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 第680章 渡江之前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第680章 渡江之前

    出乎意料却是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发生了。

    楚国统兵作战的统帅公子罢拒绝了郤锜的要求,只是楚军并未继续东进,甚至都没有对“庸蒲”进行靠近。

    这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楚国暂时对晋国服软,但是他们绝不会对晋国表现出唯唯诺诺的一面。

    而楚军暂时没有继续向东,可以视作他们正在帮助巢国进行复国无暇东进,并不是听从了郤锜的指示。

    楚军在帮助巢国完成复国之后会不会东进?应该是取决于以晋军为首的联军跟吴军的交战状况吧。

    “他们应该会逮住便宜就占。”中行偃这样看待现如今的楚国。

    士匄点头说道:“楚国内部分成了好几个派别,现在大概谁也管不住谁。”

    确实是的。

    暂时退出争霸舞台的楚国,他们变得比之前更加散装了。

    如果没有势力能够重新对楚国进行整合,他们也许会陷入沉沦之中,短时间内别想有所安生,甚至有可能会爆发大型的内战。

    晋国的高层知道现阶段已经不适合再讨伐楚国,一旦实施讨伐必定会迫使楚国的各派搁置争议,实现团结来共御外敌。

    这样的事情在这一次联军南下已经发生,只是对楚国一众封君内心的压力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大。

    晋国占领了“方城”之外的大片土地和多座城池,使得情况发生了改变。

    毕竟,晋国已经攻占楚国本土,再继续采取行动的话,天晓得会是图谋再占领哪里,仅仅是为了自保都会逼得楚国一众封君团结抵抗。

    更现实的情况是,晋国对楚国的初始目标已经完成,继续逼迫顶多就是满足精神价值,反而会让晋国没有余力去对付除了楚国之外的国家。

    “有没有可能插手,扶持其中的一派呢?”楼令在思考这个问题。

    一个国家分成了几个派别,无疑是外部势力的最佳介入阶段,只要扶持的那一派上台,怎么都能够控制一段时间。

    即便是外部势力扶持的那一派无法最终获胜,起码可以让那个国家乱得更久,一片乱象中损耗更多的国力。

    楼令决定尝试一下,并且已经有了扶持的目标。

    “既然楚军识相不再东进,我们在半个月之后展开渡江。”郤锜不是十分满意,心里也有疙瘩,只是目前最想殴打的对象是吴国。

    吴国君臣的表现实在是太惹人嫌,并且晋国足足给了四次机会,一次都没有让吴国君臣珍惜。

    在郤锜的观念中,吴国既然是给脸不要脸,那干脆别要脸了!

    “上军将?”郤锜看向楼令说道:“抵达‘梅里’城下,你需要多少时间用来打造攻城器械?”

    楼令答道:“我现在无法回答,需要等抵达‘梅里’观看当地的实际情况。”

    讲实话,南北不止存在气候上的差异,连带很多东西都不一样,其中包括不同植物的多寡。

    并不是所有的木头都适合用来打造攻城器械,肯定是经过甄选。

    所以了,楼令真的只有到了地方,才能派人实际勘察,得出相关的结论。

    郤锜看向申巫臣,问道:“那边的树林多不多,什么树木居多?”

    申巫臣苦笑说道:“当地以银杏最多。这种树木并不适合用来打造器械。”

    还有这种说法?

    银杏树不是非常适合用来打造家具吗?也就意味着长得不是那么歪瓜裂枣。

    楼令知道银杏树,印象中树干比较笔直,应该是打造器械的优良木头才对,并且佛门的武僧很喜欢使用银杏木打造长棍。

    “对楼氏而言……,恐怕没有那种麻烦。”申巫臣想到楼氏已经大肆应用铁器推翻了之前的结论。

    楼令听懂了!

    银杏树的木头密度很大,也就导致木头很硬。

    这样一来,使用青铜器砍伐会很麻烦,后续的加工难度也更大,使用铁质工具则是要好很多了。

    所以了,其他家族在处理银杏树的时候会很困难,楼氏却没有那么高的难度。

    郤锜先看了楼令一眼,又环视众人一圈,说道:“做好抵达‘梅里’之后,进行攻城的准备。”

    攻打吴国的都城?众人脸色变得非常严肃。

    一国都城哪里是那么好打的?

    不单单是每一个国家的都城都会将城墙修得很高很厚,作为都城也会拼死防御,肯定是比其它城池打起来更难。

    “事情进展到这种程度,全怪吴国君臣啊!”华元心里无语又气愤。

    孙林父皱眉说道:“他们自寻死路,倒是害苦了我们。”

    卫国和宋国都是需要表现的国家,他们都需要争取道义。

    那是好听的说法。

    往难听了去说,宋国和卫国很需要讨好晋国,避免在接下来成为晋国实施扩张攻打的国家。

    “不知道楼氏之主有没有多携带甲胄……”孙林父觉得卫国远比宋国要危险得多,心想:“只能在攻城期间更多卖力,让天下人看见卫国对晋国的恭顺了。”

    无独有偶的事情是,华元也在思考要不要向楼氏紧急采购一批甲胄。

    那是攻打“湛板”期间,披甲之士发挥关键作用都被列国君臣看在眼里。

    没有跟随前来讨伐吴国的其余国家,很多贵族在归国之前就特地见了楼令或楼氏其他人一面,表态将要采购武备。

    楼令没有全部答应下来,并不是有钱不想赚,主要是楼氏需要优先供应同属于晋国的那些家族。

    为了这一波生意而大肆扩大产能?目前又不是自动化的工业时代,进行生产所需要的人力多到恐怖的程度。

    如果楼氏要扩大产能,需要增加采矿的劳动力,运输又要增添劳动力,连带各种匠人更是要加快进度去培养。一系列的事情非常复杂,起到的影响会很大!

    与此同时,楼令不能确定武备的生意能不能长久,起到的波动又是多大。

    真要是调动大批人力物力搞武器装备的生产,一定会影响到对农耕的进行。

    当下也不是想采购粮食,其他家族就会愿意出售。

    短时间内扩大产能,一批卖完之后很长时间里没有人进行采购,对于楼氏来说麻烦可就大了。

    因此,楼令采取了最为谨慎的做法,并没有被短期内产生的巨大利益给迷得晕了眼。

    郤锜分配好各个家族的任务,示意众人可以离开了。

    出了军帐的众人,一时半会没有事的那些人,他们结伴饮酒作乐或是前往郊游;任务重的人,他们则是顾不上多寒暄,抓紧时间完成任务去了。

    “上军将。”魏颗现在不像以前动辄找楼令社交,变成有事才会主动凑过去。

    别奇怪。

    说到底还是因为身份上出现了转变。

    例如说,大家都是普通人,交上朋友基本不会有太大的负担;一旦朋友吃上了公家饭,一次两次三次就会让作为普通人发现曾经的朋友变了。什么变了?吃公家饭变得有很大的优越感,变得好像不再是同一个物种那般。

    同是大夫爵的时候,魏颗面对楼令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可是魏颗仍为普通的大夫,楼令却是成了卿大夫,并且楼令还一跃成了上军将,楼氏也比魏氏强大了不少,魏氏也成了楼氏名义上的附庸。

    出现那样子的变化,怎么可能让魏颗用以往的态度来面对楼令呢?肯定是有变化的。

    楼令当然能够察觉到魏颗对待自己在态度上的变化。

    随着地位一再提升,楼令早就习惯不同阶段各种人群的变化,要说有什么不变的话,大概就是他在对人待事上的始终如一了。

    “颗大夫?”楼令略带疑惑地看着魏颗。

    “吴军可能半渡而击,是否先派部队渡江呢?”魏颗这么问,肯定是想争取这个任务了。

    楼令知道魏氏很缺功劳,说道:“我会向中军将争取。”

    魏颗行礼没有开口道谢。

    有些事情可不光是口头感谢就足够的。

    魏氏只是楼氏名义上的附庸,并不是真正的附庸,意味着魏氏只是挂靠,他们想要的时候可以摘去作为附庸的标签。

    而楼氏其余的附庸,他们绝大多数属于是被楼氏渗透或控制,其中包括了狐氏这个并不弱小的家族。

    狐氏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需要全面重新诸夏化,属于是主动接受楼氏渗透和控制。

    楼令目光深邃地看着魏颗远去的背影,眼眸里面所释放出来的精神领域比较特别。

    要知道楼氏已经完成对秦地的大半占领与控制,未来肯定是要需要将“彭戏氏”、“伯谷”、“桑田”等地拿到手,然后再图谋河东区域,完成防御上的战略部署目标。

    那样子的话,楼氏能不能和平跟魏氏、智氏以及相当数量的公族封君完成封地置换,将会显得非常关键。

    “难度会很大。毕竟魏氏和智氏的‘都’绝不是轻易能挪,要他们主观性地迁徙,不能是他人提议。逼迫?那肯定是付诸武力,真的打起来可不好收手了。”楼令有这一点认知。

    当然,全面控制河西与河东对于楼氏来讲还早,可能楼令这一代人都不一定能够等到合适的时机,看就看楼令有没有那个本事去创造机会了。

    “父亲,出发吗?”楼小白刚做完手头的事情。

    楼令将心神收回来,笑着说道:“准备就绪就出发。”

    因为大江北岸的吴军撤离得很匆忙,再加上是零零散散的撤离方式,联军缴获了不少的舟船,它们可以被用来让联军展开渡江,只是联军的数量太多,还需要对舟船进行收集或是临时打造。

    制作渡江筏子或是舟的任务被交给了宋军。

    毕竟,晋人虽然在大河边上,境内也有汾水、浍水、少水等河系,很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晋人其实是旱鸭子。

    宋国境内的水系多到了夸张的地步,不说人均会游泳,起码宋人会比多数晋人更加擅长打造渡水的工具。

    至于楼氏也擅长打造舟船?知道这一点的晋国高层真不多,知情的人也不会放着宋国的劳动力不用。

    楼令带着楼小白一些人,一块去了解渡江工具的打造情况。

    “长型舟啊?”楼令知道楚人或吴人将长型舟称为‘冀’。

    而所谓的“冀”用大、中、小分为三款,它们是当前列国用于水战的主力载具。

    不止是有舟,肯定也有船。

    “这就是船吗?”楼小白看着长度约八米、宽度约三米,吃水深约是四米的船只:“看着好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一点,整个春秋时代的话,有水军的国家都是注重于战舟的研究,对船只的研究力度比较低。

    即便是吴国与齐国打海战,双方也是使用战舟的数量居多,真没有多少艘战船。

    而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打造最大船只的国家是晋国,发生在智瑶担任中军将时期,打造了一艘可以承载三千人的大船。

    那一艘大船本来是想用来拦截北上的吴军,结果因为消息走漏并没有用上。

    更后面的时代,造船是不是仿造或借鉴智瑶所打造船只的款式,没有相关的史料提供研究。

    楼氏的领地已经扩张到大河西岸,尤其是统治了大河中上游西岸的林胡旧地,自然是会展开对舟船的研制。

    有楼令的存在,楼氏肯定是比其他家族要少走很多弯路,在战船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所以了,楼小白看到缴获的战船竟然只有八米长,真心是有些瞧不上。

    “父亲?”楼小白以前还不知道,得知南方最大的战船也就十六米长,加深了对楼令的崇拜,说道:“我们家最大的战船长度二十八米、宽七米,乃是当今天下最大的船吧?”

    这个问题嘛……,楼令还真不知道答案。

    曾经周宣王南下征剿淮夷已经出现过楼船,只是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水战。关于楼船到底多大,也就没有留下相关的史料记载。

    楼氏并没有大肆打造战船,主要是打造几大艘用来对付白翟,平时也能够方便军队渡过大河。

    至于说利用大河来进行水运?很抱歉的来讲,光是一个三门峡区域就无法通过,其它无法行船的河段就更多了。

    相比起大江,大河想要作为运河的难度确实是更高。

    倒是在汾水之上,经过将近十二年的河段梳理,楼氏已经开始广泛在使用舟船进行水运,只不过投入使用的大型船只类型是舶船,舟的使用数量则是更多。

    楼氏大量使用舟船的原因,主要是平陵的南边有一个大型湖泊,从晋厉公时期就大举进行渔业开发。

    因为楼氏拥有盐池的份额,再加上可以从齐国获得廉价的盐巴,怎么不搞咸鱼产业呢?

    每一次出征,楼氏都会带上大量的咸鱼,可以自家的人来吃,也能贩卖给友军。

    楼氏开发程度比较高的几个封地都在汾水边上,家族内部的物资使用水运节省了极大的人力以及对粮食的消耗。

    非常诡异的事情是,其他家族并没有注意到楼氏正在大肆使用水运。

    “按照缴获的舟船数量以及将要打造的数量,单次过河最多运三千人一趟,光是运人都要三百来趟,再加上随军的物资……,起码要上千趟来回!”楼小白说道。

    也就是楼小白有接受良好教育,能够计算得出来。

    信不信当前九成九的人,他们光是计算一百以内的数学题都算不明白?

    现下,楼小白就帮郤锜的忙,主要是帮忙调度物资。

    老丈人找女婿帮忙,很平常的事情嘛。

    楼小白带上一众楼氏的人加入对整支军团的物资进行调配,一下子让郤锜变得轻松无比。

    必须说的事情是,以前那个活是楼令在帮郤锜干的。

    郤氏帮了楼氏那么多忙,楼氏父子先后为郤锜干活,讲实话就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再者说了,郤锜没有给楼小白派活的话,作为父亲的楼令也不会让楼小白闲着。

    人光学理论知识,不去进行实践,时间一久就要让知识忘干净了。

    楼令已经派出大量斥候前往大江南岸,主要是寻找吴军的踪迹。

    排除掉楼氏的斥候没有找到,要不然暂时并未发现大批的吴军。

    小股的吴军当然会有,大半是从大江北岸逃过去的部队,他们目前在大江岸边附近驻营或是游逛。

    看完了缴获的舟船情况,楼令又带人去了宋人打造渡江工具的地方。

    宋人正在大肆砍伐树木与竹子,他们将大批制作筏子。

    “这边的河水十分湍急,哪怕是有河中岛,搭建浮桥的难度还是很大。”华元说明了情况。

    毕竟是位处大江出海口附近,再来就是该区域的江段有一个类似于葫芦口的形状,水流肯定是会更湍急一些。

    这也是晋国高层不理解大江,更加不了解水战,结果选了这么一个位置。

    楼令除了派出斥候前往大江南岸探索吴军之外,同时派斥候探索附近的大江沿段。

    要是联军展开渡江,结果吴国水军突然出现,乐子可就大了!

    所以说,先期渡江的魏氏所部,他们其实是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只是,魏颗肯定主动争取先渡江的任务,想必是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吧。

    楼令带人视察了一圈,回到营地去见郤锜。

    “魏颗要率部要先过江?”郤锜知道需要先派遣部队渡江建立桥头堡的道理,只是相关的渡江工具没有准备就绪之前,并不觉得有多紧迫。

    楼令说道:“周围暂时没有发现大股吴军部队,我们确实有必要陆陆续续先让一批部队渡江。”

    “你认为除了魏氏所部之外,哪个家族过去合适?”郤锜问道。

    楼令答道:“宋军和邯郸氏所部吧。”

    宋国可能不擅长打水战,但是他们的境内有很多河系,真要傍水而战肯定比九成九是旱鸭子的晋军更有底气。

    而邯郸氏目前跟魏氏一样对功劳很有追求,面对多大的风险,将事情办到可以得到更多的回报,不算是楼令在坑邯郸氏的。

    事实也证明邯郸旃在郤锜询问意见的时候,稍微思考便答应了下来。

    “多谢上军将举荐。”邯郸旃事后刻意找楼令道谢。

    楼令实话实说:“任务有风险,你没有意见就好。”

    话又说回来,他们是在出征状态,既然是出征怎么可能完全没有风险。

    只不过还是那一句话,想要争取功劳,承担相应风险是应该的事情。通常情况下,风险越大,办成之后的功劳也就越大,要不怎么会有“富贵险中求”这一句俗语呢。

    “中军将的意思是,魏氏、你们和宋军哪一部分先渡江,由你们自行商议。”楼令代为转达。

    邯郸旃对此没有意见,也知道身为卿大夫会占很大的便宜。

    在三天之后,第一批数量为八百的宋军率先展开渡江作业,他们十分顺利抵达了大江的南岸,期间并未受到任何干扰。

    前前后后几批宋军顺利渡河过去,等魏氏所部展开渡河的时候,周边突然出现了吴军。

    “是之前逃跑的吴军,数量约在七百左右?”中行偃也过来观看情况。

    看样子确实是吴人发现联军在渡河,引来了本就在周边的吴军。

    郤锜问道:“还没有发现吴军主力的踪迹吗?”

    没有人给予答案。

    从江淮一带撤回国的吴军,他们在鹊岸附近消失不见,到现在都还没有冒头。

    那一边距离联军的驻地约是两百来里,考虑到地形的复杂程度,哪怕他们是直奔联军而来,大概还没有那么快抵达。

    非常尴尬的事情是,联军需要临时打造渡江工具,足够从楚国撤退的吴军返回本土,并且让吴国君臣思考和部署来怎么跟联军交锋了。

    派遣先锋过去大江南岸是必须做的事情,早做也许会被拥有数量优势的吴军围攻,晚渡江被半渡而击的概率无限增加。

    晋国高层不懂水战,面对隔着一条大型水系该怎么部署,并不是完全的一无所知。

    没有人因为出现吴军而发表什么意见,至于是不是害怕发表错误意见而担责,只能说是极有可能。

    楼令只是猜测吴军可能半渡而击,并不是十足笃定,暂时也没有相关的线索或证据,自然不会多发表意见。

    “按照原计划来。”郤锜决定了的事情,不会轻易出现动摇,某种程度上符合全军统帅该有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