖儿卖女、易子而食。

    “鸾儿定会告知表哥,早做防备,及时赈济。”

    “如此便好。”高修远稍减忧虑,叹道,“西北边陲之地,本就荒僻,物产不丰,又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如今,又有天灾降临,席卷无数州县,唉,民生多艰呐!”

    梁三郎、敖鸾皆心有戚戚。

    默然片刻,见时辰不早,敖鸾起身告退。

    高修远颔首:“鸾儿此去,代我问候夫人、楷儿、儿媳。”

    敖鸾点头一笑:“姑母、表哥、嫂嫂身体安康,君侯不必忧心。”

    “不过三月,君侯便要做祖父了呢!”

    高修远目光一亮,笑容满面:“祖宗保佑,我高家后继有人。”

    “待我这小孙儿出世,还请鸾儿捎来小像,让我这个做祖父的瞧瞧。”

    “固所愿也!”敖鸾点头应下,万福一礼,便告退出府。

    一抬头,忽见一座祠堂矗立,红光弥漫,一个个人影闪动。

    “这是英烈祠。”梁三郎笑道,“仰赖郎君仁德,我等战死者,在这冥土有一处存身之地,不至于成为孤魂野鬼。”

    “还可得香火供奉,转世为人,不坠幽冥地狱。”

    敖鸾颔首一笑:“如此甚好。”

    正欲踏上马车,忽见一道道哭嚎、求饶声传来,不由循声望去。

    却见两名黑白鬼神,押着百余个衣不蔽体的孤魂,走进冥府深处。

    偶有稍慢一步者,当即招来一顿鞭打,一时惨叫不断,魂体黯淡下去。

    梁三郎拧眉道:“泰山府君不知所踪,冥府大乱。”

    “这些个鬼差尽皆胡作非为,但凡捉到孤魂,少不了一番殴打,更会投入阿鼻地狱,受酷刑折磨,直至魂飞魄散。”

    “所幸,我等有郎君气运庇佑,鬼神皆不敢侵扰,方才相安无事。”

    这百余个孤魂,经过英烈祠与高府,皆面露艳羡。

    恨不得窜入其中,享香火供奉,只可惜,他们来至陇右道之外,不敢造次。

    却忍不住祈求:“若高君侯早些平定天下便好了。”

    “啪!”两名鬼差颇不耐烦,又是一顿抽打,一众孤魂惨叫着飘远。

    “神君饶命!”

    敖鸾见此,叹息一声:“惟愿人间早日恢复太平。”

    梁三郎蓦然开口:“表小姐,时辰不早,该启程回返阳间了。”

    敖鸾点了点头,上了马车,回到鬼门关,往前一跃,倏忽之间,改天换地,重返人间。

    此刻,太阴高悬,洒落道道光华,夜凉如水,仿若刚才所见,只是一场幻梦。

    敖鸾沉默片刻,盘膝而坐,缓缓进入修行之中。

    一转眼,玉兔西坠,金乌东升。

    她回转高府,向高楷禀报。

    高楷微微蹙眉:“如此大旱,若不提早准备,恐怕必有大祸。”

    “不知可有办法消弭,防患于未然?”

    “此为天定,难以改易。”敖鸾轻摇螓首,“表哥唯有早做打算,赈济灾民。”

    高楷郑重点头:“鸾儿此行辛劳,可先去休憩一番。”

    “是。”

    待敖鸾告退,高楷沉吟片刻,唤来唐检、宇文凯二人。

    “唐检,你派奉宸司人手,时刻探查河西道、吐谷浑是否有旱情,不得有误!”

    “是!”唐检领命而去。

    “宇文凯,你负责研制水车,灌溉器物,务必简便省力。”

    “遵令。”

    待宇文凯离去,高楷犹觉不足,当即修书一封,命陇右道各州县,安排军民挖沟渠,造溪井、建蓄水仓。

    一应钱粮所耗,皆由府库支取。

    又下令各州刺史,关注旱情,若有异状,即刻来报。

    想了想,又让麾下百姓,若有余力,多养鸭鹅。所谓久旱必蝗,鸭鹅可治蝗虫。

    “终究力有未逮,只能防患,却无法避免灾祸。”高楷叹息一声。

    “旱灾之时,赈济灾民所耗粮食甚多,以府库之中贮存,决然不够。”

    “须得提前去其他道州购粮,且不能由府衙出面,以免惊动四方。”

    想了想,他唤来安兴仁交代一番。

    “主上尽管放心,此事微臣一定办妥。”安兴仁满口应和。

    高楷笑道:“得兴仁之助,我之大幸!”

    诸事议定,他稍稍松一口气,却不知为何,总有一丝阴影,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