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床底通大明 第517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热门推荐:
黄油世界,百世重生开启爽文人生
重生80年代做产业
系统已是无敌路,何须再受修炼苦
听懂毛茸茸说话,失宠真千金狂赚百亿
樱花之国上的世界末日
冥王出狱
机战:从高达OO开始
渣男忘恩负义,嫡女重生送他下地狱
我在异界肝经验
朱吾适理想中的应天府应该是像长安那样,横平竖直的。
但是受限于地理条件,这个目标是难以达成了。
那就只能尽量将每一条主干道修得直一点,宽一点儿。
修路就必然涉及到拆迁问题,郊区发展好了,就可以把拆迁户安置到郊区,老城区的改造也更加方便。
这些事儿都得一步一步来。
谁让朱元璋占领应天府的时候没有把基建搞好呢。
又是几天过去,大明群英楼的建筑方案就拟定好了。
这种建筑还是要体现出华夏特色的,所以这次的规划是工部出的。
朱吾适只是给了一些意见。
首先,群英楼可以不用特别高,但是一定要够大。
毕竟以后也要接待游客的,弄得太小了人都进不去,还看个屁啊。
所以群英楼的主体建筑最后确定就是宝塔的形状,只不过这个宝塔非常的大。
一共就六层,最上面一层是朱元璋和他的家人们的画像以及个人简介。
这些简介当然是经过一定的美化的,负面的东西也没有写。
第二层是国公,再往下就是侯爷,以此类推。
国公和侯爷他们这些人自然是好的坏的都会写上了。
不仅如此,每个人画像旁还留了空白地方。
以后如果犯了大错,就会临时再加上。就问你怕不怕吧。
最下面一层,也是面积最大的一层,这里的墙面上刻的,就是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名字。
有名字的,全都刻在墙上,没有名字的就没办法了。
主体部分之外,是一个很大的公园。
公园里树立一座座凉亭,亭子里立着石碑,每一座石碑上都会刻上朱元璋经历过的一场战役。
游人来到这里,除了欣赏风景,可以通过这些石碑,追忆过去。
等到看完这些石碑,就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了。
等进入群英楼,首先看到的,就是密密麻麻的人名,这些人,都是为了大明牺牲的将士。
如果只是说死了多少多少人,那只是一堆数字,感觉其实不太深刻。
但是当一个个人名出现在面前的时候,那种震撼感,扑面而来,又有几个人能无动于衷呢。
然后再上楼去,看看一个个侯爷国公,原来他们的出身也是这么的低微啊。
尤其是最上面那个皇帝,小时候竟然是给地主家放牛的,后来还当过和尚,要过饭。
就这样一个人,带着一群泥腿子,竟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封建帝国。
此时心里恐怕只剩一句话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当然了,但凡是有脑子的,都不会看了这些就跑去造反。
不过激励年轻人努力奋斗倒是有可能。
人家一个要饭的,努力奋斗成了皇帝。
你的起点比他高多了,当个县令不算难吧。
或者当个成功的商人啊,去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当院士啊,都是有可能的嘛。
加油吧,骚年。
这个公园就免费对公众开放了。
至于公园外面,就搞一条商业街。
靠着店铺收租,也够公园的维护费用了。
经营得好的话,甚至还有盈余,都可以用来充盈国库嘛。
这条商业街又能增加就业岗位,带动这一片的经济发展,一举多得。
大明群英楼的工程刚启动,附近就已经有很多小摊贩了。
为了防止贪污,也为了提高工人们的待遇,朱吾适给朱元璋出了个主意。
凡是工部接的工程,但凡是有条件的,都不管饭。
所谓的有条件,就是工地离城市比较近的。
这样有几个好处,第一,工人能够多拿工钱。拿到的工钱可以去买饭吃,也可以自己带干粮,省下来的钱贴补家用。
第二,给当地百姓创收。
就像大明群英楼这样的工程,动辄几百上千人施工,一干就是好久。
工地不管饭的话,工人就要在外面吃,那附近的百姓就可以去摆摊了。
当然了,朝廷要派人去监督的。食品卫生是一方面,价格也是一方面。
只要监督到位了,百姓摆摊儿卖饭必然能赚钱。
第三,自然是防止贪污了。
工部的工程,财政拨款的时候自然是有工人伙食费的。
这部分费用拨下来,真正能用到工人身上的能有多少呢。
假如一个工人一天的伙食费,朝廷出十文钱,工部能够保证把这十文钱全都用到工人身上吗?
不贪不贪的,都会有一些损耗。
干脆就直接把这十文钱算成工钱,给到工人,然后让他们自己解决食物问题。
就算工人一天花十文钱出去吃饭,起码这十文钱他是实打实买了十文钱的食物,而不是被上面克扣个三文五文的。
朱元璋一听能防止贪污,没有过多思考就答应了。
大明群英楼的工程正好就当成试点了。
如果这个方法好用的话,以后就这么搞了。
为了防止工人没饭吃,朝廷还特别发了公告,鼓励有想法的人去工地摆摊儿卖饭。
自然不是什么好饭了,一碗热乎乎的汤饼,店主一碗少赚点儿,薄利多销,积少成多,一天也不少赚钱的。
其实工地管饭更节省,毕竟大锅饭成本低。
但是大明算账实在是麻烦,中间免不了损耗和贪污。
这个方案一出来,最开心的莫过于建筑工人了。
工资高了啊。
至于吃饭,这个真不算事儿,大不了让自家婆娘烙几张饼带过去就是了。
真要是能多赚钱,让他们一天只吃一顿饭他们也是愿意的。
或者干脆早上吃一顿,晚上回家再吃一顿,反正大明百姓普遍一天两顿饭。
对于这种的,朱吾适也不会强求他们一定要白天吃饭。
但是也有规定,如果因为不吃饭,导致耽误工作的,直接辞退,永不录用。
因为不吃饭导致工伤的,不赔付。
这个主要是吓唬一下工人,免得有些太抠的人真的饿着肚子干活儿。
朱元璋现在有钱了,给工人开的工资其实是并不低。
朱元璋虽然抠,但是从来没有抠过百姓。
他抠的都是官员和商人。
反正朱吾适能想到的都已经想到了,想不到的,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到。
具体怎么做,能不能做好 ,还是要看朱元璋的。
但是受限于地理条件,这个目标是难以达成了。
那就只能尽量将每一条主干道修得直一点,宽一点儿。
修路就必然涉及到拆迁问题,郊区发展好了,就可以把拆迁户安置到郊区,老城区的改造也更加方便。
这些事儿都得一步一步来。
谁让朱元璋占领应天府的时候没有把基建搞好呢。
又是几天过去,大明群英楼的建筑方案就拟定好了。
这种建筑还是要体现出华夏特色的,所以这次的规划是工部出的。
朱吾适只是给了一些意见。
首先,群英楼可以不用特别高,但是一定要够大。
毕竟以后也要接待游客的,弄得太小了人都进不去,还看个屁啊。
所以群英楼的主体建筑最后确定就是宝塔的形状,只不过这个宝塔非常的大。
一共就六层,最上面一层是朱元璋和他的家人们的画像以及个人简介。
这些简介当然是经过一定的美化的,负面的东西也没有写。
第二层是国公,再往下就是侯爷,以此类推。
国公和侯爷他们这些人自然是好的坏的都会写上了。
不仅如此,每个人画像旁还留了空白地方。
以后如果犯了大错,就会临时再加上。就问你怕不怕吧。
最下面一层,也是面积最大的一层,这里的墙面上刻的,就是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名字。
有名字的,全都刻在墙上,没有名字的就没办法了。
主体部分之外,是一个很大的公园。
公园里树立一座座凉亭,亭子里立着石碑,每一座石碑上都会刻上朱元璋经历过的一场战役。
游人来到这里,除了欣赏风景,可以通过这些石碑,追忆过去。
等到看完这些石碑,就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了。
等进入群英楼,首先看到的,就是密密麻麻的人名,这些人,都是为了大明牺牲的将士。
如果只是说死了多少多少人,那只是一堆数字,感觉其实不太深刻。
但是当一个个人名出现在面前的时候,那种震撼感,扑面而来,又有几个人能无动于衷呢。
然后再上楼去,看看一个个侯爷国公,原来他们的出身也是这么的低微啊。
尤其是最上面那个皇帝,小时候竟然是给地主家放牛的,后来还当过和尚,要过饭。
就这样一个人,带着一群泥腿子,竟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封建帝国。
此时心里恐怕只剩一句话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当然了,但凡是有脑子的,都不会看了这些就跑去造反。
不过激励年轻人努力奋斗倒是有可能。
人家一个要饭的,努力奋斗成了皇帝。
你的起点比他高多了,当个县令不算难吧。
或者当个成功的商人啊,去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当院士啊,都是有可能的嘛。
加油吧,骚年。
这个公园就免费对公众开放了。
至于公园外面,就搞一条商业街。
靠着店铺收租,也够公园的维护费用了。
经营得好的话,甚至还有盈余,都可以用来充盈国库嘛。
这条商业街又能增加就业岗位,带动这一片的经济发展,一举多得。
大明群英楼的工程刚启动,附近就已经有很多小摊贩了。
为了防止贪污,也为了提高工人们的待遇,朱吾适给朱元璋出了个主意。
凡是工部接的工程,但凡是有条件的,都不管饭。
所谓的有条件,就是工地离城市比较近的。
这样有几个好处,第一,工人能够多拿工钱。拿到的工钱可以去买饭吃,也可以自己带干粮,省下来的钱贴补家用。
第二,给当地百姓创收。
就像大明群英楼这样的工程,动辄几百上千人施工,一干就是好久。
工地不管饭的话,工人就要在外面吃,那附近的百姓就可以去摆摊了。
当然了,朝廷要派人去监督的。食品卫生是一方面,价格也是一方面。
只要监督到位了,百姓摆摊儿卖饭必然能赚钱。
第三,自然是防止贪污了。
工部的工程,财政拨款的时候自然是有工人伙食费的。
这部分费用拨下来,真正能用到工人身上的能有多少呢。
假如一个工人一天的伙食费,朝廷出十文钱,工部能够保证把这十文钱全都用到工人身上吗?
不贪不贪的,都会有一些损耗。
干脆就直接把这十文钱算成工钱,给到工人,然后让他们自己解决食物问题。
就算工人一天花十文钱出去吃饭,起码这十文钱他是实打实买了十文钱的食物,而不是被上面克扣个三文五文的。
朱元璋一听能防止贪污,没有过多思考就答应了。
大明群英楼的工程正好就当成试点了。
如果这个方法好用的话,以后就这么搞了。
为了防止工人没饭吃,朝廷还特别发了公告,鼓励有想法的人去工地摆摊儿卖饭。
自然不是什么好饭了,一碗热乎乎的汤饼,店主一碗少赚点儿,薄利多销,积少成多,一天也不少赚钱的。
其实工地管饭更节省,毕竟大锅饭成本低。
但是大明算账实在是麻烦,中间免不了损耗和贪污。
这个方案一出来,最开心的莫过于建筑工人了。
工资高了啊。
至于吃饭,这个真不算事儿,大不了让自家婆娘烙几张饼带过去就是了。
真要是能多赚钱,让他们一天只吃一顿饭他们也是愿意的。
或者干脆早上吃一顿,晚上回家再吃一顿,反正大明百姓普遍一天两顿饭。
对于这种的,朱吾适也不会强求他们一定要白天吃饭。
但是也有规定,如果因为不吃饭,导致耽误工作的,直接辞退,永不录用。
因为不吃饭导致工伤的,不赔付。
这个主要是吓唬一下工人,免得有些太抠的人真的饿着肚子干活儿。
朱元璋现在有钱了,给工人开的工资其实是并不低。
朱元璋虽然抠,但是从来没有抠过百姓。
他抠的都是官员和商人。
反正朱吾适能想到的都已经想到了,想不到的,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到。
具体怎么做,能不能做好 ,还是要看朱元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