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第2486章 吹风
热门推荐:
战锤40K:第二军团的秘密
异界领主:开局全废,收女主发家
御兽:都在高考,你怎么成真王了
僵尸:天才小道士,九叔看呆了
天道遗徒
校花姐姐爱我入骨
一觉醒来,系统给我每周两千万
玄幻:我到底算不算穿越者
西幻:带修仙系统穿越后称霸世界
第2486章 吹风
另外,两年的时间节点也很适宜。
宋朝虽然规定了三年一考的时限,但很多官员的任期并不会满任。
观政两年,也很符合眼下的情况。
只是,刘娥并不知道,李杰对于眼下的任期制度,却是不怎么满意的。
两到三年一任,一转迁?
这明显不太合适。
考虑到当下的行政效率,参照后世的五年一任,算是比较合适的。
毕竟,官员刚刚上任,熟悉当地的民情,总是需要时间的吧?
如果是县级官员,两三个月大概能摸到一些,但若是州府级的官员,没个一年半载,怕是无法洞悉当地的情况。
如此一来,留给亲民官的时间就更短了。
这种制度下,往往是上一届亲民官定下的政策刚刚开始施行,效果还没见到,亲民官本人就要转迁了。
紧接着,下一任亲民官到来,如果遇到政见类似的,这项制度或许还能保存下去。
但这种情况,并不多。
久而久之,亲民官推行改制的动力便大大削减。
相比于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亲民官大多会将注意力转到别的事上,如修浚河道,如劝农。
或者干脆来一个无为而治。
不过,改变任期的事,必须要徐徐图之。
因为做官的,最关注的便是升迁。
从三年一转迁,到五年一转,这无疑拖慢了官员的升迁速度。
牵一发而动全身!
改为五年一任,需得定下一系列的配套机制。
像某些差遣的任职资格就得跟着改,举个例子,如三司副使的硬性资格,官员不仅本官要达标,而且还得历任三路转运使。
改革之前,担任三路转运使,最快只要六年左右的时间。
改制之后呢?
得十五年。
在人均寿命偏低的古代,十五年,也许便是半辈子。
而这仅仅只是担任三路转运使的时间,升任转运使之前的需要花费多久?
如果不改变转迁标准,即便升到了中央,留给官员的时间又剩下多少?
到了那时,朝堂之上怕是全都是耋耄之年的老人。
“六哥,打算从明年开始推行观政?”
也不怪刘娥这么想,因为明年恰好是科举年,国朝又要诞生一批新科进士。
“嗯。”
李杰确实有直接推行的意思,而今,距离省试还有一段时间。
随着年关将近,全国各路前来应考的士子陆续抵京,借着这股东风,正好可以让士子们提前做好准备。
……
……
……
两天后。
两府大臣陆续收到了禁中传出的手诏,虽然手诏名义上是征询他们的意见。
但谁人不知官家的脾性。
征询?
不!
这是通知!
对于下发的观政制度,两府大臣虽然多少有些微词,但这些抱怨并不是针对制度本身。
而是针对官家的做法。
官家又一次绕开廷议,直接下达了政令。
抛开官家的做法不谈,他们对于观政制度的接受程度还是很高的。
毕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以科举发家的,除了吕夷简等世宦之家出身的,其他人入仕时,多少有些手忙脚乱。
读书和做官,是两回事。
书读的好,不代表做官就做得好。
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大有人在。
然而,两府大臣认可,并不代表士子们也跟着认可。
当这阵风吹向了士子群体,顿时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所在的位置不同,观点和看法自然不尽相同。
站在执政官的角度,观政制度的确可以加快士子融入官场的时间,并且还有监督地方之效。
可站在士子的角度,这项制度无疑会拖延他们入仕的步伐。
一步慢,步步慢!
自隋唐史便有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科举中,进士一科,最重,也最是难考。
很多士子进士及第时,往往都不在年轻,似寇准、晏殊这样,年少成名的进士只是少数。
三十岁左右,才是常态。
三十,半辈子都过去了,朝廷还要让新科进士观政两年?
这……这简直是宋版的‘何不食肉糜’?
当然,除了两府大臣之外,旁人并不知道这项制度是由李杰亲自提出来的。
因此,在应试的举子眼中,这完全是朝堂诸公的错!
……
……
应天府。
这一日,范仲淹接待了一位同乡。
此人名为郑戬,也是苏州吴县人,不仅如此,郑戬的幼年和范仲淹颇为相似。
他们两人皆是幼年丧父,以学业为主,志在科举。
另外,两人不止是同乡,未来很可能会成为连襟。
这段时间,范仲淹不仅官场得意,情场上同样得意,未婚三十多年的范仲淹,终于要结亲了。
说起来,这件事还得感谢戚舜宾。
自范仲淹被李杰点名调到应天书院后,范仲淹名声大噪,顿时成了官场上的红人。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应天府当地的大族李氏便相中了至今未娶的范仲淹。
太平兴国三年,李昌图、李昌言、李昌龄三兄弟,同登进士科,一门三进士,自此,李氏彻底发迹。
好巧不巧,李氏三兄弟也是睢阳书院的学生,睢阳书院‘七榜五十六进士’,李氏三兄弟独占三席。
正因为有这层渊源,李氏方能率先接触到大红人范仲淹。
不知是巧合,还是什么,范仲淹的命运轨迹明明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再看到李昌言之女李氏之后,仍是一见倾心。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年两人便会成婚。
(PS:郑戬娶得也是李昌言的女儿,但时间上却不好确定,不过,考虑到郑戬曾经师奉杨亿,并且此时的郑戬已经三十出头。
这里暂定,郑戬已经娶了李昌言的女儿)
文人见面,除了学问,免不了聊一些时政,两人说着说着,话题就拐到了观政之事上。
“希文兄,近日京中盛传的进士观政制度,不知书院中的学子是怎么看的?”
其实,郑戬对这项制度也是颇有微词的。
两年,时间可不短。
与此同时,吕府中也有一场类似的谈话。
宋祁和宋痒两兄弟借着吕夷简岳父马亮的渊源,拜访了当朝参政。
不过,话题并不是宋祁宋痒两兄弟提出的,而是吕夷简主动问了两人的看法。
另外,两年的时间节点也很适宜。
宋朝虽然规定了三年一考的时限,但很多官员的任期并不会满任。
观政两年,也很符合眼下的情况。
只是,刘娥并不知道,李杰对于眼下的任期制度,却是不怎么满意的。
两到三年一任,一转迁?
这明显不太合适。
考虑到当下的行政效率,参照后世的五年一任,算是比较合适的。
毕竟,官员刚刚上任,熟悉当地的民情,总是需要时间的吧?
如果是县级官员,两三个月大概能摸到一些,但若是州府级的官员,没个一年半载,怕是无法洞悉当地的情况。
如此一来,留给亲民官的时间就更短了。
这种制度下,往往是上一届亲民官定下的政策刚刚开始施行,效果还没见到,亲民官本人就要转迁了。
紧接着,下一任亲民官到来,如果遇到政见类似的,这项制度或许还能保存下去。
但这种情况,并不多。
久而久之,亲民官推行改制的动力便大大削减。
相比于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亲民官大多会将注意力转到别的事上,如修浚河道,如劝农。
或者干脆来一个无为而治。
不过,改变任期的事,必须要徐徐图之。
因为做官的,最关注的便是升迁。
从三年一转迁,到五年一转,这无疑拖慢了官员的升迁速度。
牵一发而动全身!
改为五年一任,需得定下一系列的配套机制。
像某些差遣的任职资格就得跟着改,举个例子,如三司副使的硬性资格,官员不仅本官要达标,而且还得历任三路转运使。
改革之前,担任三路转运使,最快只要六年左右的时间。
改制之后呢?
得十五年。
在人均寿命偏低的古代,十五年,也许便是半辈子。
而这仅仅只是担任三路转运使的时间,升任转运使之前的需要花费多久?
如果不改变转迁标准,即便升到了中央,留给官员的时间又剩下多少?
到了那时,朝堂之上怕是全都是耋耄之年的老人。
“六哥,打算从明年开始推行观政?”
也不怪刘娥这么想,因为明年恰好是科举年,国朝又要诞生一批新科进士。
“嗯。”
李杰确实有直接推行的意思,而今,距离省试还有一段时间。
随着年关将近,全国各路前来应考的士子陆续抵京,借着这股东风,正好可以让士子们提前做好准备。
……
……
……
两天后。
两府大臣陆续收到了禁中传出的手诏,虽然手诏名义上是征询他们的意见。
但谁人不知官家的脾性。
征询?
不!
这是通知!
对于下发的观政制度,两府大臣虽然多少有些微词,但这些抱怨并不是针对制度本身。
而是针对官家的做法。
官家又一次绕开廷议,直接下达了政令。
抛开官家的做法不谈,他们对于观政制度的接受程度还是很高的。
毕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以科举发家的,除了吕夷简等世宦之家出身的,其他人入仕时,多少有些手忙脚乱。
读书和做官,是两回事。
书读的好,不代表做官就做得好。
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大有人在。
然而,两府大臣认可,并不代表士子们也跟着认可。
当这阵风吹向了士子群体,顿时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所在的位置不同,观点和看法自然不尽相同。
站在执政官的角度,观政制度的确可以加快士子融入官场的时间,并且还有监督地方之效。
可站在士子的角度,这项制度无疑会拖延他们入仕的步伐。
一步慢,步步慢!
自隋唐史便有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科举中,进士一科,最重,也最是难考。
很多士子进士及第时,往往都不在年轻,似寇准、晏殊这样,年少成名的进士只是少数。
三十岁左右,才是常态。
三十,半辈子都过去了,朝廷还要让新科进士观政两年?
这……这简直是宋版的‘何不食肉糜’?
当然,除了两府大臣之外,旁人并不知道这项制度是由李杰亲自提出来的。
因此,在应试的举子眼中,这完全是朝堂诸公的错!
……
……
应天府。
这一日,范仲淹接待了一位同乡。
此人名为郑戬,也是苏州吴县人,不仅如此,郑戬的幼年和范仲淹颇为相似。
他们两人皆是幼年丧父,以学业为主,志在科举。
另外,两人不止是同乡,未来很可能会成为连襟。
这段时间,范仲淹不仅官场得意,情场上同样得意,未婚三十多年的范仲淹,终于要结亲了。
说起来,这件事还得感谢戚舜宾。
自范仲淹被李杰点名调到应天书院后,范仲淹名声大噪,顿时成了官场上的红人。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应天府当地的大族李氏便相中了至今未娶的范仲淹。
太平兴国三年,李昌图、李昌言、李昌龄三兄弟,同登进士科,一门三进士,自此,李氏彻底发迹。
好巧不巧,李氏三兄弟也是睢阳书院的学生,睢阳书院‘七榜五十六进士’,李氏三兄弟独占三席。
正因为有这层渊源,李氏方能率先接触到大红人范仲淹。
不知是巧合,还是什么,范仲淹的命运轨迹明明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再看到李昌言之女李氏之后,仍是一见倾心。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年两人便会成婚。
(PS:郑戬娶得也是李昌言的女儿,但时间上却不好确定,不过,考虑到郑戬曾经师奉杨亿,并且此时的郑戬已经三十出头。
这里暂定,郑戬已经娶了李昌言的女儿)
文人见面,除了学问,免不了聊一些时政,两人说着说着,话题就拐到了观政之事上。
“希文兄,近日京中盛传的进士观政制度,不知书院中的学子是怎么看的?”
其实,郑戬对这项制度也是颇有微词的。
两年,时间可不短。
与此同时,吕府中也有一场类似的谈话。
宋祁和宋痒两兄弟借着吕夷简岳父马亮的渊源,拜访了当朝参政。
不过,话题并不是宋祁宋痒两兄弟提出的,而是吕夷简主动问了两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