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床底通大明 第533章 我今天来,只为两件事
热门推荐:
刑满归来,假千金嫁顶级大佬虐翻全家
重回61:我赶山御兽带全家吃肉!
重生渔村:开局赶海喂饱全家
和绝美领导一夜后,我疯狂进步!
轻熟御姐:师弟别捣蛋,我怀孕了
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
从洪荒开始于诸般无敌
序列:吃神者
重生80:从赶山打猎开始暴富
这里挨着西溪湿地,距离西湖又不远,朱吾适想在未来把这些地方都连起来。
而这个商业中心,刚好处于正中心,必然会日进斗金的。
在座的商人都不是傻子。
应天府天上人间那边的商业中心他们都去过的。
非常的热闹繁华,在那边做生意的,就没有不赚钱的。
当然了,这些赚钱的人分两种。
一种是赚到钱了,还有一种也赚到钱了,但是钱上交了,人在牢里蹲着呢。
第二种就是那种不诚信经营的人。
朱吾适和朱元璋最恨的,就是不诚信经营的人了。
做生意赚钱,房租自然也是很高的。
朱吾适又不是做慈善的,免费或者低价把好商铺给别人做生意啊。
他是要收租的,租金还很贵。
所以说,如果跟朱吾适共同开发杭州城的商业中心,光靠收租就能让家族世代富贵了。
除非大明亡国了。
目前来看,没有这个可能性。
所以这又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现场的气氛更加热烈了。
底下的商人们一个个脸上的表情,兴奋到不行。
“这个事儿就是先告诉你们一下,后续的工作会慢慢展开的。
第二件事儿,这个就不是赚钱的事儿,而是花钱了。
这第二件事儿呢,就是创办职业技术学院的事儿。”
朱吾适准备在全国范围内搞职业技术学院了。
但是这个是很烧钱的,朱吾适不准备全靠朱元璋。
他准备跟商人们合作。
职业技术学院倒不是说不赚钱,只是前期投入大,利润很低,所以回本压力比较大。
大明建国不久,朱吾适想改造的地方又太多,到处都要花钱,自然是能省就省。
但是他又迫切地想要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只好从这些富人身上薅羊毛了。
其实也不算是薅羊毛,毕竟是能回本的,只是回本周期很长而已。
反正这些人还能从别的地方赚回来呢。
这就叫先富带动后富。
朱吾适也想搞共产主义,可是太难了啊。大明根本就没有这个土壤。
大明大部分的人都还是文盲呢,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怎么共同富裕呢,太不现实了。
朱吾适只能尽量为以后铺路。
大明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在为以后铺路。
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大明的百姓不可能一直都靠着种地维持生计的。
那样的话,永远也不可能富裕。
朱吾适希望大明以后的人能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只会在地里刨食。
为什么大家都削尖了脑袋想要读书科举,不是因为科举多简单。
而是因为没有别的道路啊。
经商是低人一等的。工匠是匠籍,非必要没人愿意当。
士农工商,前人早就把路子都定死了。
只有士才能受人尊敬的同时还衣食无忧。
商人倒是可以做到衣食无忧,但是社会地位不高。
农工看似比商人地位高,实则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朱吾适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限制。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工业的发展,都是为了让农工们解决温饱问题。
提高商人的地位,也是为了让商人对大明更有认同感,多一点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能让那些有商业才能的人,不会因为商人地位太低就一股脑去科举当官。
而且朱吾适很看不上那些只会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
他希望大明未来的官员,不说多牛逼吧,起码对民计民生,经济科技都有所了解。
这些都关系到大明的发展,如果官员们都一窍不通,怎么治理一方呢。
大明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势在必行,这所学校将会涵盖很多领域。
包括但不限于工业,经济等方面。
朱吾适指望职业技术学校能够为大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不是那些只会死读书,搞政治斗争的人。
听到朱吾适说要办学校,大家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办个书院而已,应该花不了多少钱的。
可惜他们低估了朱吾适的胃口。
朱吾适要办的学校,可一点儿都不便宜,而且不是一座,是一下办两座。
杭州城一座,应天府一座。
应天府的职业技术学院,他准备找应天府的有钱人出钱。
杭州城这个,自然是找杭州城当地的商人了。
“这个职业技术学院呢,我准备搞大一点,占地起码要有几千亩吧。学生的话,估计得有个几万人吧。所以投资还是挺大的。
另外呢,学生的学费不会很高,所以这所学院的回本压力很大,你们要考虑清楚。”
真诚是必杀技,朱吾适向来不喜欢那些虚头巴脑的。
我话放在这里了,谁支持谁反对。
台下的商人也学聪明了,竟然没有一个提出反对的。
他们想得也很清楚。反正还没到真正掏钱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当什么出头鸟啊。
“这个事情你们知道就好,等到正式开始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找你们的。”
朱吾适今天过来也不是要钱的,就是先给他们透个底而已。
“这个职业技术学院是干嘛的呢。这个我得跟你们解释一下。
你们在座的,都有做外贸吧,就算没有做外贸,也跟外贸有关系吧?”
杭州城本来就离海近,当地的丝绸茶叶又是特色,这两样现在可是出口的主力产品。
所以江南商会的商人,或多或少都跟外贸有关系。
“这个职业技术学院,不教四书五经。教什么呢,教航海,教算账,教经商,教织布,教种茶,教种地,反正一切能赚钱的营生,这个学校都教。
大明谁最需要这些人才?就是在座的各位啊。
老王,据我所知,出海的商船经常会因为航海经验不足而导致船毁人亡吧?”
王德发听到朱吾适提问,赶紧站出来回答。
“王爷,是这样的。因为生意越来越好做了,商队的规模一直在扩大。但是有航海经验的人太少了,所以经常会因为经验不足导致各种事故。”
朱吾适点点头,示意他回去。
“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专业,将会邀请最有经验的人定期来上课。还会组织学生去船上实习,你们想想,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正是你们需要的嘛。
还有账房先生,好的账房先生是很稀缺的,大部分甚至都是从小培养的。
你们生意越做越大,需要的账房先生也越来越多,家里的账房先生肯定不够用了吧?”
而这个商业中心,刚好处于正中心,必然会日进斗金的。
在座的商人都不是傻子。
应天府天上人间那边的商业中心他们都去过的。
非常的热闹繁华,在那边做生意的,就没有不赚钱的。
当然了,这些赚钱的人分两种。
一种是赚到钱了,还有一种也赚到钱了,但是钱上交了,人在牢里蹲着呢。
第二种就是那种不诚信经营的人。
朱吾适和朱元璋最恨的,就是不诚信经营的人了。
做生意赚钱,房租自然也是很高的。
朱吾适又不是做慈善的,免费或者低价把好商铺给别人做生意啊。
他是要收租的,租金还很贵。
所以说,如果跟朱吾适共同开发杭州城的商业中心,光靠收租就能让家族世代富贵了。
除非大明亡国了。
目前来看,没有这个可能性。
所以这又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现场的气氛更加热烈了。
底下的商人们一个个脸上的表情,兴奋到不行。
“这个事儿就是先告诉你们一下,后续的工作会慢慢展开的。
第二件事儿,这个就不是赚钱的事儿,而是花钱了。
这第二件事儿呢,就是创办职业技术学院的事儿。”
朱吾适准备在全国范围内搞职业技术学院了。
但是这个是很烧钱的,朱吾适不准备全靠朱元璋。
他准备跟商人们合作。
职业技术学院倒不是说不赚钱,只是前期投入大,利润很低,所以回本压力比较大。
大明建国不久,朱吾适想改造的地方又太多,到处都要花钱,自然是能省就省。
但是他又迫切地想要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只好从这些富人身上薅羊毛了。
其实也不算是薅羊毛,毕竟是能回本的,只是回本周期很长而已。
反正这些人还能从别的地方赚回来呢。
这就叫先富带动后富。
朱吾适也想搞共产主义,可是太难了啊。大明根本就没有这个土壤。
大明大部分的人都还是文盲呢,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怎么共同富裕呢,太不现实了。
朱吾适只能尽量为以后铺路。
大明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在为以后铺路。
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大明的百姓不可能一直都靠着种地维持生计的。
那样的话,永远也不可能富裕。
朱吾适希望大明以后的人能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只会在地里刨食。
为什么大家都削尖了脑袋想要读书科举,不是因为科举多简单。
而是因为没有别的道路啊。
经商是低人一等的。工匠是匠籍,非必要没人愿意当。
士农工商,前人早就把路子都定死了。
只有士才能受人尊敬的同时还衣食无忧。
商人倒是可以做到衣食无忧,但是社会地位不高。
农工看似比商人地位高,实则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朱吾适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限制。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工业的发展,都是为了让农工们解决温饱问题。
提高商人的地位,也是为了让商人对大明更有认同感,多一点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能让那些有商业才能的人,不会因为商人地位太低就一股脑去科举当官。
而且朱吾适很看不上那些只会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
他希望大明未来的官员,不说多牛逼吧,起码对民计民生,经济科技都有所了解。
这些都关系到大明的发展,如果官员们都一窍不通,怎么治理一方呢。
大明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势在必行,这所学校将会涵盖很多领域。
包括但不限于工业,经济等方面。
朱吾适指望职业技术学校能够为大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不是那些只会死读书,搞政治斗争的人。
听到朱吾适说要办学校,大家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办个书院而已,应该花不了多少钱的。
可惜他们低估了朱吾适的胃口。
朱吾适要办的学校,可一点儿都不便宜,而且不是一座,是一下办两座。
杭州城一座,应天府一座。
应天府的职业技术学院,他准备找应天府的有钱人出钱。
杭州城这个,自然是找杭州城当地的商人了。
“这个职业技术学院呢,我准备搞大一点,占地起码要有几千亩吧。学生的话,估计得有个几万人吧。所以投资还是挺大的。
另外呢,学生的学费不会很高,所以这所学院的回本压力很大,你们要考虑清楚。”
真诚是必杀技,朱吾适向来不喜欢那些虚头巴脑的。
我话放在这里了,谁支持谁反对。
台下的商人也学聪明了,竟然没有一个提出反对的。
他们想得也很清楚。反正还没到真正掏钱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当什么出头鸟啊。
“这个事情你们知道就好,等到正式开始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找你们的。”
朱吾适今天过来也不是要钱的,就是先给他们透个底而已。
“这个职业技术学院是干嘛的呢。这个我得跟你们解释一下。
你们在座的,都有做外贸吧,就算没有做外贸,也跟外贸有关系吧?”
杭州城本来就离海近,当地的丝绸茶叶又是特色,这两样现在可是出口的主力产品。
所以江南商会的商人,或多或少都跟外贸有关系。
“这个职业技术学院,不教四书五经。教什么呢,教航海,教算账,教经商,教织布,教种茶,教种地,反正一切能赚钱的营生,这个学校都教。
大明谁最需要这些人才?就是在座的各位啊。
老王,据我所知,出海的商船经常会因为航海经验不足而导致船毁人亡吧?”
王德发听到朱吾适提问,赶紧站出来回答。
“王爷,是这样的。因为生意越来越好做了,商队的规模一直在扩大。但是有航海经验的人太少了,所以经常会因为经验不足导致各种事故。”
朱吾适点点头,示意他回去。
“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专业,将会邀请最有经验的人定期来上课。还会组织学生去船上实习,你们想想,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正是你们需要的嘛。
还有账房先生,好的账房先生是很稀缺的,大部分甚至都是从小培养的。
你们生意越做越大,需要的账房先生也越来越多,家里的账房先生肯定不够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