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982章 0977【仁者无敌】
热门推荐:
爱哭的夫君
三千繁华不及你
漂亮女鬼跳跳跳她越挣扎我越兴奋
驸马纳妾我休弃,驸马造反我称帝
重生新婚夜,被渣男长兄强势宠
山河等你归
贵妃千娇百媚,只求权势富贵
这位小姐,我真是个好怪兽啊
海贼:勾引也没用,某人不上道啊
宗武从洛阳出发的时候,西夏那些皇室、宗室成员,也由银川府启程被押往洛阳。
对于兴庆府改为银川府,西夏末代皇帝李仁孝还是很欣慰的。
他甚至觉得,是自己果断献国投降,才给煌煌大夏保留这一丝尊严。
真正的银川,其实在米脂的东北方,也就是王夜叉先登攻取的银州城。
那里在唐朝就叫做银川郡,宋代也一度叫做银川城,属于西夏王朝的龙兴之地,还是西夏皇室的祖坟所在地。
现在西夏被灭了,西夏的首都竟被改名银川,不是在给西夏保留尊严又是什么?
呵呵,李仁孝当然不明白,朱皇帝之所以这样改名,纯粹是因为某种特殊的记忆。
离开之前,李仁孝请求去拜佛,宁夏总督赵鼎欣然答应。
被士卒押解的一众皇室、宗室,垂头丧气朝着承天寺前进。他们还没进入庙门,就发现刻着“承天寺”三个大字的匾额被摘了。
“唉!”
李仁礼一声叹息。
进庙不久,叹息声越来越多。
因为众人已经看明白了,但凡带着西夏文字的东西,全都已经或正在被毁掉。
一处大殿前方的广场,十多个木匠正忙碌着。
木匠们拿着刨子,把拆下来的寺内匾额,全部刨光上面的刻字。估计是不愿浪费木料,把西夏文字刨光了,还能重新刻上去汉字。
李仁孝想去看自己生母让人刻的碑,大明士卒便带着众人去碑林。
“嚯嚯嚯……”
杂乱的摩擦声从碑林传来,西夏皇室、宗室走过去一看,所有石碑上的文字正在被磨平。
李仁孝哭丧着脸,喃喃自语道:“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李仁礼低声说:“毁灭历史与文字,从此再无大夏党项,朱皇帝对金国女真也是这样。”
也并非直接毁掉。
在磨平石碑之前,也要拓印一份下来,运往洛阳皇宫作为文献保管。这些碑文都有史料价值,记载着某年某月某事某人,留给今后的文史学家们做研究。
除了作为文史材料保留,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允许存在西夏文字。
一队队僧人被押着离开寺庙,李仁礼忍不住问:“大明如何处置僧人?”
负责押送西夏贵族的文官说:“承天寺、高台寺、戒坛寺,每寺只许保留一百个僧人,其余僧众必须全部还俗。每寺只许保留八百亩寺田,其余田产全部赐给士卒家属、汉人移民和本地农夫。”
李仁孝忍不住说:“这是对佛陀的大不敬啊,尔等不应该这样做。留着寺庙和僧众,其实还可以保佑大明国祚。”
那文官笑道:“银川府三大寺庙,僧众、寺产无数,盘剥了恁多民脂民膏,怎没保佑西夏风调雨顺?反而让西夏连年灾祸?”
此话问出,李仁孝顿时无言以对,默默的低头转身离去。
次日,众人启程,前往洛阳。
他们逆着黄河坐船南下,发现两岸农田已补种完毕,但因为干旱而缺水严重,就连黄河水位都已经下降得厉害。
留在银川府的大明将士、民夫,还有被后续送来的军民家属,以及本地的西夏农民,正在使用各种方法取水灌溉。
许多工匠正在河边制作水车,一些水车已经做好了,靠人力踩踏、畜力拉动,正在从黄河提水灌入沟渠当中。
那些灌渠,有的是本身就存在的,有的却是今年新挖的。
不时就能看到许多农牧民,被集中在一起疏通已经半荒废的灌渠。皆为以工代赈,一边官府大搞基建,一边解决吃饭问题,否则这些农牧民很多都会饿死。
“舒王……”李仁孝连忙改口,询问道,“兄长,这些灌渠以前怎不疏通?”
李仁礼羞愧回答:“年年都在疏浚,但贪官污吏从中渔利,贪墨朝廷的拨款,克扣民夫的口粮。还因为把民夫虐死饿死,导致民夫作乱闹事,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李仁孝闻言叹息:“唉,如此荒废水利农政,大夏焉有不灭之理?我若能早继位十年,必然恢复生产、与民休息。”
西夏已经没了,说再多也无用。
李仁礼自我安慰道:“早投降也好,至少能救活无数百姓。以今年的干旱程度,大夏必然又要闹饥荒,眼前这些农夫不知有多少被饿死。现在大明来了,组织农夫兴修水利,也算给了农夫们活命的口粮。”
他们一路来到兰州,穿过整个陕西,发现陕西这边同样干旱。
到处都在兴建工程项目,有的增筑城墙,有的修缮河堤,有的扩建官道,有的开挖水渠,有的冲凿深井……连续几年干旱,陕西百姓也扛不住了,家家户户都没啥余粮,官府只能以工代赈吸纳饥民。
靠着其他地区调来的粮食,支持陕西百姓渡过难关,顺便把陕西基建给认真搞一遍。
李仁孝自幼生在深宫之中,虽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也仅仅是知道而已。
李仁礼一路走来,却是看得震惊不已:“也只有中国地域广大,可以调来许多粮食赈灾。陕西如此严重的旱情,路边竟没有发现倒毙之人,还能趁机大兴土木实在难以想象。”
其实,今年的旱灾不是结束,明年才是最最严重的大旱之年!
西北百姓和大明朝廷,还得继续硬扛一年,集全国之力支援西北数省,甚至还要赈济大半個河南与山西。
小冰河期的气温已经见底了,此时的年平均温度比明末还低。
再熬几年就能开始回暖,接下来一百多年都属于回暖期,持续到历史上的元代中期才重新下降。
南涝北旱,南涝北旱……年年都南涝北旱!
幸好大明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在南方兴修水利,大量农田被强制性的退田还湖,失地农民直接被移民到缺人州县。否则真不知道该怎么扛过去。
“兄长,你看那边!”李仁孝指着远处的工地。
李仁礼朝官道的东北方望去,只见有一大明官员,在烈日下端坐于高台。高台上竖起巨大的旗帜,旗帜绣着四个大字:人定胜天!
李仁礼惊道:“怎能用这四个字?岂非亵渎天子乎!”
他们被押送到前方驿站,李仁礼忍不住提出疑惑。
驿丞解释说:“那四个字是天子御笔,赐给陕西抗旱总督。你们看到的高台上那位官员,便是陛下任命的陕西抗旱总督,去年就已经在陕西开府常驻。”
夜幕降临,暑气未消。
李仁孝站在驿馆的小院中,身边跟着两个看押他的军士。
不知何时,李仁礼走过来。
李仁孝似乎在自言自语,又似在跟李仁礼说话:“母亲自幼教导我汉学,父亲又请大儒传授我经典。我觉得自己已经懂得那些经义,可这些天一路走来,才真正知晓什么叫‘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李仁礼也精通《孟子》,顺着他的话背诵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能施行仁政、轻徭薄赋,让百姓吃饱穿暖,晓得各种道理和品德。即便是只有百里的小国,也能让国中青壮拿着木棍,击败披坚执锐的秦楚虎狼之师。因为秦楚两国虽强,但他们常年打仗耽误农事,百姓不能好生耕种赡养父母。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儿各自逃散,怎么能打得过吃饱穿暖的仁义之师呢?
孟子说,这叫仁者无敌!
李仁孝说道:“明国还没派兵来攻,我大夏的国都附近,定州、静州百姓就已造反。这是因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不能赡养父母,不能抚养妻儿。等到明国派兵来攻,这样的百姓被招募为兵,他们怎么可能愿意为国死战?所以两军还未交战,各路大军就望风而逃。”
“陛……贤弟聪慧,可惜生不逢时。”李仁礼忍不住叹息。
这位西夏的英明仁义之君,把西夏带入最鼎盛时代的皇帝,如今却是还没来得及施政改革,就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被押付洛阳。
他只能在小小的驿站当中唉声长叹,用自己的亡国经验来印证儒家经文。
队伍继续前进,终于来到长安。
一位天使已经等候多时,跑来宣读一番圣旨,就带走大量西夏皇室、宗室女眷。
被带走的,主要是李乾顺的年轻妃嫔,以及李察哥的数十个年轻姬妾。她们由于身份特殊,必须朱铭决定去向,现在是被带去赏赐给立功将士。
高级将领都有份,岳飞也将获得李乾顺的一个妃子。
两位太后也被带走了,即将送去辋川谷,陪朱院长一起共度晚年生活。
朱铭才懒得管太上皇收不收,反正扔过去就是。老朱实在力不从心了,那就让两位太后做侍女,否则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安置。
李仁孝的皇后没被带走,但嫔妃也全部散去。
他小心翼翼打听生母去向,得知曹太后要去服侍大明太上皇,愤怒羞惭之余又有些庆幸。至少,这样安排没有太过折辱西夏皇室,也算是曹太后最好的归宿了。
离开长安的前一晚,李仁孝趴在被窝里大哭一场。
对于兴庆府改为银川府,西夏末代皇帝李仁孝还是很欣慰的。
他甚至觉得,是自己果断献国投降,才给煌煌大夏保留这一丝尊严。
真正的银川,其实在米脂的东北方,也就是王夜叉先登攻取的银州城。
那里在唐朝就叫做银川郡,宋代也一度叫做银川城,属于西夏王朝的龙兴之地,还是西夏皇室的祖坟所在地。
现在西夏被灭了,西夏的首都竟被改名银川,不是在给西夏保留尊严又是什么?
呵呵,李仁孝当然不明白,朱皇帝之所以这样改名,纯粹是因为某种特殊的记忆。
离开之前,李仁孝请求去拜佛,宁夏总督赵鼎欣然答应。
被士卒押解的一众皇室、宗室,垂头丧气朝着承天寺前进。他们还没进入庙门,就发现刻着“承天寺”三个大字的匾额被摘了。
“唉!”
李仁礼一声叹息。
进庙不久,叹息声越来越多。
因为众人已经看明白了,但凡带着西夏文字的东西,全都已经或正在被毁掉。
一处大殿前方的广场,十多个木匠正忙碌着。
木匠们拿着刨子,把拆下来的寺内匾额,全部刨光上面的刻字。估计是不愿浪费木料,把西夏文字刨光了,还能重新刻上去汉字。
李仁孝想去看自己生母让人刻的碑,大明士卒便带着众人去碑林。
“嚯嚯嚯……”
杂乱的摩擦声从碑林传来,西夏皇室、宗室走过去一看,所有石碑上的文字正在被磨平。
李仁孝哭丧着脸,喃喃自语道:“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李仁礼低声说:“毁灭历史与文字,从此再无大夏党项,朱皇帝对金国女真也是这样。”
也并非直接毁掉。
在磨平石碑之前,也要拓印一份下来,运往洛阳皇宫作为文献保管。这些碑文都有史料价值,记载着某年某月某事某人,留给今后的文史学家们做研究。
除了作为文史材料保留,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允许存在西夏文字。
一队队僧人被押着离开寺庙,李仁礼忍不住问:“大明如何处置僧人?”
负责押送西夏贵族的文官说:“承天寺、高台寺、戒坛寺,每寺只许保留一百个僧人,其余僧众必须全部还俗。每寺只许保留八百亩寺田,其余田产全部赐给士卒家属、汉人移民和本地农夫。”
李仁孝忍不住说:“这是对佛陀的大不敬啊,尔等不应该这样做。留着寺庙和僧众,其实还可以保佑大明国祚。”
那文官笑道:“银川府三大寺庙,僧众、寺产无数,盘剥了恁多民脂民膏,怎没保佑西夏风调雨顺?反而让西夏连年灾祸?”
此话问出,李仁孝顿时无言以对,默默的低头转身离去。
次日,众人启程,前往洛阳。
他们逆着黄河坐船南下,发现两岸农田已补种完毕,但因为干旱而缺水严重,就连黄河水位都已经下降得厉害。
留在银川府的大明将士、民夫,还有被后续送来的军民家属,以及本地的西夏农民,正在使用各种方法取水灌溉。
许多工匠正在河边制作水车,一些水车已经做好了,靠人力踩踏、畜力拉动,正在从黄河提水灌入沟渠当中。
那些灌渠,有的是本身就存在的,有的却是今年新挖的。
不时就能看到许多农牧民,被集中在一起疏通已经半荒废的灌渠。皆为以工代赈,一边官府大搞基建,一边解决吃饭问题,否则这些农牧民很多都会饿死。
“舒王……”李仁孝连忙改口,询问道,“兄长,这些灌渠以前怎不疏通?”
李仁礼羞愧回答:“年年都在疏浚,但贪官污吏从中渔利,贪墨朝廷的拨款,克扣民夫的口粮。还因为把民夫虐死饿死,导致民夫作乱闹事,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李仁孝闻言叹息:“唉,如此荒废水利农政,大夏焉有不灭之理?我若能早继位十年,必然恢复生产、与民休息。”
西夏已经没了,说再多也无用。
李仁礼自我安慰道:“早投降也好,至少能救活无数百姓。以今年的干旱程度,大夏必然又要闹饥荒,眼前这些农夫不知有多少被饿死。现在大明来了,组织农夫兴修水利,也算给了农夫们活命的口粮。”
他们一路来到兰州,穿过整个陕西,发现陕西这边同样干旱。
到处都在兴建工程项目,有的增筑城墙,有的修缮河堤,有的扩建官道,有的开挖水渠,有的冲凿深井……连续几年干旱,陕西百姓也扛不住了,家家户户都没啥余粮,官府只能以工代赈吸纳饥民。
靠着其他地区调来的粮食,支持陕西百姓渡过难关,顺便把陕西基建给认真搞一遍。
李仁孝自幼生在深宫之中,虽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也仅仅是知道而已。
李仁礼一路走来,却是看得震惊不已:“也只有中国地域广大,可以调来许多粮食赈灾。陕西如此严重的旱情,路边竟没有发现倒毙之人,还能趁机大兴土木实在难以想象。”
其实,今年的旱灾不是结束,明年才是最最严重的大旱之年!
西北百姓和大明朝廷,还得继续硬扛一年,集全国之力支援西北数省,甚至还要赈济大半個河南与山西。
小冰河期的气温已经见底了,此时的年平均温度比明末还低。
再熬几年就能开始回暖,接下来一百多年都属于回暖期,持续到历史上的元代中期才重新下降。
南涝北旱,南涝北旱……年年都南涝北旱!
幸好大明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在南方兴修水利,大量农田被强制性的退田还湖,失地农民直接被移民到缺人州县。否则真不知道该怎么扛过去。
“兄长,你看那边!”李仁孝指着远处的工地。
李仁礼朝官道的东北方望去,只见有一大明官员,在烈日下端坐于高台。高台上竖起巨大的旗帜,旗帜绣着四个大字:人定胜天!
李仁礼惊道:“怎能用这四个字?岂非亵渎天子乎!”
他们被押送到前方驿站,李仁礼忍不住提出疑惑。
驿丞解释说:“那四个字是天子御笔,赐给陕西抗旱总督。你们看到的高台上那位官员,便是陛下任命的陕西抗旱总督,去年就已经在陕西开府常驻。”
夜幕降临,暑气未消。
李仁孝站在驿馆的小院中,身边跟着两个看押他的军士。
不知何时,李仁礼走过来。
李仁孝似乎在自言自语,又似在跟李仁礼说话:“母亲自幼教导我汉学,父亲又请大儒传授我经典。我觉得自己已经懂得那些经义,可这些天一路走来,才真正知晓什么叫‘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李仁礼也精通《孟子》,顺着他的话背诵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能施行仁政、轻徭薄赋,让百姓吃饱穿暖,晓得各种道理和品德。即便是只有百里的小国,也能让国中青壮拿着木棍,击败披坚执锐的秦楚虎狼之师。因为秦楚两国虽强,但他们常年打仗耽误农事,百姓不能好生耕种赡养父母。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儿各自逃散,怎么能打得过吃饱穿暖的仁义之师呢?
孟子说,这叫仁者无敌!
李仁孝说道:“明国还没派兵来攻,我大夏的国都附近,定州、静州百姓就已造反。这是因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不能赡养父母,不能抚养妻儿。等到明国派兵来攻,这样的百姓被招募为兵,他们怎么可能愿意为国死战?所以两军还未交战,各路大军就望风而逃。”
“陛……贤弟聪慧,可惜生不逢时。”李仁礼忍不住叹息。
这位西夏的英明仁义之君,把西夏带入最鼎盛时代的皇帝,如今却是还没来得及施政改革,就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被押付洛阳。
他只能在小小的驿站当中唉声长叹,用自己的亡国经验来印证儒家经文。
队伍继续前进,终于来到长安。
一位天使已经等候多时,跑来宣读一番圣旨,就带走大量西夏皇室、宗室女眷。
被带走的,主要是李乾顺的年轻妃嫔,以及李察哥的数十个年轻姬妾。她们由于身份特殊,必须朱铭决定去向,现在是被带去赏赐给立功将士。
高级将领都有份,岳飞也将获得李乾顺的一个妃子。
两位太后也被带走了,即将送去辋川谷,陪朱院长一起共度晚年生活。
朱铭才懒得管太上皇收不收,反正扔过去就是。老朱实在力不从心了,那就让两位太后做侍女,否则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安置。
李仁孝的皇后没被带走,但嫔妃也全部散去。
他小心翼翼打听生母去向,得知曹太后要去服侍大明太上皇,愤怒羞惭之余又有些庆幸。至少,这样安排没有太过折辱西夏皇室,也算是曹太后最好的归宿了。
离开长安的前一晚,李仁孝趴在被窝里大哭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