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八百六十八章 君臣论对策
“我们的援军,就这样没了!”一名大宋将领的声音中充满了震惊和不敢置信。
“这个苏宸,也太奸猾了,把我们给蒙骗了。”另一名将领愤怒地说道,眼中闪烁着怒火。
“跟这样的对手为敌,实在太可怕了。”众将领全都震惊了,很难接受这个结果,对苏宸也是格外的愤怒。
不过,世人慕强,这些大宋将领在骂苏宸的时候,心中对他也是肃然起敬,甚至带着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种敌人智计无双,文武全才,用兵如神,实在让他们感到了无奈,心中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似乎大宋的国运要被此人抽走一般。
“那我们怎么办,总不能放任苏宸占据彭城不管不顾,如果切断我们的后方粮道,不要说援军没了粮草,溃不成军了,连我们在前线的粮草也会出现短缺。”王政忠吃惊地说,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焦虑和担忧。
曹彬沉声说道:“短时间内无碍,我们的粮草还能够支持十万大军一个月的使用。如果出现短缺,可以就近县城征调粮草和士兵。毕竟这是我们大宋的境内,百姓都是大宋子民,心中还是归属大宋的。”
“不过,现在腹背受敌,如果北面彭城的军队整合资源之后,跟南面卢绛、潘美的军队合力攻打,那情况就大大不妙了。”曹彬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众将领。
诸将领虽然是大老粗居多,但如此简单的道理,都能够听明白。他们认为曹彬说的有道理,不能坐以待毙。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看向了赵匡胤,因为在这时候,只有他能够做决策。毕竟他是大宋皇帝,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宋的命运。
赵匡胤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是继续在这里鏖战,还是选择性撤退,脱离吴军下一步可能会南北夹击的局面?
如果鏖战下去,赵匡胤没有把握能够很快击败卢绛名义上统领的十万大军。因为这支吴军训练有素,武器装备都比宋军好。
而且在战术方面,也是针对大宋不断做出防御和预判,就仿佛很熟悉大宋作战的人在军中指挥。赵匡胤越想越觉得,那个无形的指挥者,很可能就是潘美。
在如此局面下,赵匡胤觉得鏖战下去已经没有意义。掉过头对付苏宸的兵马,也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北面的吴军所向披靡,在沐阳一带已经击败过宋军。
现下吴军兵马汇合之后,人数更多了,加上一直打胜仗,士气如虹。赵匡胤也没有把握带兵十多万北上跟苏宸再次交锋,会取得大优势。
这种情况下,赵匡胤觉得,反而是第二个选择,暂时离开这里,绕过彭城,回到汴京去,组织各地兵马来勤王,更为稳妥。
到时候,他可以向各地发出征兵令,以及阻击吴军的诏书,让各地县尉、刺史等,组织兵马抗敌,保卫家国,处处卡住吴军的前行速度,这样把吴军拖在大宋境内江北之地。如此一来,既能争取时间,又能集结更多的兵力,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充分准备。
赵匡胤沉吟片刻,缓缓开口:“朕现在有二策,应对此事。一策是继续北上跟苏宸的兵马拼杀,决一生死!”
他的话语刚落,不少将领的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涌起一丝不安。他们回想起刚开始出征时,士气正猛,兵力充足,却都没有击败苏宸,反而落得大败而逃。如今局势逆转,再要正面硬刚,实在有些困难。
“第二策,暂时脱离此地,放弃临淮这里,选择绕路返回汴京,从长计议,筹划对抗吴军入侵之事,诸位将军都有什么看法,不妨也说一说!”赵匡胤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他希望听到将领们的真实想法。
大宋诸位将领如石保、慕容延卿、王政忠、崔彦进等人,心中意动,都想选择第二个稳妥策略。他们深知,当前的局势复杂多变,贸然北上与苏宸硬拼,风险太大。
唯独党进性格火爆,大大咧咧地说道:“臣将建议北上,跟吴军硬拼到底,别人怕他苏宸,我偏不怕,等到交锋时候,我亲自喊他出阵,跟他单对单厮杀,就不信他苏宸还是三头六臂、天神下凡不成!”他的话语中带着一股豪气,但也显得有些冲动。
众将听完,心中有些苦笑,党进这样冲动不理性,不是要葬送了大宋主力军,并且把陛下都置于危险之地了。
“臣觉得,陛下乃九五之尊,万金之躯,不宜再冒险,还是从长计议,返回汴京为妥!”一位将领沉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赵匡胤的担忧。
“臣也附议,返回汴京,重新部署兵力,或者官家带一部分兵力返回京城,留下我等在这里死战,也可以!”韩令坤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坚定,但也透露出对赵匡胤安全的考虑。
其他将领也纷纷站出来,要么劝赵匡胤选择第二策,要么赞成韩令坤之词,让陛下先一步返回汴京城,不可留在这危险之地。
他们深知,赵匡胤的安全至关重要,一旦有失,大宋的国运将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赵匡胤目光扫过在场的众将领,最终停留在曹彬身上,他想听听这位三朝元老的见解。毕竟,曹彬不仅智谋出众,带兵能力也极为出色,赵匡胤对他极为信任。
曹彬沉吟片刻,知道眼下是关键时刻,自己不能有所保留,需要尽心表达观点,供陛下参考。于是他缓缓开口说道:“臣以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今形势对我们极为不利,当因势利导,暂时避开吴军锋芒。臣支持官家第二策,由官家带精锐禁军撤回汴京,然后从长计议,坐镇中枢,安稳大宋。只要官家不出事,大宋便可以把吴军拖垮在宋境之内。”
“而臣却不能退,请官家留给臣五万兵马,在此游击作战,进可攻,退可守,牵制卢绛、苏宸的军队,使之不能收尾相连。这样分化吴军兵力,让他们不能完全占据淮南,便无法安心北上,攻打汴京城。”曹彬的声音中带着坚定,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对大宋的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
赵匡胤听完曹彬的分析,心中微微点头,这正符合他的预期。这样可以兼顾两边,一方面返回汴京坐镇大局,另一方面还能牵制住吴军无法汇合。
他沉思片刻,最终做出决定:“朕决定留下八万人马给曹将军,继续在淮南活动,阻击吴军兵力联通,以分化吴军为主。待朕回到汴京城,便下令征调各地厢兵、新兵,前来围剿吴军,绝不让吴军进犯汴京城。”
此言一出,众将领纷纷点头,他们知道,这是当前形势下最为稳妥的决策,不仅保全了大宋的一部分主力,让陛下安全回去,也为日后的反攻留下回旋余地。
“这个苏宸,也太奸猾了,把我们给蒙骗了。”另一名将领愤怒地说道,眼中闪烁着怒火。
“跟这样的对手为敌,实在太可怕了。”众将领全都震惊了,很难接受这个结果,对苏宸也是格外的愤怒。
不过,世人慕强,这些大宋将领在骂苏宸的时候,心中对他也是肃然起敬,甚至带着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种敌人智计无双,文武全才,用兵如神,实在让他们感到了无奈,心中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似乎大宋的国运要被此人抽走一般。
“那我们怎么办,总不能放任苏宸占据彭城不管不顾,如果切断我们的后方粮道,不要说援军没了粮草,溃不成军了,连我们在前线的粮草也会出现短缺。”王政忠吃惊地说,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焦虑和担忧。
曹彬沉声说道:“短时间内无碍,我们的粮草还能够支持十万大军一个月的使用。如果出现短缺,可以就近县城征调粮草和士兵。毕竟这是我们大宋的境内,百姓都是大宋子民,心中还是归属大宋的。”
“不过,现在腹背受敌,如果北面彭城的军队整合资源之后,跟南面卢绛、潘美的军队合力攻打,那情况就大大不妙了。”曹彬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众将领。
诸将领虽然是大老粗居多,但如此简单的道理,都能够听明白。他们认为曹彬说的有道理,不能坐以待毙。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看向了赵匡胤,因为在这时候,只有他能够做决策。毕竟他是大宋皇帝,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宋的命运。
赵匡胤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是继续在这里鏖战,还是选择性撤退,脱离吴军下一步可能会南北夹击的局面?
如果鏖战下去,赵匡胤没有把握能够很快击败卢绛名义上统领的十万大军。因为这支吴军训练有素,武器装备都比宋军好。
而且在战术方面,也是针对大宋不断做出防御和预判,就仿佛很熟悉大宋作战的人在军中指挥。赵匡胤越想越觉得,那个无形的指挥者,很可能就是潘美。
在如此局面下,赵匡胤觉得鏖战下去已经没有意义。掉过头对付苏宸的兵马,也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北面的吴军所向披靡,在沐阳一带已经击败过宋军。
现下吴军兵马汇合之后,人数更多了,加上一直打胜仗,士气如虹。赵匡胤也没有把握带兵十多万北上跟苏宸再次交锋,会取得大优势。
这种情况下,赵匡胤觉得,反而是第二个选择,暂时离开这里,绕过彭城,回到汴京去,组织各地兵马来勤王,更为稳妥。
到时候,他可以向各地发出征兵令,以及阻击吴军的诏书,让各地县尉、刺史等,组织兵马抗敌,保卫家国,处处卡住吴军的前行速度,这样把吴军拖在大宋境内江北之地。如此一来,既能争取时间,又能集结更多的兵力,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充分准备。
赵匡胤沉吟片刻,缓缓开口:“朕现在有二策,应对此事。一策是继续北上跟苏宸的兵马拼杀,决一生死!”
他的话语刚落,不少将领的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涌起一丝不安。他们回想起刚开始出征时,士气正猛,兵力充足,却都没有击败苏宸,反而落得大败而逃。如今局势逆转,再要正面硬刚,实在有些困难。
“第二策,暂时脱离此地,放弃临淮这里,选择绕路返回汴京,从长计议,筹划对抗吴军入侵之事,诸位将军都有什么看法,不妨也说一说!”赵匡胤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他希望听到将领们的真实想法。
大宋诸位将领如石保、慕容延卿、王政忠、崔彦进等人,心中意动,都想选择第二个稳妥策略。他们深知,当前的局势复杂多变,贸然北上与苏宸硬拼,风险太大。
唯独党进性格火爆,大大咧咧地说道:“臣将建议北上,跟吴军硬拼到底,别人怕他苏宸,我偏不怕,等到交锋时候,我亲自喊他出阵,跟他单对单厮杀,就不信他苏宸还是三头六臂、天神下凡不成!”他的话语中带着一股豪气,但也显得有些冲动。
众将听完,心中有些苦笑,党进这样冲动不理性,不是要葬送了大宋主力军,并且把陛下都置于危险之地了。
“臣觉得,陛下乃九五之尊,万金之躯,不宜再冒险,还是从长计议,返回汴京为妥!”一位将领沉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赵匡胤的担忧。
“臣也附议,返回汴京,重新部署兵力,或者官家带一部分兵力返回京城,留下我等在这里死战,也可以!”韩令坤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坚定,但也透露出对赵匡胤安全的考虑。
其他将领也纷纷站出来,要么劝赵匡胤选择第二策,要么赞成韩令坤之词,让陛下先一步返回汴京城,不可留在这危险之地。
他们深知,赵匡胤的安全至关重要,一旦有失,大宋的国运将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赵匡胤目光扫过在场的众将领,最终停留在曹彬身上,他想听听这位三朝元老的见解。毕竟,曹彬不仅智谋出众,带兵能力也极为出色,赵匡胤对他极为信任。
曹彬沉吟片刻,知道眼下是关键时刻,自己不能有所保留,需要尽心表达观点,供陛下参考。于是他缓缓开口说道:“臣以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今形势对我们极为不利,当因势利导,暂时避开吴军锋芒。臣支持官家第二策,由官家带精锐禁军撤回汴京,然后从长计议,坐镇中枢,安稳大宋。只要官家不出事,大宋便可以把吴军拖垮在宋境之内。”
“而臣却不能退,请官家留给臣五万兵马,在此游击作战,进可攻,退可守,牵制卢绛、苏宸的军队,使之不能收尾相连。这样分化吴军兵力,让他们不能完全占据淮南,便无法安心北上,攻打汴京城。”曹彬的声音中带着坚定,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对大宋的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
赵匡胤听完曹彬的分析,心中微微点头,这正符合他的预期。这样可以兼顾两边,一方面返回汴京坐镇大局,另一方面还能牵制住吴军无法汇合。
他沉思片刻,最终做出决定:“朕决定留下八万人马给曹将军,继续在淮南活动,阻击吴军兵力联通,以分化吴军为主。待朕回到汴京城,便下令征调各地厢兵、新兵,前来围剿吴军,绝不让吴军进犯汴京城。”
此言一出,众将领纷纷点头,他们知道,这是当前形势下最为稳妥的决策,不仅保全了大宋的一部分主力,让陛下安全回去,也为日后的反攻留下回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