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第737章细作(五)
热门推荐:
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开局全网黑,我荒野求生后爆红了
重回七年前,校草前夫我不要了
养生篮球,从啃老湖人F4开始
度韶华
我本想躺平,皇帝非逼我站队太子
大康:皇帝老儿非要我当驸马
无限:黎明游戏
我伪装修仙人,天幕忽悠古人
一场风波在晋阳城中掀起了很多波澜。
其实没死几个人,狱官刘智升一家毫无意外的引颈就戮,这没什么好说的,中间人这个行当,有时候风险很高。
一些人牵连其中,纷纷获罪,可汉王并没有大开杀戒的意思,于是上百人被押解着流放去了北边。
李神通终于被放了出来,汉王允其在晋阳居住,可李神通曾经极力追求的所有的一切,都已离他而去。
他的事情已经传开,没有人会去想其中有什么细节,也不会去怜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落在他身上的只有鄙夷和蔑视。
一个关西的大贵族落到如此身败名裂的地步,也是很少见的事情。
用苟且偷生来形容李神通的遭遇,一点也不为过,当然了,晋末以来的贵族们也确实缺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
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也不必细说,事实上就是,在人们眼中,李神通用最为卑微的方式活了下来,顺势成了关西李渊一脉的不肖子弟,败坏了李氏声名。
换句话说,不管这个消息传到哪里,都让人们对李氏门风嗤之以鼻,这是门阀世族最不愿见到,也是最糟糕的一种情形。
所以说,李破的目的大致上达成了。
而李神通的生死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其实按照李破本来的想法,这次是要杀上一个两个脑袋大点的家伙,毕竟大战在即,先拿人来祭旗,以示决心是很有必要的。
可最终,事情变得很顺利,李神通也就活了下来,走出晋阳大牢的他随即被安置在晋阳城中,住的地方离王氏主宅不远,由晋阳王氏和礼部一道负责监看之责。
实际上,李神通已经进入了生不如死的阶段,他的邻居就是兵部司库冯谦礼,这人也没有人头落地,和李神通一样,作为活着的样板昭示于人前,警告的意味很浓。
如此一来,汉王宽容之名更上层楼,比流下一地的鲜血好像更为成功。
只是这种事看在那些聪明人的眼中,却是无所遁形,君王那种虚伪到极点的面目在很多人心里一下便清晰了起来。
比如说如今的王氏阀主,礼部尚书王泽在听闻此事之后,就只面无表情的说了四个字,无耻之尤。
没有指名道姓,可骂的是谁各人自有猜测,知晓他心事的人都明白,这是将李神通,杨恭仁都兜进去了,至于里面是不是也包含汉王李破……嗯,那就只有天晓得了。
而身在上党的裴世清过后听了,则摇头叹息,对左右近人道了一句,勿要多加揣摩,吾等与李唐已成大仇矣。
此事不大,影响却比较深远,汉王李破那刁钻的性情,借此明明白白的显示了出来,让很多人畏惧非常。
对于李破而言,这事已经了结,他心里还比较得意,其实他没有意识到,在这件事上他的处置多少有些不妥,目光趋于“短浅”。
因为作为一个王者,只图眼前利益,便很可能失之于长远,他破坏了当下的规则,在打击了关西李氏的名声之外,自己其实也没落得多少好处,纯碎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
只是李破并没有细思其中得失,大战将起,哪有功夫理会太多?都想着将李神通的人头拿下来,以坚众人之心了,何论其余?
……………………
二月间,南边已是春风荡漾,芳草菲菲,而北地晋阳,依旧春寒料峭,草木伶仃。
一行人等沿着晋阳王氏的围墙迤逦而来,来到那颗枝丫参差的老树前面,李破驻马于其下,训练有素的护卫们纷纷散开。
李破翻身下马,仰头望了望,走上前去,拍了拍树干,呵呵一笑,转头对随在身后的王琦道:“当日我领兵南下晋阳不久,也不知该做些什么,只是与你交谈几句,却是雄心乍起,如今想起来,还没谢上一声呢。”
他这话自然是半真半假,和一个小女子隔着墙斗上几句嘴,就能激起满腔雄心,那才太……嗯,若真那般的话,和开玩笑有什么区别。
可当时的情形是,他刚刚率军进了晋阳大城,占了李渊的老巢,行为上很坚定,心里却在犯嘀咕,既不想就这么一脑袋扎进中原战乱的漩涡,又不想就此放过大好机会,其中还掺杂了该怎么对待突厥的纠结。
总的来说,那会他的脑袋是比较晕的,甚至开始埋怨李元吉那厮,如此轻易的就将晋阳这样的坚城扔给了他,可见其心中之犹豫。
而如何对待晋阳王氏大族的问题上,他同样有所顾忌,也就是说,许多事都还没理清,心里七上八下的很不自在。
可就是在这颗老树之下,他终于升起了与天下豪杰争雄逐鹿的念头,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之外,顺手开始处置晋阳门阀族类。
这是一种很难向外人诉说,甚至是回想起来,都觉着恍如隔世,无法道个分明的一件事。
所以闻听此言的王氏才女面色红润了起来,显然想起了当日之事,除了赞叹当初自己年幼无知,胆量非凡之外,恍惚间却也觉着时间也过的太快了些,那个好辩的小女子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了一个汉王府记室而已。
她羞涩中略显迷茫的抬起头,问了一句,“大王……这谢从何来?”
李破不答,只回头轻轻抚了一下老树粗糙的树身,喃喃道:“时间过去很久了啊……今日我已可庇护一方,只是不知能不能如你一般,化险为夷,常立不倒呢?”
老树沉默以对,注定没有任何回应,李破却是一笑,声音高了一些,“待我定了西京,再把你移到宫廷前面去,让你也见识一下长安之风华。”
众人听了神色各异,只是再没有人能像宇文歆,薛万彻之辈能够附和一声了,李破已经贵为汉王,等闲人等哪里还能在他面前多言什么?
即便是王绮也闭紧了嘴巴,琢磨着这些话透露出来的意味。
今日李破出行来王氏宅前,她是知道些缘由的,因为她的父亲,礼部尚书王泽闻听战事将起,有意随军一行……
这里面的意思其实很清楚,王氏想要移去关西了,起码是王泽这一支,想要趁机随军过河,另外门户。
显然如今这位王氏阀主已经确定,今年一战,汉王有了西向以定长安的打算,所以顺势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意思很明显,除了想得些军功之外,拿身家性命压上一注的决心也很坚定。
当然了,王氏这样的家族肯定不是临时起意,如果是那样的话,王氏又怎么会在晋阳矗立千年而不倒?
说起来,当初李渊在晋阳时,王氏便已有意随李渊南下长安,可后来王氏犹豫了,开始的时候,是顾忌关西门阀盛强,到了长安会受到排挤。
再后来,变故频出之下,王氏中人的意愿更弱,不但是因为他们得罪了李渊,而且他们还得罪了齐王李元吉。
关西贵族的盛气凌人,让王氏上下尽都愤慨,也就没人再提什么移族之事了,而且,以王丛为首的王氏家老们,日趋保守,更不愿意去担那样的风险。
如今王泽主持王氏,眼见汉王事业蒸蒸日上,贤主之像日显,年轻子弟再次蠢蠢欲动,商议了几个来回,终成决议。
也就是说,王氏准备迁族了,这对王氏来说是了不得的大事,对于汉王李破来讲,亦是如此。
即便他对王氏的观感向来不太好,可这一次,王氏的动向却无疑得到了他的赞赏。
因为他向来认为,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同等的代价,总想坐享其成的人……哼,天下哪里会有那样的好事?
而更为长远的考量则是,一旦打下成安,他将面对一群群的关西门阀中人,有晋地大族相助,会让麻烦少上许多。
李渊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从晋阳起兵南下长安,却鲜有重用晋人,你看看,现在应该是把长子都给悔青了吧?
这显然是个好消息,能让他亲自走上一趟的好消息……
好消息还不止一件,张亮走后不久,驻守弘农的张伦和徐世绩传来战报,去岁腊月二十六,徐世绩率兵入山,剿山匪四十余股,最终追上了单雄信匪群,阵斩单雄信,俘获甚多,除去了弘农最大的一股山匪。
河南将领自相残杀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只是这一次,徐世绩交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
不过这几家伙报功的时候又做起了蠢事,他在报功文书中提及,他和单雄信曾既为同僚,又为兄弟,恳请汉王看在他略有微功的份上,允他厚葬于单雄信云云。
这显然是既想得功,又想落个好名声,李破最看不得这样的家伙,嗯,跟他自己好像比较类似嘛……
于是他便在回文中来了一句,“河南匪类颇多,皆汝兄弟乎?”
等到回文送至弘农,瞧着挠着大胡子,乐呵呵的张伦,徐世绩心里拔凉拔凉的,心说这么下去可不成啊,那抹靓丽的身影,离着他岂非越来越远了?
其实没死几个人,狱官刘智升一家毫无意外的引颈就戮,这没什么好说的,中间人这个行当,有时候风险很高。
一些人牵连其中,纷纷获罪,可汉王并没有大开杀戒的意思,于是上百人被押解着流放去了北边。
李神通终于被放了出来,汉王允其在晋阳居住,可李神通曾经极力追求的所有的一切,都已离他而去。
他的事情已经传开,没有人会去想其中有什么细节,也不会去怜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落在他身上的只有鄙夷和蔑视。
一个关西的大贵族落到如此身败名裂的地步,也是很少见的事情。
用苟且偷生来形容李神通的遭遇,一点也不为过,当然了,晋末以来的贵族们也确实缺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
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也不必细说,事实上就是,在人们眼中,李神通用最为卑微的方式活了下来,顺势成了关西李渊一脉的不肖子弟,败坏了李氏声名。
换句话说,不管这个消息传到哪里,都让人们对李氏门风嗤之以鼻,这是门阀世族最不愿见到,也是最糟糕的一种情形。
所以说,李破的目的大致上达成了。
而李神通的生死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其实按照李破本来的想法,这次是要杀上一个两个脑袋大点的家伙,毕竟大战在即,先拿人来祭旗,以示决心是很有必要的。
可最终,事情变得很顺利,李神通也就活了下来,走出晋阳大牢的他随即被安置在晋阳城中,住的地方离王氏主宅不远,由晋阳王氏和礼部一道负责监看之责。
实际上,李神通已经进入了生不如死的阶段,他的邻居就是兵部司库冯谦礼,这人也没有人头落地,和李神通一样,作为活着的样板昭示于人前,警告的意味很浓。
如此一来,汉王宽容之名更上层楼,比流下一地的鲜血好像更为成功。
只是这种事看在那些聪明人的眼中,却是无所遁形,君王那种虚伪到极点的面目在很多人心里一下便清晰了起来。
比如说如今的王氏阀主,礼部尚书王泽在听闻此事之后,就只面无表情的说了四个字,无耻之尤。
没有指名道姓,可骂的是谁各人自有猜测,知晓他心事的人都明白,这是将李神通,杨恭仁都兜进去了,至于里面是不是也包含汉王李破……嗯,那就只有天晓得了。
而身在上党的裴世清过后听了,则摇头叹息,对左右近人道了一句,勿要多加揣摩,吾等与李唐已成大仇矣。
此事不大,影响却比较深远,汉王李破那刁钻的性情,借此明明白白的显示了出来,让很多人畏惧非常。
对于李破而言,这事已经了结,他心里还比较得意,其实他没有意识到,在这件事上他的处置多少有些不妥,目光趋于“短浅”。
因为作为一个王者,只图眼前利益,便很可能失之于长远,他破坏了当下的规则,在打击了关西李氏的名声之外,自己其实也没落得多少好处,纯碎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
只是李破并没有细思其中得失,大战将起,哪有功夫理会太多?都想着将李神通的人头拿下来,以坚众人之心了,何论其余?
……………………
二月间,南边已是春风荡漾,芳草菲菲,而北地晋阳,依旧春寒料峭,草木伶仃。
一行人等沿着晋阳王氏的围墙迤逦而来,来到那颗枝丫参差的老树前面,李破驻马于其下,训练有素的护卫们纷纷散开。
李破翻身下马,仰头望了望,走上前去,拍了拍树干,呵呵一笑,转头对随在身后的王琦道:“当日我领兵南下晋阳不久,也不知该做些什么,只是与你交谈几句,却是雄心乍起,如今想起来,还没谢上一声呢。”
他这话自然是半真半假,和一个小女子隔着墙斗上几句嘴,就能激起满腔雄心,那才太……嗯,若真那般的话,和开玩笑有什么区别。
可当时的情形是,他刚刚率军进了晋阳大城,占了李渊的老巢,行为上很坚定,心里却在犯嘀咕,既不想就这么一脑袋扎进中原战乱的漩涡,又不想就此放过大好机会,其中还掺杂了该怎么对待突厥的纠结。
总的来说,那会他的脑袋是比较晕的,甚至开始埋怨李元吉那厮,如此轻易的就将晋阳这样的坚城扔给了他,可见其心中之犹豫。
而如何对待晋阳王氏大族的问题上,他同样有所顾忌,也就是说,许多事都还没理清,心里七上八下的很不自在。
可就是在这颗老树之下,他终于升起了与天下豪杰争雄逐鹿的念头,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之外,顺手开始处置晋阳门阀族类。
这是一种很难向外人诉说,甚至是回想起来,都觉着恍如隔世,无法道个分明的一件事。
所以闻听此言的王氏才女面色红润了起来,显然想起了当日之事,除了赞叹当初自己年幼无知,胆量非凡之外,恍惚间却也觉着时间也过的太快了些,那个好辩的小女子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了一个汉王府记室而已。
她羞涩中略显迷茫的抬起头,问了一句,“大王……这谢从何来?”
李破不答,只回头轻轻抚了一下老树粗糙的树身,喃喃道:“时间过去很久了啊……今日我已可庇护一方,只是不知能不能如你一般,化险为夷,常立不倒呢?”
老树沉默以对,注定没有任何回应,李破却是一笑,声音高了一些,“待我定了西京,再把你移到宫廷前面去,让你也见识一下长安之风华。”
众人听了神色各异,只是再没有人能像宇文歆,薛万彻之辈能够附和一声了,李破已经贵为汉王,等闲人等哪里还能在他面前多言什么?
即便是王绮也闭紧了嘴巴,琢磨着这些话透露出来的意味。
今日李破出行来王氏宅前,她是知道些缘由的,因为她的父亲,礼部尚书王泽闻听战事将起,有意随军一行……
这里面的意思其实很清楚,王氏想要移去关西了,起码是王泽这一支,想要趁机随军过河,另外门户。
显然如今这位王氏阀主已经确定,今年一战,汉王有了西向以定长安的打算,所以顺势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意思很明显,除了想得些军功之外,拿身家性命压上一注的决心也很坚定。
当然了,王氏这样的家族肯定不是临时起意,如果是那样的话,王氏又怎么会在晋阳矗立千年而不倒?
说起来,当初李渊在晋阳时,王氏便已有意随李渊南下长安,可后来王氏犹豫了,开始的时候,是顾忌关西门阀盛强,到了长安会受到排挤。
再后来,变故频出之下,王氏中人的意愿更弱,不但是因为他们得罪了李渊,而且他们还得罪了齐王李元吉。
关西贵族的盛气凌人,让王氏上下尽都愤慨,也就没人再提什么移族之事了,而且,以王丛为首的王氏家老们,日趋保守,更不愿意去担那样的风险。
如今王泽主持王氏,眼见汉王事业蒸蒸日上,贤主之像日显,年轻子弟再次蠢蠢欲动,商议了几个来回,终成决议。
也就是说,王氏准备迁族了,这对王氏来说是了不得的大事,对于汉王李破来讲,亦是如此。
即便他对王氏的观感向来不太好,可这一次,王氏的动向却无疑得到了他的赞赏。
因为他向来认为,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同等的代价,总想坐享其成的人……哼,天下哪里会有那样的好事?
而更为长远的考量则是,一旦打下成安,他将面对一群群的关西门阀中人,有晋地大族相助,会让麻烦少上许多。
李渊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从晋阳起兵南下长安,却鲜有重用晋人,你看看,现在应该是把长子都给悔青了吧?
这显然是个好消息,能让他亲自走上一趟的好消息……
好消息还不止一件,张亮走后不久,驻守弘农的张伦和徐世绩传来战报,去岁腊月二十六,徐世绩率兵入山,剿山匪四十余股,最终追上了单雄信匪群,阵斩单雄信,俘获甚多,除去了弘农最大的一股山匪。
河南将领自相残杀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只是这一次,徐世绩交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
不过这几家伙报功的时候又做起了蠢事,他在报功文书中提及,他和单雄信曾既为同僚,又为兄弟,恳请汉王看在他略有微功的份上,允他厚葬于单雄信云云。
这显然是既想得功,又想落个好名声,李破最看不得这样的家伙,嗯,跟他自己好像比较类似嘛……
于是他便在回文中来了一句,“河南匪类颇多,皆汝兄弟乎?”
等到回文送至弘农,瞧着挠着大胡子,乐呵呵的张伦,徐世绩心里拔凉拔凉的,心说这么下去可不成啊,那抹靓丽的身影,离着他岂非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