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明修仙记 第391章 水本就流
热门推荐:
穿到荒年,啃啥树皮我带全家吃肉
七龙珠:能复活就作死?太天真!
一剑杀仙:从爆能系统开始
综漫,谁教你这么开保护伞公司的
木香悠悠之我在古代雕出锦绣生活
逍遥紫衣侯
英格兰热刺王朝
宗师下山之夫人小姐别爱我
大学刚毕业,我让老师休产假
十里地外,草原尽头的一个小土包,一道极为宽大的身影出现在眼前。
他的身材很高大,如小山一般,此刻背对着王小明,盘膝而坐,双手搭在膝盖上,脑袋无力的低垂了下去。
王小明观察了他许久,突然心头浮现出一股悲伤的感觉。
以现在他的境界和心性而言,生离死别的情绪很难影响到他,更何况是一名从未见过的外人。
所以片刻后,他意识到这股浓厚的情绪是从眼前这名老人身上散发了出来。
这让王小明感觉到有些意外。
此人死去了,但那股情绪却笼罩了这片天地,影响了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前辈,得罪....”
王小明拜了拜拳,走到了他的身前,然后流露出惊讶神色。
后者明明死去了很久,但肉身和面庞却还是那般的栩栩如生,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损伤。
很显然,这是一位境界深厚的修行者,极为强大。
“你知道他为什么死吗?”
幽幽询问声响起。
先前在大雨中思索天道的那名年轻人缓缓走了过来。
“不知道。”
王小明摇头道:“但他临走前很悲伤。”
“是的,但是他在此地已经得了长生,又为什么会悲伤?”
年轻人继续问道。
“世上真有长生?那岂不是仙?”王小明下意识皱眉。
长生者,只存在传说,哪怕是九州之中,就算是神灵,也不敢说自己是长生者。
“这座大山之中,人来人往无数万年,他一直都是最古老的那一位。”
年轻人问道:“既然如此,他就是我们眼中的长生者,我不解的是他为什么会死,还死的那么悲伤。”
这个问题难住了王小明。
他也无法回答。
看着这一幕,年轻人眼神中流露出了一丝失望之色,然后轻声道:
“若是你寻到了答案,请一定要告诉我。”
说着,他便离开了这里。
王小明明白对方的意思,眼前之人是在大道上走的最远的那个人,宛如一座永恒不灭的灯塔,指引着后来人。
可连这位老人都死了,那么他们这些人在此地修行的意义又是什么?
在这里站了数个时辰。
王小明没能想通,于是离开了这里,开始朝着更远的地方走去。
他知道这也是村长给他的难题,只是现在他也没有弄明白。
......
春去秋来。
一年过去。
王小明从六岁变成了七岁,样貌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他生活在这座没有名字的宗门之中,在山川河流之中游历和修行。
这里很大,跟青衫宗的疆域差不多,一个普通人大半辈子都无法走遍所有地方。
但他还是遇见了很多事情。
夏天时,他在某处山峰停留,遇见了一对道士师徒。
老道士在山巅修行,小道士每日要重复登山两次。
山路崎岖难走,小道士的头顶每次都顶着水碗,小心翼翼,不让碗里的水泼出来。
所以每次,基本都狼狈不堪,汗流浃背。
时间久了,他便有了情绪。
只是这种情绪不是对于师父,而是对于远处的那个孩子。
每次都站在那里,静静的看着他修行的样子,像是在看热闹。
“喂,你在看什么?”
他问道。
王小明坐在一块小溪的岩石上,说道:“看你修行。”
“修行有什么好看的。”
小道士突然眼睛转了个咕噜,“要不你也跟我去拜师吧,我带你一起修行。”
多了个师弟,自己便有了同伴,也不会觉得无聊。
“我不需要限制。”王小明摇头。
“什么意思?”小道士瞪大眼睛。
“没意义。”王小明说道。
“我师父要我做的肯定是有意义的事情。”小道士认真道。
“当然有意义,但意义不在重复登山,也不在水碗,而在戒律二字。”王小明抬头望天,道:“戒律如舟,无舟难度苦海。”
小道士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但看着对方那年纪不大却老气横秋的样子,微微挑眉道:“既然如此,你还在这里看我做什么?”
“我只是被一个问题困扰了几天。”王小明微微抬起头,望着他头顶的水碗,沉默片刻道:“水为何而流?”
在几百年前。
他的天赋不高,甚至可以说很差。
很多的精力,都放在修行和钻研术法上面。
哪怕是师父说了让他多去看看人间美好的人和事,也始终有心无力。
但是现在在这里,看着一些画面,却让他产生了许多想法。
这种想法,大概就和当年师父李化凡喜欢在下雨天看蚂蚁搬家一样。
“你在逗我?”那小道士翻了个白眼,“这还用说,碗在晃,水肯定会流。”
王小明沉默片刻,看了不远处的小溪,“那里的水为何在流?”
“因为那里的地势不平啊!”小道士理所当然的道。
王小明摇了摇头,转了个方向。
老道士从山上走了下来,听见这些对话,望向王小明,“那你觉得为何?”
王小明看着溪水过了很久,说道:
“水本就流。”
.....
无论平地还是斜坡,稳定还是摇晃,水永远都是水,不因任何外力而变,也不因任何外力而不变
听见这个答案,小道士面色茫然。
老道士却是眼神亮起,抚须而叹,“好一个无常道。”
王小明摇了摇头,看了眼那小道士的修行,道:“这种修行效果不高,终究太慢,并且没什么意义。”
小道士眼神发亮,心想自己难道遇见了大善人?
老道士也是沉思了会,不确定的道:“你的意思是?”
“他不小了,水碗再大些,再背捆柴吧。”
王小明临走前说道。
“你......”
小道士的脸色僵硬下来。
老道士却是点了点头,心想这话很有道理了。
.....
想清楚了水的变化,王小明便准备去思索下一个问题。
几天后,他来到了一座竹林旁的木屋。
那里有两个人正在进行激烈的争吵。
他的身材很高大,如小山一般,此刻背对着王小明,盘膝而坐,双手搭在膝盖上,脑袋无力的低垂了下去。
王小明观察了他许久,突然心头浮现出一股悲伤的感觉。
以现在他的境界和心性而言,生离死别的情绪很难影响到他,更何况是一名从未见过的外人。
所以片刻后,他意识到这股浓厚的情绪是从眼前这名老人身上散发了出来。
这让王小明感觉到有些意外。
此人死去了,但那股情绪却笼罩了这片天地,影响了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前辈,得罪....”
王小明拜了拜拳,走到了他的身前,然后流露出惊讶神色。
后者明明死去了很久,但肉身和面庞却还是那般的栩栩如生,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损伤。
很显然,这是一位境界深厚的修行者,极为强大。
“你知道他为什么死吗?”
幽幽询问声响起。
先前在大雨中思索天道的那名年轻人缓缓走了过来。
“不知道。”
王小明摇头道:“但他临走前很悲伤。”
“是的,但是他在此地已经得了长生,又为什么会悲伤?”
年轻人继续问道。
“世上真有长生?那岂不是仙?”王小明下意识皱眉。
长生者,只存在传说,哪怕是九州之中,就算是神灵,也不敢说自己是长生者。
“这座大山之中,人来人往无数万年,他一直都是最古老的那一位。”
年轻人问道:“既然如此,他就是我们眼中的长生者,我不解的是他为什么会死,还死的那么悲伤。”
这个问题难住了王小明。
他也无法回答。
看着这一幕,年轻人眼神中流露出了一丝失望之色,然后轻声道:
“若是你寻到了答案,请一定要告诉我。”
说着,他便离开了这里。
王小明明白对方的意思,眼前之人是在大道上走的最远的那个人,宛如一座永恒不灭的灯塔,指引着后来人。
可连这位老人都死了,那么他们这些人在此地修行的意义又是什么?
在这里站了数个时辰。
王小明没能想通,于是离开了这里,开始朝着更远的地方走去。
他知道这也是村长给他的难题,只是现在他也没有弄明白。
......
春去秋来。
一年过去。
王小明从六岁变成了七岁,样貌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他生活在这座没有名字的宗门之中,在山川河流之中游历和修行。
这里很大,跟青衫宗的疆域差不多,一个普通人大半辈子都无法走遍所有地方。
但他还是遇见了很多事情。
夏天时,他在某处山峰停留,遇见了一对道士师徒。
老道士在山巅修行,小道士每日要重复登山两次。
山路崎岖难走,小道士的头顶每次都顶着水碗,小心翼翼,不让碗里的水泼出来。
所以每次,基本都狼狈不堪,汗流浃背。
时间久了,他便有了情绪。
只是这种情绪不是对于师父,而是对于远处的那个孩子。
每次都站在那里,静静的看着他修行的样子,像是在看热闹。
“喂,你在看什么?”
他问道。
王小明坐在一块小溪的岩石上,说道:“看你修行。”
“修行有什么好看的。”
小道士突然眼睛转了个咕噜,“要不你也跟我去拜师吧,我带你一起修行。”
多了个师弟,自己便有了同伴,也不会觉得无聊。
“我不需要限制。”王小明摇头。
“什么意思?”小道士瞪大眼睛。
“没意义。”王小明说道。
“我师父要我做的肯定是有意义的事情。”小道士认真道。
“当然有意义,但意义不在重复登山,也不在水碗,而在戒律二字。”王小明抬头望天,道:“戒律如舟,无舟难度苦海。”
小道士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但看着对方那年纪不大却老气横秋的样子,微微挑眉道:“既然如此,你还在这里看我做什么?”
“我只是被一个问题困扰了几天。”王小明微微抬起头,望着他头顶的水碗,沉默片刻道:“水为何而流?”
在几百年前。
他的天赋不高,甚至可以说很差。
很多的精力,都放在修行和钻研术法上面。
哪怕是师父说了让他多去看看人间美好的人和事,也始终有心无力。
但是现在在这里,看着一些画面,却让他产生了许多想法。
这种想法,大概就和当年师父李化凡喜欢在下雨天看蚂蚁搬家一样。
“你在逗我?”那小道士翻了个白眼,“这还用说,碗在晃,水肯定会流。”
王小明沉默片刻,看了不远处的小溪,“那里的水为何在流?”
“因为那里的地势不平啊!”小道士理所当然的道。
王小明摇了摇头,转了个方向。
老道士从山上走了下来,听见这些对话,望向王小明,“那你觉得为何?”
王小明看着溪水过了很久,说道:
“水本就流。”
.....
无论平地还是斜坡,稳定还是摇晃,水永远都是水,不因任何外力而变,也不因任何外力而不变
听见这个答案,小道士面色茫然。
老道士却是眼神亮起,抚须而叹,“好一个无常道。”
王小明摇了摇头,看了眼那小道士的修行,道:“这种修行效果不高,终究太慢,并且没什么意义。”
小道士眼神发亮,心想自己难道遇见了大善人?
老道士也是沉思了会,不确定的道:“你的意思是?”
“他不小了,水碗再大些,再背捆柴吧。”
王小明临走前说道。
“你......”
小道士的脸色僵硬下来。
老道士却是点了点头,心想这话很有道理了。
.....
想清楚了水的变化,王小明便准备去思索下一个问题。
几天后,他来到了一座竹林旁的木屋。
那里有两个人正在进行激烈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