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反派也有春天2 > 第1377章 11376 柏林女明星参访团

大反派也有春天2 第1377章 11376 柏林女明星参访团

    “啊……‘星体节点共鸣效应’。”恍惚间,法国传奇女明星约瑟芬·贝克似乎记起,某个彻夜欢愉、抵死缠绵后的清晨,在耳鬓厮磨、缠绵悱恻零零碎碎描述庇护所的“枕边话”中曾提起这个词汇。

    “别忘了,那源自主人『六星半神,神性流出:六星半神流出的神性,可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相互转化』的〖Ω小宇宙〗中你我姐妹的精神内核。”战地女郎丹妮尔轻轻点了点额角。

    “完全正确。”要知道选角副导演海蒂夫人亲眼所见星光璀璨的边缘星系是全新域点亮的。而剩下几个都是全半星域点亮。也就是通常说的“后半星座”。

    为了迎接“柏林女明星参访团”,设在GGL大德意志机车制造商联合会宽轨试验场内的《国家荣耀:大战役》片场,立刻行动。用最短的时间排练好欢迎仪式。

    在第三帝国“无限经费”的加持下,作为附带“演员培训”的大型片场,组织一场热烈的欢迎仪式,根本就是手到擒来的轻松。

    第二天清晨,随着宣传部专列驶入宽轨试验场站台。几位赫赫有名的柏林女明星联袂登场。

    除了被珠光宝气艳光四射的女明星围拢在人群中央的希特勒情妇爱娃·勃劳恩和奥尔加·契诃夫娃,几位著名女星也被站在迎接队伍后排的首席选角助理战地女郎丹妮尔,逐一辨认。

    丽尔·达戈沃(Lil Dagover)。

    1887年9月30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德国著名电影女明星。她在1919年上映的弗里茨·朗(Fritz Lang)导演的《哈拉基里(Harakiri)》中首次亮相大银幕。紧接着她出演维恩的经典表现主义电影《博士的内阁(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除了三次旅行:一次是1927年的瑞典,另一次是1927年的法国。1928年和1931年前往好莱坞——丽尔·达戈沃大部分的职业生涯都与德国电影的命运息息相关,她的角色是通常是虚弱、受威胁的女主角。1933年她回到德国,纳粹上台后她继续出演第三帝国时期的大量电影。虽然她极力避免公开参与政治活动,选择在柏林的德意志剧院、萨尔茨堡艺术节上演出,并通常出现在流行古装音乐剧和喜剧中。然而 1937年,她还是获得了国家女演员奖,并于1944年因在德国占领的泽西岛和根西岛的东线作为“劳军女郎”在战区和军营表演获得了铁十字勋章。据此有报道称她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密友,也是元首最喜欢的德意志女明星之一。战后丽尔·达戈沃继续着她在德国电影界的职业生涯,一直到1970年代晚期,她扮演了许多配角。并于1980年1月24日在慕尼黑去世,享年92岁。

    希尔德·希尔德布兰德(Hilde Hildebrand)。

    1897年9月10日出生于汉诺威的德国著名喜剧演员和柏林歌舞表演明星。接受过芭蕾舞演员的训练,从16岁起成为国家剧院(Residenz)合奏团的成员。次年,她以戏剧女演员的身份首次亮相。作为1920年代歌剧的主要表演者她还出现在无声电影中。当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时,这也标志着希尔德·希尔德布兰德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凭借她经典的声线和美艳的外表,她成为30年代和40年最忙碌的女演员之一,并于1933年加入纳粹党。战争接近尾声时,她在今捷克共和国劳军时,被苏联军队俘虏、监禁和虐待。1964年被授予“金胶片奖(Filmband in Gold)”,以表彰她在德国电影中的杰出表现。1976年4月28日,在西柏林去世。

    艾琳·冯·梅恩多夫(Irene von Meyendorff)。

    出生于1916年爱沙尼亚,塔林的波罗的海贵族之家的德国著名电影女明星。在1930年代初期,艾琳来到柏林担任巴伯尔斯贝格(UFA)电影制片厂的剪辑师。令人叹为观止金发冰美人的美貌让她一炮而红,迅速成为最理想的德意志荧幕女神。她惊人的美丽也吸引了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垂涎,但被她严词拒绝:“您(这样做)会贬低我,也会贬低您自己。”约瑟夫·戈培尔臭名昭著的绰号“巴伯尔斯贝格公羊(Bock von Babelsberg)”,就是艾琳首创。虽然战后只在德国电影中扮演次要角色,但集数任丈夫的宠爱于一身的艾琳,却拥有丰富而多彩的饱满人生。2001年9月28日,在英国汉普郡去世。

    再细看“柏林女明星参访团”的具体成员,一个与之重合度极高的名单,随之在首席选角助理战地女郎丹妮尔的脑海中浮现。

    没错,正是《龙种》改编剧本曾经流转过的女明星名单。

    换句话说。正因为在帝国总理府大接待厅的试映会上,陪同希特勒和他的情妇爱娃·勃劳恩一同观看了《国家荣耀:大战役》的粗剪第一版,所以这些女明星对已提上日程最迟明年初就将前往远东实景拍摄的米高梅大制作《龙种》,充满了热切的期待。

    事实上,米高梅与柏林电影人的合作,在1934年纳粹通过《电影法》之前,十分密切。

    就比如1932上映的《大饭店(Grand Hotel)》:

    刻画了德国笼罩在经济危机阴影下,聚集在柏林一家豪华大饭店里许多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物群像。这部第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米高梅在30年代初期首创“全明星电影”的代表作。全片以柏林的一家豪华大饭店为人生舞台,表现五组人物在同一天之中的离奇遭遇。叙事手法虽然中规中矩,但几位大明星的表演却相当精彩,充分掌握角色的个性和处境,其中有:面临事业危机的俄国芭蕾舞女星、嗜赌的男爵、患上绝症的小人物、陷入困境的银行家等。这些角色以三线交错的方式上演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剧情发展流畅,场景虽然局限在大饭店中,但人物穿梭流动自然。故事在后来的《柏林饭店(Hotel Berlin)》和《琼楼风月(Weekend at the Waldorf)》中再度出现,并被改编成脍炙人口的百老汇歌舞剧。

    那么问题来了。

    时至今日,对于《电影法》中规定官方必须参与从电影剧本到演员挑选、影片拍摄的全过程,以“防止与当时国家精神相背离的情节主题出现”;1936年更是以“展现犹太人性格特征”的理由全貌禁止影评,将电影评论重新定义为“影片观察”,成为宣传部指令的附庸;从此正式成为了第三帝国最高阶的制片人和导演,即使只有总数的六分之一的影片具有纳粹意识形态和法西斯的内容,但这期间拍摄的所有电影都遭到官方审查的纳粹二号人物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来说,又有什么理由批准这部欧美电影人联手制作的“合拍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