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第1525章战云
热门推荐:
双锤破天
至尊仙途风云
大博学者的二次元
大小姐今日虐渣了没
离婚后,她放弃白月光哭着求我回来
异星归来
全家穿书我开挂,对照组女配这波稳了
1983,我带全家人致富
重生成大帝奥登勇闯NBA
大唐元贞六年七月中,李破启程返京。
此次东巡洛阳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李破自登基以来,只出巡过两次。
一次是北巡晋地,去与突厥可汗会盟于草原之上。
第二次离京出巡就是东巡洛阳了,他在洛阳待了两个多月,对于河南这样的中原腹地来说,影响极为深远。
之后李破就诏令中书,制定了一些倾向于河南的政策,又诏江南各道,选富户三千余户,迁往洛阳以及荥阳,渑池等地居住。
第二年,朝廷又诏,凡祖籍河南,山东人氏,皆可回迁旧土,土地分配,以及税赋之上,一切从优而待。
其实就是当年衣冠南渡的颠倒版,如今居于江南的贵族以及平民,有一大半祖籍都在河南,山东,河北这些地方。
岭南未曾广泛开发的时代,黄河流域的人口其实要比南边多的多。
只不过北方经历了太多的战乱,所以才引起了像衣冠南渡这样的历史大事件,也为江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像是如今湖南南道督查使李袭志的家族,就是陇西李氏的旁支,什么时候跑过去的?还不是战乱那些年的故事。
还有兰陵萧氏,那是当年东海郡兰陵萧氏一脉,永嘉之乱时乔迁江南,人家是天下名门,于是又建了个兰陵郡出来,史称南兰陵。
又比如说南北朝时北方望族第一的崔氏,那都是河北人。
名门郑氏,那是河南高望之首。
琅琊王,晋阳王,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晋地。
你再瞧瞧现如今,这些望族名门都跑到哪去了?大多都南迁之后,在江南开枝散叶。
关西这边别看门阀世族众多,可那大多都是匈奴,鲜卑后裔,正经的汉家望族,还是居于江南的多。
要不怎么说南北朝一直到如今,江南文风鼎盛呢,就因为汉家大族都到了那边,于是书香气也就浓郁了起来。
朝廷政令迭出,皇帝又有东巡之举,有心回迁故土之人就不是一个两个了,连逃来关西的那些人家,也有了些心动的感觉。
毕竟这不是前些年了,天下日渐太平,大趋势是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朝廷有意重新充实中原腹地,那效果就不是前几年能比得了的了。
这些就都是皇帝东巡造成的影响。
和后来的领导人视察差不多,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出去晃悠一圈的问题,许多时候都代表了政策风向。
你如果聪明,瞅准了机会,也就能站到风口上,飞起来是很容易的事情。
…………
皇帝车驾回到长安的时候,新罗真我王金德曼一行也紧赶慢赶,风尘仆仆的回到了新罗。
护送他们回来的是右骁卫大将军,开国公陈圆,身边还带了三千羽林军,挑选的都是久经战阵的精锐将士。
随着他们陆续到来的还有无数重甲,弓弩等物。
而两边开刃,长一丈,重十余斤的陌刀也头一次在唐军之中亮相。
陌刀是南人专门为对付北方骑兵设计的重兵器,只是因为财力,合格使用的军士等等原因还未曾在南方军伍中推广开来而已。
待李破平定了萧铣之后,这种兵器的图纸和制作方法被李靖等人送入朝中,归入了将作监。
到了今时今日,已有数载,兵器制作出来,先就在羽林军中使用,作为皇帝仪仗的一部分。
现在则进入到了实操阶段。
三千羽林军中,有一千人都是膀大腰圆的汉子,他们到了阵前,将身披重甲,手持陌刀,对付的将是高句丽的骑兵和重甲步兵,至于能不能顶得住重甲骑兵的冲击,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对付重骑兵的方法有很多,李破觉着李靖等人不会那么傻,列阵跟重骑兵硬碰。
…………
陈圆的到来,也给聚集在半岛之上的大军带来了朝廷诏令,以及兵部的任命,战略战术等等。
这些东西其实早已准备好了,只是李破一直在犹豫,是今年还是明年开战的问题,一旦下定决心,一切就都水到渠成。
“诏征倭大都督李靖,任征朝大都督,总领全军,辽东以及朝鲜诸般人等,皆归李靖节制……”
陈圆大声宣读着任命。
吴王李伏威为水军大总管,领文士弘,王雄诞,西门氏,苏我虾夷等人掌领水军诸事。
崔敦礼,金德曼,以及百济首领木召佛奴等人,掌管大军后勤诸事。
左武卫大将军开国公李年,任行军副总管,加上他陈圆,领裴行俨,苏定方,刘仁轨,寻相等人,尽归李靖节制。
至于具体怎么安排,那就是征朝大都督李靖的事情了。
和征倭之时一样,朝廷付予了李靖全权,外加半岛上的各处官员,将领的任免,皆随其便。
二十余万唐军,不管当年给谁效力,不论将领还是兵卒,大部分将士都经历了隋末战乱的残酷征战杀伐。
比之当年征伐辽东时,那支七拼八凑,良莠不齐的百万大军,如今的这支唐军无疑更具战斗力。
因为准备充分,粮草上的问题也没隋军那么严重,更不用征发无数民夫来运送粮草后勤足以支撑一战。
不过话说回来了,就算轻省一些,也不会比隋军强出太多。
为了这一战,大唐本就薄弱的家底,十亭中一下去了七七八八,连带着新罗,百济诸部也都掏空了库房。
这一战要是败了,估计也是一地鸡毛,不然的话,金德曼从洛阳走的时候,李破也不会跟她说什么,一旦有了什么事故,就来大唐的话。
那几乎就是明告诉金德曼,不用怕,就算败的稀里哗啦,你也可以到大唐来避难……
而且对唐军最为不利的其实是起兵的时间,快的话也得七月末了,给大军征战留出来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对于此时的军事条件来说,可以说是时间紧迫,没给李靖等人留出多少余裕。
不得不说的是,到了七月末,从大唐运过来的第一批棉衣终于到了,这可是御寒神物,当时李靖等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东西的好处,即便有人解释,他们也没怎么在意。
可真到了冬天……
此次东巡洛阳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李破自登基以来,只出巡过两次。
一次是北巡晋地,去与突厥可汗会盟于草原之上。
第二次离京出巡就是东巡洛阳了,他在洛阳待了两个多月,对于河南这样的中原腹地来说,影响极为深远。
之后李破就诏令中书,制定了一些倾向于河南的政策,又诏江南各道,选富户三千余户,迁往洛阳以及荥阳,渑池等地居住。
第二年,朝廷又诏,凡祖籍河南,山东人氏,皆可回迁旧土,土地分配,以及税赋之上,一切从优而待。
其实就是当年衣冠南渡的颠倒版,如今居于江南的贵族以及平民,有一大半祖籍都在河南,山东,河北这些地方。
岭南未曾广泛开发的时代,黄河流域的人口其实要比南边多的多。
只不过北方经历了太多的战乱,所以才引起了像衣冠南渡这样的历史大事件,也为江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像是如今湖南南道督查使李袭志的家族,就是陇西李氏的旁支,什么时候跑过去的?还不是战乱那些年的故事。
还有兰陵萧氏,那是当年东海郡兰陵萧氏一脉,永嘉之乱时乔迁江南,人家是天下名门,于是又建了个兰陵郡出来,史称南兰陵。
又比如说南北朝时北方望族第一的崔氏,那都是河北人。
名门郑氏,那是河南高望之首。
琅琊王,晋阳王,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晋地。
你再瞧瞧现如今,这些望族名门都跑到哪去了?大多都南迁之后,在江南开枝散叶。
关西这边别看门阀世族众多,可那大多都是匈奴,鲜卑后裔,正经的汉家望族,还是居于江南的多。
要不怎么说南北朝一直到如今,江南文风鼎盛呢,就因为汉家大族都到了那边,于是书香气也就浓郁了起来。
朝廷政令迭出,皇帝又有东巡之举,有心回迁故土之人就不是一个两个了,连逃来关西的那些人家,也有了些心动的感觉。
毕竟这不是前些年了,天下日渐太平,大趋势是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朝廷有意重新充实中原腹地,那效果就不是前几年能比得了的了。
这些就都是皇帝东巡造成的影响。
和后来的领导人视察差不多,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出去晃悠一圈的问题,许多时候都代表了政策风向。
你如果聪明,瞅准了机会,也就能站到风口上,飞起来是很容易的事情。
…………
皇帝车驾回到长安的时候,新罗真我王金德曼一行也紧赶慢赶,风尘仆仆的回到了新罗。
护送他们回来的是右骁卫大将军,开国公陈圆,身边还带了三千羽林军,挑选的都是久经战阵的精锐将士。
随着他们陆续到来的还有无数重甲,弓弩等物。
而两边开刃,长一丈,重十余斤的陌刀也头一次在唐军之中亮相。
陌刀是南人专门为对付北方骑兵设计的重兵器,只是因为财力,合格使用的军士等等原因还未曾在南方军伍中推广开来而已。
待李破平定了萧铣之后,这种兵器的图纸和制作方法被李靖等人送入朝中,归入了将作监。
到了今时今日,已有数载,兵器制作出来,先就在羽林军中使用,作为皇帝仪仗的一部分。
现在则进入到了实操阶段。
三千羽林军中,有一千人都是膀大腰圆的汉子,他们到了阵前,将身披重甲,手持陌刀,对付的将是高句丽的骑兵和重甲步兵,至于能不能顶得住重甲骑兵的冲击,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对付重骑兵的方法有很多,李破觉着李靖等人不会那么傻,列阵跟重骑兵硬碰。
…………
陈圆的到来,也给聚集在半岛之上的大军带来了朝廷诏令,以及兵部的任命,战略战术等等。
这些东西其实早已准备好了,只是李破一直在犹豫,是今年还是明年开战的问题,一旦下定决心,一切就都水到渠成。
“诏征倭大都督李靖,任征朝大都督,总领全军,辽东以及朝鲜诸般人等,皆归李靖节制……”
陈圆大声宣读着任命。
吴王李伏威为水军大总管,领文士弘,王雄诞,西门氏,苏我虾夷等人掌领水军诸事。
崔敦礼,金德曼,以及百济首领木召佛奴等人,掌管大军后勤诸事。
左武卫大将军开国公李年,任行军副总管,加上他陈圆,领裴行俨,苏定方,刘仁轨,寻相等人,尽归李靖节制。
至于具体怎么安排,那就是征朝大都督李靖的事情了。
和征倭之时一样,朝廷付予了李靖全权,外加半岛上的各处官员,将领的任免,皆随其便。
二十余万唐军,不管当年给谁效力,不论将领还是兵卒,大部分将士都经历了隋末战乱的残酷征战杀伐。
比之当年征伐辽东时,那支七拼八凑,良莠不齐的百万大军,如今的这支唐军无疑更具战斗力。
因为准备充分,粮草上的问题也没隋军那么严重,更不用征发无数民夫来运送粮草后勤足以支撑一战。
不过话说回来了,就算轻省一些,也不会比隋军强出太多。
为了这一战,大唐本就薄弱的家底,十亭中一下去了七七八八,连带着新罗,百济诸部也都掏空了库房。
这一战要是败了,估计也是一地鸡毛,不然的话,金德曼从洛阳走的时候,李破也不会跟她说什么,一旦有了什么事故,就来大唐的话。
那几乎就是明告诉金德曼,不用怕,就算败的稀里哗啦,你也可以到大唐来避难……
而且对唐军最为不利的其实是起兵的时间,快的话也得七月末了,给大军征战留出来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对于此时的军事条件来说,可以说是时间紧迫,没给李靖等人留出多少余裕。
不得不说的是,到了七月末,从大唐运过来的第一批棉衣终于到了,这可是御寒神物,当时李靖等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东西的好处,即便有人解释,他们也没怎么在意。
可真到了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