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26章 京师讲武学堂和皇家格物院
热门推荐:
姜小白赵心怡
我的心动老板娘
重生帝姊:天下原是她的
学霸穿书:重生九零一路发
恃靓横行:陛下他总假正经
拒婚后被挡箭牌王爷宠翻天
穿书后,被反派大佬宠翻了
丑妇旺家:反派大佬别追了
人越怂心越浪,反派权臣被我撩疯了
第226章 京师讲武学堂和皇家格物院
王崇古督造大明皇宫,督造佛塔,督造皇家格物院。
而最先落成的是皇家格物院,因为格物院既不涉及到皇帝,也不涉及太后,那建起来自然会快很多。
而且为了这个格物院,张居正专门请命,建了一份报纸,林林总总的收纳大明朝的技术进步的消息。
皇极门的柱子上,在浇筑之后,发现了一个未能浇筑到位的地方,就必须要凿毁这个柱子,全部重修,而格物院不用如此,有浇筑不到位的地方,找个老头抹一下就是了。
朱翊钧得知之后,立刻中止了王崇古的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差不多就行了,建筑强度完全足够了,没必要吹毛求疵,反正一贴皮,就什么都看不出来了。
王崇古思索再三,遵循了圣命,但是和工部一起商量,如何把柱子浇筑的没有缝隙,就成为了王崇古近期的主要工作。
皇家格物院建造的速度最快,朱翊钧肯定了王崇古的工作,决定明天亲自去看看。
巡视京营兵科左给事中林景旸条陈五事,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关于如何将军饷发到军兵的手中,尤其是京营。
谭纶坐直了身子,面色凝重的说道:“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大明京营皆是老弱病残,无力作战,定襄王朱希忠提领九门防务,任遣谁出城作战,军兵皆痛哭踌躇不行,至今已经二十八年之久,京营稍加振奋。”
“大明明明吃了这么个大亏?为何不整饬军营?”
“是世宗皇帝和先帝不知道京营重要吗?自然是非常清楚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世宗皇帝数次想要再振奋京营,并且多次改建,而先帝更是多次询问,但陛下登极时,也不过五六万老弱病残。”
“因为京营必须发饷,边军欠也就欠了,闹起饷来,也不过是在边方闹一闹,可是这京营要是闹起饷来,那可不是闹一闹那么简单了。”
谭纶讨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大明自成化年间后,京营战力如此孱弱,但是从来没人想要解决一下。
天顺年间解散了京营之后,京营在成化年间再次组建,京营的衰弱,除了兴文匽武的大势所趋以外,还有朝廷财政无以为继,导致京营愈加孱弱。
任何政令,不提成本,那成本都是昂贵无比的,京营就是其中那个典型。
京营战力衰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第二大的问题就是将官们喝军兵的血,第三个问题才是粮食。
需要想办法筹措足够的军饷来发给军兵,这就是最大的难题,而当下,没有这个困扰了,大明从皇帝到廷臣,全都是聚敛兴利小能手,手里没把米,叫鸡鸡都不来,张居正当国首要解决的是吏治,而后解决的就是财政问题。
维持京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兵科给事中林景旸讨论的问题,如何把钱发下去。
“林爱卿体国朝振奋之意。”朱翊钧合上了林景旸的奏疏,颇为赞赏的说道。
林景旸在奏疏里说到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前发饷。
这个月的饷银,初一就如数发下去,这一个月的时间,就是告状的时间,如果没有初三还没到手里,就可以到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告状了,一旦查实,立刻由兵部牵头、都察院和户部对饷银进行盘账。
不想被文官们逼逼赖赖,就不要克扣军兵的饷银,不要让军兵闹起来。
“林给事中的这个想法,很是不错,就是朝廷的银子,倘若有不凑手的话,恐难成行,还是算了。”戚继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提前发饷这个主意,那实在是太好了,这一前一后的发饷,天差地别的差距,京军直接成为领先整个大明所有阶级的那一个集体,连官老爷都是次月发本月的俸禄,而军兵初一就拿到了本月的饷银。
但是朝廷的银子会因为急用而不凑手,一旦不能支取,恐酿成大祸。
戚继光当然希望如此,但是他不喜欢这成为压死京营的稻草,朝廷兴文匽武的风力仍在,坊间对于强军的疑虑仍在,似乎只要修文德,就可以安定边方,尤其是在西北俺答封贡后,这种修文德以柔远人的风力舆论,甚嚣尘上。
所以,戚继光很想为大明京军请到这份恩荣,但是他同样也知道,能够扩军,陛下已经承受了十足的压力,得亏打下了大宁卫,找到了桃吐山的白土,京营才完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戚继光从来不是个奢求过多的人,现在已经很好了。
扩军,一个在孝宗朝之后,一个从未提及过的话题,尤其扩的是京营。
朱翊钧听闻戚继光的建议,立刻说道:“戚帅的担忧很好,朕深以为然,冯大伴,内帑要留出京营六个月的饷银来,防止国帑无法支饷。”
国帑花钱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出现了旱灾、蝗灾、水灾,地震这些事儿,朝廷都要拨发银两赈济,万一有不凑手的时候,内帑这个应急储备金,就派上用场了。
六个月是一百三十万两白银,也就是说,自此之后,宫里有一百三十万两白银,是不能擅动,要留给京营支饷使用。
王国光一听闻陛下如此说,立刻俯首说道:“陛下,元辅在联名廷臣上奏,扩建京营之前,专门找臣询问过的,国帑有钱。”
陛下还小,潞王要冠礼、要就藩、要婚配,陛下也要大婚,小孩子的零花钱,就自己零花就行了。
去年十二月份,太后严旨传内阁,责问张居正苛责皇帝,张居正惶恐不安。
小皇帝嫌紫袍掉色成为青袍,直接省去了掉色的过程,只穿青袍,青袍色久明艳,朱翊钧还是蛮喜欢大明的青色,紫袍色太重了,小小年纪就穿着一把年纪的衣服,实在是有些不太搭,结果太后知晓宫中不染紫袍,问是尚节俭所致,大怒询问内阁为何要薄待皇儿,言辞严厉。
朱翊钧听闻后,赶忙跑去跟太后说明白到底怎么回事。
大明国帑除了15%的税赋是给皇帝分成之外,还有一百二十万两金花银以及各种五五分成的岁入,小皇帝现在绝对不差钱,但是瞄准小孩子的零花钱,王国光这户部尚书还当不当了?太后听闻怕是又要觉得大臣薄待陛下了。
王国光必须要考虑政治影响。
“确实,陛下,咱大明现在有钱了。”王崇古不由自主的挺直了胸膛,京营的一切军需,大明毛呢官厂的利润除了给京营,还有得剩。
“冯大伴?”朱翊钧看着冯保说道。
“臣遵旨。”冯保没废话,直接领旨了。
“内帑国帑互相讨饭了这么些年,这日子才过去一年多,万历二年国帑还到内帑拆借了一笔,但万历三年才还上。”朱翊钧看着王国光和王崇古笑着说道:“这笔钱还在宫中,就是防止国帑无饷可支时,可以应急。”
“去岁,京营军兵们推着战车入城,战车上不是火炮、火铳,不是长短兵、弓弩箭矢,而是煤炭,挂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八文一斤,走到哪里,摇摇铃铛,坊里的百姓试探性的去买,发现真的能买得到,喜笑颜开。”
朱翊钧说到这里的时候,他立刻荡漾出一抹笑意,那一幕,朱翊钧看的时候在笑,想起来的时候也在笑,阳光灿烂。
这是朱翊钧发自肺腑的笑容,上报天子,下救黔首,戚继光这么说,这么做,这么进行军队建设,大明的京军值得。
这就是朱翊钧这么做的理由。
“先生,朕听闻,势要豪右可以从衙门搞到一块马牌,这马牌,即便是没有官身,也可以住驿站、用驿车、用驿卒,确实可以这样吗?”朱翊钧看着张居正问道。
张居正俯首说道:“回陛下,确实可以,臣在嘉靖三十三年开始游山玩水,当时臣有官身,可以领马牌四处周游,但是臣没有那么做,家中略有薄财,就没占这个便宜,可陛下所言,确实有这样做的,而且很多。”
“这马牌还有什么用呢?”朱翊钧听到张居正如此回答,面色变得严肃起来。
张居正继续说道:“可以征召民力差役,肩舆抬抗之事,都可以拿着马牌让穷民苦力干活,若是夜投,拿着马牌就可以让百姓为其生火做饭,柴米油盐皆为民财,百姓畏官如畏虎。”
“臣曾经亲眼目睹。”
大明朝读书人的游记,都是拿着马牌,免费使用驿站,免费差使穷民苦力,然后附庸风雅的写了出来。
张居正亲眼见到过很多次,很多官吏的亲眷,都十分擅长占朝廷的便宜,大明这壮硕的身躯,就是这么一点一点被掏空的。
“为什么可以?拿着一个马牌就能随便差使我大明百姓?”朱翊钧这才继续追问道。
张居正再次俯首说道:“因为马牌代表了他是朝廷的人。”
“所以,朕才说京军可贵啊,京军也是朝廷的人,但是戚帅督领之下,匪过如梳,兵过如蓖,官过如剃,大明军兵不仅没有劫掠百姓,还能为百姓做点事,朕颇为欣慰。”朱翊钧这才把自己为何要设立一笔应急储备金,专门用来发饷。
因为值得。
皇帝和张居正这番奏对,让廷臣们全都沉默了下来,所有人都清楚的认识到,戚继光率领的京营,是和过去历朝历代的皇帝亲兵,意义完全不同的一支军队。
它的建军纲领,是下救黔首,而且真切的做到了。
“提前发饷、内帑应急之事,朕意已决,不再议。”朱翊钧最后总结性的说道。
“陛下圣明。”张居正俯首,真心实意的歌功颂德,这是真的圣明,有这笔应急储备金,京营更加稳固。
群臣赶忙站了起来,齐声喊道:“陛下圣明。”
“林爱卿在奏疏中,说要办个讲武学堂,专门培养庶弁将,这些庶弁将呢,是朝廷培养,可不是谁家的家奴,这样一来,京营发饷之事,就不会再像之前那般,十八两银子发下去,就剩下了八钱银。”朱翊钧提到了林景旸提出的第二个建议。
讲武学堂,专门培养庶弁将和掌令官,也就是基层军官。
在林景旸看来,大明的军队可以一层一层的喝兵血,和这京营的庶弁将的关系极大,基层军官,都是各家参将的家人,这还不是想怎么喝怎么喝?
朝廷培养庶弁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而培养庶弁将要钱,要粮,要人。
“应该办。”张居正先是回答了陛下的问题,而后看向了俞大猷。
钱朝廷有,粮也不是很缺,人,大明也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俞大猷。
俞大猷已经老迈,跑不动船了,承受不住船上的颠簸了,但上次还去了趟西北和戚继光一道,防止张四维同党谋逆,俞大猷在京师,有解刳院和太医院,他的身子骨还算健康。
那这第一任祭酒,俞大猷当仁不让。
庶弁将的遴选也很简单,从选锋锐卒中遴选有功在身的军卒,入讲武学堂就学就可以了。
当然,皇帝是毫无疑问的校长,学院的院长,名义上,那也只能是陛下。文进士是天子门生,那庶弁将也该是天子门生。
谭纶也看向了俞大猷,笑着说道:“俞帅,可还能教得了儿郎?”
“并无不可。”俞大猷颇为认真的点头说道。
俞大猷在福建闲住,没有任命的时候,给谭纶写信,那时候俞大猷69岁,为了表明自己还能打仗,说自己69岁了还能让女子怀孩子,表述自己仍然能够带兵。
他满腔的热血,满腹的武略,却无法展布,这就是他一生最为憋屈的地方,现在,人老了,打不动了,但依旧能够为国朝效力,对他而言,就是最好的归宿。
朱翊钧看着俞大猷说道:“俞帅再为国朝辛苦一下吧。”
“荣幸之至。”俞大猷起身领命,他赞同筹办讲武学堂,更希望自己仍能为大明效力,而且他还编纂过一本兵书《续武经总要》,专门总结带兵打仗,这就是给庶弁将们准备的教材。
朱翊钧处置了兵科给事中的奏疏之后,廷议继续走流程。
抽签法任免官员的发明人,被外放做官的孙丕扬,以病乞休,廷议通过了他的请辞奏疏,原因很简单,孙丕扬干不了这个活儿,保定巡抚比别的巡抚,多了一个活儿,就是兼管辖区内的黄河河道。
就这一件事,孙丕扬就是焦头烂额,这要是决堤,怕是要被处斩了,所以只能致仕。
辽东巡按御史侯于赵上奏屯田五事,一曰均田亩、二曰定徵例、三曰严批限、四曰时监收、五曰广开垦,均田亩是将垦田分给垦田的百姓,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百姓前往大宁卫、辽东垦田,定好收税的比例,就不要再变了,而且要严格执行考成法,不得随意加派,降水的原因,这辽东种地本就困难,再摊派就更没人了等等。
大司徒王国光觉得可行,而且让侯于赵写一本屯耕的书,来分享他实际屯耕的经验,用于大明辽东屯耕事宜。
宝岐司的屯耕说,不能在辽东生搬硬套,侯于赵是个忠君体国的臣子,也是师从多处,结合实践,一点一点屯田,搞土营堡,就是徐贞明没提到过的事儿。
辽东的环境远比腹地环境和恶劣,而侯于赵这个垦田小能手的经验,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礼部部议,上潞王加冠仪注,要给潞王朱翊镠加冠,从此以后,朱翊镠就不再是黄口小儿了,不仅要戴帽子,还要读书,加的是皮弁九旒冕,就是亲王待遇。
朱翊钧一看这冗长的仪注,就是头皮发麻,不过看到是朱翊镠辛苦,就直接批准了。
在朱翊钧没有皇子诞生之前,潞王朱翊镠都是实质性的太子,在太子没有确立之前,皇帝的弟弟大多数都在京师,不外出就藩,一直等到太子确定才会就藩。
比如当初监国的襄王朱瞻墡,比如景泰皇帝朱祁钰、比如崇祯皇帝朱由检,都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在京师等待着太子之位确定之后,再到地方就藩。
隆庆皇帝还是裕王的时候,和自己的弟弟景王争夺太子位,而景王朱载圳在嘉靖三十一年大婚后,一直无儿无女,结婚好几年没孩子,景王就陷入了天然劣势,最后景王就藩,裕王得登大宝之位。
景王府也因为景王无子被废封。
所以海瑞才说徐阶没有从龙之功,景王没儿子,就注定了景王不可能夺嫡,所以从确定了景王生不出孩子之后,裕王就是唯一的继承人了,徐阶哪来的从龙之功?
“两广总督凌云翼上捷报,吕宋总兵张元勋、广西总兵李锡统领十哨军兵,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经历四个月的时间,铁壁合围罗旁山,平定罗旁民乱,斩首一万六千余级,招降两万三千余人,请命废土司,设东安、西宁两县,营建罗定州,寓意罗旁瑶乱已平定。”张居正上了一份捷报,内容是两广民乱的结束。
凌云翼为了打赢这个仗,专门请了在吕宋的张元勋回到两广,主持战局。
罗旁民乱,招安又叛,招安又叛,反反复复,已经持续了将近一百多年,这次终于落下了帷幕,土司被取消,罗定州的设立,意味着广东的瑶民民乱,画上了一个句号。
按照旧例,凌云翼赐二品莽服一袭,又加赐兵部侍郎。
“凌云翼上奏曰,安民务在安居乐业,故此恳请朝廷准许两广瑶民,可采木贩售至广州府,以安定瑶民。”张居正详细解释了一下凌云翼的这本奏疏里安民乐业法。
和殷正茂当初的盐法很相似,都是给瑶民找点生计,伐木,伐木虽然很累,但是伐木现在还是蛮赚钱的,至少广州造船厂每年都要买木头。
伐木之后可以垦荒种地,这都是生民之事。
在凌云翼打罗旁山之前,这些事儿也都经过了廷议。
主要廷议的内容是,鹰扬伯张元勋要回吕宋,凌云翼却不太想让张元勋回去,朝廷相继从两广调走了陈璘、殷正茂、邓子龙,张元勋再走,凌云翼打个仗,还得问吕宋借人,借不借,还得看国姓爷的脸色。
廷议最后的结论是,鹰扬伯张元勋,还是得回吕宋去。
理由也很简单,两广方便从内地调拨军兵,但是吕宋做不到。
现在有了海巡巡检司、海巡巡检、水翼帆船,传消息,从广州府到松江府,也不过三日的时间,在渤海没有结冰的时候,两广奏闻之事,只需要五日,就能送到北衙。
即便是渤海结冰,从胶州上岸,入山东,送至京师,也不过八九日。
所以凌云翼所请,朝廷只能驳回,仍然调任张元勋回吕宋去了。
“把凌云翼调至山东做巡抚如何?凌云翼不是好杀人吗?”朱翊钧在廷议结束之前,提出了一个想法。
山东得找个好杀人的去,看看到底是脖子硬,还是刀硬。
张居正俯首说道:“陛下,罗旁山新定,凌巡抚,还是得在两广做总督,安顿军民为宜,否则瑶民恐怕复叛。”
“不急。”朱翊钧笑着说道。
廷议结束了,朱翊钧带着廷臣前往了皇家格物院,大隆兴寺的另外一半也要被拆了营建讲武学堂,佛塔和附近的四间房,就成了大隆兴寺的全部。
朱翊钧的车驾稳稳当当的停在了格物院之前,皇叔朱载堉已经等候多时,一看到陛下的车驾,就带着一众格物院、明理堂臣僚官员见礼。
朱翊钧下了大驾玉辂,看着牌额上朱红色的皇家格物院五个大字,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是他亲笔写的,格物院之所以叫皇家格物院,是因为皇家格物院是小皇帝独家冠名赞助筹建而成。
朱翊钧走进了格物院内,入门后是十分开阔的回字形廊道,正中间是一人高,两丈多长的卧石,上面刻着:【行之者一,信实而已——朱中兴】
这八个字是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虽然大多数儒学士讲,这个一是仁,但是张居正认为这个一,是实。
张居正是这么教的也是这么做的。
朱中兴从来不是朱翊钧一个人的笔名,是所有期盼大明再起的集合,张居正显然有资格用这个笔名,在杂报上发表任何的文章。
格物院内四处都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那是藏经阁吗?”朱翊钧手指向了整个格物院最高的建筑物,六层的藏经阁,这本来是大隆兴寺藏经书的地方,后来大隆兴寺破败之后,书都被偷没了,后来朝廷营建之时,就把这里收拾起来,成为了藏书楼,此楼正式名字叫天一楼。
只不过现在里面藏书,可不是经书,而是万物无穷之理的书籍。
朱翊钧一直以为天一楼是木制的,走近一敲柱子,发现这玩意儿是贴皮的,里面是石灰浇筑钢筋建成,只不过建筑风格上,却和原来类似。
朱翊钧站在藏经楼前,看着窗户,颇为惊讶的说道:“玻璃窗?”
“玻璃窗。”王崇古俯首说道。
朱翊钧迟迟不肯进去,玻璃是带着一些淡绿色的,在阳光下尤其明显,没有经过磁选,也没有高品质的石英矿的必然结果,朱翊钧的千里镜,当然能用天然水晶烧制,但是其他的就不行了。
即便是带着点绿,却也足够的引人注目了,至少屋内的光线是极为明亮的。
窗户的框架是全木的,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桐油的味道。
“好好好。”朱翊钧踏入了格物院的藏经阁内,入目就是一排排的书架,而朱载堉走到了所有人的面前,笑着说道:“此天一楼,设有九学,每学设有十二部,每部共有十四书架,共计藏书十八万卷,臣还在整理。”
每一个书架都是铁制的,书架上都上了锁,这里的确可以借书,但很多都是孤本,上锁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防盗,而是为了防止失火。
铁箱藏书,就是怕某一处烧起来,整个楼都烧没了。
朱翊钧一步步走过了这些藏书铁柜,偶尔打开看看,九学分别是:算学、农桑、天文律历、冶铸、萃精、地理、舟车、丹青、佳兵。
大抵就是儒学堂不会收录的,这里都收录了,这都是一部分是朱载堉从郑王府拉来的,有一些是格物院督办,问民间采买而来的书籍。
萃精其实是谷物加工,就是食品加工,舟车是船舶和车辆设计,丹青是染料,佳兵就是军器制造。
比如舟车这一门又分成了十二部,主要是舟车营造的十二个主要步骤,分科治学,单独研究。
朱翊钧拿出了一本桐油图说,看的津津有味,里面记录了姜片防冻、密封桐油桶等等内容,这些都能有效的提高桐油的保存时间。
而佳兵,则是记录了大明各种军器营造方法,其中朱翊钧就看到了戚家炮车。
戚家炮车是将炮放在钢架上,而后抬动钢架卡在支撑架上,可以改变炮口的俯仰角度,在钢架下有滑轨,可以实现九十度范围内的转动。
戚家炮车是朱翊钧给起的名字,戚继光原来叫振武炮车,专门用来运输野战火炮,而且在炮车上还有一个雨棚,方便下雨天发炮。
但是经过戚继光的实际测试,下雨天也只能发一炮,第二炮装填会有些困难,但是用来防止火药行军受潮是极好的。
振武炮车,让火炮从固定炮位,走向野外战场。
不知不觉之间,朱翊钧就上到了六楼,看着格物院的一切,雄心勃勃。
这里就是新政的发动机,为大明的新政,持续不断的注入动力。
把你们手里的月票统统交出来,再不交出来,就过期了啊喂!!!求月票,嗷呜!!!!!
王崇古督造大明皇宫,督造佛塔,督造皇家格物院。
而最先落成的是皇家格物院,因为格物院既不涉及到皇帝,也不涉及太后,那建起来自然会快很多。
而且为了这个格物院,张居正专门请命,建了一份报纸,林林总总的收纳大明朝的技术进步的消息。
皇极门的柱子上,在浇筑之后,发现了一个未能浇筑到位的地方,就必须要凿毁这个柱子,全部重修,而格物院不用如此,有浇筑不到位的地方,找个老头抹一下就是了。
朱翊钧得知之后,立刻中止了王崇古的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差不多就行了,建筑强度完全足够了,没必要吹毛求疵,反正一贴皮,就什么都看不出来了。
王崇古思索再三,遵循了圣命,但是和工部一起商量,如何把柱子浇筑的没有缝隙,就成为了王崇古近期的主要工作。
皇家格物院建造的速度最快,朱翊钧肯定了王崇古的工作,决定明天亲自去看看。
巡视京营兵科左给事中林景旸条陈五事,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关于如何将军饷发到军兵的手中,尤其是京营。
谭纶坐直了身子,面色凝重的说道:“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大明京营皆是老弱病残,无力作战,定襄王朱希忠提领九门防务,任遣谁出城作战,军兵皆痛哭踌躇不行,至今已经二十八年之久,京营稍加振奋。”
“大明明明吃了这么个大亏?为何不整饬军营?”
“是世宗皇帝和先帝不知道京营重要吗?自然是非常清楚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世宗皇帝数次想要再振奋京营,并且多次改建,而先帝更是多次询问,但陛下登极时,也不过五六万老弱病残。”
“因为京营必须发饷,边军欠也就欠了,闹起饷来,也不过是在边方闹一闹,可是这京营要是闹起饷来,那可不是闹一闹那么简单了。”
谭纶讨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大明自成化年间后,京营战力如此孱弱,但是从来没人想要解决一下。
天顺年间解散了京营之后,京营在成化年间再次组建,京营的衰弱,除了兴文匽武的大势所趋以外,还有朝廷财政无以为继,导致京营愈加孱弱。
任何政令,不提成本,那成本都是昂贵无比的,京营就是其中那个典型。
京营战力衰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第二大的问题就是将官们喝军兵的血,第三个问题才是粮食。
需要想办法筹措足够的军饷来发给军兵,这就是最大的难题,而当下,没有这个困扰了,大明从皇帝到廷臣,全都是聚敛兴利小能手,手里没把米,叫鸡鸡都不来,张居正当国首要解决的是吏治,而后解决的就是财政问题。
维持京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兵科给事中林景旸讨论的问题,如何把钱发下去。
“林爱卿体国朝振奋之意。”朱翊钧合上了林景旸的奏疏,颇为赞赏的说道。
林景旸在奏疏里说到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前发饷。
这个月的饷银,初一就如数发下去,这一个月的时间,就是告状的时间,如果没有初三还没到手里,就可以到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告状了,一旦查实,立刻由兵部牵头、都察院和户部对饷银进行盘账。
不想被文官们逼逼赖赖,就不要克扣军兵的饷银,不要让军兵闹起来。
“林给事中的这个想法,很是不错,就是朝廷的银子,倘若有不凑手的话,恐难成行,还是算了。”戚继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提前发饷这个主意,那实在是太好了,这一前一后的发饷,天差地别的差距,京军直接成为领先整个大明所有阶级的那一个集体,连官老爷都是次月发本月的俸禄,而军兵初一就拿到了本月的饷银。
但是朝廷的银子会因为急用而不凑手,一旦不能支取,恐酿成大祸。
戚继光当然希望如此,但是他不喜欢这成为压死京营的稻草,朝廷兴文匽武的风力仍在,坊间对于强军的疑虑仍在,似乎只要修文德,就可以安定边方,尤其是在西北俺答封贡后,这种修文德以柔远人的风力舆论,甚嚣尘上。
所以,戚继光很想为大明京军请到这份恩荣,但是他同样也知道,能够扩军,陛下已经承受了十足的压力,得亏打下了大宁卫,找到了桃吐山的白土,京营才完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戚继光从来不是个奢求过多的人,现在已经很好了。
扩军,一个在孝宗朝之后,一个从未提及过的话题,尤其扩的是京营。
朱翊钧听闻戚继光的建议,立刻说道:“戚帅的担忧很好,朕深以为然,冯大伴,内帑要留出京营六个月的饷银来,防止国帑无法支饷。”
国帑花钱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出现了旱灾、蝗灾、水灾,地震这些事儿,朝廷都要拨发银两赈济,万一有不凑手的时候,内帑这个应急储备金,就派上用场了。
六个月是一百三十万两白银,也就是说,自此之后,宫里有一百三十万两白银,是不能擅动,要留给京营支饷使用。
王国光一听闻陛下如此说,立刻俯首说道:“陛下,元辅在联名廷臣上奏,扩建京营之前,专门找臣询问过的,国帑有钱。”
陛下还小,潞王要冠礼、要就藩、要婚配,陛下也要大婚,小孩子的零花钱,就自己零花就行了。
去年十二月份,太后严旨传内阁,责问张居正苛责皇帝,张居正惶恐不安。
小皇帝嫌紫袍掉色成为青袍,直接省去了掉色的过程,只穿青袍,青袍色久明艳,朱翊钧还是蛮喜欢大明的青色,紫袍色太重了,小小年纪就穿着一把年纪的衣服,实在是有些不太搭,结果太后知晓宫中不染紫袍,问是尚节俭所致,大怒询问内阁为何要薄待皇儿,言辞严厉。
朱翊钧听闻后,赶忙跑去跟太后说明白到底怎么回事。
大明国帑除了15%的税赋是给皇帝分成之外,还有一百二十万两金花银以及各种五五分成的岁入,小皇帝现在绝对不差钱,但是瞄准小孩子的零花钱,王国光这户部尚书还当不当了?太后听闻怕是又要觉得大臣薄待陛下了。
王国光必须要考虑政治影响。
“确实,陛下,咱大明现在有钱了。”王崇古不由自主的挺直了胸膛,京营的一切军需,大明毛呢官厂的利润除了给京营,还有得剩。
“冯大伴?”朱翊钧看着冯保说道。
“臣遵旨。”冯保没废话,直接领旨了。
“内帑国帑互相讨饭了这么些年,这日子才过去一年多,万历二年国帑还到内帑拆借了一笔,但万历三年才还上。”朱翊钧看着王国光和王崇古笑着说道:“这笔钱还在宫中,就是防止国帑无饷可支时,可以应急。”
“去岁,京营军兵们推着战车入城,战车上不是火炮、火铳,不是长短兵、弓弩箭矢,而是煤炭,挂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八文一斤,走到哪里,摇摇铃铛,坊里的百姓试探性的去买,发现真的能买得到,喜笑颜开。”
朱翊钧说到这里的时候,他立刻荡漾出一抹笑意,那一幕,朱翊钧看的时候在笑,想起来的时候也在笑,阳光灿烂。
这是朱翊钧发自肺腑的笑容,上报天子,下救黔首,戚继光这么说,这么做,这么进行军队建设,大明的京军值得。
这就是朱翊钧这么做的理由。
“先生,朕听闻,势要豪右可以从衙门搞到一块马牌,这马牌,即便是没有官身,也可以住驿站、用驿车、用驿卒,确实可以这样吗?”朱翊钧看着张居正问道。
张居正俯首说道:“回陛下,确实可以,臣在嘉靖三十三年开始游山玩水,当时臣有官身,可以领马牌四处周游,但是臣没有那么做,家中略有薄财,就没占这个便宜,可陛下所言,确实有这样做的,而且很多。”
“这马牌还有什么用呢?”朱翊钧听到张居正如此回答,面色变得严肃起来。
张居正继续说道:“可以征召民力差役,肩舆抬抗之事,都可以拿着马牌让穷民苦力干活,若是夜投,拿着马牌就可以让百姓为其生火做饭,柴米油盐皆为民财,百姓畏官如畏虎。”
“臣曾经亲眼目睹。”
大明朝读书人的游记,都是拿着马牌,免费使用驿站,免费差使穷民苦力,然后附庸风雅的写了出来。
张居正亲眼见到过很多次,很多官吏的亲眷,都十分擅长占朝廷的便宜,大明这壮硕的身躯,就是这么一点一点被掏空的。
“为什么可以?拿着一个马牌就能随便差使我大明百姓?”朱翊钧这才继续追问道。
张居正再次俯首说道:“因为马牌代表了他是朝廷的人。”
“所以,朕才说京军可贵啊,京军也是朝廷的人,但是戚帅督领之下,匪过如梳,兵过如蓖,官过如剃,大明军兵不仅没有劫掠百姓,还能为百姓做点事,朕颇为欣慰。”朱翊钧这才把自己为何要设立一笔应急储备金,专门用来发饷。
因为值得。
皇帝和张居正这番奏对,让廷臣们全都沉默了下来,所有人都清楚的认识到,戚继光率领的京营,是和过去历朝历代的皇帝亲兵,意义完全不同的一支军队。
它的建军纲领,是下救黔首,而且真切的做到了。
“提前发饷、内帑应急之事,朕意已决,不再议。”朱翊钧最后总结性的说道。
“陛下圣明。”张居正俯首,真心实意的歌功颂德,这是真的圣明,有这笔应急储备金,京营更加稳固。
群臣赶忙站了起来,齐声喊道:“陛下圣明。”
“林爱卿在奏疏中,说要办个讲武学堂,专门培养庶弁将,这些庶弁将呢,是朝廷培养,可不是谁家的家奴,这样一来,京营发饷之事,就不会再像之前那般,十八两银子发下去,就剩下了八钱银。”朱翊钧提到了林景旸提出的第二个建议。
讲武学堂,专门培养庶弁将和掌令官,也就是基层军官。
在林景旸看来,大明的军队可以一层一层的喝兵血,和这京营的庶弁将的关系极大,基层军官,都是各家参将的家人,这还不是想怎么喝怎么喝?
朝廷培养庶弁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而培养庶弁将要钱,要粮,要人。
“应该办。”张居正先是回答了陛下的问题,而后看向了俞大猷。
钱朝廷有,粮也不是很缺,人,大明也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俞大猷。
俞大猷已经老迈,跑不动船了,承受不住船上的颠簸了,但上次还去了趟西北和戚继光一道,防止张四维同党谋逆,俞大猷在京师,有解刳院和太医院,他的身子骨还算健康。
那这第一任祭酒,俞大猷当仁不让。
庶弁将的遴选也很简单,从选锋锐卒中遴选有功在身的军卒,入讲武学堂就学就可以了。
当然,皇帝是毫无疑问的校长,学院的院长,名义上,那也只能是陛下。文进士是天子门生,那庶弁将也该是天子门生。
谭纶也看向了俞大猷,笑着说道:“俞帅,可还能教得了儿郎?”
“并无不可。”俞大猷颇为认真的点头说道。
俞大猷在福建闲住,没有任命的时候,给谭纶写信,那时候俞大猷69岁,为了表明自己还能打仗,说自己69岁了还能让女子怀孩子,表述自己仍然能够带兵。
他满腔的热血,满腹的武略,却无法展布,这就是他一生最为憋屈的地方,现在,人老了,打不动了,但依旧能够为国朝效力,对他而言,就是最好的归宿。
朱翊钧看着俞大猷说道:“俞帅再为国朝辛苦一下吧。”
“荣幸之至。”俞大猷起身领命,他赞同筹办讲武学堂,更希望自己仍能为大明效力,而且他还编纂过一本兵书《续武经总要》,专门总结带兵打仗,这就是给庶弁将们准备的教材。
朱翊钧处置了兵科给事中的奏疏之后,廷议继续走流程。
抽签法任免官员的发明人,被外放做官的孙丕扬,以病乞休,廷议通过了他的请辞奏疏,原因很简单,孙丕扬干不了这个活儿,保定巡抚比别的巡抚,多了一个活儿,就是兼管辖区内的黄河河道。
就这一件事,孙丕扬就是焦头烂额,这要是决堤,怕是要被处斩了,所以只能致仕。
辽东巡按御史侯于赵上奏屯田五事,一曰均田亩、二曰定徵例、三曰严批限、四曰时监收、五曰广开垦,均田亩是将垦田分给垦田的百姓,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百姓前往大宁卫、辽东垦田,定好收税的比例,就不要再变了,而且要严格执行考成法,不得随意加派,降水的原因,这辽东种地本就困难,再摊派就更没人了等等。
大司徒王国光觉得可行,而且让侯于赵写一本屯耕的书,来分享他实际屯耕的经验,用于大明辽东屯耕事宜。
宝岐司的屯耕说,不能在辽东生搬硬套,侯于赵是个忠君体国的臣子,也是师从多处,结合实践,一点一点屯田,搞土营堡,就是徐贞明没提到过的事儿。
辽东的环境远比腹地环境和恶劣,而侯于赵这个垦田小能手的经验,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礼部部议,上潞王加冠仪注,要给潞王朱翊镠加冠,从此以后,朱翊镠就不再是黄口小儿了,不仅要戴帽子,还要读书,加的是皮弁九旒冕,就是亲王待遇。
朱翊钧一看这冗长的仪注,就是头皮发麻,不过看到是朱翊镠辛苦,就直接批准了。
在朱翊钧没有皇子诞生之前,潞王朱翊镠都是实质性的太子,在太子没有确立之前,皇帝的弟弟大多数都在京师,不外出就藩,一直等到太子确定才会就藩。
比如当初监国的襄王朱瞻墡,比如景泰皇帝朱祁钰、比如崇祯皇帝朱由检,都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在京师等待着太子之位确定之后,再到地方就藩。
隆庆皇帝还是裕王的时候,和自己的弟弟景王争夺太子位,而景王朱载圳在嘉靖三十一年大婚后,一直无儿无女,结婚好几年没孩子,景王就陷入了天然劣势,最后景王就藩,裕王得登大宝之位。
景王府也因为景王无子被废封。
所以海瑞才说徐阶没有从龙之功,景王没儿子,就注定了景王不可能夺嫡,所以从确定了景王生不出孩子之后,裕王就是唯一的继承人了,徐阶哪来的从龙之功?
“两广总督凌云翼上捷报,吕宋总兵张元勋、广西总兵李锡统领十哨军兵,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经历四个月的时间,铁壁合围罗旁山,平定罗旁民乱,斩首一万六千余级,招降两万三千余人,请命废土司,设东安、西宁两县,营建罗定州,寓意罗旁瑶乱已平定。”张居正上了一份捷报,内容是两广民乱的结束。
凌云翼为了打赢这个仗,专门请了在吕宋的张元勋回到两广,主持战局。
罗旁民乱,招安又叛,招安又叛,反反复复,已经持续了将近一百多年,这次终于落下了帷幕,土司被取消,罗定州的设立,意味着广东的瑶民民乱,画上了一个句号。
按照旧例,凌云翼赐二品莽服一袭,又加赐兵部侍郎。
“凌云翼上奏曰,安民务在安居乐业,故此恳请朝廷准许两广瑶民,可采木贩售至广州府,以安定瑶民。”张居正详细解释了一下凌云翼的这本奏疏里安民乐业法。
和殷正茂当初的盐法很相似,都是给瑶民找点生计,伐木,伐木虽然很累,但是伐木现在还是蛮赚钱的,至少广州造船厂每年都要买木头。
伐木之后可以垦荒种地,这都是生民之事。
在凌云翼打罗旁山之前,这些事儿也都经过了廷议。
主要廷议的内容是,鹰扬伯张元勋要回吕宋,凌云翼却不太想让张元勋回去,朝廷相继从两广调走了陈璘、殷正茂、邓子龙,张元勋再走,凌云翼打个仗,还得问吕宋借人,借不借,还得看国姓爷的脸色。
廷议最后的结论是,鹰扬伯张元勋,还是得回吕宋去。
理由也很简单,两广方便从内地调拨军兵,但是吕宋做不到。
现在有了海巡巡检司、海巡巡检、水翼帆船,传消息,从广州府到松江府,也不过三日的时间,在渤海没有结冰的时候,两广奏闻之事,只需要五日,就能送到北衙。
即便是渤海结冰,从胶州上岸,入山东,送至京师,也不过八九日。
所以凌云翼所请,朝廷只能驳回,仍然调任张元勋回吕宋去了。
“把凌云翼调至山东做巡抚如何?凌云翼不是好杀人吗?”朱翊钧在廷议结束之前,提出了一个想法。
山东得找个好杀人的去,看看到底是脖子硬,还是刀硬。
张居正俯首说道:“陛下,罗旁山新定,凌巡抚,还是得在两广做总督,安顿军民为宜,否则瑶民恐怕复叛。”
“不急。”朱翊钧笑着说道。
廷议结束了,朱翊钧带着廷臣前往了皇家格物院,大隆兴寺的另外一半也要被拆了营建讲武学堂,佛塔和附近的四间房,就成了大隆兴寺的全部。
朱翊钧的车驾稳稳当当的停在了格物院之前,皇叔朱载堉已经等候多时,一看到陛下的车驾,就带着一众格物院、明理堂臣僚官员见礼。
朱翊钧下了大驾玉辂,看着牌额上朱红色的皇家格物院五个大字,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是他亲笔写的,格物院之所以叫皇家格物院,是因为皇家格物院是小皇帝独家冠名赞助筹建而成。
朱翊钧走进了格物院内,入门后是十分开阔的回字形廊道,正中间是一人高,两丈多长的卧石,上面刻着:【行之者一,信实而已——朱中兴】
这八个字是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虽然大多数儒学士讲,这个一是仁,但是张居正认为这个一,是实。
张居正是这么教的也是这么做的。
朱中兴从来不是朱翊钧一个人的笔名,是所有期盼大明再起的集合,张居正显然有资格用这个笔名,在杂报上发表任何的文章。
格物院内四处都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那是藏经阁吗?”朱翊钧手指向了整个格物院最高的建筑物,六层的藏经阁,这本来是大隆兴寺藏经书的地方,后来大隆兴寺破败之后,书都被偷没了,后来朝廷营建之时,就把这里收拾起来,成为了藏书楼,此楼正式名字叫天一楼。
只不过现在里面藏书,可不是经书,而是万物无穷之理的书籍。
朱翊钧一直以为天一楼是木制的,走近一敲柱子,发现这玩意儿是贴皮的,里面是石灰浇筑钢筋建成,只不过建筑风格上,却和原来类似。
朱翊钧站在藏经楼前,看着窗户,颇为惊讶的说道:“玻璃窗?”
“玻璃窗。”王崇古俯首说道。
朱翊钧迟迟不肯进去,玻璃是带着一些淡绿色的,在阳光下尤其明显,没有经过磁选,也没有高品质的石英矿的必然结果,朱翊钧的千里镜,当然能用天然水晶烧制,但是其他的就不行了。
即便是带着点绿,却也足够的引人注目了,至少屋内的光线是极为明亮的。
窗户的框架是全木的,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桐油的味道。
“好好好。”朱翊钧踏入了格物院的藏经阁内,入目就是一排排的书架,而朱载堉走到了所有人的面前,笑着说道:“此天一楼,设有九学,每学设有十二部,每部共有十四书架,共计藏书十八万卷,臣还在整理。”
每一个书架都是铁制的,书架上都上了锁,这里的确可以借书,但很多都是孤本,上锁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防盗,而是为了防止失火。
铁箱藏书,就是怕某一处烧起来,整个楼都烧没了。
朱翊钧一步步走过了这些藏书铁柜,偶尔打开看看,九学分别是:算学、农桑、天文律历、冶铸、萃精、地理、舟车、丹青、佳兵。
大抵就是儒学堂不会收录的,这里都收录了,这都是一部分是朱载堉从郑王府拉来的,有一些是格物院督办,问民间采买而来的书籍。
萃精其实是谷物加工,就是食品加工,舟车是船舶和车辆设计,丹青是染料,佳兵就是军器制造。
比如舟车这一门又分成了十二部,主要是舟车营造的十二个主要步骤,分科治学,单独研究。
朱翊钧拿出了一本桐油图说,看的津津有味,里面记录了姜片防冻、密封桐油桶等等内容,这些都能有效的提高桐油的保存时间。
而佳兵,则是记录了大明各种军器营造方法,其中朱翊钧就看到了戚家炮车。
戚家炮车是将炮放在钢架上,而后抬动钢架卡在支撑架上,可以改变炮口的俯仰角度,在钢架下有滑轨,可以实现九十度范围内的转动。
戚家炮车是朱翊钧给起的名字,戚继光原来叫振武炮车,专门用来运输野战火炮,而且在炮车上还有一个雨棚,方便下雨天发炮。
但是经过戚继光的实际测试,下雨天也只能发一炮,第二炮装填会有些困难,但是用来防止火药行军受潮是极好的。
振武炮车,让火炮从固定炮位,走向野外战场。
不知不觉之间,朱翊钧就上到了六楼,看着格物院的一切,雄心勃勃。
这里就是新政的发动机,为大明的新政,持续不断的注入动力。
把你们手里的月票统统交出来,再不交出来,就过期了啊喂!!!求月票,嗷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