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千门36天局 > 第5章 司马懿复出

千门36天局 第5章 司马懿复出(第1/2页)

    第5章 司马懿复出

    1

    建兴九年三月,孔明闻曹真退兵长安之后,不治病死。便对这位能看透蜀中虚实的敌将,忌恨全消,对这位一代将才产生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曹真是被老天爷气死的,这一场三十余日的秋霖,破坏了他的用兵之计。如果没有这场秋雨,曹真三路并进的计划得以实现,蜀军南北不能相顾,确实穷以应付。这场大战,真不知会有什么结果。

    曹真一死,魏军折了主帅,又是蜀军趁乱北伐之机,孔明立即从各镇召集大将到汉中,商议用兵。

    改名李平的李严,魏延、刘琰、姜维、马岱、高翔、张翼、张疑、吴班、吴懿、廖化等将领遵命齐集汉中,参见丞相。

    孔明指出,此役不战而胜,实乃天助我也,而我十万大军厉兵秣马已久,正可反守为攻,趁势攻取关中。

    众将久备无战,正摩拳擦掌,欲试锋芒,听了丞相之言,无不应声赞同。孔明又道:

    “四次北伐,仅得武都、阴平二郡,其它州郡都是得而复失。究其原因,皆因军无据点,进虽如飞,退也如流。此次务必夺取祁山,步步为营,得一地守一地,以作北伐基地。”

    魏延一向认为丞相不肯听他兵出子午谷之计,才有几次无功而返的结果。今见魏将曹真出子午谷未成,就不敢再有微言。只是带头说道:

    “但听丞相调遣!";

    魏延且无异议,众将也就异口同声拥护丞相的用兵方略。李严口虽不言,心里明白,丞相舍近求远,从祁山进兵,那是避实就虚,丞相显然看到渭水一线,陈仓有魏军大将张合把守,建威又有郭淮防御,三辅地区还有费曜、戴陵的机动部队,只有祁山比较空虚。丞相以为只要避免失街亭的错误,就有可能重复第一次北伐,占领大半个关中的胜利。可是他没有估计到,这次动员兵力更多,消耗更大,舍近求远,转运路程更长,这将是蜀军致命的弱点。

    孔明好像看出李严的担忧,又说道:

    “此次用兵,粮草转运是关键。长途转运,道路崎岖不平,而且眼下正是阳春三月多雨季节,这将给运输造成更大的困难。”

    但他接着指出,这些困难他早就想到,众将不必担忧,他已经有了克服困难的办法。

    说着就叫关兴、张苞抬出一件东西来。

    众将都围拢上前观看,只见那是一只形似水牛--般大小的木制大牛。

    木牛也有牛头,牛头上也有牛耳、牛目、牛舌。牛腹特大,成四方,形似一口大木箱。也有四只牛腿,每条腿上还有四只小足。还有牛尾一尺见长,挂在股后。

    众将见状,都不知这有何用。

    “这是木牛。腹中可藏粮谷五石,可御风雨。平地山路,上坡下坡都可行走。单独一只日行数十里,一群行走日行二十余里。”孔明解说道。

    众将听了,嘴上赞不绝口,心里却不相信,这木牛怎么可以像活牛一般行走呢?

    孔明好像看出众人心中之疑,当即就叫五名士卒背来五石粮谷,又叫关兴、张苞当众示范,赶牛上路。

    二护卫将领命,只见关兴--拍牛背,牛腹之上的木盖就自动打开。关兴命那五名士卒倒进粮谷,那五石粮谷就悉数被吞进牛腹。牛腹藏粮,就是下起大雨,也被严严密封,不怕雨淋。

    关兴复上木盖,又对众将说明,这牛角主方向,这牛舌主进退,那牛尾主速度。

    说罢,将那牛角轻轻转正,一动牛舌,那木牛真的抬脚动了起来。

    那四只牛腿可直可曲,向前迈动。每只脚上的四个小足,可伸可缩,可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调节平衡,保持牛身平稳。木牛真的活了起来,把那五石粮谷稳稳当当向前运去。

    张苞又连动几下牛尾,那木牛就把腿抬得更高,步子迈得更大,人跟在后面,小跑才能跟上。

    众将都看呆了,不知不觉跟在那木牛后面走出了近半里路。关兴又把牛角一转,木牛很听话地转回身来,走回中军帐。

    “哈哈。.... 怎么样?";

    听到孔明爽朗的笑声,众将这才如梦初醒,惊呼丞相真是神人,可以点石成金,一堆木头经他的手,就变成了一只活牛!

    孔明却连摇羽扇道,这不过是熟知物理,巧用机械,苦思冥想的结果。他不是神人,木牛也不是神物。

    关兴、张苞这才对众将说明,丞相为了造出木牛,光图纸就画了几百幅,断断续续试验了近一年,才造出这个模样。

    众将听了,更加佩服丞相的智能超人。

    见众将看了木牛,对长途粮草转运之忧一扫而光。孔明就令升帐,分派各路人马进军事宜。

    孔明是个精细稳妥之人,进攻祁山,渭南一线不能不防。便令扬武将军邓芝镇守斜谷,替下刘琰,让其回成都养病。命廖化镇守城固、赤阪、汉乐,以防陈仓之敌。又派前将军袁??助陈戒守武都、阴平二郡,以防建威魏军。其它八万大军,分由魏延、马岱、姜维、王平、高翔、张翼、吴班、张疑、吴懿率领,成四路大军,出汉中北伐。

    众将都有分派,单是李严好像被丞相遗漏不用。李严正在诧异,忽见丞相对他笑道:

    ”中都护李严,与我同为托孤大臣,担当重任。留在汉中主治丞相府事,兼管大军粮草转运,望莫推辞!";

    李严听了大吃一惊,丞相将他调到汉中,本以为将无善终。不料丞相对他全无恶意,反而对他信任有加。现在让他代理丞相府事和转运粮草,这分明是托以大事,把半壁江山交给他了。

    但是受宠若惊之余,他又担忧起来。大军八万之众,后方千里转运,虽有木牛运粮,难保也要出错。而且蜀中征粮之难,众所周知,若是粮草供应不上,岂不招来大祸!

    这样一想,他又摸不准,丞相这是托以重任呢?还是给他设下陷阱?

    孔明见李严没有爽快答应,又向他征询道:

    “李都护若是感到为难,就把随军长史杨仪留下来,担任助手。”

    李严急忙谢绝,说是中军帐军务繁忙,丞相也离不开杨长史帮忙,他岂能把丞相的得力助手要过来呢?话虽这样说,其实是怕丞相的人在他身边监督,更不自在。

    丞相正等着他答复,众将领也都用疑问的目光看着他,他不能毫无理由,就推却丞相授给他的重任了。

    “丞相如此看重,只怕本人不能胜任,故此犹豫不决,不敢爽快领命。既是丞相相信得过,我也就勉为其难了!”李严只好答应。

    虽然不爽快,但还是答应了。孔明也不计较,就叫杨仪上表申奏请封,又令有司给李严铸造临时关防大印,绣制职旗,以便日后在汉中名正言顺管事。

    李严听了急叫且慢,孔明及众将都感奇怪,已经答应了,为何还要反反复复呢?

    李严却道,他现在改名了,不叫李严而叫李平,希望丞相上表请封和授职,不要再用他的旧名字。

    这又使众人大感意外,李严是个天下人皆知的名字,为何要

    改名呢?

    孔明听了眉头--皱,正想问个究竟。但见李严一本正经的神态,就知这不是随意作出的决定,内中定有缘故,便闭口不问。

    是夜,孔明轻车简从,亲到李严营中造访。李严急忙设宴接待,孔明也不客气,就同李严同饮。酒过三巡,孔明定定望着李严,突然问道:“亮用兵北伐,先生莫非有何异议,但说无妨!”李严急忙否认道:

    “丞相用兵,乃是奉行先帝遗诏之义举。不管是李严,还是李平,都从心里敬佩丞相的义举。”

    这话说得很巧妙,不管从前他与丞相同为托孤大臣,或是现在成为丞相的部将,他都没有异议。

    “莫非亮请先生到汉中,共图光复大业,先生受了委屈,心存疑虑?”孔明也听出弦外之音。

    李严急又分辨说,这不是委屈,而是丞相看重。如今丞相又托以半壁江山,把关系八万大军生死存亡的督粮大事交给他管,他怎么会怀疑丞相对他的诚意呢?

    “先生对亮还是存有戒心,不肯说实话。”虽然李严说的很在理,孔明还是觉得他言不由衷。

    “何以见得?”李严听了大吃一惊。

    “先生何以改名李平呢?”孔明望着他笑问。

    “这。.....”李严迟疑片刻,答道:“李严曾在江州,一向无所作为,现在丞相帐下,改名李平,只图从头开始,重建功业。”

    “恐怕是屈居亮的帐下,委屈了李严的大名吧!”孔明眯着眼睛盯着李严。

    李严急忙否认,说是能在丞相帐下,常听丞相教诲,多长见识,他是求之不得。

    孔明听了只是不断摇头,自言自语叹道:

    “亮绝无委屈先生,削弱先生权势之意。实是军中人才空虚,不得已才请先生到汉中听用,先生若是肯担起北伐的重任,亮也愿意在先生帐下听令。”

    这话李严听了,只信一半,说是军中缺少像他这样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这他相信。说丞相愿意在他帐下听令,就不是真话了。

    孔明见其低头不语,知他城府很深,若非真诚相待,说一些大道理,是不能使他信服。就又道:";其实先生对亮北伐之举,能否成功,也存疑虑!";

    李严抬头扫了丞相--眼,又低头不语,算是默认。孔明就开诚布公说道:

    “亮多次兴兵北伐,实是勉为其难,不得已而为之。先生也知蜀中空虚,而且越打越空。而亮为什么征战不止呢?";

    李严抬起头来,注视着丞相,他想知道丞相的葫芦里究竟装着什么药。

    ”天下三分,实是南北对峙。蜀吴二国若是偏安自守,将被曹魏各个击破,吃掉了一个,再吞一个。所以吴人虽有长江之险,但他们知道这个道理,不敢据验自守,年年征魏不止,虽屡败,仍屡战。而我蜀汉,打的是光汉复刘的旗号,你说能凭险自守,等待挨打,连吴人都不如吗?";

    李严听了这些话,知是丞相肺腑之言。原来自己是不在其位,不知丞相之苦。丞相北伐,以及他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保蜀汉不被吞并。就是丞相对他所采取的防范措施,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绝非个人争权夺利。

    丞相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对他李严虽有防范之心,却无加害之意,他今夜肯对他说这些心里话,还是对他寄于厚望,实是希望他在汉中能有作为,独当一面,保证大军顺利北伐。

    “丞相,从今以后,你就让我叫李平吧!”李严觉得此时说什么话,都不好表达自己的心意。

    孔明也知李严不是那种不明事理,不知羞耻的人,听他这样说,知他尽释前嫌,也不点破,点头含笑告辞。

    2

    孔明八万大军一动,北守建威的郭淮就把告急表章送到洛阳。

    魏明帝览表,顿感不安。孔明此次用兵,不同以往,大有一举吞并关中,灭了魏国的气势。便对尚书孙资说:";大将军曹真不在了,朝中能与诸葛亮匹敌的统帅恐也难找,事到如今,朕只有御驾亲征了。“

    孙资却奏不可,他说:

    ”东吴屡屡跨江北侵,对魏也是虎视眈眈。眼下防御东吴虽有满宠,但皇上也不能专重西蜀之患,轻视东吴之忧。皇上应该居洛阳,如泰山镇九州,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之。这样才能使国家稳定,人心向魏。至于北边御敌的统帅,臣以为也不难找,诸葛亮不是有个死对头吗?";

    魏明帝听得出来,孙资是在举荐司马懿。

    司马懿确是诸葛亮的死对头。当初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失守,秦川告急,关中就要全部陷落敌手。司马懿一条奔袭街亭、断蜀军退路的妙计,四两拨千斤,就使蜀军仓惶退兵。

    至于说司马懿中了空城计,那也是千虑一失,在所难免。老太尉华歆说是纵敌,以谋拥兵自重,当时他就感觉那是捕风捉影。

    然而复用司马懿,交付兵权,他也不能放心。高祖武皇帝的那句话,总像警钟那样,时时响在耳旁。而且朝中也有不少人忌讳,要用司马懿,还要费不少口舌,单是太尉华歆就难说服。

    孙资见明帝听了他的奏议,不置可否,就知其中缘故何在。便又低声奏道:

    “皇上担忧兵权落在司马氏父子手中,尾大不掉,恐成后患,其实这也不难防范。”

    “你说如何防范?”魏明帝急问。

    “何不请故大将军曹真的儿子曹爽,继承父职,统领全国兵马,他司马懿不就有了克星了吗?”孙资赶紧说出他的对策。

    魏明帝听了却大失所望。故大将军曹真奉事三朝,雄才大略,文武兼备,入则为相,出为上将,举国敬仰。可是他的儿子曹爽,无能无德,荫受父功,封武卫将军,随父多年,寸功未立。让他拜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将来岂是司马懿的对手。

    明帝虽然将曹爽视作皇家兄弟,对其十分宠遇。但那是因为倚重他父亲的缘故,这才对他亲近,果真托以大事,他从心里就感不放心。

    “皇上,曹爽虽然不是干才,但这无妨。”“不是干才,怎说无妨?”魏明帝责问。

    “曹爽虽然才干平平,仍可以承袭父职。他父亲奉事三朝,手下将佐如云,门生故旧遍天下,其中不乏能人高人。而且司马懿要去督军的雍凉二州,那边的四大将领张合、费曜、戴陵、郭淮也是曹真的老部将。司马懿督师御敌,只用其才,未必就能把四大将领变成他的人,皇上何忧之有?”孙资急忙解释。

    这一席话总算把魏明帝的重重忧虑,从里到外全部消除。但是欣喜之余,他又担忧,司马懿何等精明,如此摆布,必定被他看出其中玄妙。他若借故推辞,不肯复出,岂不是枉费心机。

    孙资立即自告奋勇,让他前去宛城宣旨,必定把司马氏父子说出来为国效力。

    魏明帝一向看重孙资的才干,知他不是妄言,马上允其所请。次日朝议,魏明帝就令下旨,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加录尚书事。复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加大都督,假节,督雍凉二州兵马,抵御蜀军之侵。

    果然颁旨之后,太尉华歆就急得浑身乱颤,带头出班反对:“请陛下先斩提出此议之人,再收回成命,以正视听!";”朝中能与诸葛亮匹敌的,只有司马公了。老太尉既不能领军御敌,又举荐不出统兵主帅,难道还要朕御驾亲征吗?";

    魏明帝心里早有准备,便这样回答。

    “陛下,蜀军之患不过皮相之患,司马懿之患乃心腹之患,切不可因小失大,铸成大错,无可挽回呀!”华歆几乎是大叫起来。

    众臣知明帝主意已定,不会改变。也感这样安排,兵权还是操在曹爽手中,司马懿名为骠骑大将军,实不过一方都督,而且手下还是曹真的兵马。让他去督军,把诸葛亮赶出国门,能成什么大患,这有什么可忧虑的?便都劝老太尉不要固执己见,小题大作,误了御敌大事。

    华歆见众臣如此糊涂,自己又难敌众口,急得连话都说不清楚,竟坐殿上哭喊:

    “魏国三代基业,毁于一旦,就在眼前,高祖武皇帝地下有知,都饶不了你们!";

    魏明帝本对老臣十分尊重,今见华歆如此失态、撒野,而且出言不逊,面上十分尴尬,心里十分气愤。

    ”皇上,老太尉年事已高,难免有头脑发昏的时候,请他老人家回去休息吧!“孙资在明帝耳边轻声奏道。

    魏明帝听了将手一挥,站在殿下的内侍,立即架起华歆,就要送他出殿。

    华歆那里肯走,一边挣扎,一边大喊:

    ”我不昏,都是你们昏了,你们有眼无珠,不识忠奸,连高祖武皇帝的话都不听,你们都会死在司马懿的手中。... ";

    孙资奉旨,马不停蹄到了宛城。但他没有马上到司马懿府上宣旨,而是先找宛城刺史吴深,探听司马氏父子近况如何,有何动静。

    他在明帝面前保证能把司马氏父子说出来为国效力,其实心中无底。司马懿立了大功,又受了那么大的委屈,他能抛弃个人思怨,奔赴国难吗?

    宛城刺史吴深告诉他说:

    “司马懿被革职还乡以后,深居简出,从来未到刺史府管事,对国政也不闻不问。司马公今年六十二岁,似有从此顾养天年,永不复出之意。”

    孙资听了这话,心里更加担忧。在往司马懿府第途中,一路打着腹稿,如何开口鼓动司马氏父子东山再起,再建功业的雄心。

    见了司马懿父子,孙资发现司马懿血气旺盛,精神不减当年。说话声音洪亮,步履也十分矫健,完全不似甘居寂寞,准备颐养天年的老人。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线希望。

    孙资怀里揣着诏令,却不宣诏,而以抱屈的口吻道;“司马公本是立了大功,应该成为国家栋梁,不想老太尉一句话,竟使先生落到这般地步。”孙资这话一出口,就细心观察司马懿听了会有什么反应。只见他脸色一沉,轻轻叹息一声,却不说什么。司马师、司马昭立即大发感慨,愤愤不平。

    可是这一声轻叹,又给孙资一线希望。这说明司马懿心中有怨,并未心灰意冷,他的雄心还在。便又道:

    “老太尉胡言,不想今上也有不明之处。如今诸葛亮兴兵十万,大举北侵,皇上竟然让不学无术的曹爽继承父职,领兵御敌现在朝中人心浮动,都以为皇上所用非人,曹爽根本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此战必败无疑,关中恐怕不保。”

    司马懿听了忽然站了起来,又不安地在厅堂上来回走动,却不发一言。

    司马师、司马昭却一齐冷笑道:

    “叫那蠢才大败之后,让朝廷上下都知道,什么叫有眼无珠。”孙资见状,自知这几句话已经见效。就又感叹道:

    “其实司马公才是大将军的最佳人选,也只有司马公才能与诸葛亮匹敌。不想高祖武皇帝一句《狼顾之相》的戏言,世人都把它当真了。害得先生有苦难言,也给国家造成人才不能尽用的损失。”

    这话说到了司马氏父子的心坎上,句句中听,句句在理。孙资见他父子听得顺耳,就又顺势投其所好。

    “说句公道话,司马公实是曹魏的大功臣。当初先生与陈群等四友,助文皇帝争得王储之位,使得曹家的权柄,免得落在那个华而不实的狂生曹植之手,就立了一大功。后来成就文皇帝代天禅汉大业,更有开天辟地的大功勋。今上也知先生是个了不起的干才,起用先生收复三郡、退了蜀兵,天下谁不知司马公的威名。只是今上轻信华歆那一句话,卸磨杀驴,实是令人不解。”

    司马懿深居简出,朝中的变故,他却了如指掌。本来他以为孙资是来请他出山的,听孙资说到这,就有点捉摸不透了。

    这个尚书不是凡人,他掌三朝机密,现在又是明帝的心腹,他今天来,不是请你复出,那他又有什么使命呢?

    孙资觉得已经吊起了司马懿复出的胃口,此时应该说出他的来意,才能使司马氏父子相信他的诚意。

    他故意停顿了好一阵,让司马懿父子处在期待之中,这才说他一向敬仰司马公的雄才大略,此次国难当头,他虽然职微言轻,但仍然冒死举奏,力排太尉华歆的阻挠,奏请重新起用司马氏父子,以御西蜀之侵。结果朝中很快达成共识。

    “皇上也已经准奏,复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督雍凉二州兵马。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也到军中听用。希望司马公不负众望,克日赴任。”

    司马懿终于等到孙资说出来意,心里也明白朝廷这样安排,对他还是存有戒心。就假意说,他已经老了,恐怕不能胜任,多谢孙资举荐,多谢皇上看重。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听了也都嚷起来,说他爹早就是大将军、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平起平坐。现在名为复职,实不过一方都督,还要听曹爽那蠢才节制,就这么去了,岂不被天下人笑掉牙!

    孙资知道他们父子是在摆架子,就故意附和他们说:

    “这实在是委屈了司马公,不但要听曹爽节制,就连雍凉四大将张合、费曜、戴陵、郭淮也是曹真的部将。司马公在这种情况下,率军与诸葛亮较量,实在是太难为了司马父子了。”

    言外之意就是说,朝廷就是这条件,干不干你们看吧!

    司马懿听了只是冷笑不语。

    “司马公若是不肯出山,那真是太让皇上失望,太让所有举荐司马公的人遗憾了。”孙资又道。

    言下之意就是,这是一次机会,干不干由你,过了这村,就没那店。

    “哈哈。....”司马懿干笑几声,这才说:“既是皇上如此倚重,又是各位大臣全力举荐,司马懿若不受命,就有人又要编什么神话,伤我父子。人言可畏,我也只好从命了!";

    孙资听罢大喜,立即从怀里掏出诏令,请司马懿焚香摆案接旨,接受骠骑大将军、雍凉大都督的印信。

    司马懿一脸正色,三叩九拜之后,双手接印,口称”万岁“。心里却暗恨道:这印到手,恐也不能持久。但总有一天,要叫你们把曹爽那颗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将军印也送来。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跪在父亲身后,也在心里暗道:一颗大将军印算得了什么呢?有朝一日,应该是我们给别人授印,才遂心愿!

    孙资却不察,他的这一努力,从此给曹魏王朝带来无尽的后患。

    3

    孔明率军才到阴平,就得情报,魏明帝复用司马懿到祁山御敌。对于这个死对头,他从心里感觉,此人确实不好对付。

    在几次较量中,他发现司马懿不仅能宏观大势,而且工于心计,善知对方弱点,轻易不肯交战。他有“三不战”的原则:

    处于劣势不战;势均力敌不战;处优势而不能获大胜也不战。

    然而一旦出手,就十分狠毒,十分致命,叫你首尾不能相顾,一败涂地。

    千里奔袭街亭这一招,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千古杰作。那次惨痛的失败,孔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眼前大军远道而来,司马懿必知蜀军粮秣千里转运,不能持久,求战心切的弱点。他必定据险自守,避而不战,让蜀军空费粮草,不战自退。然后他就故技重演,寻找蜀兵退路,重复那次奇袭街亭的旧梦。

    孔明似乎看透司马懿的用心,现在蜀军在阴平、武都,而魏军在上邽。司马懿若无切肤之痛,决不肯轻易与蜀军交战。

    今年虽然一春无雨,但一到五月,就可能夏雨不歇,粮草转运就将难以为继。近期之内,大军不渡渭水,此次北伐,又将无功而返。

    孔明想到这,如何迫使司马懿出兵交战的计划,也就在心中形成。他知道祁山乃魏军把守关中的门户,祁山若失,关中危矣,司马懿对朝廷就不好交代。

    当即令吴班、张疑、吴懿的这一路大军攻打祁山。魏延、马岱、

    姜维、王平、高翔、张翼那三路大军,由武都进军铁笼山和木门,等候司马懿率军来救祁山。

    用的虽然还是“围点打援”的老办法,但孔明料定,司马懿见祁山危急,不敢无动于衷。

    果然司马懿接到祁山守将贾嗣、魏平告急,就马上坐不住了。

    除令费曜、戴陵留下四千精兵守上邽外,其余全部出动,向西救援祁山。

    已经升为车骑将军的张合,看出这是诸葛亮的老伎俩,就对司马懿道:

    “诸葛亮兵围祁山,恐怕用意很深,大都督出兵,还需多问一些究竟,郿县、雍县、上邽三县夏麦正熟,蜀军又缺粮草,这里面会不会还有诸葛亮《声东击西》的计中计,打这里三县麦子的鬼主意?";

    司马懿只怕祁山有失,出师不利,被朝廷猜忌,无心顾及三县的麦子,只想赶紧援救祁山,保住关中门户。

    张合见其听不进他的话,急道:

    ”祁山固然要紧,三县之麦也不能看轻,如被蜀军收割,使其得到补充,蜀军如虎添翼。上邽四千精兵恐怕不敌蜀军数万之众,何不分兵留守郿县、雍县,以防万一。“

    司马懿屈指一算,蜀军八万,分四路大军,一路攻打祁山,其它三路当是部署在武都、铁笼山、木门一线,等待打援。

    魏军也只八万,留下四千守上邽,兵力已经少于蜀军,若再分兵守郿、雍二县,就更处于劣势。祁山不但不可救,大军更有被围歼在铁笼山一线的危险。

    ”如果祁山守军,能够独当--面,将军的话是对的,如果祁山危在旦夕,而把救援大军分为二部,恐怕就要重蹈当年楚国三军被黥布擒获的覆辙。不但救不了祁山,并且保不了三县之麦,大军还要大量伤亡。“司马懿这样对张合解释,这正应了孔明所料。他确实是“兵力处劣势不战”、“势均力敌不战”,不肯分兵分守郿、雍。

    军到嫪糜,探马来报,木门、铁笼山、武都一线,都有蜀军埋伏。众将惊恐,不知如何对付,司马懿却胸有成竹地说:

    “诸葛亮在这些地方伏有重兵,是吾意料之中。蜀军在此兵少,可以歼之,解祁山之围;蜀在此兵多,可以拒之,可缓祁山之围。不管蜀军在此兵多兵少,都无妨于吾保祁山之目的。”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听了父亲之言,也道:

    “诸葛亮也不是三头六臂,他的兵是兵,咱的兵就不是兵?一个拼一个,咱也能拼过他们!";

    张合、郭淮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对司马懿的这些话,全然不信。蜀军处在有利地位,魏军匆匆而来,能否战胜蜀军,保住祁山,不敢抱有太大希望。

    果然才进铁笼山,只听一声炮响,迎面一支军,挡住去路。为首的是蜀军大将魏延、副将马岱。张合拨马迎战,郭淮也引军杀上。

    二将都知魏延之勇,而且蜀军势大,铁笼山上金鼓齐鸣,杀声四起,千马万马倾泻而下。

    张合虽然身手不凡,但遇魏延,终难取胜。郭淮也是名将,遭逢马岱,也得不到便宜。杀到天黑,各有伤亡,魏军却被牢牢挡在铁笼山前,寸步难进,近不得祁山。

    二将只好命令停住阵脚,退回二十里下寨。此时司马师率军向北,也在木门被高翔、张翼挡住败回,也近不得祁山半步。司马昭向西,同样也被姜维、王平杀得大败而归。

    三路将领见了司马懿,都说蜀军势大,不可战胜,祁山恐怕不保。司马懿却宽慰他们说:

    ”汝等虽败犹胜,蜀军虽胜若败,吾料此时祁山还在贾嗣、魏平手中。“

    众将听了半信半疑。司马懿又道:

    ”从明日起,汝等各立栅寨,各守险要,任凭蜀军来攻,不可出战,但见蜀军退去,尽可出兵追击,把蜀军牢沾在铁笼山一线。只等夏雨一至,蜀军粮尽,便是魏军大胜之日。“

    众将这才知道,原来大都督是将计就计,用迂回战术,拖住蜀军,以保祁山。

    这样一来,司马懿坐镇上镈,诸葛亮坐镇武都,两军在铁笼山成对峙状态。蜀军战不能战,退不能退,时间耗得越长,对他们越是不利。

    对峙才几日,蜀军就急了,日日挑战,叫骂不休。魏军只是关闭寨门不战,用乱箭射退蜀军的进攻。

    魏延、马岱,姜维、王平、高翔、张翼无奈,见了丞相,纷纷求计。”司马懿中吾计也!“孔明笑道。

    众将莫名其妙,孔明也不细说其详。只令三路兵马各留下一半,继续不停挑战。调出大半人马,分别由马岱、王平、张翼三位副将率领,带足麻袋、镰刀,暗中绕过魏军,向东直扑上邽、雍县、郿县。

    孔明亲率马岱、王平、张翼三路大军东进,只用二日二夜,分别到达预定位置。

    这里地处渭南平原,一望无垠的夏麦正熟。百姓都因兵荒马乱,纷纷逃亡,连一棵麦子都不曾收割。各路将领立即下令,全军下地割麦,务必快收快运,竟连一个望风戒备的哨兵也不留。

    孔明坐在四轮车上,对他的推车使者罗保胜问道:

    ”你在家里吃过白面大饼吗?";

    “吃过!”罗保胜笑答道。

    “吃过?”孔明难以相信,回头惊异地问。

    “看人家吃过,我只在梦里吃过!”罗保胜只好老实回答。“我说呢,你们那里只有黄棒面,哪来的白面大饼!”孔明这才回过头来慷慨道:“这回要让你吃个够!";

    一听到这话,罗保胜就精神抖擞起来。他说他们邻居大财主家几乎天天吃白面,都是从关中买回来的。

    他发现白面有三种做法,也有三种吃法。

    孔明听了大笑起来,没吃过白面,倒知道几种做法,几种吃法,真会吹牛!罗保胜一本正经地说,白面的三种做法一是做条的,二是做团的,三是做片的。吃法一是和汤吃,二是配汤吃,三是干吃。他亲眼看人家这么做,这么吃。

    孔明闭着眼听了半天,想了好一阵才知道。原来这个只看见人家吃白面的罗保胜,只是把面食的做法归纳成三大形状,把吃法也归类成三大种类。便信以为真戏问:

    “你喜欢哪种做法,哪种吃法?";

    ”我喜欢做片干吃!那是一种用炉子烤出来的干饼,一片就有锅盖大,那质地又韧又硬,那味道香得不能再香。我想那东西吃起来,一定很耐嚼,很耐饿,我敢说那东西放起来,半个月都不变味。“

    罗保胜说得眉飞色舞,口水直流。孔明也听得出神。他想这种干饼若是引用到军中,那一定是一种绝好的干粮。

    二人谈得兴味正浓,忽然杨仪神色慌张近前禀报:

    ”司马懿和张合率军,从铁笼山杀回来了,我们赶紧下令停止割麦,各部集结,立阵迎敌。“

    ”那麦不是让司马懿抢回去了?“罗保胜听了,竟忘了自己的身份,抢在丞相前面惊叫起来。

    孔明却不生气,回头对罗保胜道:

    ”你放心,麦子不会让人抢去,锅盖大的干饼,也有你吃的!“杨仪心里正急,瞪了罗保胜一眼,示意不许随便插话,妨碍丞相决策。

    孔明只待片刻,就对杨仪问道:

    ”你说司马懿见咱们割了他的麦子,他会怎么想?";

    “这。....”杨仪竟答不出来。他以为司马懿见蜀军抢了他的麦子,不外是又气又恨,恨不得把蜀军杀得片甲不留。但他知道丞相等他回答的,不是这些。

    “你说司马懿是认为,我们只是割他的麦子呢?还是藉此诱他与我交战?孔明又进一步问。

    ”这······“杨仪更答不出来。连日来,铁笼山一线蜀军连连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现在蜀军到渭南割他的麦子,他会不会看作是丞相的诱敌之计呢?但他看见大量的麦子被割去,也不可能坐视不动。

    孔明望一眼正在地里割麦的蜀军,他们干得正起劲,正如罗保胜一样,大家都在做吃面面的美梦。

    麦子已经收割了不少,有的已经打捆装车,有的已经驮在马背,田里还有成片割倒的麦子未收。兵士们还不满足,还在拼命抢割。

    黄橙橙、沉甸甸的麦穗,实在招人喜爱。这时候,如果命令他们丢下麦子,准备迎战,恐会军心大乱。

    孔明又望一眼正往上邽奔来的魏军。那方向尘土飞扬,马嘶人叫之声隐约

    全文免费阅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http://www.wxlife.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