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1137章 1132【女子科举?】
热门推荐:
火焰,将立于群星之上
天道无情:不许人间见长生
撩她,勾她,前任弟弟蓄谋已久
异世界英雄传说
从坠入黑洞开始
捡到女魔头后,吃软饭吃到无敌
黑化魔女宠夫攻略
江斌的玄幻冒险
萌学园:拯救计划进行中
朱国祥一路接见官员和百姓,沈有容也在一路接见官员家眷、民间妇人。
中秋节的前一天,朱国祥把杭州城内的省府县三级官员叫来宴饮。官员们可以带正妻和子女,这些妇孺通通去了沈有容那边。
男人和妇孺的宴饮地点,只相隔一道院墙。
而且院墙有月洞门相连,不仅可以互相听到声音,甚至可以通过门洞互相看到。
除了太上皇后,太上皇的妃嫔、子女,自然也是要参加的。
沈有容是全场第一焦点,李清照则是全场第二焦点。那些女眷,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读过李清照的诗词。
而官眷之首,自是浙江左布政使李文会的妻子孙氏。
李文会虽然自称家境贫寒,但这会儿能考上进士的,又有哪个真就是穷人?
他的先祖是李渊第二十子李元祥,贞观二年被封去福建。武则天时期,李元祥的儿子被杀,孙子袭爵又遭流放,天宝年间才恢复身份。
宋仁宗年间,李文会这一脉分家出来,从晋江迁到惠安钱山。因那里土地紧张难以生存,又迁到小岞去开垦繁衍——小岞半岛还未完全连接大陆,退潮时可以通行,涨潮时就变成岛屿。
跟别的官宦世家比起来,李文会家里那是真穷,甚至还不如当年的老白员外。
但别人有家族啊!
从小在岛上接受教育,因为聪慧过人,年龄稍长就送去晋江主宗那边读书。
孙氏带着两子一女一媳,先去拜见皇后、嫔妃们。
沈有容问道:“两位小郎可有功名?”
孙氏回答说:“犬子愚钝。长子只考上秀才,次子连秀才也不是。倒是长女嫁在晋江老家,长女婿弱冠之年便中了举人。”
“两位郎君还年轻,今后努力向学便是。”沈有容鼓励道。
一番言语,右布政使宋勃的妻子刑氏,也带着儿女过来拜见。
直至府曹、县令的家眷,全都拜见拉家常结束,时间已经过了一个钟头。
距离开宴还早,沈有容又聊趣闻,文小妹、李清照等人也加入聊天。嗯,还有原宋国太妃、原金国皇妃、原西夏太后、原安南太后、原大理太妃等等。
大孝子朱铭,把一堆亡国太后、太妃、皇妃,一股脑儿的扔给朱国祥处理。
段誉的妃子极多,一把年纪顾不上,而且自己早就出家了。其中一个最年轻漂亮且无子嗣的,也被朱铭孝敬给爸爸,今年才三十三岁而已。
当时,朱国祥发电报大骂一通,然后勉为其难的收下。
眼前这些官眷,都想趁机表现一下,主要表现他们的子女,拉到太上皇后、太上皇妃们面前背诵诗文。
尤其是还没有婚约的女儿,指不定就被太上皇后给看中!
其中一个女童,表现的极为出众!
这女童年仅十岁,还未及笄取字。因为有其他少年在场,也不好透露闺名,只以小名“拂拂”相称。
李清照说道:“上皇与皇帝陛下,皆言女子应该大方一些。闺名如何就不能示人?东西两京的少女,包括公主在内,如今都不隐藏闺名了。”
这一帮地方官员的妻子,闻得此言都很惊讶。
心想不愧是京城,风气果然不俗,非是杭州可以比的。
于是乎,她们又重新介绍女儿。比如那个赵拂拂,闺名便唤作赵睦。
赵睦为啥能脱颖而出?
年仅十岁,就能流利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且还学过数学、物理和天文。
沈有容非常喜欢这小姑娘,叫来膝前拉着手问其母:“旁人只授女子《论语》、《孝经》、《女戒》、《数学》,你家女郎怎把四书学全了?”
其母黄氏回答:“她自己喜欢,便请了老师。”
沈有容问小姑娘:“你喜欢读书?”
“喜欢,”赵睦点头,“我还想考科举。”
此言一出,众皆愕然。
李清照拍手笑道:“果然有志气!”
后世之人,对宋代女子的处境颇有误解。
尤其是女频小说及其改编影视剧,简直比清朝还更封建!嫡庶神教尤为扯淡,居然不让庶女认亲妈,完全不顾“孝”排在第一位。
真正的宋代女子,地位分化严重。
一种是城市底层人家的女儿,父母把她们卖到富贵之家,当牛做马毫无人权可言。
一种是乡下女子和大部分城市女子,嫁给同样阶层的男子。生儿育女的同时也要干活,就是正常的贫贱夫妻,抛头露面并无什么限制。
一种是富裕人家的女儿,只要有条件就会读书。
从司马光、二程、王安石,一直到南宋的朱熹,都是提倡女子该受教育的。
他们的观念是,女子如果不读书明理,怎么教导自己的孩子?
但跟男子教育不同,他们主张女子学习《论语》、《孝经》、《女戒》、女红、算数等等,不提倡但也不禁止学《孟子》、《春秋》、《尚书》等治国之道。
关于寡妇改嫁,朱熹的实际主张是:守节不改嫁属于儒家的大纲,原则上应该遵循。但就连孔子都做不到,孔子的儿媳都改嫁了,普通人就更不必强求。
到了明清两朝,朱熹的前一句被记住,后一句则被选择性遗忘。
另外,程颐和朱熹的守节并不双标。他们认为如果要求女子守节,那么男子也应该守节。朱熹本人就是妻子死了不再另娶,最终夫妻合葬。
朱熹的儿媳、侄女、女儿,愿意守寡的守寡,愿意改嫁的改嫁。全凭自愿。
至于什么扒灰、宿尼,如果真要有那些事,早就成爆炸性新闻了,还用得着攒起来被人弹劾才曝光?
更何况,面对政敌的攻讦,朱熹并非传说中的默认,而是心灰意冷:“既然朝廷认为那些污蔑是真的,那我被罢官流放也没什么好怨恨的。”
存天理、灭人欲,是给两宋那帮骄奢淫逸的士人设计的牢笼,最后却变成压迫弱势群体的工具。
一个省参议的妻子问:“女子也能科举吗?”
“不能吧?”一个府曹掾的妻子说。
沈有容看向文小妹、李清照等人:“朝廷有禁止女子科举吗?”
所有人都迷糊了。
文小妹也皱眉苦思:“似无禁令。”
李清照说:“科举进考场要搜检,还会脱光了衣服检查是否夹带。搜检官差,皆为男子,女子怎过那关?女子若要科举,就须专门安排女差来搜检。”
众人恍然。
朝廷确实没有禁止女子科举,但实际执行起来,女子根本无法进考场。
你想进去也行,脱光了被一群男人检查即可。
戏文里的女状元根本不可能出现,你女扮男装的技术再好,进考场前终究是要脱光的。
原安南太后杜氏猛地来一句:“听说神童试查得不严。”
李清照唯恐天下不乱,拍手笑道:“对啊。你这女郎才十岁,可以去考神童试。”
神童试,又叫童子科,最初源于汉代。
各朝规定的年龄不同,即便在同一朝代也不同。初唐时要求十岁以下,后来又放宽到十二岁。五代时变成十三岁,宋朝甚至十五岁都可以。
大明是朱国祥恢复神童试的,年龄定在十三岁及以下。
具体流程如下:县试、府试的时候,十三岁以下孩童,可以跟着报名参加,给他们在考场安排一片区域。两场神童试过关,就送去京城由太学校长考核。如果过关了,就安排在太学预科班读书,然后直接升入太学内舍。
大考之年,不设神童试,也就是三年考两届的意思。
每一届通过太学考的神童,基本不会超过五个,有时甚至只录取一两个。
大明恢复神童试已有二十年,真正过关的神童总数还不到80人。
这七十多个神童,其中有一半还没有长大,却已出了3个一榜、8个二榜、15个三榜。还有几个严重偏科,做了翰林院、工部、户部、兵部等衙门的伎术官。
当然,也有学废了的,年龄太小承受不住压力。
夜晚,官员和家眷们离去。
李清照给朱国祥说起此事,问道:“那女郎明年去考童子科,不会被考官给拦在外面吧?”
朱国祥问道:“这女郎是哪家的?”
李清照说:“浙江省参议赵鸣复的女儿。”
朱国祥笑道:“如果赵鸣复不拦着女儿,考官和差役自然也要给赵鸣复面子。《大明律·礼律》并未禁止女子科举,他们没有理由不让考。不过嘛,送去京城之前,肯定要先上报朝廷批准。”
“官家会同意吗?”沈有容问。
朱国祥哈哈大笑:“他肯定同意。别看那小子一本正经,从小到大都是个乐子人。朝中百官对女子科举越头疼,那小子就越想要看看热闹。”
李清照听得双眼发亮:“如果这个女郎,真从太学毕业考上进士,官家会让她做官吗?”
朱国祥仔细思考,说道:“太学里全是男子,一个女郎如果能承受多年非议,顺利在太学毕业并考中进士,那么必是不让须眉的大毅力者。这般奇女子,让她做官又何妨?”
还真需要大毅力。
且把自己代入那女童,十岁的年龄,就要一直承受非议,还要跟男子同窗多年,身边连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都没有。如果不能在太学毕业时录为进士,接下来还要承受屡试不中的压力,甚至还有家里催婚、未婚夫家催婚的压力。
挣脱如此多的牢笼而金榜题名,这般大毅力者,能以寻常眼光对待吗?
沈有容摇头叹息:“想想都难。换做是我,即便有其聪慧天赋,恐怕也会在太学读书时半途而废。”
李清照说:“可以给她们这类女神童更多选择。比如成功升入太学内舍,就随时可以选择退学嫁人,朝廷赐给其诰命之身。”
“也行。”朱国祥点头。
沈有容却说:“那个女郎我喜欢得很。夫君的儿子年龄都不合适,官家却有皇子跟她一般岁数。如果她真能考进太学,再观察其品行,或可纳为皇子妃。”
朱国祥说:“我儿子的年龄虽然不合适,但我有孙子的年龄合适啊。不对,他的儿子也是我孙子……我是说,不是他的儿子的我孙子,这事总要跟他抢一抢的。”
朱国祥年纪越大,就越喜欢跟儿子抬杠,尤其是在小事上戏耍那不孝子。
沈有容听得眉开眼笑,因为她就有一个孙子年龄适合,只比那赵家神童女郎小一岁。
朱国祥陷入沉思。
没有再想那女神童,而是想到杭州的许多女工人。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地位,随着女工人越来越多,江南这边的风气肯定也会出现微妙变化。
即将兴起的是真正的女权,而非什么“无孩爱猫女”。
(推荐白色十三号的《洛杉矶之狼》,老作者质量有保障。)
中秋节的前一天,朱国祥把杭州城内的省府县三级官员叫来宴饮。官员们可以带正妻和子女,这些妇孺通通去了沈有容那边。
男人和妇孺的宴饮地点,只相隔一道院墙。
而且院墙有月洞门相连,不仅可以互相听到声音,甚至可以通过门洞互相看到。
除了太上皇后,太上皇的妃嫔、子女,自然也是要参加的。
沈有容是全场第一焦点,李清照则是全场第二焦点。那些女眷,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读过李清照的诗词。
而官眷之首,自是浙江左布政使李文会的妻子孙氏。
李文会虽然自称家境贫寒,但这会儿能考上进士的,又有哪个真就是穷人?
他的先祖是李渊第二十子李元祥,贞观二年被封去福建。武则天时期,李元祥的儿子被杀,孙子袭爵又遭流放,天宝年间才恢复身份。
宋仁宗年间,李文会这一脉分家出来,从晋江迁到惠安钱山。因那里土地紧张难以生存,又迁到小岞去开垦繁衍——小岞半岛还未完全连接大陆,退潮时可以通行,涨潮时就变成岛屿。
跟别的官宦世家比起来,李文会家里那是真穷,甚至还不如当年的老白员外。
但别人有家族啊!
从小在岛上接受教育,因为聪慧过人,年龄稍长就送去晋江主宗那边读书。
孙氏带着两子一女一媳,先去拜见皇后、嫔妃们。
沈有容问道:“两位小郎可有功名?”
孙氏回答说:“犬子愚钝。长子只考上秀才,次子连秀才也不是。倒是长女嫁在晋江老家,长女婿弱冠之年便中了举人。”
“两位郎君还年轻,今后努力向学便是。”沈有容鼓励道。
一番言语,右布政使宋勃的妻子刑氏,也带着儿女过来拜见。
直至府曹、县令的家眷,全都拜见拉家常结束,时间已经过了一个钟头。
距离开宴还早,沈有容又聊趣闻,文小妹、李清照等人也加入聊天。嗯,还有原宋国太妃、原金国皇妃、原西夏太后、原安南太后、原大理太妃等等。
大孝子朱铭,把一堆亡国太后、太妃、皇妃,一股脑儿的扔给朱国祥处理。
段誉的妃子极多,一把年纪顾不上,而且自己早就出家了。其中一个最年轻漂亮且无子嗣的,也被朱铭孝敬给爸爸,今年才三十三岁而已。
当时,朱国祥发电报大骂一通,然后勉为其难的收下。
眼前这些官眷,都想趁机表现一下,主要表现他们的子女,拉到太上皇后、太上皇妃们面前背诵诗文。
尤其是还没有婚约的女儿,指不定就被太上皇后给看中!
其中一个女童,表现的极为出众!
这女童年仅十岁,还未及笄取字。因为有其他少年在场,也不好透露闺名,只以小名“拂拂”相称。
李清照说道:“上皇与皇帝陛下,皆言女子应该大方一些。闺名如何就不能示人?东西两京的少女,包括公主在内,如今都不隐藏闺名了。”
这一帮地方官员的妻子,闻得此言都很惊讶。
心想不愧是京城,风气果然不俗,非是杭州可以比的。
于是乎,她们又重新介绍女儿。比如那个赵拂拂,闺名便唤作赵睦。
赵睦为啥能脱颖而出?
年仅十岁,就能流利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且还学过数学、物理和天文。
沈有容非常喜欢这小姑娘,叫来膝前拉着手问其母:“旁人只授女子《论语》、《孝经》、《女戒》、《数学》,你家女郎怎把四书学全了?”
其母黄氏回答:“她自己喜欢,便请了老师。”
沈有容问小姑娘:“你喜欢读书?”
“喜欢,”赵睦点头,“我还想考科举。”
此言一出,众皆愕然。
李清照拍手笑道:“果然有志气!”
后世之人,对宋代女子的处境颇有误解。
尤其是女频小说及其改编影视剧,简直比清朝还更封建!嫡庶神教尤为扯淡,居然不让庶女认亲妈,完全不顾“孝”排在第一位。
真正的宋代女子,地位分化严重。
一种是城市底层人家的女儿,父母把她们卖到富贵之家,当牛做马毫无人权可言。
一种是乡下女子和大部分城市女子,嫁给同样阶层的男子。生儿育女的同时也要干活,就是正常的贫贱夫妻,抛头露面并无什么限制。
一种是富裕人家的女儿,只要有条件就会读书。
从司马光、二程、王安石,一直到南宋的朱熹,都是提倡女子该受教育的。
他们的观念是,女子如果不读书明理,怎么教导自己的孩子?
但跟男子教育不同,他们主张女子学习《论语》、《孝经》、《女戒》、女红、算数等等,不提倡但也不禁止学《孟子》、《春秋》、《尚书》等治国之道。
关于寡妇改嫁,朱熹的实际主张是:守节不改嫁属于儒家的大纲,原则上应该遵循。但就连孔子都做不到,孔子的儿媳都改嫁了,普通人就更不必强求。
到了明清两朝,朱熹的前一句被记住,后一句则被选择性遗忘。
另外,程颐和朱熹的守节并不双标。他们认为如果要求女子守节,那么男子也应该守节。朱熹本人就是妻子死了不再另娶,最终夫妻合葬。
朱熹的儿媳、侄女、女儿,愿意守寡的守寡,愿意改嫁的改嫁。全凭自愿。
至于什么扒灰、宿尼,如果真要有那些事,早就成爆炸性新闻了,还用得着攒起来被人弹劾才曝光?
更何况,面对政敌的攻讦,朱熹并非传说中的默认,而是心灰意冷:“既然朝廷认为那些污蔑是真的,那我被罢官流放也没什么好怨恨的。”
存天理、灭人欲,是给两宋那帮骄奢淫逸的士人设计的牢笼,最后却变成压迫弱势群体的工具。
一个省参议的妻子问:“女子也能科举吗?”
“不能吧?”一个府曹掾的妻子说。
沈有容看向文小妹、李清照等人:“朝廷有禁止女子科举吗?”
所有人都迷糊了。
文小妹也皱眉苦思:“似无禁令。”
李清照说:“科举进考场要搜检,还会脱光了衣服检查是否夹带。搜检官差,皆为男子,女子怎过那关?女子若要科举,就须专门安排女差来搜检。”
众人恍然。
朝廷确实没有禁止女子科举,但实际执行起来,女子根本无法进考场。
你想进去也行,脱光了被一群男人检查即可。
戏文里的女状元根本不可能出现,你女扮男装的技术再好,进考场前终究是要脱光的。
原安南太后杜氏猛地来一句:“听说神童试查得不严。”
李清照唯恐天下不乱,拍手笑道:“对啊。你这女郎才十岁,可以去考神童试。”
神童试,又叫童子科,最初源于汉代。
各朝规定的年龄不同,即便在同一朝代也不同。初唐时要求十岁以下,后来又放宽到十二岁。五代时变成十三岁,宋朝甚至十五岁都可以。
大明是朱国祥恢复神童试的,年龄定在十三岁及以下。
具体流程如下:县试、府试的时候,十三岁以下孩童,可以跟着报名参加,给他们在考场安排一片区域。两场神童试过关,就送去京城由太学校长考核。如果过关了,就安排在太学预科班读书,然后直接升入太学内舍。
大考之年,不设神童试,也就是三年考两届的意思。
每一届通过太学考的神童,基本不会超过五个,有时甚至只录取一两个。
大明恢复神童试已有二十年,真正过关的神童总数还不到80人。
这七十多个神童,其中有一半还没有长大,却已出了3个一榜、8个二榜、15个三榜。还有几个严重偏科,做了翰林院、工部、户部、兵部等衙门的伎术官。
当然,也有学废了的,年龄太小承受不住压力。
夜晚,官员和家眷们离去。
李清照给朱国祥说起此事,问道:“那女郎明年去考童子科,不会被考官给拦在外面吧?”
朱国祥问道:“这女郎是哪家的?”
李清照说:“浙江省参议赵鸣复的女儿。”
朱国祥笑道:“如果赵鸣复不拦着女儿,考官和差役自然也要给赵鸣复面子。《大明律·礼律》并未禁止女子科举,他们没有理由不让考。不过嘛,送去京城之前,肯定要先上报朝廷批准。”
“官家会同意吗?”沈有容问。
朱国祥哈哈大笑:“他肯定同意。别看那小子一本正经,从小到大都是个乐子人。朝中百官对女子科举越头疼,那小子就越想要看看热闹。”
李清照听得双眼发亮:“如果这个女郎,真从太学毕业考上进士,官家会让她做官吗?”
朱国祥仔细思考,说道:“太学里全是男子,一个女郎如果能承受多年非议,顺利在太学毕业并考中进士,那么必是不让须眉的大毅力者。这般奇女子,让她做官又何妨?”
还真需要大毅力。
且把自己代入那女童,十岁的年龄,就要一直承受非议,还要跟男子同窗多年,身边连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都没有。如果不能在太学毕业时录为进士,接下来还要承受屡试不中的压力,甚至还有家里催婚、未婚夫家催婚的压力。
挣脱如此多的牢笼而金榜题名,这般大毅力者,能以寻常眼光对待吗?
沈有容摇头叹息:“想想都难。换做是我,即便有其聪慧天赋,恐怕也会在太学读书时半途而废。”
李清照说:“可以给她们这类女神童更多选择。比如成功升入太学内舍,就随时可以选择退学嫁人,朝廷赐给其诰命之身。”
“也行。”朱国祥点头。
沈有容却说:“那个女郎我喜欢得很。夫君的儿子年龄都不合适,官家却有皇子跟她一般岁数。如果她真能考进太学,再观察其品行,或可纳为皇子妃。”
朱国祥说:“我儿子的年龄虽然不合适,但我有孙子的年龄合适啊。不对,他的儿子也是我孙子……我是说,不是他的儿子的我孙子,这事总要跟他抢一抢的。”
朱国祥年纪越大,就越喜欢跟儿子抬杠,尤其是在小事上戏耍那不孝子。
沈有容听得眉开眼笑,因为她就有一个孙子年龄适合,只比那赵家神童女郎小一岁。
朱国祥陷入沉思。
没有再想那女神童,而是想到杭州的许多女工人。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地位,随着女工人越来越多,江南这边的风气肯定也会出现微妙变化。
即将兴起的是真正的女权,而非什么“无孩爱猫女”。
(推荐白色十三号的《洛杉矶之狼》,老作者质量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