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 第682章 我为前锋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第682章 我为前锋

    楼令不是这一场战争的指挥官,主要注意的就是吴国水军以及陆上主力的动向。

    当然,不是楼令接了那样的任务,只是他自己私下特别留意。

    在宋人将渡江工具的打造增加到八成的时候,郤锜召集联军的高层进行会议。

    “三日后,主力部队开始渡江。”郤锜没有跟谁商量的意思,很直接就进行公布。

    到了当天,无论是楼令派出去的斥候,或是其他将校安排的人手,一应没有找到吴国水军和陆上主力部队的踪迹。

    讲实话,在这种情况下渡江,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非常要命的地方是,联军对东南区域真的不熟,并且当地的地形实在是太复杂,有太多可以让大军隐藏的地方了。

    郤锜已经宣布后续部队渡江的时间,事先没有讲出意见,等公布渡江日期再提意见就是反对。

    什么人有那样的底气去惹怒郤锜呢?

    即便是楼令,他也不能那么干。

    “颗大夫?”郤锜看向魏颗,说道:“你留下把守渡口。”

    能够看出魏颗事先没有想到看顾退路的任务会落到自己头上,稍微那么一愣之后,站起来恭敬应道:“诺!”

    看顾全军退路这个任务无比重要。

    只是,这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没有出现差错属于是理所应当,一旦失职则是将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会承担极大的罪责。

    这样子看的话,难道是郤锜对魏颗或魏氏有意见吗?

    魏颗想了一大圈,想不到有得罪郤氏的可能,不由看向楼令用表情询问。

    “……”楼令看懂了魏颗的表情,轻微摇头表示自己不清楚什么状况。

    其实,还能够是什么情况。

    几个卿位家族都要去攻打“梅里”,有能力看守后路的家族真不多,魏氏算是最有实力的那一个。

    更为难得的条件是什么?魏颗是所有中等家族一家之主中带兵经验最为丰富的那一位。

    所以了,郤锜选择魏颗率部看顾退路,无疑在人选上正合适。

    “令。”郤锜看向楼令,说道:“楼氏第一批渡江,随后当即向‘梅里’逼近。”

    楼令站起来行礼,应道:“诺!”

    许多人一一接到郤锜分配的任务,每一个人什么想法都是当场领命。

    “中军将是不是太急切了?”中行偃等会议结束之后,出了军帐刻意追上楼令。

    根据郤锜的部署,每一个渡江的卿位家族都是单独行军,只有其他家族的部队在渡江之后会停下来等待进一步的安排。

    那样子的话,等于说第一批渡江的楼氏向“梅里”推进两三天左右,下一批卿位家族的部队才会赶上来。

    这还是渡江顺利的条件之下,换作出现意外,真不知道要耽搁多久了。

    楼令大概了解郤锜的想法,说道:“中军将在后续会给理由吧。”

    中行偃亲率所部的渡江顺序排在第四,加上其他中小家族会留下等待命令,也就是渡江的部队并不以军团建制行动。

    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将各个军团拆得很散,可能是看着有利于快速向“梅里”进军,只是也增加了被吴军各个击破的风险系数。

    郤锜肯定知道相关的风险,出于对楼令和楼氏所部战斗力的信任,将第一批推进的部队给安排给了楼氏。

    第二批推进的部队不是其他人统率的部队,乃是郤至所部。

    有楼令当前锋,加上楼氏和郤氏的部队,遭遇吴军怎么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消灭吧?

    吴军无法短时间消灭作为前锋的楼氏所部,那么楼氏所部就能够将吴军纠缠住。如此也能够理解联军的前锋可以充当诱饵。

    “这样的安排还真的非常合适。”楼令心想。

    当前锋而已,楼令并不会因此对郤锜产生什么负面的想法。

    如果郤锜安排战斗力不强,且不够谨慎的将校当前锋,反倒会让楼令感到着急了。

    三天之后。

    准备好的部队按照原定计划展开渡江。

    大江的北边沿岸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舟船,楼氏私军有序上了渡江的工具,能够看出多数人心中充满了不安。

    毕竟,多数人是旱鸭子,看着宽度百米以上的江面,再看到水流那么湍急,怎么可能会不感到害怕呢?

    “抵达河中岛不要停留,一鼓作气完成渡江作业。”楼令对楼武和楼司进行吩咐。

    楼武应道:“唯!”

    这一次,楼小白并不会跟随家族的部队一块渡江,他被郤锜留在了身边。

    那样子的话,跟随楼令一块的子嗣,只有楼武和楼司。

    郤锜先拿楼小白当参谋用,后面干脆将一应琐事全交给了楼小白,事实就是楼令很愿意看到这一点。

    再是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得到足够的历练,慢慢积累相关的经验,很多人想将所学进行实践都没有机会。

    当然了,楼小白并不缺乏实践的机会,只是得到郤锜的重用绝不是一件坏事。

    事实是什么?不知道多少人想要得到郤锜的重用,甚至包括了郤氏内部的子弟。

    其实,别说是郤锜这位晋国的中军将了,多少人想给卿大夫或其他贵族做事都没有机会。

    这个世界太现实,往上爬的渠道掌握在权贵手中。而权贵的阶级还有多层次的层层叠叠,出身不好或是家族实力有限,一般就是从当别人的小弟开始奋斗。

    因为楼令的建议,大量的舟被固定连接起来,使得可以踩踏的平台面积得到增加,漂在江面的时候也不至于摇晃太严重。

    当然了,舟互相连接起来增加平面的面积,操作起来也会相应增加难度。

    负责操作舟船的人,他们大多数是宋人,再来就是邗人。

    因为渡江的舟船数量非常多,很难免会有意外发生。

    船即便被撞到也不会一下子颠覆,倒是舟哪怕有进行连接,一旦发生碰撞还是比较危险。

    “总体来讲算是顺利。”楼令看着正在渡江的部队,有看到发生了倾覆的情况,知道不可能完全避免出现意外。

    有人掉进水里之后怎么办?旁边有舟船,舟船上面有水性好的人,看到后不一定会跳下去救。

    因此,落水之后基本看运气,有经过的舟船赶紧扒住,那样子舟船上面的人会愿意伸把手。

    如果落水的人是贵族身份?那当然是要尝试救援一下,至少懂水性的人有更大的意愿冒险去救。

    没法子的事情,那就是人与人之间身份带来的不同。

    楼令第一批渡江,来到大江南岸见到了早在等待的华元。

    “晋卿,听闻楚国已经帮助巢国完成复国。”华元给出这个消息。

    楼令问道:“楚军有东进的迹象?”

    交友广阔的华元有更多的渠道来获得消息。

    别看宋国跟楚国长期处于敌对的关系,华元在楚国的朋友数量真心不算少。

    “他们对于是否东进一直在争论不休,暂时并未出现最终的结果。”华元有些忧心地说道。

    楚国已经无力争霸,他们可不会再顾及名声了。

    只有在得势的时候,楚国才会特别在意名声;一旦他们落在了下风,从来不介意被喊蛮夷。

    如果仅仅是为了给晋国捣乱,楚国君臣不至于在这个时候发疯招惹晋国。

    可是,要是有机会歼灭或重创渡江的晋军,以为楚国君臣愿意放弃吗?

    楼令点头说道:“那请宋卿一旦有楚军东进的消息,务必派人前来知会。”

    华元神情慎重地答应下来,再说道:“元祝晋卿此番进军武运隆盛!”

    楼令行礼致谢,不再过多耽搁,做其它的事情去了。

    渡江的楼氏所部数量约在七千,他们从上午开始分批渡江,大概要等明天中午才能够全数抵达大江南岸。也就是光七千的部队就要耗时约一天半,还是不出现大事故的前提下。

    楼氏其余的辅兵或是匠人,他们会暂时留在大江北岸,等需要参与攻打“梅里”的作战部队全数过江,队伍才会展开渡江的行动。

    渡江的部队约是七千,隔天中午真正平安抵达大江南岸的人有六千九百余,等于说仅仅是渡江就暂时失踪了接近百人。

    那接近百余人在渡江期间出现意外,落水之后不知道会漂到哪里去,幸运就在溺毙之前被冲到岸边,不幸可能就要被江水将尸体带出大海了。

    仅是渡江就出现近百人的非战斗损员,是不是显得很夸张?这要看是来自哪里的部队在进行渡江。

    北方人对于操弄舟船真的不拿手,再来就是不会游泳心里比较害怕,人一害怕在紧张的情绪下简直是太容易出错了。

    境内拥有大量水系的区域,会游泳的人一定比较多。因为会游泳的关系,心里可以有更多的底气,起码比不会游泳的人在展开渡江期间心态更平稳。

    损失近百人的数量?那还是楼令在渡江之间有让部队进行过演练,只是演练的时间比较有短,次数方面实在有限。

    “事先让砍伐足够的竹筒绑在身上,落水之后只要冷静不进行剧烈挣扎,可以借身上竹筒的浮力滑到岸边。”楼武说这话的时候,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

    很残酷,可是家族在该做的准备都尽量做了,再溺亡的话,只能说是命不好。

    军队在战时就是这样子的,不会因为什么事情轻易办不到,结果就放弃去那么做。

    知道那么一件事情吗?现代各国举行演习存在死亡指标这种玩意。这是真实存在的事情,越是局势紧张之下举行的演习,肯定是越加接近实战,死亡指标的名额也就更多。

    “巫臣大夫。”楼令作为全军前锋肯定需要向导,包括熟知吴国境内地形的申巫臣,以及一些被俘后愿意帮晋军攻打吴国的楚军战俘。

    申巫臣本来落后楼令几个身位,听到招呼加快脚步靠近:“上军将?”

    渡江的时候,碍于各种限制,晋军只是少量战车被带到大江南岸。

    楼令事先得知大江南岸的地形非常复杂,很多地方对战车的限制比较大,索性也就让全军舍弃战车,只是运过来了五百匹战马和骡子。

    那样一来,正在行军的部队,绝大多数人当然是徒步状态,马和骡子基本上是被用来驮物了。

    “我们距离‘梅里’多远,途中大致的地形怎么样?”楼令问道。

    申巫臣答道:“大概是四百来里?途中的地形非常复杂,我一时半会很难说得清楚。”,他说的是约三百米的‘里’这种长度单位。

    “这样啊?”楼令问得更精细:“路上的山谷多吗?”

    申巫臣说道:“山谷倒是不多,只是大半为林中的通道,有些通道非常狭窄。”

    现如今的吴地并没有多少城池,满打满算是城池级别的也就四座。

    整个吴国在本土所建立的城池就四座,能够想象到吴国君臣不会花大力气特别去开辟通道,完全是走的人多了形成的道路。

    没有特别修建通道的话,道路的状况一定不存在规格,并且沿途到底怎么是什么状况,确确实实是很难说得清楚。

    “上军将需要多派斥候。到了植被密集的地方,最好是让斥候深入且详细侦查。”申巫臣本身就是楚人,并且在吴国待了好些年,真的太清楚吴人的秉性了。

    楼令在哪一场战争中都异常在意情报的收集,尤其知道吴军喜欢偷袭和埋伏,哪能不加倍重视侦查力度呢。

    所以,楼令派出去的斥候多达三十队,每一队最少是六名成员,光是斥候就撒出去近两百五十人之多。

    这些斥候小队,远的距离三十里之外进行侦查,近的则是在本部周围之内展开探索与警戒。

    如果这样吴军还能够成功偷袭或伏击,真不是说楼令不够谨慎,证明吴军确实是善于偷袭或埋伏。

    在渡江来到大江南岸之前,楼令已经从斥候的汇报中初步了解情况。

    大江南岸的植被真的太多太茂密,即便是没有成片的树林,也有各种超过成年人身高的草丛或是灌木。

    幸亏当前的季节只是入夏,并没有出现植物大肆枯萎的情况,要不然楼令真的没有胆子在这样的环境率部行军。

    初夏的植物还保持青葱,想要实施火攻需要准备大量的干柴以及火油,要不然很难让大区域的火势成型。

    若是在一片绿色的环境中布置大量干柴?多瞎的人才会看不见呢。

    如果想要纵火而大面积洒上火油?除非是全军患了感冒致使鼻塞,不然一定能够闻出味道不对劲。

    当然,目前多数国家根本没有条件囤积大量的火油,哪怕是有条件囤积也舍不得拿火油来纵火。

    那是因为当前火油远比想象中更贵!

    进入植物枯萎的季节,想要采取火攻就自然具备条件了。

    由于道路受限的关系,行军状态的楼氏所部,队伍被拉得很长。

    那是多数时候,道路只允许三五人并肩而行,只有极少数的路段宽到允许十个人以上并肩。

    “溪水真是多啊!”楼令估算只是走了十来里的路程,沿途就碰上了四条溪水,有些是当地人架了桥,更多是需要涉水而过。

    一直待在楼令身边的申巫臣苦笑说道:“确实很多。”

    沿途路过的那些溪水,窄的只有三四米,宽的则是十来米,好像还有同一条溪水却弯弯绕绕给挡住去路的情况。

    楼令正要说话,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并且有人在从远到近的喊话。

    走在最前面的楼武没一会来到楼令附近,说道:“斥候发现一股数量约在三百左右的吴军,他们在前方三里开外。暂时不确定是不是还有其他吴军的存在。”

    “这一批吴军暂时并未察觉到我们到来,他们在一处森林边上停歇。”楼武进行补充。

    申巫臣猜测道:“会是近期一直袭扰营地的吴军吗?”

    有这个可能性,只是这股吴军距离营地超过十三里远。这已经超出营地守军出击的范围有六七里远了。

    满是森林和植被茂密的环境,六七里地其实已经算很远。要是山地的话,会让实际距离变得更远。

    楼令向申巫臣问道:“我们走的是必经之路吗?”

    申巫臣答道:“是的,有架桥的就这么一条路,其余需要绕才能从浅滩涉水过溪。”

    这样子啊?

    楼令更倾向于附近不止那一股为数三百左右的吴军,只是不确认到底会有多少。

    “武,你率部尝试歼灭那一支吴军,最好活捉他们的首领。若是无法全歼,一定要尽可能抓住更多的俘虏。”楼令认为没有比抓住俘虏问话,更能直接获取情报的方式了。

    楼武应“唯!”离开。

    因为发现了吴军的关系,楼氏所部的行军自然是需要停下。

    楼令谨慎地将部队尽可能地收缩到一块,吩咐各部做好交战的准备。

    需要在一片区域集结,肯定是要开辟出可以容纳的空间,一部分将士也就拿出事先准备的镰刀、斧头、锯子等工具来开辟空间。

    申巫臣不断注视正在忙碌的楼氏众人,看着他们以非常快的速度清理周围的植物,充满感慨地说道:“上军将诸多奇思妙想得以实现啊。”

    像他们这样的人,知道制作某一些工具需要看材料,越是优越的材料更能打造出精良的工具。

    楼令只是笑笑没有说话,他更多的关注度是在楼司安排弓弩手方面。

    楼氏暂时并未刻意划分兵种。

    所以,多数步兵兼任弩兵的职能。

    弩嘛,只要扣动扳机就能发射。而十字弩打造起来真不是特别费劲,价格方面也很便宜,太适合用来大量列装“羡”这个阶层了。

    硬要说的话,其实弩箭才是支出的大头,一场交锋打下来,每一个人射出三支弩箭,一千人使用弩的话就是近万支弩箭被发射出去。

    要是几千的弓箭手,一整场的战役打下来,消耗数万或更多的箭矢都属于正常情况。

    冷兵器时代,春秋时期各国的弓箭手数量不是那么多,绝不是缺少合格的弓箭手,主要是生产方式受限,着实无法短时间内制造出大批量的箭矢。

    以为制作弓箭的难度全集中在制造箭镞上吗?错了,其实将箭镞装在箭杆上才是最麻烦的地方,再来就是安装箭翎。

    可千万别说射出去的所有箭,它们全部可以捡回来再重复使用。射出去十支箭,能够重复使用的一般不会超过七成,可以重复使用的弩箭会更少。

    哪怕是能够回收七成,讲实话损失其中的三成对很多家族来说就是很大的消耗,导致多数家族压根无法组织成规模的弓箭手。

    前方已经传来厮杀声,听动静打得比较激烈。

    “吴军被突袭,他们进行了示警。”申巫臣当然懂得吴语。

    “示警?”楼令喊来楼司,吩咐道:“警戒范围扩大。另外,通知下去,今天在这里就地休息,各部派人向外围设置岗哨。”

    这是楼令根据实际地形事先做出的决定,出了点差错就是少走了一段路程,没有抵达预定的位置。

    其实,哪怕是没有遭遇吴军,眼见天色已经临近傍晚,晋军就是应该停下来了。

    旷野之上传来一听就很明显的怪叫。

    “这是吴军用来远程通讯的暗号,只是吴军的暗号经常会变,不知道代表什么意思。”申巫臣及时汇报。

    距离太远的话,一旦句子长了的话,真的听不清到底在喊些什么。

    事先约定什么音调代表着哪些意思,明显更加便于进行通讯。

    楼令能够笃定周边还有另外的吴军,光是知道这一点就足够了。

    直至夜幕降临,楼武才率队返回。

    “逃窜速度太快,并且逃跑的人根本没有丝毫犹豫就丢下袍泽。只杀死了五十六人,抓住包括首领在内的三十四人。”楼武汇报。

    楼令点头,说道:“立刻进行审讯。”

    “需要顾忌手段吗?”楼武问得太耿直。

    楼令摇头说道:“只要答案,不计手段。”

    “分开审讯,多方核实。”楼令知道自己这个儿子有些事情不交代的话,不会太注意细节。

    那是因为教育的问题。楼武一开始只注重军事上的教导,其它只能说过得去。

    等到楼令要分封之后,才对楼武的一些教育进行恶补。

    申巫臣听完楼氏父子的对话,看着楼武离去的背影,多少是有些提心吊胆。

    有些事情啊,知道了并不好,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