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唐奇谭 > 第834章 来年

唐奇谭 第834章 来年

    时间就这么一晃来到了上元三年(676年)春。而历史线的偏移也在新的一年,继续体现出后续的影响来。首先是因为太子李弘,没如期死在洛阳的合璧宫,因此也没引发高宗悲痛改元的历史事件。

    其次是对新罗用兵的需要,被贬放代北的薛仁贵,也再度被高宗赦免召还戴罪阵前。而原本正常历史线上,因为新罗王金法敏卑言求和,而顺势从高句丽故土收缩的兵力,也依旧留在大同江以南;

    这就造成了另一个后果和偏差。总章元年(六六八)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唐人与当地酋豪共治其地。但高句丽遗民不服统治而连年反抗,在咸亨元年至四年(670至673)多次爆发大规模叛乱。

    虽然被唐军屡屡击败,但也导致驻军逐渐疲敝;而原本还算恭顺的藩属新罗国,乘机勾连和扶持高句丽叛民,连年暗中侵蚀疆界的历史进程。因此,朝廷中已经积累相当程度,反对继续征战之声。

    乃至出现主张以高句丽王族,继续羁縻其故土的声音;唐廷终于上元三年(六七六)二月二十八日,将安东都护府内徙至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并罢唐人任都护府官职者,渐以高丽人自治其地。

    算是放弃了对于鸭绿江以南,高句丽故地的大部分直接统治;然后,又将百济国故地的熊津都督府,迁于建安(今辽宁营口附近)故城。百济户口原内徙于徐、兖等州者,亦令全部迁回建安之地。

    然后,以工部尚书高句丽末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高句丽馀众;高句丽先在诸州者,皆遣与藏俱归。又以司农卿扶馀隆为熊津都督,封带方王,亦遣归安辑百济馀众,

    但是,这又导致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是返回故地的末王高藏,被告发暗中与当地最大的土族势力,白山靺鞨勾结密谋叛乱;招还流放邛州而病死其地,追随还国的部众也随之重新打乱遣散。

    散徙其人于河南、陇右诸州,唯贫者留安东以为城傍;自此,高句丽作为东北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地区强权,就此消失在中土的历史进程中。但这也进一步的削弱了,唐朝在高句丽故地的控制力。

    而作为百济末代义慈王之子的扶馀隆,就更加的不堪了;早已经习惯在大唐洛阳生活,并且娶妻生子扎根下来的他,甚至连熊津都督府的土地都没有踏上过,就半路以抱病为由停留在了幽州境内。

    反而是早有准备的新罗国,专门以收拢的百济遗民,组建了百济人的军队和官吏;在熊津都督刘仁轨奉命与新罗王,刑白马会盟熊津城之后;通过就地扶持傀儡政权的形式,变相侵吞了百济故土。

    此后,新罗国又故技重施,以奉送高句丽遗民还乡为由,组建军队和委派官吏,逐渐蚕食和侵并了,鸭绿江以南的高句丽故地。不过在这个时空,这一切都随着战争的持续,而多半没机会发生了。

    尽管如此,已经聚集起来的部分兵马,却没有因此遣散;反而是阵列于外苑等处,令诸王代表圣上进行校阅和操习;而从天下各地调动的粮秣、民夫,也并未停歇,显然是为了将来征讨吐蕃所需。

    平时的常备兵马不过七八千,遇到外敌入侵或是出兵征战,才征召举国的城主、贵姓和豪酋的私兵部曲。因此,从目前前沿送回的军报看,只要损失达到一定程度,新罗国就此易主也是迟早之事。

    只是周、相二王尚未成行,因为得到了私下渠道的示警和部分支援、预先准备,驻防当地的左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光靠兴、凤等州征发而来的戍兵就成功抵御之。二王也顺势从渑池折还洛都。

    一直衔枚嚼环逼近到了,阿史那都支王帐所在冬营的数里外,才在被惊动的同时大张旗鼓一举奔袭之;阿史那都支仓促应战之下一败涂地,连同妻妾子女、亲族部众,十数万牛马被当场一举成擒。

    诏弘文馆大学士张大安(郯国公张公谨之子),为太子左庶子,学士刘纳言为太子洗马;与洛州司户格希元、直学士许叔牙、成玄一、博士史藏诸、讲经周宝贤等,一起指派到了太子李弘的麾下。

    反在重新回归的前安东都护薛仁贵带领下,组成城傍步骑两万之众;不但再度击破了鸭绿江流域的高句丽遗民叛乱,还自平壤城越过尚未解冻的大同江和诸多城垒,深入新罗国腹地大肆抄掠起来,

    而这个时空的新罗虽然号称为国,但其实保留了相当多的原始氏族残余;国内的贵人、豪强势力强大。就算世系国主的新罗王族,也只是依靠骨品制维系的诸多豪姓大酋中,最有实力的大支而已。

    再加上从东都汇聚的兵马中,一些提前有所联络和交流的关系人等,所陆续送回来的各种消息;都在证明一件事。也许这个时空线上,在两年后堪称转折性的第二次大非川之战;就要因此提前了。

    紧接着,天后在第三次亲蚕立于邙山之阳后,提出现在东宫编书修志的任务繁重;令太子颇为劳虑伤神。因此,为了保重身体的调养之计,当选拔天下才俊、有的之士,以充实东宫内廷分责其劳。

    新罗国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动摇和混乱;原本由新罗暗中鼓动和支持的百济遗民叛乱,也随之偃旗息鼓。也因为高句丽末王泉高藏并未放归,所以故地的藩部聚落白山靺鞨,也没如期卷入叛乱。

    但作为诸位宰臣中,相对最为看重和亲近东宫的张文瓘,虽然失去了继续参与东宫内务,和名正言顺荫蔽其行事的名分;但也私下争取到了一个小小的条件;让詹事府右丞狄怀英,兼署大理寺丞。

    其中相王李旦,就是刚刚改名为李轮;这其中的意味显而易见。要知道,上一次以太子留都监国,而以诸王引兵征战在外,还是高祖武德年间的事情;后来发生了一系列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之事。

    从中笼络追随的青壮之士多达上万人;因此,得到消息的可汗阿史那·都支和当权的监国吐屯李遮匐,都偃旗息鼓下来不再轻举妄动。然而,籍着就地围猎的掩护,裴行俭以暗中轻兵急进上百里。

    经过这一年多的拉锯征战,新罗国虽然依旧还在坚持抵抗,但也显露出了小国寡民的疲弱之态;尤其是当唐朝所扶持的王弟金仁问,随援军一起从登州顺着海潮,抵达半岛西南部的熊津都督府后。

    但是在紧随其后摇旗呐喊、充作声势之下,还是对安西都护府境内的藩部,成功的形成了威吓之势。而且这次穿越莫贺延碛沙漠时,并未遇到飞沙走石的沙暴天气,就成功抵达水草丰茂的贰师城。

    但毫不出意外的是,他征集各部的命令才下去,就遇到了奉命护送波斯王子卑路斯,前往河中召集旧部和伺机复国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裴行俭,以及同行的五千兵马;但在这个时空数量又被翻倍。

    因此,在西州重新补给和修整,并接见诸藩属使者时,裴行俭又就地征募了一千名弓马娴熟的健儿,作为前驱和向导。又在草原上以打猎为由,召见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附近的大小酋长。

    而原本的太子左庶子,门下省侍中(右相)张文瓘;则被以年迈抱病之故,顺势与东宫就此脱离了名分上的干系;但是又继续保留了东都留堂宰相和辅理太子监国的名分,算是某种朝堂博弈之故。

    而后,裴行俭又用缴获的王帐符契/令箭,召集十姓突厥的各部君长、酋首,前来拜见的同时将他们一网打尽。唯一没有前来的监国吐屯/副汗,车鼻施部首领李遮匐,甚至不敢应战而率部西奔去。

    然后,在热海(伊塞克湖)之畔,遭到来自碎叶城唐军的截击;所部大半溃乱而散,留下牛马子女无数;本人就此不知所终。盘踞在葱岭以东的安西四镇,到北庭都护之间的十姓西突厥就此崩灭。

    然后,当时间来到上元三年(六七六)闰三月,吐蕃发兵侵攻鄯(今青海乐都)、廓(今青海尖扎以西)、河(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西)、芳(今甘肃)四州的正常线历史事件,还是如期爆发了。

    十七日,高宗诏洛州牧周王显(即中宗)为洮州道行军元帅,率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二总管,并州大都督相王轮(即睿宗)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鸿胪卿萧嗣业等军讨吐蕃。

    但是,相对于即将可能爆发的招讨吐蕃之战,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消息,反而显得有些波澜不惊了。就是吐蕃大相论钦陵联合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也在西域方向对安西四镇响应进攻。

    主要是在东西两市的藩汉商团赞助之下,有大量被募集而来的义从、健儿,以开拓商路和提供护卫为由,也加入到这支西行的队伍中去;虽然他们的战斗力,未必比得上训练有素的朝廷经制之师。

    因此为了庆功,四镇将士在碎叶城外专门立碑,以为记述相应功劳。事实上,就在数个数月后的确切消息,传到长安之后;包括阿史那·都支在内的上千名君长、酋首,已在押送京师献俘的路上。

    事实证明,拥有了更多资源和兵力的裴行俭,显然要比在另一个历史时空做的更好;因此,如今在胜利和战果的激励下,他已经以追击李遮匐部为由,率军开始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前往河中;

    而不是像在另一个历史线上,因为士兵普遍患病、思乡之故而就地折还;让被护送的波斯王孙尼师涅,自行去面对几乎遥不可及的复国之梦;然后历经一次次的挫败,就此彻底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之中。

    因为这次出兵的过程,同样也得到随行商人团体的大力赞助和支持;据说他们已经在暗中为此开出了,相当丰厚的私人悬赏……只为了劝说这支远出境外的大唐之师,能够安然抵达河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