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白话合集 第九十四回 文艳王奉命回故里 女学士思亲入仙山
热门推荐:
综武:大离逍遥王,群魔震惊
四合院:采购员从打猎开始致富
综影视之春坞桃花发
以身诱她,六爷动情谁招架得住?
我有一炉,炼尸,炼诡,炼仙!
七零农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
抗日峰火之铁血川军团
陨落的救世主
重生之系统征服洪荒
玉芝说:“《礼记》有人用过,若花姐姐要罚一杯。”若花十分疑惑,说道:“这可太奇怪了!刚才我看单子,不管是正令还是旁令,都没有《礼记》这两个字,怎么会有人用过呢?恐怕是玉儿写错了吧。”玉芝把单子拿过来一看,只见“齐庄中正”的上面,写着“中庸”两个字,这才恍然大悟,解释道:“原来是我没报《礼记》,报成了《中庸》,怪不得姐姐没注意到。”题花打圆场说:“如今看起来虽然算重复了一部书,可谁知道后世会不会把《中庸》单独分成一部呢。好在旁令引用的书很多,也能弥补这个小失误。”兰言感慨道:“我就觉得有意思,最开始是若花姐姐出酒令,谁能想到绕来绕去,最后还是若花姐姐收令。这么凑巧,这才算是有始有终啊。”众人因为天色已晚,便离席起身,再三道谢后各自散去。
第二天,蒋、董、掌、吕四家小姐相互知会,都向自己的父亲禀明情况,然后借卞府邀请各位才女相聚了一天。闺臣、若花和史幽探等人也在凝翠馆设宴回请大家。接着,大家又分别为若花、兰音、红红、亭亭饯行。一连热闹地相聚了好几天,关于《长安送别图》的诗词竟然有数千首,正好抄成四本,堪称一时的盛事。这些诗词很快在四处传开,连太后和公主都赋诗赏赐。
到了钦限的日子,若花和兰音、红红、亭亭前去叩别老师。刚回到寓所,礼部的官员就带着敕命前来,并且催促她们赶快动身,以便回去复命。四人急忙备好香案,接过御旨,前往朝堂叩谢。恰好国舅也因为接到敕命,去朝堂谢恩,之后一同回到红文馆。那九十六位才女也都到齐了,等候为她们送行。众人因为国舅虽然身着男装,但实际上并非男子,都前来相见。闺臣准备了酒饭,大家都恋恋不舍,只是稍稍坐了一会儿,便离席了。
国舅的家人已经把三辆飞车陆续搭放在院子里,全都朝向西方,依次排列。众人一看,那车只有半人高,长度不满四尺,宽度大约二尺多,是用柳木像窗棂那样制作而成的,非常轻巧。车子周围都用鲛绡做幔帐,车内四面安装着指南针。车后拖着一块小木,就像船舵一样。车下全是铜轮,大小不一,有的像面盆一样大,有的像酒杯一样小,横竖排列着,大约有好几百个,虽然都像纸一样薄,却极其坚固。当时商定:国舅和若花坐前面的车,红红和亭亭坐中间的车,兰音和仆人坐后面的车。国舅把钥匙交给仆人,又拿出三把钥匙递给红红,说道:“一把是启动钥匙,一把是行驶钥匙,一把是降落钥匙。上面都标有名称,使用的时候千万不能弄错。如果要让车头向左,就把舵朝右推;要向右就朝左推。紧紧跟在我的车后面,自然不会出错。车的正面有一块鲛绡小帆,如果遇到顺风,把小帆扯起来,速度会更快。”国舅还带着红红、亭亭把车内如何操作钥匙的地方交代得明明白白,然后道了声“慢请”,轻轻登上了前面的飞车。仆人也上了后面的车。国舅说:“就请贤甥和三位学士早点上车,好赶路。”若花、兰音、红红、亭亭望着众位才女,心中一阵酸楚,眼泪忍不住像雨点一样滚落,个个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众人也无不落泪。亭亭哭着对闺臣说:“之前寄的家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送到。贤妹回到岭南后,千万叮嘱我母亲不要担心。等我到了女儿国,一定会托若花妹妹派人陪我来迎接她;如果我在那边无法安身,也一定会连夜赶回岭南。我没有其他亲近的人,只有寡母一人,如今突然远隔重洋,不能在她身边侍奉,只希望妹妹念在当初结拜的情分上,早晚帮我照应她,好好安慰她,让她不要天天盼着我,我将永远感激不尽。妹妹,你受我一拜!”说着,不禁放声大哭,跪了下去,不停地磕头说:“妹妹,你和我就像亲姐妹一样,这个重任就托付给你了!”瞬间哭倒在地。闺臣正因为姊妹离别而伤感,又听到亭亭嘱托照顾家中母亲,猛然想起父亲流落天涯的苦楚,也跪在地上,放声大哭,和亭亭抱头痛哭。众人看着,心里都十分难过。国舅在车内催促了好几次。婉如和小春一边哭着,一边把亭亭和闺臣搀扶起来。亭亭哭得如醉如痴,晕过去好几次。礼部官员又派人前来催促。亭亭怎么舍得上车,只是望着闺臣痛哭。多九公担心耽误了钦限,悄悄吩咐众丫鬟,硬是把亭亭搀扶着,和红红一起上了中间的飞车。若花和兰音也只好含着悲痛上了车。国舅和红红、仆人都打开钥匙,启动机关,只见那些铜轮横的竖的全都一起转动起来,有的像磨盘,有的像辘轳,又像风车一样,每个都飞速旋转。转眼间,车子离地几尺,直往上升,大约升到十多丈高,朝着西方飞驰而去。大家望着天空,直到看不见飞车,才满怀凄凉地各自散去。
过了几天,红文馆的众才女纷纷请假回故乡。闺臣仍然和林婉如、秦小春、田凤翾、洛红蕖、廉锦枫、宋良箴、颜紫绡姐妹八人一同回到岭南;余丽蓉、司徒娬儿和林书香、阳墨香、崔小莺也回淮南;尹红萸、魏紫樱、薛蘅香、姚芷馨各自回家;其余的才女也都四散而去。
阴若花乘坐飞车,从长安出发,一路上因为遇到逆风,走了十多天才到达女儿国。谁知道女儿国国王因为次子的变故,受到了惊吓,又因为思念若花,竟然一病不起。等若花赶到的时候,国王已经去世。众大臣拥立若花做了国王,将兰音、红红、亭亭都封为护卫大臣。若花随即派遣使臣到天朝进献表章谢恩。亭亭因为思念母亲心切,马上请求乘坐飞车,带着熟悉路途的人,来到岭南,接了缁氏回到女儿国。等闺臣回到家的时候,亭亭已经出发了。
林氏看到众人回来,非常高兴。闺臣把参加考试的情形以及若花的各种事情,都向母亲、叔叔、婶婶简略地说了一遍。林氏命人准备了盛大的筵席,并且让外面也摆上筵席。原来小峰和廉亮最近放下了书本,请求唐敏请了两位教师,每天跟着学习武艺。当时唐敏请多九公就在外面厅房和教师一起就座。吃完饭,林婉如、秦小春、田凤翾都告辞,和多九公一起回去了。颜紫绡因为听说祖母去世,急忙回家,和哥哥颜崖扶着灵柩回乡去了。宋良箴仍然把祁氏留下做伴。廉锦枫和良氏、廉亮住在新房。红蕖、良箴和闺臣住在楼上。
第二天,闺臣和林氏商量,因为父亲至今没有回来,她想到小蓬莱再去寻访。林氏说:“这虽然是要紧的事情,可红蕖媳妇已经长大成人,我想在秋天给小峰办喜事,你何不再耽搁几个月,把这件喜事办完再去呢?”闺臣说:“母亲既然有这个想法,女儿自然应该在家照应,帮母亲分担辛劳。”忙碌了一段时间,到了重阳吉日,小峰和红蕖喜结连理。才过满月,接着尹元派人来接廉亮和锦枫完婚,并且接良氏一起过去。大家忙着饯行,忙了好几天,良氏带着儿女离开了。闺臣心里虽然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偏偏婉如和田凤翾的哥哥田廷订了婚,因为田廷的父亲曾经担任山南总兵,现在告老还乡,必须等他来年三月回来才能迎娶,林之洋不能离开。闺臣只好无奈地等待。转眼间到了新春,那时候有很多媒人来给闺臣说亲,林氏和女儿商量,闺臣要等父亲回来,由父亲做主,林氏只好回绝了媒人。到了四月,婉如的婚事才办完。洛承志也派人来接宋良箴到小瀛洲完婚。林氏替她准备嫁妆,委托祁氏送去。匆匆忙忙,一直到了七月,才定下前往小蓬莱的日期。
闺臣因为明天就要出发,这天晚上正在楼上收拾行李,忽然听到“嗖”的一声,一道红光窜了进来,仔细一看,原来是颜紫绡。她连忙迎上去,让座说道:“妹子听说姐姐扶着灵柩回乡安葬,多次派人到府上打听消息,一直没有音信,没想到姐姐已经回来了。为什么深夜到这里来呢?”颜紫绡说:“我从京师回到家,正好我哥哥颜崖也考中武举回来了。因为父母的灵柩在异乡停放了很久,心里很不安,和哥哥商量后,把灵柩送回故乡,安葬在祖坟,才和哥哥回来。回到家后,听说贤妹马上要远行,所以深夜赶来,一来是送行,二来还有一件事和你商量:我家里现在没有什么牵挂了,贤妹这次要远行几万里去寻找亲人,婉如妹妹已经结婚,这次想必不能和你一起去,贤妹一个人难免会过于寂寞,我愿意陪你一起去。你觉得怎么样?”
闺臣听了颜紫绡的话,心里虽然感到高兴,可自己内心藏着其他的想法,又不好直接说出来。她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道:“虽然承蒙姐姐的好意,但是妹子这次前去,如果能找到父亲回来,那就没什么可说的;要是父亲看破了尘世,坚决不肯回来,或者根本找不到父亲,妹子自然会在那里另外寻找一个修行的办法,这样一来归期就变得十分渺茫了。还希望姐姐能仔细考虑清楚。”紫绡说道:“从人情世故和生活事务的角度来说,贤妹确实应该把伯伯找回来,一家人夫妻团聚、父子团圆,享受天伦之乐,这才算是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但依我看来,团圆之后又能怎样呢?欢乐相聚之后又会如何呢?再过几十年,最终都逃不过死亡,到时候谁又能躲得过那座荒坟呢?我这次和你一起去,还有其他的想法,只希望伯伯不肯回来,这样不仅贤妹可以摆脱尘世的烦恼,连我也能逃离这痛苦的人间苦海了。”闺臣心想:“怪不得碑记里说她‘自幼熟悉剑侠之术,长大后又通晓玄妙的道理’,果然说得很有道理。”于是连忙说道:“姐姐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这和妹子的想法不谋而合,那就请你明天过来,我们好一起出发。”紫绡点了点头,纵身一跃便离开了。第二天,她就把行李搬了过来。林氏正发愁女儿远行没有伴儿,如今看到颜紫绡一同前去,心里十分欢喜。
当天,闺臣祭拜祖先,然后满含泪水向母亲、叔叔、婶婶告别。她对小峰说道:“你现在年纪也不小了,其他的事情我也不用再多嘱咐。总之,在家要孝顺父母,将来为官一定要忠于君主。做任何事情,只要做到问心无愧,时刻把天地、君主、父母放在心上,这就是你一生要坚守的准则。”接着,她又向红蕖行大礼。红蕖见状急忙跪下,问道:“姐姐为什么行这么大的礼?”闺臣流着泪说:“你当年为母亲报仇,奋不顾身,还不辞辛劳地侍奉祖父安度晚年。如此大孝,将来母亲的饮食起居,妹妹你肯定能照顾得很好,我也不用再多叮嘱。只是愚姐这次远行,不能尽到孝道,全靠妹妹你一个人多操劳了,你应当受我一拜。”两人擦着眼泪站起身来。林氏又再三嘱咐了一番,全家人在一片哭声中告别。
闺臣和紫绡带着乳母,来到林之洋家。婉如和田凤翾都从婆家赶来送行。多九公因为从京城回来的一路上太过劳累,无法前来;小春生病了,也没能过来。林之洋又带上了几样货物,托付岳母江氏在家帮忙照应,然后带着吕氏、闺臣、紫绡,告别众人,登上海船,朝着小蓬莱的方向驶去。一路上虽然也售卖一些货物,但不敢过多耽搁,只是朝着抄近的水路前行。
不知不觉新春已过,到了四月下旬,他们抵达了小蓬莱。闺臣和紫绡告别众人,上山去了。林之洋等人等了两个月,仍不见她们回来,心里十分着急。每天上山去探听消息,却始终不见她们的踪影。转眼间又过了一个月,海上渐渐有了秋意,山林间一片萧瑟。这天,林之洋正在山上张望,忽然遇到了一个采药的女道童。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天,蒋、董、掌、吕四家小姐相互知会,都向自己的父亲禀明情况,然后借卞府邀请各位才女相聚了一天。闺臣、若花和史幽探等人也在凝翠馆设宴回请大家。接着,大家又分别为若花、兰音、红红、亭亭饯行。一连热闹地相聚了好几天,关于《长安送别图》的诗词竟然有数千首,正好抄成四本,堪称一时的盛事。这些诗词很快在四处传开,连太后和公主都赋诗赏赐。
到了钦限的日子,若花和兰音、红红、亭亭前去叩别老师。刚回到寓所,礼部的官员就带着敕命前来,并且催促她们赶快动身,以便回去复命。四人急忙备好香案,接过御旨,前往朝堂叩谢。恰好国舅也因为接到敕命,去朝堂谢恩,之后一同回到红文馆。那九十六位才女也都到齐了,等候为她们送行。众人因为国舅虽然身着男装,但实际上并非男子,都前来相见。闺臣准备了酒饭,大家都恋恋不舍,只是稍稍坐了一会儿,便离席了。
国舅的家人已经把三辆飞车陆续搭放在院子里,全都朝向西方,依次排列。众人一看,那车只有半人高,长度不满四尺,宽度大约二尺多,是用柳木像窗棂那样制作而成的,非常轻巧。车子周围都用鲛绡做幔帐,车内四面安装着指南针。车后拖着一块小木,就像船舵一样。车下全是铜轮,大小不一,有的像面盆一样大,有的像酒杯一样小,横竖排列着,大约有好几百个,虽然都像纸一样薄,却极其坚固。当时商定:国舅和若花坐前面的车,红红和亭亭坐中间的车,兰音和仆人坐后面的车。国舅把钥匙交给仆人,又拿出三把钥匙递给红红,说道:“一把是启动钥匙,一把是行驶钥匙,一把是降落钥匙。上面都标有名称,使用的时候千万不能弄错。如果要让车头向左,就把舵朝右推;要向右就朝左推。紧紧跟在我的车后面,自然不会出错。车的正面有一块鲛绡小帆,如果遇到顺风,把小帆扯起来,速度会更快。”国舅还带着红红、亭亭把车内如何操作钥匙的地方交代得明明白白,然后道了声“慢请”,轻轻登上了前面的飞车。仆人也上了后面的车。国舅说:“就请贤甥和三位学士早点上车,好赶路。”若花、兰音、红红、亭亭望着众位才女,心中一阵酸楚,眼泪忍不住像雨点一样滚落,个个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众人也无不落泪。亭亭哭着对闺臣说:“之前寄的家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送到。贤妹回到岭南后,千万叮嘱我母亲不要担心。等我到了女儿国,一定会托若花妹妹派人陪我来迎接她;如果我在那边无法安身,也一定会连夜赶回岭南。我没有其他亲近的人,只有寡母一人,如今突然远隔重洋,不能在她身边侍奉,只希望妹妹念在当初结拜的情分上,早晚帮我照应她,好好安慰她,让她不要天天盼着我,我将永远感激不尽。妹妹,你受我一拜!”说着,不禁放声大哭,跪了下去,不停地磕头说:“妹妹,你和我就像亲姐妹一样,这个重任就托付给你了!”瞬间哭倒在地。闺臣正因为姊妹离别而伤感,又听到亭亭嘱托照顾家中母亲,猛然想起父亲流落天涯的苦楚,也跪在地上,放声大哭,和亭亭抱头痛哭。众人看着,心里都十分难过。国舅在车内催促了好几次。婉如和小春一边哭着,一边把亭亭和闺臣搀扶起来。亭亭哭得如醉如痴,晕过去好几次。礼部官员又派人前来催促。亭亭怎么舍得上车,只是望着闺臣痛哭。多九公担心耽误了钦限,悄悄吩咐众丫鬟,硬是把亭亭搀扶着,和红红一起上了中间的飞车。若花和兰音也只好含着悲痛上了车。国舅和红红、仆人都打开钥匙,启动机关,只见那些铜轮横的竖的全都一起转动起来,有的像磨盘,有的像辘轳,又像风车一样,每个都飞速旋转。转眼间,车子离地几尺,直往上升,大约升到十多丈高,朝着西方飞驰而去。大家望着天空,直到看不见飞车,才满怀凄凉地各自散去。
过了几天,红文馆的众才女纷纷请假回故乡。闺臣仍然和林婉如、秦小春、田凤翾、洛红蕖、廉锦枫、宋良箴、颜紫绡姐妹八人一同回到岭南;余丽蓉、司徒娬儿和林书香、阳墨香、崔小莺也回淮南;尹红萸、魏紫樱、薛蘅香、姚芷馨各自回家;其余的才女也都四散而去。
阴若花乘坐飞车,从长安出发,一路上因为遇到逆风,走了十多天才到达女儿国。谁知道女儿国国王因为次子的变故,受到了惊吓,又因为思念若花,竟然一病不起。等若花赶到的时候,国王已经去世。众大臣拥立若花做了国王,将兰音、红红、亭亭都封为护卫大臣。若花随即派遣使臣到天朝进献表章谢恩。亭亭因为思念母亲心切,马上请求乘坐飞车,带着熟悉路途的人,来到岭南,接了缁氏回到女儿国。等闺臣回到家的时候,亭亭已经出发了。
林氏看到众人回来,非常高兴。闺臣把参加考试的情形以及若花的各种事情,都向母亲、叔叔、婶婶简略地说了一遍。林氏命人准备了盛大的筵席,并且让外面也摆上筵席。原来小峰和廉亮最近放下了书本,请求唐敏请了两位教师,每天跟着学习武艺。当时唐敏请多九公就在外面厅房和教师一起就座。吃完饭,林婉如、秦小春、田凤翾都告辞,和多九公一起回去了。颜紫绡因为听说祖母去世,急忙回家,和哥哥颜崖扶着灵柩回乡去了。宋良箴仍然把祁氏留下做伴。廉锦枫和良氏、廉亮住在新房。红蕖、良箴和闺臣住在楼上。
第二天,闺臣和林氏商量,因为父亲至今没有回来,她想到小蓬莱再去寻访。林氏说:“这虽然是要紧的事情,可红蕖媳妇已经长大成人,我想在秋天给小峰办喜事,你何不再耽搁几个月,把这件喜事办完再去呢?”闺臣说:“母亲既然有这个想法,女儿自然应该在家照应,帮母亲分担辛劳。”忙碌了一段时间,到了重阳吉日,小峰和红蕖喜结连理。才过满月,接着尹元派人来接廉亮和锦枫完婚,并且接良氏一起过去。大家忙着饯行,忙了好几天,良氏带着儿女离开了。闺臣心里虽然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偏偏婉如和田凤翾的哥哥田廷订了婚,因为田廷的父亲曾经担任山南总兵,现在告老还乡,必须等他来年三月回来才能迎娶,林之洋不能离开。闺臣只好无奈地等待。转眼间到了新春,那时候有很多媒人来给闺臣说亲,林氏和女儿商量,闺臣要等父亲回来,由父亲做主,林氏只好回绝了媒人。到了四月,婉如的婚事才办完。洛承志也派人来接宋良箴到小瀛洲完婚。林氏替她准备嫁妆,委托祁氏送去。匆匆忙忙,一直到了七月,才定下前往小蓬莱的日期。
闺臣因为明天就要出发,这天晚上正在楼上收拾行李,忽然听到“嗖”的一声,一道红光窜了进来,仔细一看,原来是颜紫绡。她连忙迎上去,让座说道:“妹子听说姐姐扶着灵柩回乡安葬,多次派人到府上打听消息,一直没有音信,没想到姐姐已经回来了。为什么深夜到这里来呢?”颜紫绡说:“我从京师回到家,正好我哥哥颜崖也考中武举回来了。因为父母的灵柩在异乡停放了很久,心里很不安,和哥哥商量后,把灵柩送回故乡,安葬在祖坟,才和哥哥回来。回到家后,听说贤妹马上要远行,所以深夜赶来,一来是送行,二来还有一件事和你商量:我家里现在没有什么牵挂了,贤妹这次要远行几万里去寻找亲人,婉如妹妹已经结婚,这次想必不能和你一起去,贤妹一个人难免会过于寂寞,我愿意陪你一起去。你觉得怎么样?”
闺臣听了颜紫绡的话,心里虽然感到高兴,可自己内心藏着其他的想法,又不好直接说出来。她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道:“虽然承蒙姐姐的好意,但是妹子这次前去,如果能找到父亲回来,那就没什么可说的;要是父亲看破了尘世,坚决不肯回来,或者根本找不到父亲,妹子自然会在那里另外寻找一个修行的办法,这样一来归期就变得十分渺茫了。还希望姐姐能仔细考虑清楚。”紫绡说道:“从人情世故和生活事务的角度来说,贤妹确实应该把伯伯找回来,一家人夫妻团聚、父子团圆,享受天伦之乐,这才算是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但依我看来,团圆之后又能怎样呢?欢乐相聚之后又会如何呢?再过几十年,最终都逃不过死亡,到时候谁又能躲得过那座荒坟呢?我这次和你一起去,还有其他的想法,只希望伯伯不肯回来,这样不仅贤妹可以摆脱尘世的烦恼,连我也能逃离这痛苦的人间苦海了。”闺臣心想:“怪不得碑记里说她‘自幼熟悉剑侠之术,长大后又通晓玄妙的道理’,果然说得很有道理。”于是连忙说道:“姐姐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这和妹子的想法不谋而合,那就请你明天过来,我们好一起出发。”紫绡点了点头,纵身一跃便离开了。第二天,她就把行李搬了过来。林氏正发愁女儿远行没有伴儿,如今看到颜紫绡一同前去,心里十分欢喜。
当天,闺臣祭拜祖先,然后满含泪水向母亲、叔叔、婶婶告别。她对小峰说道:“你现在年纪也不小了,其他的事情我也不用再多嘱咐。总之,在家要孝顺父母,将来为官一定要忠于君主。做任何事情,只要做到问心无愧,时刻把天地、君主、父母放在心上,这就是你一生要坚守的准则。”接着,她又向红蕖行大礼。红蕖见状急忙跪下,问道:“姐姐为什么行这么大的礼?”闺臣流着泪说:“你当年为母亲报仇,奋不顾身,还不辞辛劳地侍奉祖父安度晚年。如此大孝,将来母亲的饮食起居,妹妹你肯定能照顾得很好,我也不用再多叮嘱。只是愚姐这次远行,不能尽到孝道,全靠妹妹你一个人多操劳了,你应当受我一拜。”两人擦着眼泪站起身来。林氏又再三嘱咐了一番,全家人在一片哭声中告别。
闺臣和紫绡带着乳母,来到林之洋家。婉如和田凤翾都从婆家赶来送行。多九公因为从京城回来的一路上太过劳累,无法前来;小春生病了,也没能过来。林之洋又带上了几样货物,托付岳母江氏在家帮忙照应,然后带着吕氏、闺臣、紫绡,告别众人,登上海船,朝着小蓬莱的方向驶去。一路上虽然也售卖一些货物,但不敢过多耽搁,只是朝着抄近的水路前行。
不知不觉新春已过,到了四月下旬,他们抵达了小蓬莱。闺臣和紫绡告别众人,上山去了。林之洋等人等了两个月,仍不见她们回来,心里十分着急。每天上山去探听消息,却始终不见她们的踪影。转眼间又过了一个月,海上渐渐有了秋意,山林间一片萧瑟。这天,林之洋正在山上张望,忽然遇到了一个采药的女道童。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