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派也有春天2 第1300章 11299 柏林之冬
热门推荐:
神启天魔风云录
废妃逆袭:帝王宠妃竟然成了第三
帝国从第四天灾开始
日本探案系列:血色脸皮
都市医仙
大唐秦公子
萌宝驾到:总裁爹地宠翻天
九州,开局忽悠项羽做我哥
灭族之夜,大帝的我被后人召唤
“您好,我很喜欢在奥林匹克唱响的您那首《柏林之冬(Winter in Berlin)》。”捷克斯洛伐克女演员莉妲·巴洛瓦优雅的伸出手。
“您好,我也很喜欢您在《蓝衣女孩》中扮演的那位从画中走来的伯爵夫人。”女明星安妮莉丝·阿克曼落落大方的应对。
这次短暂的寒暄,两位万众瞩目的女明星之间有了一丝微妙的化学反应。
“听说您拒绝了米高梅的长约。”女明星安妮莉丝·阿克曼显然也做过功课。
“啊,好莱坞!我本来可以像玛琳·迪特里希一样出名!”莉妲·巴洛瓦毫不掩饰的承认了。玛琳·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就是《莉莉·玛莲》这首歌的原唱。也是被她位高权重的情夫封禁的女歌手:“谁知道呢,要不是为了这部影片,我可能已经飞去了纽约。”
“啊?那些美国佬是怎么打动您的?”女明星安妮莉丝·阿克曼本是随口一问。
结果捷克斯洛伐克女演员莉妲·巴洛瓦竟然当了真:“他们给我看了一个新剧本,说是300万美元的大制作……对了,赛珍珠您听说过吗?”
“当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女明星安妮莉丝·阿克曼顺着她继续毫无破绽的对话:“难道是她那部获奖作品:《大地(The Good Earth)》的改编剧本?”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出生不久就随传教士父亲来到中国,在淮安、镇江等地长大,1914年金陵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19年,正式在金陵大学担任教职。她是在南京完成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而这部作品先是获得普利策奖,1938年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长期在中国生活,因此她笔下的中国农民的行为和情感,才能令人信服。
“不,是另一部《龙种(Dragon Seed)》。”被以羞辱的方式逐出第三帝国的名利场多年,重返镁光灯下能遇到真心和她侃侃而谈,避免开机现场尴尬气氛的德意志女明星安妮莉丝·阿克曼,心存感激的捷克斯洛伐克女演员莉妲·巴洛瓦谈兴更浓:“虽然不是女主角,不过我倒觉得女配角的戏份更出彩。”
一年后的1944年7月20日,好莱坞大片《龙种》在美国各大影院上映,并于次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摄影奖两项提名。
这部电影既然是米高梅公司的大投资,演员阵容自然也是异常豪华。沃尔特·休斯顿饰演片中的一家之主——一个扎根于土地的老农民,其他演员也都是成名已久。当然,最重量级的是女主角由四夺奥斯卡影后的凯瑟琳·赫本出演。
这个赫本在好莱坞影史上是什么地位?
1996年评选百年电影的百大女演员,她毫无争议地摘得桂冠,而12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4次奥斯卡封后,更是好莱坞历史第一人。拍摄前,凯瑟琳·赫本熟读了赛珍珠的同名小说,学习和中国相关的各种资料,为演好这个中国农村女性,她煞费苦心地把眼睛贴成单眼皮,眼部用眼影向上微微吊起,形成了充满东方美感的丹凤眼。
而据查尔斯·海曼的《凯瑟琳·赫本的一生》一书披露,这部电影“成本三百万美元”。涉及的布景工程是米高梅公司,在当时来看最为浩大宏伟。为了还原出真实的中国南方农村,米高梅公司在距离洛杉矶36英里的地方,重新建造了一个村庄:将山地改造成梯田,为此铺了很长的水引管道,硬是淹出一片池塘和梯田,用大麦代替水稻种植;还盖起了十间农舍,像极了中国的乡村。
电影的细节也看的出很花心思:比如牧童会在牛背上吹笛、男人们在田里插秧、女人在河边洗衣服,在织布机前织布。服化上也很到位,农民就穿对襟的粗布短褂,插秧时穿草鞋、带草帽,平时就是白布袜、黑布鞋,而读书人则穿粗布长袍……特别是白人演员扮演的中国老太太嚼碎了饭喂孩子这一幕,如果对中国人的生活没有深入了解,不可能拍出这些传神的细节。唯一明显穿帮的是,大概负责道具的没能找到中国土狗,只好找一条当时还没被引进中国的雪纳瑞来代替……
当时的好莱坞,能拍出《龙种》这样的作品,也有一个特殊原因:那个特殊的战争时代下,中美文化的碰撞交流,却进入空前火热的阶段。比如《龙种》的原著作者赛珍珠,在1940年就曾建立过一个民间团体叫“东西方协会”。因为她认为,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交流,才能克服中美两国完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而这个协会主办的《亚洲》杂志,曾持续宣传抗战里的中国,比如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行漫记》)最早在美国是在这个刊物上发表的。而《龙种》这部影片,诞生在二战决胜的1944年,当时影片编导主创们正是一群后世少有的理智的美国人,他们明白中美友好、团结合作,对于二战胜利的意义,所以,才会有这样一部作品。
因为谈论这个还在筹拍阶段的电影剧本,于是乎两位惺惺相惜的女明星的命运齿轮开始了联动。
“你们在谈什么?”为两位女明星端来香槟的正是摇身一变成这部未定名新片选角副导演的凯蒂夫人。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
随着八面玲珑的凯蒂夫人的加入,立刻吸引了在场各大报刊记者的注意。围上来一阵怼脸猛拍,“谋杀无数菲林(耗费了大量的胶卷)”。
“啊,米高梅要拍《龙种》。”凯蒂夫人显然也看过这本名著:“女士们要当心,日本帝国是我们的盟友。”
虽说艺术无国界。可毕竟是战争时期。即便艺术从无国界,然而艺术家却从来都有国籍。
“当然,夫人。”两位女明星异口同声。
“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安妮莉丝·阿克曼恰到好处的转移话题。
“越快越好。”凯蒂夫人一瞬间的表情变化,也说明这趟外拍计划的背后绝不简单。
“好的,夫人。”捷克斯洛伐克女演员莉妲·巴洛瓦似乎也知道些什么。
“您好,我也很喜欢您在《蓝衣女孩》中扮演的那位从画中走来的伯爵夫人。”女明星安妮莉丝·阿克曼落落大方的应对。
这次短暂的寒暄,两位万众瞩目的女明星之间有了一丝微妙的化学反应。
“听说您拒绝了米高梅的长约。”女明星安妮莉丝·阿克曼显然也做过功课。
“啊,好莱坞!我本来可以像玛琳·迪特里希一样出名!”莉妲·巴洛瓦毫不掩饰的承认了。玛琳·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就是《莉莉·玛莲》这首歌的原唱。也是被她位高权重的情夫封禁的女歌手:“谁知道呢,要不是为了这部影片,我可能已经飞去了纽约。”
“啊?那些美国佬是怎么打动您的?”女明星安妮莉丝·阿克曼本是随口一问。
结果捷克斯洛伐克女演员莉妲·巴洛瓦竟然当了真:“他们给我看了一个新剧本,说是300万美元的大制作……对了,赛珍珠您听说过吗?”
“当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女明星安妮莉丝·阿克曼顺着她继续毫无破绽的对话:“难道是她那部获奖作品:《大地(The Good Earth)》的改编剧本?”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出生不久就随传教士父亲来到中国,在淮安、镇江等地长大,1914年金陵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19年,正式在金陵大学担任教职。她是在南京完成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而这部作品先是获得普利策奖,1938年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长期在中国生活,因此她笔下的中国农民的行为和情感,才能令人信服。
“不,是另一部《龙种(Dragon Seed)》。”被以羞辱的方式逐出第三帝国的名利场多年,重返镁光灯下能遇到真心和她侃侃而谈,避免开机现场尴尬气氛的德意志女明星安妮莉丝·阿克曼,心存感激的捷克斯洛伐克女演员莉妲·巴洛瓦谈兴更浓:“虽然不是女主角,不过我倒觉得女配角的戏份更出彩。”
一年后的1944年7月20日,好莱坞大片《龙种》在美国各大影院上映,并于次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摄影奖两项提名。
这部电影既然是米高梅公司的大投资,演员阵容自然也是异常豪华。沃尔特·休斯顿饰演片中的一家之主——一个扎根于土地的老农民,其他演员也都是成名已久。当然,最重量级的是女主角由四夺奥斯卡影后的凯瑟琳·赫本出演。
这个赫本在好莱坞影史上是什么地位?
1996年评选百年电影的百大女演员,她毫无争议地摘得桂冠,而12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4次奥斯卡封后,更是好莱坞历史第一人。拍摄前,凯瑟琳·赫本熟读了赛珍珠的同名小说,学习和中国相关的各种资料,为演好这个中国农村女性,她煞费苦心地把眼睛贴成单眼皮,眼部用眼影向上微微吊起,形成了充满东方美感的丹凤眼。
而据查尔斯·海曼的《凯瑟琳·赫本的一生》一书披露,这部电影“成本三百万美元”。涉及的布景工程是米高梅公司,在当时来看最为浩大宏伟。为了还原出真实的中国南方农村,米高梅公司在距离洛杉矶36英里的地方,重新建造了一个村庄:将山地改造成梯田,为此铺了很长的水引管道,硬是淹出一片池塘和梯田,用大麦代替水稻种植;还盖起了十间农舍,像极了中国的乡村。
电影的细节也看的出很花心思:比如牧童会在牛背上吹笛、男人们在田里插秧、女人在河边洗衣服,在织布机前织布。服化上也很到位,农民就穿对襟的粗布短褂,插秧时穿草鞋、带草帽,平时就是白布袜、黑布鞋,而读书人则穿粗布长袍……特别是白人演员扮演的中国老太太嚼碎了饭喂孩子这一幕,如果对中国人的生活没有深入了解,不可能拍出这些传神的细节。唯一明显穿帮的是,大概负责道具的没能找到中国土狗,只好找一条当时还没被引进中国的雪纳瑞来代替……
当时的好莱坞,能拍出《龙种》这样的作品,也有一个特殊原因:那个特殊的战争时代下,中美文化的碰撞交流,却进入空前火热的阶段。比如《龙种》的原著作者赛珍珠,在1940年就曾建立过一个民间团体叫“东西方协会”。因为她认为,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交流,才能克服中美两国完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而这个协会主办的《亚洲》杂志,曾持续宣传抗战里的中国,比如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行漫记》)最早在美国是在这个刊物上发表的。而《龙种》这部影片,诞生在二战决胜的1944年,当时影片编导主创们正是一群后世少有的理智的美国人,他们明白中美友好、团结合作,对于二战胜利的意义,所以,才会有这样一部作品。
因为谈论这个还在筹拍阶段的电影剧本,于是乎两位惺惺相惜的女明星的命运齿轮开始了联动。
“你们在谈什么?”为两位女明星端来香槟的正是摇身一变成这部未定名新片选角副导演的凯蒂夫人。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
随着八面玲珑的凯蒂夫人的加入,立刻吸引了在场各大报刊记者的注意。围上来一阵怼脸猛拍,“谋杀无数菲林(耗费了大量的胶卷)”。
“啊,米高梅要拍《龙种》。”凯蒂夫人显然也看过这本名著:“女士们要当心,日本帝国是我们的盟友。”
虽说艺术无国界。可毕竟是战争时期。即便艺术从无国界,然而艺术家却从来都有国籍。
“当然,夫人。”两位女明星异口同声。
“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安妮莉丝·阿克曼恰到好处的转移话题。
“越快越好。”凯蒂夫人一瞬间的表情变化,也说明这趟外拍计划的背后绝不简单。
“好的,夫人。”捷克斯洛伐克女演员莉妲·巴洛瓦似乎也知道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