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古典白话合集 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刘姥姥两只手比画着说:“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众人听了,顿时哄堂大笑起来。喝过了门杯,刘姥姥又逗趣说道:“实话说吧,我手脚粗笨,又喝了酒,真怕不小心失手打破这瓷杯。要是有木头杯子,拿一个来给我,就算我失手掉在地上,也没关系。” 众人听了,又笑起来。

    凤姐听她这么说,赶忙笑着回应:“你要是真想要木头杯,我这就去拿。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这木头杯可不像瓷杯,它是成套的,你得把一套都喝遍才行。” 刘姥姥心里琢磨:“我刚才不过是说句玩笑话,逗大家乐一乐,谁知道她真有木头杯。我在乡下时,也去乡绅家赴过宴,金杯银杯倒是见过,可从来没听说过木头杯。哦,对了,说不定是小孩子们用的木碗,她就是想哄我多喝几杯。管它呢,反正这酒喝着跟蜜水似的,多喝点也无妨。” 想完,便说道:“拿来再说。” 凤姐于是吩咐丰儿:“去前面里间屋,把书架子上那十个竹根套杯拿来。”

    丰儿答应着刚要去,鸳鸯笑着说:“我知道你那十个杯子还小。况且你刚说要木头的,这会儿又拿竹根的,不太好看。不如把我们那儿用黄杨根整挖出来的十个大套杯拿来,灌她十杯。” 凤姐笑着说:“那更好了。” 鸳鸯果然让人去取来了套杯。刘姥姥一看,又惊又喜:惊的是这十个杯子,依次从大到小排列,最大的那个简直像个小盆子,最小的那个也有手里的杯子两个那么大;喜的是杯子雕镂得极为精美,上面刻着山水、树木、人物,还有草字和图印。刘姥姥赶忙说道:“拿个小的来就行了,怎么这么多呀?” 凤姐笑着说:“用这个杯子喝酒,可没有只喝一杯的道理。我们家因为没人有这么大酒量,所以一直没人敢用。姥姥既然想要,好不容易找出来,你就得依次喝一遍才行。” 刘姥姥吓得连忙说:“这可不敢。好姑奶奶,饶了我吧。” 贾母、薛姨妈、王夫人知道刘姥姥上了年纪,经不住这样灌酒,赶忙笑着说:“说归说,笑归笑,可别让她多喝了,就喝这头一杯吧。” 刘姥姥说:“阿弥陀佛!我还是用小杯喝吧。把这大杯收起来,我带回家慢慢喝。” 这话又引得众人笑起来。鸳鸯没办法,只好让人斟满一大杯酒,刘姥姥双手捧着喝了下去。

    贾母和薛姨妈都说道:“慢点儿,别呛着。” 薛姨妈又让凤姐给刘姥姥夹菜。凤姐笑着说:“姥姥,你想吃什么,说出名字来,我夹给你吃。” 刘姥姥说:“我哪知道什么名字呀,看着样样都好。” 贾母笑着说:“你给她夹些茄鲞尝尝。” 凤姐听了,依言夹了些茄鲞送到刘姥姥嘴里,笑着说:“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做的茄子好不好吃。” 刘姥姥笑着说:“别哄我了,茄子能做出这味儿,我们就不用种粮食了,都种茄子得了。” 众人笑着说:“真的是茄子,我们可没哄你。” 刘姥姥惊讶地说:“真的是茄子?我白吃了半天。姑奶奶再给我夹点儿,我这回细细嚼嚼。” 凤姐又夹了些茄鲞放进刘姥姥嘴里。

    刘姥姥细细嚼了半天,笑着说:“虽说有一点茄子的香味,可感觉又不太像茄子。快告诉我这是怎么做的,我也学着做了吃。” 凤姐笑着说:“这也不难。你把刚摘下来的茄子去皮,只要净肉,切成碎丁,用鸡油炸过。再把鸡脯肉、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丁,用鸡汤煨好,最后用香油收汁,再加些糟油一拌,装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的时候拿出来,用炒好的鸡瓜一拌就行了。” 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地说:“我的佛祖!得用十来只鸡来配它,怪不得这味儿这么绝!” 刘姥姥一边说笑,一边慢慢喝完了酒,还不停地把玩着那只杯子。

    凤姐笑着说:“还没尽兴呢,再喝一杯吧。” 刘姥姥赶忙说:“可不行,再喝就要醉死了。我是因为喜欢这杯子的样式,真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 鸳鸯笑着问:“酒喝完了,你说到底这杯子是什么木头做的?” 刘姥姥笑着说:“姑娘不认得也难怪,你们住在这富贵之家,哪里认得木头!我们乡下人整天和树林子打交道,困了就枕着木头睡,累了就靠着木头坐,荒年没吃的还吃木头。眼睛天天看着木头,耳朵天天听着和木头有关的事儿,嘴里也天天讲着木头,所以木头的好歹真假,我可认得。让我仔细瞧瞧。” 刘姥姥一边说着,一边细细端详了半天,说:“你们这样的人家,肯定不会有那些便宜木头,那些容易得到的木头,你们也不会收着。我掂量着这杯子挺沉,肯定不是杨木,一定是黄松的。” 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

    这时,一个婆子走来向贾母请示:“姑娘们都到藕香榭了,请问是现在就开始演奏,还是再等一会儿?” 贾母连忙笑着说:“哎呀,差点把她们忘了,就让她们开始演奏吧。” 婆子答应着离开了。不一会儿,只听见箫管悠扬,笙笛齐鸣。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过树林,越过水面传来,自然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宝玉最先忍不住,拿起酒壶斟了一杯,一饮而尽。又斟上一杯,正要喝,只见王夫人也要喝酒,便让人换暖酒。宝玉连忙把自己的杯子捧到王夫人口边,王夫人就着他的手喝了两口。不一会儿,暖酒送来了,宝玉回到自己的座位。王夫人提着暖壶离开座位,众人也都起身离席,薛姨妈也站了起来。贾母连忙让李纨和凤姐接过酒壶,说:“让你姨妈坐下,大家才自在。” 王夫人听了,这才把酒壶递给凤姐,自己回到座位上。贾母笑着说:“大家都喝两杯,今天可真有意思。” 说着举起酒杯向薛姨妈示意,又对湘云、宝钗说:“你们姐妹俩也喝一杯。你妹妹虽说不太会喝酒,也别放过她。” 说完,自己先干了一杯。湘云、宝钗、黛玉也都干了杯。此时,刘姥姥听到这般美妙的音乐,又喝了酒,越发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宝玉离开座位走到黛玉身边,笑着说:“你瞧刘姥姥那模样。” 黛玉笑着说:“当年圣乐一奏,百兽起舞,如今这不过是头‘牛’罢了。” 众姐妹听了,都笑了起来。

    不一会儿,音乐停了,薛姨妈离席笑着说:“大家酒也喝得差不多了,出去走走,散散再坐吧。” 贾母也正想出去走走,于是大家都离席,跟着贾母四处游玩。贾母想带着刘姥姥解解闷,就拉着刘姥姥在山前树下逛了好一会儿,还给他介绍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听着,还对贾母说:“没想到城里不光人尊贵,连雀儿都尊贵。这雀儿到了你们这儿,都变得俊俏了,还会说话。” 众人不明白,便问什么雀儿变俊了、会说话。刘姥姥说:“那廊下金架子上站着的绿毛红嘴的是鹦哥儿,我认得。可那笼子里的黑老鸹子怎么长出凤头来了,还会说话呢。” 众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丫鬟们来请大家吃点心。贾母说:“喝了两杯酒,倒也不觉得饿。也罢,就把点心拿到这儿来,大家随便吃点儿吧。” 丫鬟听了,便抬来两张几案,又端来两个小捧盒。打开一看,每个盒子里有两样点心:一个盒子里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另一个盒子里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问是什么馅儿,婆子们连忙回答说是螃蟹馅的。贾母听了,皱着眉说:“这太油腻了,谁吃这个!” 另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贾母也不喜欢。贾母让薛姨妈吃,薛姨妈只挑了一块糕。贾母拿了一个卷子,尝了一口,把剩下的半个递给丫鬟。

    刘姥姥见那些各式各样的小面果子都做得玲珑剔透,便挑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着说:“我们那儿心灵手巧的姑娘,也剪不出这么好看的纸样儿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带回家,给她们做花样子倒挺好。” 众人都笑了。贾母说:“回家我送你一瓷坛子。你先趁热吃这个吧。” 其他人不过挑了自己爱吃的,吃了一两口就罢了;刘姥姥从来没吃过这些东西,而且这些点心都做得小巧精致,不显堆盘,她和板儿每样都吃了些,半盘子就没了。剩下的,凤姐又让人攒了两盘,连同一个攒盒,给文官等人吃去了。

    忽然,奶子抱着大姐儿来了,大家逗着她玩了一会儿。大姐儿正抱着一个大柚子玩,忽然看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也想要佛手。丫鬟哄她去拿,大姐儿等不及,就哭了起来。众人连忙把柚子给了板儿,把板儿的佛手哄过来给大姐儿,这才作罢。板儿玩了半天佛手,这会儿又两手抓着果子吃,忽然看见柚子又香又圆,觉得更好玩,就把它当球踢着玩,也不要佛手了。

    此时,贾母等人喝过茶,又带着刘姥姥来到栊翠庵。妙玉连忙迎了进去。到了院子里,只见花木繁盛,贾母笑着说:“到底是修行的人,没事就经常打理,比别处好看多了。” 一边说着,一边往东禅堂走去。妙玉笑着往里请,贾母说:“我们刚吃了酒肉,你这儿有菩萨,冲撞了可不好。我们在这儿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喝一杯就走。” 妙玉听了,连忙去烹茶。

    宝玉留意观察妙玉的一举一动。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着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献给贾母。贾母说:“我不喝六安茶。” 妙玉笑着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贾母接过来,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着回答:“是去年存的雨水。” 贾母喝了半盏,笑着递给刘姥姥,说:“你尝尝这茶。” 刘姥姥一口喝光,笑着说:“味道是不错,就是淡了点儿,再熬浓些就更好了。” 贾母和众人都笑了起来。然后,给其他人用的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妙玉拉了拉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两人跟着她出去了,宝玉悄悄地跟在后面。只见妙玉把她们二人让到耳房里,宝钗坐在榻上,黛玉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己到风炉边扇滚了水,另外泡了一壶茶。宝玉走进来,笑着说:“你们在这儿喝私房茶呢。” 两人都笑着说:“你又跑来蹭茶喝。这儿可没你的份儿。” 妙玉刚要去拿杯子,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用过的茶盏。妙玉连忙吩咐:“那个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放在外头吧。” 宝玉心里明白,妙玉是因为刘姥姥用过,嫌脏不要了。

    只见妙玉又另外拿出两只杯子。一只杯子旁边有个耳把,杯身上刻着 “瓟斝” 三个隶书大字,后面有一行小真字写着 “晋王恺珍玩”,还有 “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 一行更小的字。妙玉斟了一斝茶,递给宝钗。另一只杯子形状像钵却小一些,上面刻着三个垂珠篆字 “点犀”。妙玉又斟了一 给黛玉。接着,她拿起自己平日里喝茶用的那只绿玉斗,给宝玉斟茶。

    宝玉笑着说:“常说‘世法平等’,她们两个用的是那样的古玩奇珍,我用的却是个普通杯子,显得我太俗了。” 妙玉说:“这还算普通杯子?不是我吹牛,只怕你家里都找不出这么一个‘普通’杯子呢。” 宝玉笑着说:“俗话说‘入乡随俗’,到了你这儿,自然把那些金玉珠宝都当作俗物了。” 妙玉听宝玉这么说,心里十分欢喜,于是又找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由整根蟠虬竹根雕刻而成的大海碗,笑着问:“就剩这一个了,你能喝得下这一海碗茶吗?” 宝玉高兴地连忙说:“能喝得下。” 妙玉笑着说:“你就算能喝得下,也不能这么糟蹋好茶。没听说过‘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吗?你喝这一海碗,算怎么回事?” 这话把宝钗、黛玉和宝玉都逗笑了。妙玉拿起茶壶,只往海碗里斟了大约一杯茶。宝玉细细品尝,只觉得这茶口感轻盈,味道绝佳,不禁连声赞叹。妙玉一脸认真地说:“你这次能喝到这茶,全是托她们俩的福,要是你自己来,我可不给你喝。” 宝玉笑着说:“我心里明白,也不领你的情,只谢她们二人便是。” 妙玉听了,这才说:“这话还在理。”

    黛玉问道:“这也是去年的雨水泡的茶吗?” 妙玉冷笑着说:“你这个人,真是个大俗人,连水都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的时候,收集的梅花上的雪,一共得了满满一鬼脸青花瓮,一直舍不得喝,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打开。我只喝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存的雨水哪有这么轻盈的口感,根本没法喝。” 黛玉知道妙玉天性怪僻,也不多说什么,也没多坐,喝完茶,就约着宝钗一起走了出去。

    宝玉陪着妙玉笑着说:“那个茶杯虽然脏了,就这么扔了怪可惜的。依我看,不如把它给那个穷婆子吧,她卖了还能换点钱过日子。你觉得行不?” 妙玉听了,想了想,点头说:“也行。幸好那杯子我没喝过,要是我喝过的,我就是砸碎了也不会给她。你要给她,我也不管,交给你,你快拿去吧。” 宝玉笑着说:“那是自然,你要是和她直接打交道,连你也跟着脏了。交给我就行。” 妙玉便让人把杯子拿来递给宝玉。

    宝玉接过杯子,又说:“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厮来河里打几桶水,把地洗洗怎么样?” 妙玉笑着说:“那更好了,不过你得嘱咐他们,把水抬来后就放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千万别进门来。” 宝玉说:“这是自然。” 说着,就把杯子揣进袖子里,递给贾母房里的小丫头,说:“明天刘姥姥回家,把这个给她带回去。” 交代完,贾母已经出来准备回去了。妙玉也没怎么挽留,把众人送出山门,转身就关上了门。这里暂且不表。

    再说贾母觉得身上有些乏倦,就吩咐王夫人和迎春姊妹陪着薛姨妈去喝酒,自己则前往稻香村歇息。凤姐连忙让人把小竹椅抬来,贾母坐上去,两个婆子抬着,凤姐、李纨和一众丫鬟婆子簇拥着离开了,这里也暂且不表。薛姨妈也告辞离去。王夫人打发文官等人出去,把攒盒分给众丫鬟们吃,自己也抽空歇着,随意歪在刚才贾母坐过的榻上,让一个小丫头放下帘子,又让她捶着腿,吩咐道:“老太太那边要是有消息,你就叫我。” 说完,也歪着睡着了。

    宝玉、湘云等人看着丫鬟们把攒盒放在山石上,有的丫鬟坐在山石上,有的坐在草地上,有的靠着树,有的傍着水,十分热闹。不一会儿,鸳鸯来了,要带着刘姥姥四处逛逛,众人也都跟着凑趣儿。一行人来到 “省亲别墅” 的牌坊底下,刘姥姥说:“哎呀!这里还有个大庙呢。” 说着,就爬下磕头。众人笑得直不起腰来。刘姥姥说:“笑什么?这牌楼上的字我都认得。我们那儿这样的庙宇多得很,都有这样的牌坊,上面的字就是庙的名字。” 众人笑着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庙?” 刘姥姥抬起头,指着字说:“这不是‘玉皇宝殿’四个字吗?” 众人笑得拍手跺脚,还想继续拿她打趣。这时,刘姥姥突然觉得肚子里一阵乱响,急忙拉过一个小丫头,要了两张纸就准备解手。众人又是一阵哄笑,赶忙制止她:“这儿可不行!” 急忙叫一个婆子带着刘姥姥到东北角去。婆子指了地方后,就乐得走开去休息了。

    刘姥姥因为喝了些酒,她的体质不适合喝黄酒,再加上吃了许多油腻的食物,口渴又多喝了几碗茶,不免闹起了腹泻,在厕所蹲了好半天才完事。等她从厕所出来,酒劲被风一吹,再加上年纪大了,蹲了半天,猛地站起来,只觉得头晕眼花,辨不清方向。四处张望,只见周围都是树木、山石、楼台、房舍,却不知道该往哪儿走,只好顺着一条石子路慢慢往前走。走到房舍跟前,却找不到门,又找了半天,忽然看见一道竹篱,刘姥姥心里想:“这里也有扁豆架子。”

    刘姥姥一边想着,一边顺着花障往前走,看到一个月洞门,便走了进去。只见迎面有一条水池,只有七八尺宽,石头砌的岸,里面清澈的水流向别处,上面有一块白石横架在水池上。刘姥姥踩着石头过去,沿着石子甬路往前走,转了两个弯,看到一扇房门。她走进房门,只见迎面一个女孩儿满面含笑地迎了出来。刘姥姥连忙笑着说:“姑娘们把我落下了,我一路找,才找到这儿。” 说完,却见那女孩儿不回答。刘姥姥便走上前去拉她的手,只听 “咕咚” 一声,刘姥姥撞到了板壁上,把头撞得生疼。她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幅画。刘姥姥心想:“原来画儿能画得这么栩栩如生,像凸出来一样。” 她一边想着,一边看,还伸手去摸,却发现画面是平的,不禁点头叹了两声。一转身,刘姥姥看到一个小门,门上挂着葱绿撒花软帘。

    刘姥姥掀起帘子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布置得玲珑剔透,琴、剑、瓶、炉都像是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都是碧绿雕花的,刘姥姥只觉得眼睛都花了,想找门出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左边是一架书,右边是一架屏风。刘姥姥刚从屏风后面找到一扇门转过去,就看见她的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十分诧异,急忙问道:“你是不是看我这几天没回家,特意来找我?是哪位姑娘带你进来的?” 她亲家母只是笑,不说话。刘姥姥笑着说:“你真是没见过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看,就不管不顾地戴了一头。” 她亲家母还是不回答。刘姥姥心里忽然想起:“常听人说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难不成我这是在镜子里头?” 说完,伸手一摸,再仔细一看,果然是,四面雕空的紫檀板壁把镜子嵌在中间。刘姥姥说:“这镜子把路挡住了,我怎么出去呢?” 她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用手摸。

    这镜子原本是西洋的机关装置,可以开合。没想到刘姥姥乱摸的时候,巧劲之下,触动了机关,镜子转了过去,露出一扇门来。刘姥姥又惊又喜,迈步走出去,忽然看到一副极其精致的床帐。她此时已经有七八分醉意,又走得累了,便一屁股坐在床上,本想歇一会儿,没想到身不由己,前仰后合,两眼一朦胧,就歪在床上睡着了。

    再说众人等了半天都不见刘姥姥,板儿见姥姥不见了,急得哭了起来。众人都笑着说:“别是掉进茅厕里了吧?快派人去找找。” 于是让两个婆子去找,婆子回来报告说没找到。众人又四处搜寻,还是不见刘姥姥的踪影。袭人推测道:“她肯定是喝醉了迷了路,顺着这条路走到我们后院去了。要是进了花障子,从后房门进去,虽然可能会碰头,但还有小丫头们知道;要是不进花障子,再往西南方向走,要是能绕出去还好,要是绕不出去,可有她绕的了。我去看看。” 袭人一边想着,一边往回走,进了怡红院就喊人,谁知那几个房间里的小丫头都偷偷跑出去玩了。

    袭人径直走进房门,转过集锦槅子,就听到鼾声如雷。她急忙走进来,只闻到一股酒屁混合的臭味。满屋子一看,只见刘姥姥四仰八叉地仰卧在床上。袭人吓了一跳,赶忙上前使劲把她叫醒。刘姥姥惊醒过来,睁眼看到袭人,连忙爬起来说:“姑娘,我错了!没弄脏床帐吧。” 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去掸。

    袭人担心惊动别人,被宝玉知道了,只是对刘姥姥摇手,示意她别说话。赶忙在鼎里添了三四把百合香,仍旧用罩子罩上。稍微收拾了一下,幸好刘姥姥没有呕吐,袭人这才悄悄笑着说:“没事儿,有我呢。你跟我出来。” 刘姥姥连忙点头答应,跟着袭人来到小丫头们的房间。袭人让她坐下,对她说:“你就说醉倒在山子石上打了个盹儿。” 刘姥姥答应着表示知道了。袭人又给她喝了两碗茶,刘姥姥这才觉得酒醒了,于是问道:“这是哪位小姐的绣房,这么精致?我就像到了天宫里一样。” 袭人微微一笑,说:“这呀,是宝二爷的卧室。” 刘姥姥一听,吓得不敢出声。袭人带着她从前面出去,见到众人,只说刘姥姥在草地下睡着了,所以带她回来了。众人也没多在意,这事也就过去了。

    过了一会儿,贾母醒了,就在稻香村摆晚饭。贾母觉得懒洋洋的,不想吃饭,就坐了竹椅小敞轿,回到房中休息,让凤姐等人去吃饭。姑娘们这才又回到园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