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东方神话集 > 第157章 九歌·魂归——屈子与不灭的诗魂

东方神话集 第157章 九歌·魂归——屈子与不灭的诗魂

    公元前305年的寒露时节,汉北荒原的芦苇荡里,一位白发老者正用龟甲刻写着朱砂符文。他腰间别着半块刻有星图的鹿皮,身后跟着蓬头垢面的流放者——三闾大夫屈原。

    “郑太卜,这《九歌》残章里,藏着楚人先祖迁徙的密码。”屈原突然开口,指尖抚过巫祝跳禹步时扬起的尘埃,“您看这‘鸟飞返故乡兮’,实为北斗七星的轨迹。”

    老者猛然抬头,浑浊的眼中迸出精光:“三闾大夫好眼力!这傩戏面具下的傩词,竟暗合《天问》中的天地玄机!”三个月间,他们踏遍云梦大泽,将刻在陶片上的巫歌与星图一一记录。屈原的竹篓渐渐装满神秘符号,而郢都的朝堂上,令尹子椒的玉笏正敲碎变法最后的希望。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披着沾满露水的葛衣,将《怀沙》投入火堆。火光中,他枯槁的面容映出《离骚》最后一行血痕——那是长江、汉水与汨罗江的脉络,亦是楚文化最后的动脉。

    “三闾大夫!项燕将军在江东复立新王,等您去拟讨秦檄文!”浑身湿透的渔夫撞进石室,竹筏上还沾着洞庭湖的浪花。

    屈原却将笔一掷:“楚辞当为楚魂立碑,非为楚王作枪!”他转身走向江畔,十二枚玉玦随着步伐坠入江水。最后一枚沉没时,江面突然掀起漩涡,三闾大夫的白发在残阳中化作一道银色弧线。

    五月初五的暮色中,屈原怀抱装满楚简的陶罐走向汨罗江。岸边的渔人看见他脱下切云冠,将冠上缀着的十二枚玉玦逐个抛入江水。最后一枚沉没时,江面突然掀起漩涡,三闾大夫的白发在残阳中化作一道银色弧线。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仰天长叹,怀抱巨石跃入江心。江水翻涌间,一条蛟龙浮出水面,龙须上缠绕着屈原的衣襟。百姓们怒吼着用雄黄酒灌醉蛟龙,抽其筋、剥其皮,将龙筋缠在孩童手腕,用雄黄酒涂抹七窍驱邪。

    屈原沉江的第七日,玉笥山下的石室中,湘妃竹制成的毛笔突然渗出鲜血。辰砂在竹简上绘出星图,那些在流放途中收集的巫歌残章,竟拼凑出《九歌》完整的祭神曲谱。

    “夫君,沅湘之水隔不断相思。”江心岛上,湘夫人踏着水波而来,裙裾间飘落着用鲛绡制成的粽子。她将粽子投入江中,江底突然亮起万千星火,那是屈原的竹简化作的浮桥,连接着郢都与君山。

    十年后,太史令司马迁寻访至汨罗江畔。老渔人指着江心岛:“大人入水时怀里陶罐裂开,那些竹简没有下沉,而是铺成一条浮桥通向君山。”史官在《史记》中隐去这段传说,却在私藏绢帛上写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两千年来,每逢五月初五,江上龙舟竞渡,粽叶飘香。人们不知晓,那浮桥上的星火,是屈原以血泪凝就的诗魂,永远守护着楚国的河山。

    屈原投江的真相或许被历史尘封,但他的精神早已化作汨罗江的波涛。当现代人剥开粽子,划动龙舟,他们祭奠的,不仅是两千年前的一具忠骨,更是一个诗魂对理想的永恒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