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第1861章行政
热门推荐:
双锤破天
至尊仙途风云
大博学者的二次元
大小姐今日虐渣了没
离婚后,她放弃白月光哭着求我回来
异星归来
全家穿书我开挂,对照组女配这波稳了
1983,我带全家人致富
重生成大帝奥登勇闯NBA
君臣寻了个亭子,宫人立即在石凳上铺了软垫,又在旁边烧好了茶汤奉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美滋滋。
饮着茶汤,温彦博看周围春光大好,美景环绕,皇帝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心说陛下可能又要作诗了?
正好他也是整日里埋首公务,不得多少清闲时光,今日入宫伴驾同游,不拿出点文章佳句来,录入一下起居注,岂非不美?
可惜李破这个皇帝向来不按常理出牌,饮了几口茶汤便说道:“各道设布政使之事商议的怎么样了?”
在道中设立布政使之职自然是李破提出来的,他不知道布政使是后来哪位皇帝的首创,可他知道布政使是省级长官,同样也是中央集权的一部分。
隋以前的地方行政等级是明确的二级制,州郡和县,而在一些重要的地方设大都督或是总管,这就是三级制的雏形。
只不过大都督和总管往往都是军政一体,职高权重,几乎等同于诸侯。
一旦有事,这些都督啊总管啊就算是再受皇帝亲重,也很容易拥兵自立,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隋末战乱之中,这个缺陷就表现的非常明显,李破本人就曾任云内通守,代州行军总管,并州总管等职。
王世充,罗艺,薛举,梁师都,李轨,甚至是萧铣,杜伏威等人,几乎都任职过此类职务,他们同样也都参与了隋末混战。
而大唐平定了战乱之后,为尽快平息地方上的乱局,沿袭了这种制度,设下了不少总管,主掌地方军事和政务,李破的老丈人兼老师李靖,更是在江右任职大都督。
李靖也是大唐至今唯一一位大都督,比总管权责更重,有着自行任命五品以下文武官员,随意挪用地方财赋的权力,几乎等同于以前的行台尚书令。
只不过那都是立国之初,为了应对时局的临时性举措,两三年之后便改弦更张。
到了元贞八年,李靖的大都督府早已裁撤,各处总管也只剩下了幽州总管宇文歆,灵州总管薛万均,并州总管王庆,代州行军总管屈突通四人而已。
他们都是在北方边境各处,为的就是防备突厥,其他各地总管都已裁撤完毕。
元贞六年和元贞七年两年之间,朝廷迅速的解散了大半总管府,而这些谋划最早是从元贞四年开始的。
那会天下已定,李破立即命人在天下设道,就是为了解除军阀割据之势而做出的准备,如此一来,地方的行政等级也就成为了标准的三级制。
其实这也是有鉴于郡县两级制太过松散,不利于朝廷统筹管理的情况,才顺势颁行的策略。
如今形势稳定了下来,朝廷税赋大增之下,道中只有督查使便显得单薄了一些,尤其是之前进行的数次地方举试,督查使衙门办的并不算太好,明显有着手忙脚乱的迹象。
很容易让郡县的官员们钻空子,如此一来也让督查使衙门的官员面上无光,因为他们掌握的就是纪律监察的职责,每一件科场舞弊桉发,反应稍微迟缓些,都好像是在他们的脸上抽耳光。
之前朝中督查寺对此也颇有微词,只不过督查寺的权责由此大张,愿意在这上面做文章的御史不多而已。
也正因为这些原因,今年李破觉着是时候在道中设下一个正经的省级行政长官了,于是脑海中便浮现出了布政使这个职位。
他不知道布政使这个职位的来龙去脉,但他绝对不会设下什么节度使来代替总管来治理地方,那简直就是讨论是用猩猩还是猕猴来当孙悟空一样无稽。
在李破看来,此时用卫府,兵部统领各处折冲府,镇军,已经形成了一套从募兵,操练,到动员成军,再到军事物资补充的比较完善的卫府军事体系。
非必要不用再出现既能管军,又能治民的类似于总管府的衙署,军政分开一直是李破秉承的执政策略。
其实朝中还有尚书令这样能够统筹全局的职位,也与此策略相悖,只是为了酬答臣下之功,却只能不得已而为之。
说句不好听的话,等到温彦博等人老去,尚书省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甚至是朝中不会再出现二品以上的官员,除非是皇亲国戚,最多也就是虚职,爵位而已。
这都是把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的政策,李破正在坚定的施行当中,不断的在加固皇权之下的根基。
由此可见,他已经对皇权有了清晰的认知,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没有半点还政于民的想法。
而这次准备在道中设下的布政使署衙,就相当于后来的省长,职责上也很明确,就是处理地方政务,财税等事,并直接向朝廷负责。
布政使成为地方上的民政,财政长官,加上督查使的纪律监察,处理刑桉的职能,相互掣肘,地方三级行政机构也就一下完善了起来。
解决了之前督查使想管,却无法越权,只能向朝中报备,由此产生的拖延不决,行政效率不高的问题。
同时也多出了三十多个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职位,以及建立布政使署衙,连带多出来至少数百个各级行政职位。
凭空多出来这么多的官位,对于大唐的官僚体制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变动了,刚刚削减了不少冗官的时节,眼见官僚队伍又臃肿了起来。
房玄龄等人如果听到这个消息,估计心里也得五味杂陈,不知道说什么好。
可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美事,得益之人绝对不是一个两个,这事一旦传开,必定会受到很多人的拥护。
对于朝廷来说,最大的一个好处其实就是奖赏有功之臣,没有什么比实在的官位更能满足功臣的胃口了。
如果是前几年施行,各地总管就地转职布政使,朝廷也就不会如此头疼,把总管们召回京师该履任何职了。
因为京师高官的职位就那么多,和总管相匹配的实在不多……
饮着茶汤,温彦博看周围春光大好,美景环绕,皇帝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心说陛下可能又要作诗了?
正好他也是整日里埋首公务,不得多少清闲时光,今日入宫伴驾同游,不拿出点文章佳句来,录入一下起居注,岂非不美?
可惜李破这个皇帝向来不按常理出牌,饮了几口茶汤便说道:“各道设布政使之事商议的怎么样了?”
在道中设立布政使之职自然是李破提出来的,他不知道布政使是后来哪位皇帝的首创,可他知道布政使是省级长官,同样也是中央集权的一部分。
隋以前的地方行政等级是明确的二级制,州郡和县,而在一些重要的地方设大都督或是总管,这就是三级制的雏形。
只不过大都督和总管往往都是军政一体,职高权重,几乎等同于诸侯。
一旦有事,这些都督啊总管啊就算是再受皇帝亲重,也很容易拥兵自立,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隋末战乱之中,这个缺陷就表现的非常明显,李破本人就曾任云内通守,代州行军总管,并州总管等职。
王世充,罗艺,薛举,梁师都,李轨,甚至是萧铣,杜伏威等人,几乎都任职过此类职务,他们同样也都参与了隋末混战。
而大唐平定了战乱之后,为尽快平息地方上的乱局,沿袭了这种制度,设下了不少总管,主掌地方军事和政务,李破的老丈人兼老师李靖,更是在江右任职大都督。
李靖也是大唐至今唯一一位大都督,比总管权责更重,有着自行任命五品以下文武官员,随意挪用地方财赋的权力,几乎等同于以前的行台尚书令。
只不过那都是立国之初,为了应对时局的临时性举措,两三年之后便改弦更张。
到了元贞八年,李靖的大都督府早已裁撤,各处总管也只剩下了幽州总管宇文歆,灵州总管薛万均,并州总管王庆,代州行军总管屈突通四人而已。
他们都是在北方边境各处,为的就是防备突厥,其他各地总管都已裁撤完毕。
元贞六年和元贞七年两年之间,朝廷迅速的解散了大半总管府,而这些谋划最早是从元贞四年开始的。
那会天下已定,李破立即命人在天下设道,就是为了解除军阀割据之势而做出的准备,如此一来,地方的行政等级也就成为了标准的三级制。
其实这也是有鉴于郡县两级制太过松散,不利于朝廷统筹管理的情况,才顺势颁行的策略。
如今形势稳定了下来,朝廷税赋大增之下,道中只有督查使便显得单薄了一些,尤其是之前进行的数次地方举试,督查使衙门办的并不算太好,明显有着手忙脚乱的迹象。
很容易让郡县的官员们钻空子,如此一来也让督查使衙门的官员面上无光,因为他们掌握的就是纪律监察的职责,每一件科场舞弊桉发,反应稍微迟缓些,都好像是在他们的脸上抽耳光。
之前朝中督查寺对此也颇有微词,只不过督查寺的权责由此大张,愿意在这上面做文章的御史不多而已。
也正因为这些原因,今年李破觉着是时候在道中设下一个正经的省级行政长官了,于是脑海中便浮现出了布政使这个职位。
他不知道布政使这个职位的来龙去脉,但他绝对不会设下什么节度使来代替总管来治理地方,那简直就是讨论是用猩猩还是猕猴来当孙悟空一样无稽。
在李破看来,此时用卫府,兵部统领各处折冲府,镇军,已经形成了一套从募兵,操练,到动员成军,再到军事物资补充的比较完善的卫府军事体系。
非必要不用再出现既能管军,又能治民的类似于总管府的衙署,军政分开一直是李破秉承的执政策略。
其实朝中还有尚书令这样能够统筹全局的职位,也与此策略相悖,只是为了酬答臣下之功,却只能不得已而为之。
说句不好听的话,等到温彦博等人老去,尚书省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甚至是朝中不会再出现二品以上的官员,除非是皇亲国戚,最多也就是虚职,爵位而已。
这都是把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的政策,李破正在坚定的施行当中,不断的在加固皇权之下的根基。
由此可见,他已经对皇权有了清晰的认知,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没有半点还政于民的想法。
而这次准备在道中设下的布政使署衙,就相当于后来的省长,职责上也很明确,就是处理地方政务,财税等事,并直接向朝廷负责。
布政使成为地方上的民政,财政长官,加上督查使的纪律监察,处理刑桉的职能,相互掣肘,地方三级行政机构也就一下完善了起来。
解决了之前督查使想管,却无法越权,只能向朝中报备,由此产生的拖延不决,行政效率不高的问题。
同时也多出了三十多个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职位,以及建立布政使署衙,连带多出来至少数百个各级行政职位。
凭空多出来这么多的官位,对于大唐的官僚体制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变动了,刚刚削减了不少冗官的时节,眼见官僚队伍又臃肿了起来。
房玄龄等人如果听到这个消息,估计心里也得五味杂陈,不知道说什么好。
可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美事,得益之人绝对不是一个两个,这事一旦传开,必定会受到很多人的拥护。
对于朝廷来说,最大的一个好处其实就是奖赏有功之臣,没有什么比实在的官位更能满足功臣的胃口了。
如果是前几年施行,各地总管就地转职布政使,朝廷也就不会如此头疼,把总管们召回京师该履任何职了。
因为京师高官的职位就那么多,和总管相匹配的实在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