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朱栴宁妃 > 第112章 潭王回京

朱栴宁妃 第112章 潭王回京

    却说今日早朝延误至午时方才散去,朱元璋着二虎喊住了工部尚书秦逵、户部尚书杨靖、应天府府尹孟端还有蒋瓛(han)几人,来到了奉天殿的御书房。

    几人进了御书房后行跪礼,礼毕,朱元璋拿出了孟端的奏折,交于秦逵和杨靖二人看,二人这才明白皇上的意思。

    “依着二位的看法,孟先生这折子如可处置?栴儿要改造修缮西市坊,咱想听听你们的意思。”见几人看过了孟端的奏折,问道:“听说这小子自己赚了些钱,要自己出资整治这西市坊。”

    秦逵和杨靖相互看了一眼,没有急着说话,你们皇帝的家事,让咱们说什么呢?

    见二人面面相觊,朱元璋让杨靖先说话,杨靖看着朱元璋,抱拳道:“此事乃皇上家事,臣不敢说、不便说。”

    “那你来说。”朱元璋看了一眼杨靖,又看着秦逵,道:“你不会也不敢说、不便说吧?”

    秦逵忙抱拳道:“杨大人说的在理,不过,臣以为皇上可考虑此时,孟先生既然上了折子,想必是有成熟想法。”

    “你们可知道咱将你们几位留住是为了什么?”

    孟端抱拳道:“回皇上,十六殿下不花费国库一文钱,臣以为此事可行,只需户部、工部协助一二便可。”

    “孟先生的意思,要我户部如何协助呢?”杨靖问孟端。

    “孟先生的意思是让我工部出技术和匠人吗?”秦逵还是猜出了孟端话中的意思。

    朱元璋坐在书案后,看着几人说话,只仔细听着,看几位臣工如何说。

    “那西市坊虽说不大,也不算是京城繁华地段,甚至是贫穷者居多,却也是数万人的生活圈,下官以为改造一个西市坊,不影响京城的一切。”秦逵和杨靖是正二品,孟端是正三品,当然自称下官了。

    “孟先生折子上说的,西市坊有我户部的‘福字号’官店,昨日孟先生已经在西市坊整肃了,不知十六殿下改造后,这货物税如何收取?有谁人来收取?”杨靖自然是关心户部的进账。

    “皇上,依着十六殿下的设想,改造后的西市坊将统一管理,货物税将统一申报缴纳,臣以粗略算过,西市坊改造后所缴纳的货物税将是现在的数倍,何乐而不为呢?”孟端抱拳对着朱元璋道。

    “二虎,蒋瓛,你二人最近和栴儿见得多,你们二人怎么看?”

    “回皇上,十六殿下的设想并不影响户部的进账,相反,户部会有更多的进账,此等好事,不妨让十六殿下一试身手,许是这样对他的治疗也大有好处。”二虎回着朱元璋的话。

    “皇上,臣只会审案,有关营造和财税之事,臣不敢妄言。臣只听说十六殿下的水粉店,开业第一天就缴纳税银一百八十两之多,别的臣就不便说什么了。”蒋瓛道。

    蒋瓛说完,杨靖吃了一惊,看来他最近忙着江淮流民垦荒一事,对朱栴花间坊缴税的事还不知道。

    “蒋指挥使说的没错,虽说自古重文轻商,可这水粉店只开业一日就上缴这么多税银,且十六殿下尚未成年,在他治疗期间做些买卖自娱自乐,又为国库增家了进账,此等好事,没理由反对啊。”孟端还是极力支撑朱栴的设想。

    “若真如此,臣以为可行,我户部自当支持,只要遵照《大明律》,正当买卖,无论商贾何种身份,户部都该支持。”杨靖表态了,作为户部一把手,他已经嗅出了朱栴的商业才能。

    “若皇上准了,我工部营缮司可主事营造,所用匠户也可有我工部出。”秦逵也表态。

    见几人都表态了,朱元璋道:“如此甚好,那就这样定了,工部出人出技术,户部配合栴儿制定一个管理办法出来,一个小小的西市坊,又能掀起什么大浪,让栴儿去干。”

    杨靖和秦逵应允着,朱元璋便让他二人先回去了,只留下孟端和蒋瓛、二虎。

    见二人走了,朱元璋站了起来道:“孟先生,无事了和栴儿多推敲推敲学问,咱也是担心他这样胡闹耽误了学业,可他偏偏病着。”

    孟端听出了朱元璋的爱子心切,抱拳道:“臣遵旨。”

    正说话间,太子朱标进来了,他附在朱元璋耳边说了一句话,朱元璋便让孟端和蒋瓛退下了,二虎也退出了御书房。

    御书房只剩父子二人,朱元璋道:“难得梓儿孝顺,这次来就让他多住几日再回长沙府去,让他进来吧。”

    原来是朱元璋的第八子,潭王朱梓回来了,朱梓洪武十八年被封为王,今年正好二十岁。按照明朝的规矩,藩王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可随意离开封国,更别说进京了,朱梓因长相俊美又爱读书,很受朱元璋的喜爱,朱梓此番回京是得到父皇朱元璋御批的。

    朱标答应着,出了御书房,不时,带着八弟朱梓进了御书房。穿藩王束腰常服的朱梓,看上去很是精神,见到父皇后,即刻跪下行大礼。

    “儿臣叩见父皇,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朱梓行的是常礼,也是君臣之礼。

    “梓儿起来吧,没有外人。”朱元璋看着面前跪着的朱梓,满脸笑意,道:“梓儿又长大了,给父皇说说最近在读什么书?”

    朱元璋知道朱梓喜爱读书,这也是他喜欢这个儿子的原因之一,一个爱学习的父亲自然是喜欢爱读书的儿子。

    “梓儿想父皇和母亲了,梓儿最近读的还是去年父皇推荐给梓儿的书。”朱梓说着话,站起了身子走到了朱元璋身边。

    朱标见八弟和父亲说话,怕自己影响了二人的父子亲近,便销声退出了御书房。

    见太子哥哥出了御书房,朱梓便没有了顾虑和父皇说起了话。

    “父皇还是坚持练字,梓儿真是佩服,梓儿也不曾懈怠,和府上的几位先生交流学问,也没有忘记练字。”朱梓指着案上的字道。

    “好啊,梓儿很懂事,长大了,比去年更俊朗了,这次回京可多住几日,陪陪你母亲,还是住在你母亲的寝宫吧,封王都四年了,你还是离不开你母亲。”朱元璋说着话,在儿子的肩头按了下,道:“更结实了,今年封国的收成还不不错吧?”

    听说还让自己住在母亲的寝宫,朱梓很是开心,道:“多谢父皇许可梓儿回京看望父皇和母亲,封地今年收成不错,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托父皇的福。”

    “梓儿越发的会说话了,这次来多看看你的那些弟弟妹妹,也别忘了看望你那些京城里的姐姐们。”

    “梓儿谨遵父皇教诲,一定去看望姐姐和弟弟妹妹们。”父子二人说了约半个时辰,朱梓也急着看望自己的母亲。

    朱元璋早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便让朱梓去看望母亲,朱梓高兴着出了御书房,离开奉天殿,带着自己的侍从朝后宫而去。

    送走了八弟,朱标还是进了御书房要给父皇朱元璋告别,准备回东宫去,却不想,父皇朱元璋问了他一句话。

    “标儿,你怎么看栴儿最近的表现和孟先生的折子?”显然孟端的奏折朱元璋是给朱标看过的。

    “回父皇,十六弟最近没再犯病,这是好事,至于孟先生的折子,儿臣还是听父皇的便是。”朱标谨慎的回着话。

    “标儿呀,你这二十多位兄弟里,父皇最喜欢的就是你,有时间了出宫去替父皇看看栴儿,他尚未成年就搬出去自己住,为父也是有愧啊。”

    “标儿一定常去看望十六弟。”

    “你怎么看栴儿做买卖?这小子还是很会赚钱。”

    “回父皇,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十六弟赚些银子也无伤大体,只要他早日康复就好。”

    朱元璋看着朱标,拍拍儿子的肩头,道:“你这个当大哥的总是很大度,对待弟弟们的态度让为父很满意。”

    说着话,朱元璋笑笑,让朱标回去,朱标便小心的退出了御书房。

    回东宫的路上,朱标还是在回味着父皇的话,这几年父皇的脾气越发焦躁、多疑,自己也是每每提心吊胆,他杖毙大臣,诛灭勋贵,这一切都是为了朱家的天下,可有时自己并不认同父皇的一些做法。

    回到东宫,朱标还是换了一身普通百姓的衣冠,带着两位也换了百姓麻衣的侍从出了西华门,朝江宁地界而去。

    西华门的亲军也不敢马虎,派了一人远远跟着太子,还将太子换了便服出宫,朝江宁地界去的消息通知了亲军都尉府。

    一国储君出宫,换了便服,只带了两位侍从出宫,这可是大事,亲军都尉府自是要做好保护工作。

    蒋瓛随即带了几位心腹亲军,出了自己的都尉府署衙,朝江宁赶去。退朝后皇上留住了孟端、杨靖、秦逵时,太子朱标是知道的,他朝江宁方向去,不是去找十六殿下,还能找谁呢。

    出了都尉府的蒋瓛还是给所有亲军,下达了紧急命令,让所有亲军主意太子的去向和做好保护。这个特务机关自是有自己一套不为人知的联络方式,很快,明里暗里的亲军都做好了准备,朝江宁地界聚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