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第1799章盐政
热门推荐:
双锤破天
至尊仙途风云
大博学者的二次元
大小姐今日虐渣了没
离婚后,她放弃白月光哭着求我回来
异星归来
全家穿书我开挂,对照组女配这波稳了
1983,我带全家人致富
重生成大帝奥登勇闯NBA
一场对阿史那多闻的大围剿即将在辽东辽西地区上演。
作为盟约的一部分,两国都不想看到阿史那多闻在辽东坐大,不会给阿史那多闻成为另外一个扶余王的机会。
李破同意了宇文歆的建言,并允许他团结辽东辽西的各族部众,为之后在辽东城开设贸易市场做准备。
大唐和突厥的盟约之中,就是想将辽东地区作为自贸区来定位,两国都会在这里驻军,震慑那些不守规矩的部族。
同时突厥人也不愿意大唐这里扩散自己的影响力,与大唐相约,大唐不得像前隋一般大肆招收辽东部族为己用。
反正就是相互牵制,不让东北地区落入对方手里罢了。
而实际操作中,都给对方留下了很多的空子,谁也不会认认真真的去遵守盟约中的规定,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一些小动作都在所难免。
就像是现在,既然想在辽东城设立边市,那就得和辽东,辽西的各个部族来往买卖,他们喜欢不喜欢以一种友善平和方式相处?不见得吧?
那里的人们比突厥人更习惯做一些无本买卖,想让他们平静下来,不流点血怎么成?
李破就觉得,通往辽东城的驰道需要东北的部族贡献出力量,那里乱七八糟的人太多了些,总也有人想要称王称霸一番。
大唐的军旅正好借此机会告诉他们,修路是改变他们那落后而又野蛮的生活的最好方式,只有埋头修路,纯净身心,才能更好的靠近他们信仰的各路神祇。
…………
七月末,在大唐各地都在准备着进入繁忙的秋收时节的日子里,一船船的海盐经由漕运到达了长安,洛阳这些北方大城。
各处的盐价应声大跌,大肆冲击了以湖盐,井盐,岩盐等为主的盐市,盐价迅速低到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加上秋收在即,各处报上来的消息都极为乐观,粮价也在走低当中。
也就是说,在元贞七年这一年的末尾,大唐的基础物价终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没有后来经济学中那么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问题,在当世简单的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当中,基础物价的低廉,是保证社会繁荣的先决条件。
自古以来,向来有谷贱伤农之说。
实际上,伤害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普通的农户,耕作一年,交了税赋之后够全家之用就算很不错的情况了。
粮食的自由买卖,都是由地主来进行,只有他们手中才有大量富余的粮食。
伤农之说是因为粮食价格过低,地主就不愿意再拿出手中的粮食来卖,觉着自己吃亏了,过年他们再让农户耕种土地的积极性就不高,间接的伤害到了农民的利益。
而有的时候,粮价高了,他们又会囤积居奇,让粮价更高,这就是粮贵饿农说法的来源,所以粮价波动需要官府来进行有效的平抑。
也就是说,国库中的粮食,主要还是为了平抑粮价所用,其余诸如战争,救灾等等,都是次要的。
…………
唐初的粮价是一个向下且没有回头路的直线,从隋末战乱到如今,各地粮价都是跳水般回落,到了元贞七年又下了一个台阶,却也不到谷贱伤农的地步。
倒是盐价有点崩了,今年施行的晒盐之法,加以草木灰进行多次过虑,制作出了不少高质量的细盐,冲击了北方的盐市。
百姓欣喜的看到,盐价一天一个样子,用后来的话说,就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次伤害的只能是官府了。
盐一直都是官府独营的买卖,贩卖私盐的都要处以刑罚,盐价猛降,官府收入就少了一块。
户部官
员坐不住了。
盐利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独家经营的买卖,往往都是一本万利,在北方各地还没有大量岁入的情况之下,盐利占据了朝廷收入的三分之一。
可以说唐初官僚们的薪俸有一半在盐利上面,这还关乎到唐军将士们的薪水,盐价的持续走低,会让朝廷的运转出现问题。
…………
于是宫中又开起了小朝会。
户部侍郎武士彟建议行使定价权,然后控制海盐的出货量,慢慢根据天下的人口提升制盐量。
他的提议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同,而且纷纷建议加紧实施,因为今年盐价过低,很可能造成其他地方盐政崩溃,制作湖盐,井盐,岩盐的地方纷纷破产的话,会导致盐丁四散。
他们却又没有办法拿到足够的海盐,很容易造成地方上的糜烂局面,同时朝廷受害也深,收入少了一块,大家的薪俸怎么办?
对此李破也有些头大,工艺的进步,还没有推动社会随之进步,先就造成了一些看上去比较严重的后果,这是他当初没有想到的。
造成这一切的,就是海城盐场,扬州总管王泽离任之前,做好了安排,让海城各大盐场今年的出货量有了惊人的增长。
突然性的暴发,打崩了盐价,其实出货量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大,不过谣言的危害更甚一筹,谣言像瘟疫一样在四处传播,于是各地盐价纷纷跳水。
苏亶还是家学渊博,不愧是武功苏氏子弟,他就觉着控制海盐的出货量不是个好办法,想要止住盐价崩跌还得另想法子。
又过两日,苏亶上书,他建议开通边市盐法,向外族售卖食盐,并对之收取重税,既可以消化掉猛增的海盐,也可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同时广而告之,积极进行宣传,然后再设定官价,保住盐价不再下跌。
另外就是制盐工艺上,要精益求精,让细盐更多的出现在市面上,既然开放了和外族的食盐买卖,那就祸水东引,用更好的盐打崩他们的盐价,务必在几年之后,让外族的市面上只能用大唐的制盐。
正好大唐制作的银钱一直无法得到各处蛮夷的认可,可借售盐之便,使大唐的银钱流通出去……
一石数鸟,从危机中找到机会,李破看了苏亶的上书,十分欣慰,自己当年没让他病死在云内,果然是英明啊。
作为盟约的一部分,两国都不想看到阿史那多闻在辽东坐大,不会给阿史那多闻成为另外一个扶余王的机会。
李破同意了宇文歆的建言,并允许他团结辽东辽西的各族部众,为之后在辽东城开设贸易市场做准备。
大唐和突厥的盟约之中,就是想将辽东地区作为自贸区来定位,两国都会在这里驻军,震慑那些不守规矩的部族。
同时突厥人也不愿意大唐这里扩散自己的影响力,与大唐相约,大唐不得像前隋一般大肆招收辽东部族为己用。
反正就是相互牵制,不让东北地区落入对方手里罢了。
而实际操作中,都给对方留下了很多的空子,谁也不会认认真真的去遵守盟约中的规定,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一些小动作都在所难免。
就像是现在,既然想在辽东城设立边市,那就得和辽东,辽西的各个部族来往买卖,他们喜欢不喜欢以一种友善平和方式相处?不见得吧?
那里的人们比突厥人更习惯做一些无本买卖,想让他们平静下来,不流点血怎么成?
李破就觉得,通往辽东城的驰道需要东北的部族贡献出力量,那里乱七八糟的人太多了些,总也有人想要称王称霸一番。
大唐的军旅正好借此机会告诉他们,修路是改变他们那落后而又野蛮的生活的最好方式,只有埋头修路,纯净身心,才能更好的靠近他们信仰的各路神祇。
…………
七月末,在大唐各地都在准备着进入繁忙的秋收时节的日子里,一船船的海盐经由漕运到达了长安,洛阳这些北方大城。
各处的盐价应声大跌,大肆冲击了以湖盐,井盐,岩盐等为主的盐市,盐价迅速低到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加上秋收在即,各处报上来的消息都极为乐观,粮价也在走低当中。
也就是说,在元贞七年这一年的末尾,大唐的基础物价终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没有后来经济学中那么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问题,在当世简单的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当中,基础物价的低廉,是保证社会繁荣的先决条件。
自古以来,向来有谷贱伤农之说。
实际上,伤害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普通的农户,耕作一年,交了税赋之后够全家之用就算很不错的情况了。
粮食的自由买卖,都是由地主来进行,只有他们手中才有大量富余的粮食。
伤农之说是因为粮食价格过低,地主就不愿意再拿出手中的粮食来卖,觉着自己吃亏了,过年他们再让农户耕种土地的积极性就不高,间接的伤害到了农民的利益。
而有的时候,粮价高了,他们又会囤积居奇,让粮价更高,这就是粮贵饿农说法的来源,所以粮价波动需要官府来进行有效的平抑。
也就是说,国库中的粮食,主要还是为了平抑粮价所用,其余诸如战争,救灾等等,都是次要的。
…………
唐初的粮价是一个向下且没有回头路的直线,从隋末战乱到如今,各地粮价都是跳水般回落,到了元贞七年又下了一个台阶,却也不到谷贱伤农的地步。
倒是盐价有点崩了,今年施行的晒盐之法,加以草木灰进行多次过虑,制作出了不少高质量的细盐,冲击了北方的盐市。
百姓欣喜的看到,盐价一天一个样子,用后来的话说,就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次伤害的只能是官府了。
盐一直都是官府独营的买卖,贩卖私盐的都要处以刑罚,盐价猛降,官府收入就少了一块。
户部官
员坐不住了。
盐利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独家经营的买卖,往往都是一本万利,在北方各地还没有大量岁入的情况之下,盐利占据了朝廷收入的三分之一。
可以说唐初官僚们的薪俸有一半在盐利上面,这还关乎到唐军将士们的薪水,盐价的持续走低,会让朝廷的运转出现问题。
…………
于是宫中又开起了小朝会。
户部侍郎武士彟建议行使定价权,然后控制海盐的出货量,慢慢根据天下的人口提升制盐量。
他的提议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同,而且纷纷建议加紧实施,因为今年盐价过低,很可能造成其他地方盐政崩溃,制作湖盐,井盐,岩盐的地方纷纷破产的话,会导致盐丁四散。
他们却又没有办法拿到足够的海盐,很容易造成地方上的糜烂局面,同时朝廷受害也深,收入少了一块,大家的薪俸怎么办?
对此李破也有些头大,工艺的进步,还没有推动社会随之进步,先就造成了一些看上去比较严重的后果,这是他当初没有想到的。
造成这一切的,就是海城盐场,扬州总管王泽离任之前,做好了安排,让海城各大盐场今年的出货量有了惊人的增长。
突然性的暴发,打崩了盐价,其实出货量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大,不过谣言的危害更甚一筹,谣言像瘟疫一样在四处传播,于是各地盐价纷纷跳水。
苏亶还是家学渊博,不愧是武功苏氏子弟,他就觉着控制海盐的出货量不是个好办法,想要止住盐价崩跌还得另想法子。
又过两日,苏亶上书,他建议开通边市盐法,向外族售卖食盐,并对之收取重税,既可以消化掉猛增的海盐,也可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同时广而告之,积极进行宣传,然后再设定官价,保住盐价不再下跌。
另外就是制盐工艺上,要精益求精,让细盐更多的出现在市面上,既然开放了和外族的食盐买卖,那就祸水东引,用更好的盐打崩他们的盐价,务必在几年之后,让外族的市面上只能用大唐的制盐。
正好大唐制作的银钱一直无法得到各处蛮夷的认可,可借售盐之便,使大唐的银钱流通出去……
一石数鸟,从危机中找到机会,李破看了苏亶的上书,十分欣慰,自己当年没让他病死在云内,果然是英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