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第1132章朝议
独孤华满身酸爽,一瘸一拐的离开了武德殿。
她的遭遇真的是一言难尽,估计她自打记事起,做梦也没想过有这么一天,会有人能把独孤氏的女儿当做木头般摔打一遍。
皇帝用的明显是军中搏击之术,近身扑击,连摔带打,只不过皇帝还算手下留情,没有揍她,只用到了摔跤的技艺,把她扔了数十个跟头。
别说是独孤氏的贵女,就算是平常人家的女儿,估计一辈子也不会遇到这种事情吧……
独孤华的窝心实在是无法细细描述。
可这确实是她第一次和皇帝亲密接触,又有那么一点小自豪,还有些羞怯,很难说清她此时的心情。
当然了,等到李破觉着她身体素质还不错,很禁得住摔打的样子,便让她交卸宫中的职务,来掌管武德殿中一应事宜。
然后……灰头土脸的独孤华就又多了几分惊喜的感觉出来。
还是那句话,宫中的嫔妃的生活不怕别的,就怕没有盼头,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和外朝的官员们差不多,权势地位对她们有着天然的诱惑力。
在本质上又与外朝官员有所区分,她们想要的其实就是一个与众不同。
得到皇帝的宠爱,诞下子嗣等等,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体现出她们的人生价值的问题上来。
而只有那些野心勃勃,手腕高明,运气也佳的女子,才会达到一个令人仰望的地步,去追寻那更上层楼的目标。
你看看,无论男人女人,也不管什么时代,本质上其实都一样。
………………
对于李破而言就比较欢乐了,独孤华这个小沙包很称职,不像李碧,阿史那容真那么凶猛强悍,又没那么稀松平常,手感也不错。m.
身高体重刚刚好,虽然少了许多对抗性,却正合适锻炼身体,舒活筋骨,还能增加一些趣味。
后来很多人都希望有个美女陪练,估计就是这种心理吧?
嗯,皇帝的小日子过的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
正月十五过后,京师各部门纷纷复衙。
新一年的第一次大朝会讲是主要就是今年年初京试的事情,之外,诏令各处书院增设科目,主要是匠工类,尤其是关于军事,农业,天文,建筑,造船等各类工匠的培养,要在将来形成系统性的工科门类。
相比于选拔官员的科举,李破终于开始集中整个大唐帝国的力量,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是由各处书院作为依托,从最为基础的教育环节发力。
从大唐建国开始,四年的时间,一步步走来,一环套着一环,步子虽然迈的有点急,却也能称得上一声按部就班。
这体现出了李破的治国风格,不图一时之利,谋有长远。
之所以步子迈的有些大,主要还是因为想趁着隋末战乱刚刚平息,保守势力还未抬头的机会行事罢了。
这是打破旧有观念,突破数百上千年的窠臼的最佳时机。
按照李破的想法,他要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有别于历代的教育体系,甚至是改变一下人们的旧有观念,拉一把深陷于人文科学的读书人,让他们关注一下社会科学。
自古以来中原精英阶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士大夫阶层的毛病后来人大多都知道,以当前的形势看来,他们还并不算保守,没有产生朱子理学之类学派的土壤。
可从秦汉以来产生的诸子百家学派多数都可以归为人文科学之列,这也就导致了士大夫们对自身修养太过专注,而忽略了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探索。
这无疑是个很大的课题,会影响到文明的走向。
作为一个“有见识”的皇帝,李破自然要对此做出一番干预,至于效果如何,结果又会怎样,嗯,也只能说到时候便知道了。
十年二十年不算长,三十四十年也许还不够,百年大计就是这种样子了。
朝臣之后的反应既不热情也不消极,大家多数都认为,皇帝的种种举措是在关注民生,是战乱之后,让百姓休养生息的一部分。
即便当世的智者,也无法在这种问题上有太过深刻的见解,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分类,同样也就不会想象到社会科学对于生产关系,文明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
那不是改朝换代之类的事情可以比拟的,在漫长的文明历程当中,各人的一生皆如暗夜之萤虫,闪烁即灭,无法常照古今。
即使是皇权,在这样的问题上面,也如拉车之劣马,气喘吁吁,负重前行。
………………
李破一直在小心拨弄,没有靠什么发明创造来让人“眼前一亮”,同样也没用后来的规章制度生搬硬套,改变局面。
任何上位者都会明白,那太扯了,就像是小孩子在过家家,管理一个国家的人若还那么幼稚,又如何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胜出?难道以为当世之人都是傻子吗?
那样的话,李破的下场估计比杨广的结局还要惨上几分才对。
长远的规划在向前推行,当前的问题也需要解决。
大唐元贞五年在军事上也需要做出调整。
去年后半段各部驻军都在裁军,同时设立折冲府,接收一部分裁汰兵员的事情也在做,而且进度一下快了起来。
朝廷的目标已经定了下来,在之后几年当中把各部常备军削减到五十万人左右,依旧比前隋强盛时期规模要庞大的多。
可大唐的目的比前隋明确,野心也大的多,征服四邻是第一阶段,更为弘大的战略目标还要等大唐国力日渐强盛之后才能制定。
现阶段要保证一定的常备军规模,而且精锐程度和武器装备上面,都能有所保证,一边震慑突厥,一边找寻机会。
各处设立的折冲府则作为后备军力,随时可以征用,以大唐现在的国力,如果不管不顾的话,其实随时可以征募出百万大军,与人倾力一战。
不过真要那样做,新兴的大唐估计不论胜败,都会承受不住,中原重归割据状态也许是最好的结果了。
………………
大朝会过后,李破把尚书左仆射温彦博,兵部尚书尉迟信,还有兵部侍郎窦轨,张亮等人都召到太极殿。
等到众人坐定,李破命人送上茶汤,点心。
每个月两次的大朝是很累人的,有大事发生的时候,大朝会能开上一天,君臣各个饿的前心贴后背,还不能在大朝上吃吃喝喝。
史书上从不会记载这些,如某某日大朝之上,有人晕倒在殿上,经抢救无效阵亡,去到史书之上,真要记录的话估计也就寥寥一笔,某年某月,某人暴病而亡云云。
你绝对不要想从史官嘴里听到这种玩笑般的死法,但你要是当没有发生过,那就是真的是开玩笑了。
所以一些聪明人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在上朝之时会偷偷带上点零食,以保证自己的血糖浓度不要太低。
……………………
李破用了两块点心,喝了几口茶汤,终于舒服了一些。
暗自活动了几下肩膀,才说道:“兵部的奏章朕看了,想的都很周到,但朕今年有意增兵新罗,你们怎么看?”
温彦博并不惊讶,去年杜伏威率军出海,建功不小,一战灭掉了百济,新罗顺势遣使称臣,那边的局面可谓一片大好。
温彦博紧着饮了口茶汤,把点心顺下去,才优雅的擦了擦嘴角,率先开口说道:“高句丽一日不除,如芒在背。
其享国数百年,反复无常,屡来攻我,可谓无信之国,陛下令人出海惩之,实在情理之间。
就是……大船不多,若都派了出去,今年的漕运就有些碍难。
臣想问陛下一句,此战是想毕其功于一役,还是缓缓图之?若是前者,那臣等无话可说,尽可先图高句丽,再说其他,若是后者,臣以为要再等上一年才成。
江南的船坞都在建造之中,今年臣等会督促众人,尽量多造海船,明年即可有所功效,陛下以为如何?”
显然他更倾向后者,想要劝皇帝等一等。
李破也有些犹豫,温彦博的建议更为稳妥,因为强行增兵新罗,也未见能毕其功于一役,打仗这东西都是打过方知,有五成胜算,也就可以开战了。
可刚灭掉百济的唐军从南向北去攻打高句丽,胜算会有五成吗?不在阵前的李破心里没底。
以前定下来的战略是袭扰为主,先打一打瞧瞧效果,让高句丽难受难受,之外就是持续的消耗高句丽的国力,为最终的灭国之战做准备。
可现在杜伏威上去就把百济给灭了,那是不是就可以去完成更大的战略目标呢?
李破的目光看向尉迟信等人,他们都是军旅出身,提出的建议应该比温彦博更具有参考性吧?
尉迟信当了几年兵部尚书了,搁在以前领兵的时候,他一定直接请令带兵出战,可现在他看问题的角度显然不一样了。
只见他说道:“臣以为增兵之举刻不容缓,陛下意在高句丽,可臣觉得应先在新罗,百济之地站稳脚跟……”
她的遭遇真的是一言难尽,估计她自打记事起,做梦也没想过有这么一天,会有人能把独孤氏的女儿当做木头般摔打一遍。
皇帝用的明显是军中搏击之术,近身扑击,连摔带打,只不过皇帝还算手下留情,没有揍她,只用到了摔跤的技艺,把她扔了数十个跟头。
别说是独孤氏的贵女,就算是平常人家的女儿,估计一辈子也不会遇到这种事情吧……
独孤华的窝心实在是无法细细描述。
可这确实是她第一次和皇帝亲密接触,又有那么一点小自豪,还有些羞怯,很难说清她此时的心情。
当然了,等到李破觉着她身体素质还不错,很禁得住摔打的样子,便让她交卸宫中的职务,来掌管武德殿中一应事宜。
然后……灰头土脸的独孤华就又多了几分惊喜的感觉出来。
还是那句话,宫中的嫔妃的生活不怕别的,就怕没有盼头,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和外朝的官员们差不多,权势地位对她们有着天然的诱惑力。
在本质上又与外朝官员有所区分,她们想要的其实就是一个与众不同。
得到皇帝的宠爱,诞下子嗣等等,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体现出她们的人生价值的问题上来。
而只有那些野心勃勃,手腕高明,运气也佳的女子,才会达到一个令人仰望的地步,去追寻那更上层楼的目标。
你看看,无论男人女人,也不管什么时代,本质上其实都一样。
………………
对于李破而言就比较欢乐了,独孤华这个小沙包很称职,不像李碧,阿史那容真那么凶猛强悍,又没那么稀松平常,手感也不错。m.
身高体重刚刚好,虽然少了许多对抗性,却正合适锻炼身体,舒活筋骨,还能增加一些趣味。
后来很多人都希望有个美女陪练,估计就是这种心理吧?
嗯,皇帝的小日子过的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
正月十五过后,京师各部门纷纷复衙。
新一年的第一次大朝会讲是主要就是今年年初京试的事情,之外,诏令各处书院增设科目,主要是匠工类,尤其是关于军事,农业,天文,建筑,造船等各类工匠的培养,要在将来形成系统性的工科门类。
相比于选拔官员的科举,李破终于开始集中整个大唐帝国的力量,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是由各处书院作为依托,从最为基础的教育环节发力。
从大唐建国开始,四年的时间,一步步走来,一环套着一环,步子虽然迈的有点急,却也能称得上一声按部就班。
这体现出了李破的治国风格,不图一时之利,谋有长远。
之所以步子迈的有些大,主要还是因为想趁着隋末战乱刚刚平息,保守势力还未抬头的机会行事罢了。
这是打破旧有观念,突破数百上千年的窠臼的最佳时机。
按照李破的想法,他要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有别于历代的教育体系,甚至是改变一下人们的旧有观念,拉一把深陷于人文科学的读书人,让他们关注一下社会科学。
自古以来中原精英阶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士大夫阶层的毛病后来人大多都知道,以当前的形势看来,他们还并不算保守,没有产生朱子理学之类学派的土壤。
可从秦汉以来产生的诸子百家学派多数都可以归为人文科学之列,这也就导致了士大夫们对自身修养太过专注,而忽略了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探索。
这无疑是个很大的课题,会影响到文明的走向。
作为一个“有见识”的皇帝,李破自然要对此做出一番干预,至于效果如何,结果又会怎样,嗯,也只能说到时候便知道了。
十年二十年不算长,三十四十年也许还不够,百年大计就是这种样子了。
朝臣之后的反应既不热情也不消极,大家多数都认为,皇帝的种种举措是在关注民生,是战乱之后,让百姓休养生息的一部分。
即便当世的智者,也无法在这种问题上有太过深刻的见解,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分类,同样也就不会想象到社会科学对于生产关系,文明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
那不是改朝换代之类的事情可以比拟的,在漫长的文明历程当中,各人的一生皆如暗夜之萤虫,闪烁即灭,无法常照古今。
即使是皇权,在这样的问题上面,也如拉车之劣马,气喘吁吁,负重前行。
………………
李破一直在小心拨弄,没有靠什么发明创造来让人“眼前一亮”,同样也没用后来的规章制度生搬硬套,改变局面。
任何上位者都会明白,那太扯了,就像是小孩子在过家家,管理一个国家的人若还那么幼稚,又如何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胜出?难道以为当世之人都是傻子吗?
那样的话,李破的下场估计比杨广的结局还要惨上几分才对。
长远的规划在向前推行,当前的问题也需要解决。
大唐元贞五年在军事上也需要做出调整。
去年后半段各部驻军都在裁军,同时设立折冲府,接收一部分裁汰兵员的事情也在做,而且进度一下快了起来。
朝廷的目标已经定了下来,在之后几年当中把各部常备军削减到五十万人左右,依旧比前隋强盛时期规模要庞大的多。
可大唐的目的比前隋明确,野心也大的多,征服四邻是第一阶段,更为弘大的战略目标还要等大唐国力日渐强盛之后才能制定。
现阶段要保证一定的常备军规模,而且精锐程度和武器装备上面,都能有所保证,一边震慑突厥,一边找寻机会。
各处设立的折冲府则作为后备军力,随时可以征用,以大唐现在的国力,如果不管不顾的话,其实随时可以征募出百万大军,与人倾力一战。
不过真要那样做,新兴的大唐估计不论胜败,都会承受不住,中原重归割据状态也许是最好的结果了。
………………
大朝会过后,李破把尚书左仆射温彦博,兵部尚书尉迟信,还有兵部侍郎窦轨,张亮等人都召到太极殿。
等到众人坐定,李破命人送上茶汤,点心。
每个月两次的大朝是很累人的,有大事发生的时候,大朝会能开上一天,君臣各个饿的前心贴后背,还不能在大朝上吃吃喝喝。
史书上从不会记载这些,如某某日大朝之上,有人晕倒在殿上,经抢救无效阵亡,去到史书之上,真要记录的话估计也就寥寥一笔,某年某月,某人暴病而亡云云。
你绝对不要想从史官嘴里听到这种玩笑般的死法,但你要是当没有发生过,那就是真的是开玩笑了。
所以一些聪明人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在上朝之时会偷偷带上点零食,以保证自己的血糖浓度不要太低。
……………………
李破用了两块点心,喝了几口茶汤,终于舒服了一些。
暗自活动了几下肩膀,才说道:“兵部的奏章朕看了,想的都很周到,但朕今年有意增兵新罗,你们怎么看?”
温彦博并不惊讶,去年杜伏威率军出海,建功不小,一战灭掉了百济,新罗顺势遣使称臣,那边的局面可谓一片大好。
温彦博紧着饮了口茶汤,把点心顺下去,才优雅的擦了擦嘴角,率先开口说道:“高句丽一日不除,如芒在背。
其享国数百年,反复无常,屡来攻我,可谓无信之国,陛下令人出海惩之,实在情理之间。
就是……大船不多,若都派了出去,今年的漕运就有些碍难。
臣想问陛下一句,此战是想毕其功于一役,还是缓缓图之?若是前者,那臣等无话可说,尽可先图高句丽,再说其他,若是后者,臣以为要再等上一年才成。
江南的船坞都在建造之中,今年臣等会督促众人,尽量多造海船,明年即可有所功效,陛下以为如何?”
显然他更倾向后者,想要劝皇帝等一等。
李破也有些犹豫,温彦博的建议更为稳妥,因为强行增兵新罗,也未见能毕其功于一役,打仗这东西都是打过方知,有五成胜算,也就可以开战了。
可刚灭掉百济的唐军从南向北去攻打高句丽,胜算会有五成吗?不在阵前的李破心里没底。
以前定下来的战略是袭扰为主,先打一打瞧瞧效果,让高句丽难受难受,之外就是持续的消耗高句丽的国力,为最终的灭国之战做准备。
可现在杜伏威上去就把百济给灭了,那是不是就可以去完成更大的战略目标呢?
李破的目光看向尉迟信等人,他们都是军旅出身,提出的建议应该比温彦博更具有参考性吧?
尉迟信当了几年兵部尚书了,搁在以前领兵的时候,他一定直接请令带兵出战,可现在他看问题的角度显然不一样了。
只见他说道:“臣以为增兵之举刻不容缓,陛下意在高句丽,可臣觉得应先在新罗,百济之地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