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第851章虚伪
“怎能对刘将军如此无礼,成何体统,还不快跟刘将军谢罪,不然我饶不了你。”
李孝恭的声音终于不紧不慢的响起,李崇义也就没了火气,讪讪的跟刘弘基说了几声多有得罪,然后便被父亲赶出了书房。
刘弘基却是笑了,“郡王何必如此,末将又非三岁小儿,若真伤了世子可怎得了?郡王召我来定有要事相商,这个俺心里清楚,既然来了,郡王尽管直言就是。”
李孝恭也笑了,不管外人如何评价,可赵郡王李孝恭气度确非常人可比。
“确实不该如此,都说刘将军有任侠之气,今日一瞧果然如此,倒是把俺比的小气了些,既然如此,先不忙说话,刘将军先来看看这两封书信再说。”
许智仁应声而起,奉上两封信笺。
刘弘基瞅了瞅李智云,再瞧瞧李孝恭,随即接过书信观瞧。
上面的一封是庐江王李瑗的私信,不用问了,是劝李孝恭归降的,顺便把如今西京的情形说了一些,还有就是之前战事上的一些细节。
在刘弘基看来,庐江王李瑗也是倒霉,刚回京述职就被汉王李定安给捉住了,这要是在蜀中老实呆着,总归现在不至于成了阶下之囚。
可看过书信之后,刘弘基又觉着李瑗的运气好像还不错,好赖不用像他们一样相互提防,还要在这里殚精竭虑的想着该怎么办了。
李渊父子身死的消息在李瑗的信中得到了证实,让刘弘基比较诧异的是,几乎没发生什么过于激烈的战事,这边便一路败的稀里哗啦难以收拾了。
对于刘弘基来说,这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当年唐王李渊带着他们一路南下,摧城拔寨,气势如虹,后来又与薛举相抗,沙场争锋,荡气回肠。
可为什么碰上李定安,就都成了狗熊了呢?先是李元吉,李仲文这样的酒囊饭袋,然后李神通,裴寂这样的饭袋酒囊,等到如今连秦王亲自上阵再加上李建成,李神符,都是一触即溃了?
他娘的,怎么这么多姓李的?
刘弘基抬头又瞧了瞧其他几个人,心说信中所言不尽不实,不能深信,毕竟李瑗已然被俘,旁人让他写什么他就得写什么……嗯,那厮看上去骨头就很软的样子,倒也不算奇怪。
第二封信也不出所料,是汉王李破写给李孝恭的“亲笔”书信。
刘弘基早年不学无术,认字不假,他的笔迹就不用提了,可毕竟出身还不错,眼力也还在,看得出来这字迹偏于清秀,可不像是武人的手笔。
而汉王李定安出身卑微,认字就不错了,哪能写出这样一笔字来?
都是姓李的,口气倒很亲热,总之劝降而已,说不出花来,比李瑗信中多出来的则是一些对关西李氏的承诺。
刘弘基看完,心下道了一声气度还不错,没拿大家的家眷来要挟人,想了想他当时得意洋洋的把妻儿都接进了长安城,心里不由很是抽抽了几下。
不过转念又想到柴绍那厮的婆娘,传闻跟汉王李定安不清不楚,如今可好,人家大摇大摆进了长安城……也不知柴驸马心情如何?
想到这里,刘弘基顿时觉着平衡了许多,他可比柴大郎强的多了,至少婆娘没去偷人,更惨的是偷的人你还惹不起。
看完了,刘弘基将信顺手扔在榻上,“都是写给郡王的,和俺有何相干?”
李智云依旧饮着茶,安静如好妇,他暗自瞧着刘弘基,觉着这人可真有意思,心里不定在打着多少个主意,可却示人以粗豪,装疯卖傻,嬉笑怒骂,变来变去的,也不知有多少副面孔?
听说这人在大业年间浪荡了很长一段时间,许就是那时养成的习性?
和往常一样,李智云紧记当初离京时阿姐嘱咐的那样只看不说,也正如阿姐所言,没什么人来招惹他这个楚王,即便是堂兄李孝恭对他也是礼敬有加。
他越是少说话,李孝恭做什么重大决定的时候,还越是愿意让他来参与,时至今日,都快成习惯了。
只是这一次,他看不太清李孝恭的意图了。
今年陇西李氏走到了一个岔路口,强敌入寇,他的父兄接连亡故,唯一让他安心的是,阿姐把母亲收留在了府中,并未发生什么意外。
从长安来的信使可不光是给李孝恭带来了问候,其他人……李智云相信包括刘弘基,柴绍等都有所收获,只是没人像李孝恭这样拿出来给人看罢了。
李智云不由想起了曹孟德行事,如果现在到官员将领们的家中去搜一搜,肯定有所斩获,换了李孝恭是烧了这些书信呢,还是把人都给杀了?
这注定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李孝恭可比不上曹孟德,他和众人其实一样,都坐在一条随时可能翻覆的船上,而他正是掌舵之人。
他是会带着大家修船补漏呢,还是想趁着船还没沉尽力划向岸边,或者干脆跳船而下,管其他人是死是活?
“此言差矣,将军于蜀中深孚人望,遇有大事,不与将军商议又能去找谁呢?”李孝恭颇为诚恳的道了一句。
那边许智仁也道:“刘将军千万莫要自外于人,柴将军守夔州,逢萧铣来攻,不克分身……我随父亲驻守夔州多年,以其要害,败敌易也,柴将军能征惯战,非是无能之辈,其实不需多虑。
如今生死存亡者,唯汉王李定安而已,秦川已失,唇亡齿寒之下,蜀中顷刻间便有覆巢之忧,如此关头,我等又该何去何从?以将军之能,定有良策教我?”
李孝恭频频点头,“许长史所言在理……若非柴将军正领兵拒萧铣,此时也必在座……刘将军也看了书信,想来也明白情势之危急,此时若还三心二意,徒惹人笑尔。”
话说的越多,刘弘基越是狐疑,这两人话里话外是什么意思?又想让俺老刘说些什么呢?说的不对是不是就有人闯进来把俺绑了?
那你们可就大错特错了,俺能来这里便不会没有防备……
其实来之前刘弘基就已经仔细的想过了,如今他们这些人只有两条路可选,降或者不降而已。
前者好说,大家一道献了巴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算大将军做不成了,也不会让他刘弘基回去继续干盗马的买卖,而且他又没得罪汉王什么,性命肯定无忧。
可要是后者嘛就有些凶险了,李孝恭想要割据蜀中,那自然是要跟人刀枪相见,后有萧铣,前有李定安……切,不是瞧不起他李白脸,若有这本事,这些年下来也不至于龟缩于此,毫无建树。
而且听了这许多虚头巴脑的话,刘弘毅已经觉着这次好像来错了,以前盗马时留下的毛病,喜欢轻身犯险,很容易为人所获。
“郡王又想让末将说什么呢?俺只一军汉而已,侥幸做到了大将军,李长史其实说的没错,俺们这等人不过李氏家奴而已,主人家想做什么,俺们跟着便是,其他的没什么可计较的。”
你来我往交手几个回合,基本上不分胜负。
谁也不想说什么心里话,却还想弄清楚对方心中所思,那根本不可能,最终的结果非常明显,李孝恭这个蜀中首领名不副实,刘弘基对他毫无敬意可言。
当面就是这般,背后里不定怎么编排李郡王呢。
要说之前李渊在时,刘弘基等还算老实,即便跟李孝恭不怎对付,表面上却还能客客气气,谨守臣下之礼。m.
如今却是连点表面文章都不肯做了,根本没把李孝恭,李智云放在眼中。
试探了几下,谈话便进行不下去了,李孝恭是压着火气让刘弘基在府中先休息一天,好好思量一下,然后再来商谈大事。
刘弘基笑嘻嘻的应了,转身干脆的离开了书房自去休息,大咧咧的让人瞧了就想砍他几刀。
刘弘基一走,李崇义重又进了书房,李智云一瞧,立即告辞离开,明显人家要与心腹密谋一番了,他这个“外人”若还不走,不定人家就要赶人了。
李孝恭也早没了方才淡然优雅的姿态,看上去就知道他很生气,也不再惺惺作态,挥了挥手和赶人一般让李智云走了。
李智云出了书房,深深的呼吸了几下,感觉轻松不少,大树已去,猢狲将散未散,此时最是凶险,他自己可得小心些了。
而他的堂兄李孝恭,这些年相处下来,算是看的很清楚了,胸中颇有城府,秉性刚愎,可外表上学的却是他父皇的样子,谦恭有礼,宽容仁厚。
比如说这次召刘弘基来锦官城就很能表现出这位堂兄的性情,他很想表现出自己善纳贤才,听取人言的风范,可自己不曾诚恳以待,却又如何能取信于人?所以沦于虚伪,流于下乘了。
既然如此,又何必召人前来?怕不是想要取人性命吧?
所以在危急关头,别想指望这位堂兄,还是得自谋出路。
李孝恭的声音终于不紧不慢的响起,李崇义也就没了火气,讪讪的跟刘弘基说了几声多有得罪,然后便被父亲赶出了书房。
刘弘基却是笑了,“郡王何必如此,末将又非三岁小儿,若真伤了世子可怎得了?郡王召我来定有要事相商,这个俺心里清楚,既然来了,郡王尽管直言就是。”
李孝恭也笑了,不管外人如何评价,可赵郡王李孝恭气度确非常人可比。
“确实不该如此,都说刘将军有任侠之气,今日一瞧果然如此,倒是把俺比的小气了些,既然如此,先不忙说话,刘将军先来看看这两封书信再说。”
许智仁应声而起,奉上两封信笺。
刘弘基瞅了瞅李智云,再瞧瞧李孝恭,随即接过书信观瞧。
上面的一封是庐江王李瑗的私信,不用问了,是劝李孝恭归降的,顺便把如今西京的情形说了一些,还有就是之前战事上的一些细节。
在刘弘基看来,庐江王李瑗也是倒霉,刚回京述职就被汉王李定安给捉住了,这要是在蜀中老实呆着,总归现在不至于成了阶下之囚。
可看过书信之后,刘弘基又觉着李瑗的运气好像还不错,好赖不用像他们一样相互提防,还要在这里殚精竭虑的想着该怎么办了。
李渊父子身死的消息在李瑗的信中得到了证实,让刘弘基比较诧异的是,几乎没发生什么过于激烈的战事,这边便一路败的稀里哗啦难以收拾了。
对于刘弘基来说,这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当年唐王李渊带着他们一路南下,摧城拔寨,气势如虹,后来又与薛举相抗,沙场争锋,荡气回肠。
可为什么碰上李定安,就都成了狗熊了呢?先是李元吉,李仲文这样的酒囊饭袋,然后李神通,裴寂这样的饭袋酒囊,等到如今连秦王亲自上阵再加上李建成,李神符,都是一触即溃了?
他娘的,怎么这么多姓李的?
刘弘基抬头又瞧了瞧其他几个人,心说信中所言不尽不实,不能深信,毕竟李瑗已然被俘,旁人让他写什么他就得写什么……嗯,那厮看上去骨头就很软的样子,倒也不算奇怪。
第二封信也不出所料,是汉王李破写给李孝恭的“亲笔”书信。
刘弘基早年不学无术,认字不假,他的笔迹就不用提了,可毕竟出身还不错,眼力也还在,看得出来这字迹偏于清秀,可不像是武人的手笔。
而汉王李定安出身卑微,认字就不错了,哪能写出这样一笔字来?
都是姓李的,口气倒很亲热,总之劝降而已,说不出花来,比李瑗信中多出来的则是一些对关西李氏的承诺。
刘弘基看完,心下道了一声气度还不错,没拿大家的家眷来要挟人,想了想他当时得意洋洋的把妻儿都接进了长安城,心里不由很是抽抽了几下。
不过转念又想到柴绍那厮的婆娘,传闻跟汉王李定安不清不楚,如今可好,人家大摇大摆进了长安城……也不知柴驸马心情如何?
想到这里,刘弘基顿时觉着平衡了许多,他可比柴大郎强的多了,至少婆娘没去偷人,更惨的是偷的人你还惹不起。
看完了,刘弘基将信顺手扔在榻上,“都是写给郡王的,和俺有何相干?”
李智云依旧饮着茶,安静如好妇,他暗自瞧着刘弘基,觉着这人可真有意思,心里不定在打着多少个主意,可却示人以粗豪,装疯卖傻,嬉笑怒骂,变来变去的,也不知有多少副面孔?
听说这人在大业年间浪荡了很长一段时间,许就是那时养成的习性?
和往常一样,李智云紧记当初离京时阿姐嘱咐的那样只看不说,也正如阿姐所言,没什么人来招惹他这个楚王,即便是堂兄李孝恭对他也是礼敬有加。
他越是少说话,李孝恭做什么重大决定的时候,还越是愿意让他来参与,时至今日,都快成习惯了。
只是这一次,他看不太清李孝恭的意图了。
今年陇西李氏走到了一个岔路口,强敌入寇,他的父兄接连亡故,唯一让他安心的是,阿姐把母亲收留在了府中,并未发生什么意外。
从长安来的信使可不光是给李孝恭带来了问候,其他人……李智云相信包括刘弘基,柴绍等都有所收获,只是没人像李孝恭这样拿出来给人看罢了。
李智云不由想起了曹孟德行事,如果现在到官员将领们的家中去搜一搜,肯定有所斩获,换了李孝恭是烧了这些书信呢,还是把人都给杀了?
这注定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李孝恭可比不上曹孟德,他和众人其实一样,都坐在一条随时可能翻覆的船上,而他正是掌舵之人。
他是会带着大家修船补漏呢,还是想趁着船还没沉尽力划向岸边,或者干脆跳船而下,管其他人是死是活?
“此言差矣,将军于蜀中深孚人望,遇有大事,不与将军商议又能去找谁呢?”李孝恭颇为诚恳的道了一句。
那边许智仁也道:“刘将军千万莫要自外于人,柴将军守夔州,逢萧铣来攻,不克分身……我随父亲驻守夔州多年,以其要害,败敌易也,柴将军能征惯战,非是无能之辈,其实不需多虑。
如今生死存亡者,唯汉王李定安而已,秦川已失,唇亡齿寒之下,蜀中顷刻间便有覆巢之忧,如此关头,我等又该何去何从?以将军之能,定有良策教我?”
李孝恭频频点头,“许长史所言在理……若非柴将军正领兵拒萧铣,此时也必在座……刘将军也看了书信,想来也明白情势之危急,此时若还三心二意,徒惹人笑尔。”
话说的越多,刘弘基越是狐疑,这两人话里话外是什么意思?又想让俺老刘说些什么呢?说的不对是不是就有人闯进来把俺绑了?
那你们可就大错特错了,俺能来这里便不会没有防备……
其实来之前刘弘基就已经仔细的想过了,如今他们这些人只有两条路可选,降或者不降而已。
前者好说,大家一道献了巴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算大将军做不成了,也不会让他刘弘基回去继续干盗马的买卖,而且他又没得罪汉王什么,性命肯定无忧。
可要是后者嘛就有些凶险了,李孝恭想要割据蜀中,那自然是要跟人刀枪相见,后有萧铣,前有李定安……切,不是瞧不起他李白脸,若有这本事,这些年下来也不至于龟缩于此,毫无建树。
而且听了这许多虚头巴脑的话,刘弘毅已经觉着这次好像来错了,以前盗马时留下的毛病,喜欢轻身犯险,很容易为人所获。
“郡王又想让末将说什么呢?俺只一军汉而已,侥幸做到了大将军,李长史其实说的没错,俺们这等人不过李氏家奴而已,主人家想做什么,俺们跟着便是,其他的没什么可计较的。”
你来我往交手几个回合,基本上不分胜负。
谁也不想说什么心里话,却还想弄清楚对方心中所思,那根本不可能,最终的结果非常明显,李孝恭这个蜀中首领名不副实,刘弘基对他毫无敬意可言。
当面就是这般,背后里不定怎么编排李郡王呢。
要说之前李渊在时,刘弘基等还算老实,即便跟李孝恭不怎对付,表面上却还能客客气气,谨守臣下之礼。m.
如今却是连点表面文章都不肯做了,根本没把李孝恭,李智云放在眼中。
试探了几下,谈话便进行不下去了,李孝恭是压着火气让刘弘基在府中先休息一天,好好思量一下,然后再来商谈大事。
刘弘基笑嘻嘻的应了,转身干脆的离开了书房自去休息,大咧咧的让人瞧了就想砍他几刀。
刘弘基一走,李崇义重又进了书房,李智云一瞧,立即告辞离开,明显人家要与心腹密谋一番了,他这个“外人”若还不走,不定人家就要赶人了。
李孝恭也早没了方才淡然优雅的姿态,看上去就知道他很生气,也不再惺惺作态,挥了挥手和赶人一般让李智云走了。
李智云出了书房,深深的呼吸了几下,感觉轻松不少,大树已去,猢狲将散未散,此时最是凶险,他自己可得小心些了。
而他的堂兄李孝恭,这些年相处下来,算是看的很清楚了,胸中颇有城府,秉性刚愎,可外表上学的却是他父皇的样子,谦恭有礼,宽容仁厚。
比如说这次召刘弘基来锦官城就很能表现出这位堂兄的性情,他很想表现出自己善纳贤才,听取人言的风范,可自己不曾诚恳以待,却又如何能取信于人?所以沦于虚伪,流于下乘了。
既然如此,又何必召人前来?怕不是想要取人性命吧?
所以在危急关头,别想指望这位堂兄,还是得自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