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大国崛起 第790章 声东击西
在对付满清的时候,北方唐军依然打起三角旗顶着朝鲜军的名头作战,在欧洲因为与大明距离遥远消息不畅,就没有了这么多顾忌了。对俄国作战的方向上,唐军都是亮明自己的白虎旗作战。此时高举军旗发动冲锋的就是满桂率领的第七骑兵团,他们是作为试探和袭扰部队打探对方实力的。本来满桂对袁崇焕如此小心的做法不以为然,但事实上却很有必要。
当唐军骑兵进入到一百二十米的距离,燧发长枪就开始发射了。然而令满桂感到吃惊的,是对方很快就进行了还击,枪管长达八十厘米的簧轮步枪,在射程上也不比对方缩短枪管的专用马枪差多少。
双方的对射很快造成了伤亡,因为骑兵只有第一排能够射击,这与处于中央阵地的第三火枪队射击人数相差不大,因此在远程射击上,他们算是打了个平手。然而当骑兵冲入对方火绳枪的射击范围内时,更多的俄军开始了射击,骑兵的伤亡开始猛增。这样的情况并未持续多久,俄军仅仅来得及射出一枪,唐军骑兵已经冲到了近前。
装备有胸甲的唐军骑兵,丝毫不惧俄军长矛手,他们用马刀拨打着矛尖,奋勇冲入了对方阵型之中。俄军没有想到,唐军的一次冲击就打乱了长矛兵的阵地,结果很快有许多唐军骑兵突入俄军火枪兵阵中,随着马刀的落下,立刻变成了一场屠杀。
刚才还在发射的火枪兵们手忙脚乱的将塞入式刺刀从刀鞘里拔出来,塞入了自己的枪管之中。这种最古老的塞入式刺刀比之唐军使用的卡榫式刺刀要落后一代,其最大问题就是刺刀必须塞入枪管内使用,这就造成一旦上刺刀火枪兵就成了冷兵器部队,战斗中无法再行射击。另外枪管在射击中会发热膨胀,再塞入刺刀作战,随着枪管的冷却刺刀会紧紧卡在枪管内,这是热胀冷缩原理的具体表现,因此每次作战后都有大批火枪因为刺刀无法拔出枪管而报废。
尽管有种种的弊端,但此时的塞入式刺刀,是俄军近战中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武器,他们必须忍着火枪报废的危险,使用刺刀与对方硬拼。骑兵与步兵顿时交缠在一起,双方都在拼命的挥砍刺杀,只有唐军骑兵时不时将已经压好弹药的两支燧发短枪轮流拿出来,对着俄国人放枪。
俄国一个步兵团人不少,足有八千人的配置,唐军一个团只有五千多人,但唐军装备精良,而骑兵又天生就克制步兵。在兵力数量相差如此多的情况下,唐军依然能够压着对方打,俄军疲于应战渐渐不支,步兵有了崩溃的迹象。就在这个时候,远处传来了战鼓声,这是俄军的增援部队到了。
首先增援上来的是一个团,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的抵达预示着另外几个团也将陆续到达,如果满桂不能尽快撤退,必然会遭受惨重损失。见到对方的增援兵力已经到了,满桂大喊一声:“撤退。”随后他带着身边的数百骑兵首先调转马头,用马刀开路向着北方冲去。
各队骑兵都在盯着满桂的动向,见到他已经开始转头撤退,其他各队骑兵也纷纷调转马头,向着北方撤走。吃了亏的俄军却是紧追不舍,1713团与刚刚增援上来的援军一起,向着满桂的骑兵团包抄了过去。
俄军打算利用两面夹击的战术,牵制住满桂的兵力,等待后续兵力的到达,就能合围这个骑兵团了。满桂打了那么久的仗,如何不知道俄国人的那点小心思,见到俄军援兵开始包抄,他立刻摆脱了与俄军1713团的接触,率领骑兵团扬长而去。
“唐军撤退了?”瓦连京中校感到有些意外,刚才的交战己方的确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但对方的伤亡应该也在两百人以上。如果就这样结束了战斗,似乎有些说不通。
瓦连京中校还在发呆,突然在西方传来了隐隐的炮声,根据经验可以判断,战场距离此地很远。他惊呼出声:“遭了,中了敌人的诡计。”
这个时候俄军五个团的团长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方首先进攻1713团根本就是调动各部前往增援,然后将主力部队放置在另外一侧袭击最靠西边的那个团,这显然有预谋的。
实际上早在1713团的方向传来枪声之后,各团就开始向着东方运动,去解救遭到袭击的瓦连京所部。然而他们实现所规定的作战模式中,每个团之间都开来五公里的空挡,也就是说最靠西部比邻北德维纳河的1711团,与最靠东部的1713团之间有着超过二十公里的距离,这个距离上燧发枪的枪声很难传得过去。
在交战中双方都没有携带大炮,完全是轻武器的交锋,因此除了最开始动用了火枪之外,满桂率领的骑兵团与俄军1713团基本上属于冷兵器作战。俄军都是听枪炮声增援的,结果1711团没有听到枪声,增援就晚了一步。
等到友邻部队将消息传过来的时候,其他各团已经开始向东前进了,这无形中让各团与1711团拉开了不小的空挡。指挥1711团的叶戈尔中校听说1713团遇袭之后,立刻命令全军转向东方前进,然而刚走了不久,他们就发现道路上被唐军骑兵洒满了铁蒺藜。
铁蒺藜是用来防御骑兵的,对步兵的伤害并不大,只要看准了落脚的地方,或者提前将铁蒺藜扫除,这对他们没有任何伤害。然而唐军本来也没想利用铁蒺藜对付俄军步兵,这纯粹是用来迟滞他们行动的。
等到俄军1711团清除了道路上的铁蒺藜,可以再次出发的时候,他们距离最近的友军也有十公里以上的距离了。就在这个时候,已经布置好炮兵阵地的两个骑炮营开始发射了。
2公斤的行营炮很快发挥了作用,密集的炮弹落在俄军1711团的队列中,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叶戈尔中校也被打懵了,本来他是要前往1713团增援的,没想到半路上自己却被敌军打了而且还是如此猛烈的炮火,这让他意识到己方可能中计了。
这次唐军的打击1713团明显只是个幌子,1711团才是对方真正的目标,否则佯攻部队打他没有多少效果,也不会动用大炮。叶戈尔中校发觉上当,立刻命令全军不理对方炮击,加快行军速度向东部的友军靠拢,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这样做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在两翼的平原上,出现了大量骑兵的身影。
当唐军骑兵进入到一百二十米的距离,燧发长枪就开始发射了。然而令满桂感到吃惊的,是对方很快就进行了还击,枪管长达八十厘米的簧轮步枪,在射程上也不比对方缩短枪管的专用马枪差多少。
双方的对射很快造成了伤亡,因为骑兵只有第一排能够射击,这与处于中央阵地的第三火枪队射击人数相差不大,因此在远程射击上,他们算是打了个平手。然而当骑兵冲入对方火绳枪的射击范围内时,更多的俄军开始了射击,骑兵的伤亡开始猛增。这样的情况并未持续多久,俄军仅仅来得及射出一枪,唐军骑兵已经冲到了近前。
装备有胸甲的唐军骑兵,丝毫不惧俄军长矛手,他们用马刀拨打着矛尖,奋勇冲入了对方阵型之中。俄军没有想到,唐军的一次冲击就打乱了长矛兵的阵地,结果很快有许多唐军骑兵突入俄军火枪兵阵中,随着马刀的落下,立刻变成了一场屠杀。
刚才还在发射的火枪兵们手忙脚乱的将塞入式刺刀从刀鞘里拔出来,塞入了自己的枪管之中。这种最古老的塞入式刺刀比之唐军使用的卡榫式刺刀要落后一代,其最大问题就是刺刀必须塞入枪管内使用,这就造成一旦上刺刀火枪兵就成了冷兵器部队,战斗中无法再行射击。另外枪管在射击中会发热膨胀,再塞入刺刀作战,随着枪管的冷却刺刀会紧紧卡在枪管内,这是热胀冷缩原理的具体表现,因此每次作战后都有大批火枪因为刺刀无法拔出枪管而报废。
尽管有种种的弊端,但此时的塞入式刺刀,是俄军近战中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武器,他们必须忍着火枪报废的危险,使用刺刀与对方硬拼。骑兵与步兵顿时交缠在一起,双方都在拼命的挥砍刺杀,只有唐军骑兵时不时将已经压好弹药的两支燧发短枪轮流拿出来,对着俄国人放枪。
俄国一个步兵团人不少,足有八千人的配置,唐军一个团只有五千多人,但唐军装备精良,而骑兵又天生就克制步兵。在兵力数量相差如此多的情况下,唐军依然能够压着对方打,俄军疲于应战渐渐不支,步兵有了崩溃的迹象。就在这个时候,远处传来了战鼓声,这是俄军的增援部队到了。
首先增援上来的是一个团,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的抵达预示着另外几个团也将陆续到达,如果满桂不能尽快撤退,必然会遭受惨重损失。见到对方的增援兵力已经到了,满桂大喊一声:“撤退。”随后他带着身边的数百骑兵首先调转马头,用马刀开路向着北方冲去。
各队骑兵都在盯着满桂的动向,见到他已经开始转头撤退,其他各队骑兵也纷纷调转马头,向着北方撤走。吃了亏的俄军却是紧追不舍,1713团与刚刚增援上来的援军一起,向着满桂的骑兵团包抄了过去。
俄军打算利用两面夹击的战术,牵制住满桂的兵力,等待后续兵力的到达,就能合围这个骑兵团了。满桂打了那么久的仗,如何不知道俄国人的那点小心思,见到俄军援兵开始包抄,他立刻摆脱了与俄军1713团的接触,率领骑兵团扬长而去。
“唐军撤退了?”瓦连京中校感到有些意外,刚才的交战己方的确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但对方的伤亡应该也在两百人以上。如果就这样结束了战斗,似乎有些说不通。
瓦连京中校还在发呆,突然在西方传来了隐隐的炮声,根据经验可以判断,战场距离此地很远。他惊呼出声:“遭了,中了敌人的诡计。”
这个时候俄军五个团的团长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方首先进攻1713团根本就是调动各部前往增援,然后将主力部队放置在另外一侧袭击最靠西边的那个团,这显然有预谋的。
实际上早在1713团的方向传来枪声之后,各团就开始向着东方运动,去解救遭到袭击的瓦连京所部。然而他们实现所规定的作战模式中,每个团之间都开来五公里的空挡,也就是说最靠西部比邻北德维纳河的1711团,与最靠东部的1713团之间有着超过二十公里的距离,这个距离上燧发枪的枪声很难传得过去。
在交战中双方都没有携带大炮,完全是轻武器的交锋,因此除了最开始动用了火枪之外,满桂率领的骑兵团与俄军1713团基本上属于冷兵器作战。俄军都是听枪炮声增援的,结果1711团没有听到枪声,增援就晚了一步。
等到友邻部队将消息传过来的时候,其他各团已经开始向东前进了,这无形中让各团与1711团拉开了不小的空挡。指挥1711团的叶戈尔中校听说1713团遇袭之后,立刻命令全军转向东方前进,然而刚走了不久,他们就发现道路上被唐军骑兵洒满了铁蒺藜。
铁蒺藜是用来防御骑兵的,对步兵的伤害并不大,只要看准了落脚的地方,或者提前将铁蒺藜扫除,这对他们没有任何伤害。然而唐军本来也没想利用铁蒺藜对付俄军步兵,这纯粹是用来迟滞他们行动的。
等到俄军1711团清除了道路上的铁蒺藜,可以再次出发的时候,他们距离最近的友军也有十公里以上的距离了。就在这个时候,已经布置好炮兵阵地的两个骑炮营开始发射了。
2公斤的行营炮很快发挥了作用,密集的炮弹落在俄军1711团的队列中,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叶戈尔中校也被打懵了,本来他是要前往1713团增援的,没想到半路上自己却被敌军打了而且还是如此猛烈的炮火,这让他意识到己方可能中计了。
这次唐军的打击1713团明显只是个幌子,1711团才是对方真正的目标,否则佯攻部队打他没有多少效果,也不会动用大炮。叶戈尔中校发觉上当,立刻命令全军不理对方炮击,加快行军速度向东部的友军靠拢,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这样做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在两翼的平原上,出现了大量骑兵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