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房车,去古代逃荒种田吧 第309章 商谈其他生意 一更
热门推荐:
专利战神参战只为买个小岛
开了个钓场,全国钓鱼佬来盘我
一把杀猪刀,砍翻万界很合理吧?
伪装者的观测日志
软糯只只一笑,腹黑狼崽子心乱了
祸仙
四合院:开局抢我房!我重拳出击
火烧前夫家!这混账儿女我不养了
曹操赤壁失利,我来救场统一华夏
翌日,许怀义照旧起个大早,陪着顾小鱼锻炼了一个时辰,这才吃饭去学院。
他走了后,顾欢喜收拾出几样滋补的药材,还有些吃食,让顾小鱼去上课的时候,给江先生带了去。
昨晚请吃饭时,给徐村长、许大伯以及焦大夫准备的那份,已经让他们拿回家了。
除此外,还有高壮和刘修文,以及扈家,她也各自挑了几样合适的,让抱朴和守拙去各家送,这都是人情往来,落下谁也不好。
卫良送许怀义去学院,赶着骡车回来的时候,后面还跟着苏家的那位李管事。
这次来,李管事除了拉货,就是跟她商量其他的生意,豆腐坊的产量已经基本稳定了,除了苏喆名下的酒楼使用,就是供给商道,运往大雍各地,尤以西北为主。
羽绒制品,也上了正轨,五天一出货,量虽然不大,但利润可观,苏喆也没要求扩大生产,毕竟针对的客户群体非富即贵,烂大街了反而掉价。
所以走的是物以稀为贵的路子,缝制的衣物,所用布料,也拉高了档次。
当然普通的也有,就是定位不上不下的,颇为尴尬。
好在苏喆说话算数,已经让旗下的商队从西北调运了一波棉花来,价格便宜,再几天就能到京城,许怀义早早便预定了一批,还积极主动的跟苏喆提供了几个宣传的好点子,如何快速有效的把棉花推广开,让百姓都深刻体会到棉花的价廉质优,从而以后,不必再望着蚕丝绵兴叹,不再受严寒之苦。
这些事儿,顾欢喜也知道点儿,她当然是赞成的,至于眼下要谈的假花摆件、绒花首饰,还有木制的玩具生意,她其实并不咋感兴趣,不过赚钱的事儿,也不能往外推就是了。
她在堂屋里招待,让卫慈上了茶水、果盘,地上还烧着俩个大炭盆,暖烘烘的,谈事情也能沉得住气。
李管事来之前,苏喆已经给出了大体的合作框架和几种模式,合作诚意很足,他也不敢跟顾欢喜玩商场上的套路,直接就都倾倒了一遍,然后就端着杯子,笑眯眯的喝茶。
他现在,更不敢小看这两口子了,能拜孙钰为师就烧高香了,谁能想到,人家还超额完成任务,硬是把一场不被人看好的拜师礼,搞得风风光光、轰轰烈烈。
昨天的事儿,已经传遍了京城,但凡有点人脉的,都听说了此事,除了对许怀义的好奇和欣赏,就是对孙家的羡慕,白捡一个好徒弟,还得了那么多稀奇礼物,出尽了风头,事后,听说还有人专门去孙家看那两盆假柿子树。
不过众人最想看的还是那几本书,但孙家给拒绝了,如此一来,便更是吊足了众人胃口,无疑也放大了那几本书的价值。
书,越有价值,这两口子就越不凡。
难怪他家七少爷,郑重叮嘱,一定要恭敬待之,千万别耍小聪明,也别玩心眼儿,宁肯少赚钱,也要诚心结交这对夫妻。
顾欢喜不知道他的内心戏这么丰富,略微琢磨了下,就定下了合作计划,苏家负责建作坊招人生产及销售,他们只出技术,占的分成,也不需要三成,两成足够,后续,技术更新问题,也由他们夫妻负责,一季度,至少拿出三个新花样来,以免客人审美疲劳,造成生意下滑。
李管事自无不可,当场签了协议。
随后,顾欢喜跟他提起村里的刘木匠一家,送给孙家小少爷们的玩具,都是他们亲手打磨的,手艺精湛,人品也可靠,不过,他们并不想给谁家打工,自己干的话,销售又是个问题,所以,能不能作为苏家的一个小分作坊,帮着加工产品,苏家再回收,这样两方都皆大欢喜。
李管事想了想,同意了,这不算啥大事儿,他还是能做主的,就相当于多了一家不需要少爷发工钱的人,给少爷干活儿而已。
顾欢喜见他点头,心里松了口气,原本刘家想跟许怀义合作,但许怀义得去上学,哪有空再操持旁的生意?都推给她,她也不能总往外跑,连豆腐坊都快外包出去了,她可不想再开发新项目了,如今有苏喆接手,那是再好不过。
背靠大树好乘凉,能跟苏家搭上线,刘木匠一家,只要手艺没问题,不管造出啥来都不愁卖了。
这可比跟着他们两口子有前途多了。
李管事离开时,她让卫良带着他去跟刘木匠谈,不出意外,刘木匠高兴的应下来,过后,还特意来感谢她,没给她送东西,而是把给孙家造的那些玩具,又弄出完整一套,全部搬来,送了顾小鱼和阿鲤玩儿,把兄妹俩给牢牢拴在了屋里,都不舍得出门溜达了。
顾欢喜也没闲着,得空就抄书,原主父亲的书,除了科举用书,便是他自己写的一些游记之类的书,倒是不用炒,稍作整理就行,但房车里的书,都是后世的版本,没法正大光明的拿出来看,就只能借她的手遮掩。
等到,江先生让顾小鱼把印刷出来的《弟子规》和《幼学琼林》转送给她的时候,她也把《增广贤文》给誊抄完了。
这本书也是启蒙读物里比较有价值的,集结了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经过很多人的不断增补,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且,语句通顺易懂,很适合孩子们借助此书,缺席各种人生哲学,以及处世之道等等。
抄完后,先那给顾小鱼看。
顾小鱼一看,便再也丢不开手,看的废寝忘食,玩具都失去了吸引力,对知识的那种渴望,每每都让顾欢喜感慨不已。
后世的孩子,都得逼着去上学,天天盼着休息放假,但古代的孩子,却正好相反,十分珍视读书的机会,头悬梁、锥刺股,一点不夸张,顾欢喜不止一次反思,造成这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在哪儿,难道仅仅是因为古代读书的机会难得?
而后世普及了,所以人们才不珍惜?
他走了后,顾欢喜收拾出几样滋补的药材,还有些吃食,让顾小鱼去上课的时候,给江先生带了去。
昨晚请吃饭时,给徐村长、许大伯以及焦大夫准备的那份,已经让他们拿回家了。
除此外,还有高壮和刘修文,以及扈家,她也各自挑了几样合适的,让抱朴和守拙去各家送,这都是人情往来,落下谁也不好。
卫良送许怀义去学院,赶着骡车回来的时候,后面还跟着苏家的那位李管事。
这次来,李管事除了拉货,就是跟她商量其他的生意,豆腐坊的产量已经基本稳定了,除了苏喆名下的酒楼使用,就是供给商道,运往大雍各地,尤以西北为主。
羽绒制品,也上了正轨,五天一出货,量虽然不大,但利润可观,苏喆也没要求扩大生产,毕竟针对的客户群体非富即贵,烂大街了反而掉价。
所以走的是物以稀为贵的路子,缝制的衣物,所用布料,也拉高了档次。
当然普通的也有,就是定位不上不下的,颇为尴尬。
好在苏喆说话算数,已经让旗下的商队从西北调运了一波棉花来,价格便宜,再几天就能到京城,许怀义早早便预定了一批,还积极主动的跟苏喆提供了几个宣传的好点子,如何快速有效的把棉花推广开,让百姓都深刻体会到棉花的价廉质优,从而以后,不必再望着蚕丝绵兴叹,不再受严寒之苦。
这些事儿,顾欢喜也知道点儿,她当然是赞成的,至于眼下要谈的假花摆件、绒花首饰,还有木制的玩具生意,她其实并不咋感兴趣,不过赚钱的事儿,也不能往外推就是了。
她在堂屋里招待,让卫慈上了茶水、果盘,地上还烧着俩个大炭盆,暖烘烘的,谈事情也能沉得住气。
李管事来之前,苏喆已经给出了大体的合作框架和几种模式,合作诚意很足,他也不敢跟顾欢喜玩商场上的套路,直接就都倾倒了一遍,然后就端着杯子,笑眯眯的喝茶。
他现在,更不敢小看这两口子了,能拜孙钰为师就烧高香了,谁能想到,人家还超额完成任务,硬是把一场不被人看好的拜师礼,搞得风风光光、轰轰烈烈。
昨天的事儿,已经传遍了京城,但凡有点人脉的,都听说了此事,除了对许怀义的好奇和欣赏,就是对孙家的羡慕,白捡一个好徒弟,还得了那么多稀奇礼物,出尽了风头,事后,听说还有人专门去孙家看那两盆假柿子树。
不过众人最想看的还是那几本书,但孙家给拒绝了,如此一来,便更是吊足了众人胃口,无疑也放大了那几本书的价值。
书,越有价值,这两口子就越不凡。
难怪他家七少爷,郑重叮嘱,一定要恭敬待之,千万别耍小聪明,也别玩心眼儿,宁肯少赚钱,也要诚心结交这对夫妻。
顾欢喜不知道他的内心戏这么丰富,略微琢磨了下,就定下了合作计划,苏家负责建作坊招人生产及销售,他们只出技术,占的分成,也不需要三成,两成足够,后续,技术更新问题,也由他们夫妻负责,一季度,至少拿出三个新花样来,以免客人审美疲劳,造成生意下滑。
李管事自无不可,当场签了协议。
随后,顾欢喜跟他提起村里的刘木匠一家,送给孙家小少爷们的玩具,都是他们亲手打磨的,手艺精湛,人品也可靠,不过,他们并不想给谁家打工,自己干的话,销售又是个问题,所以,能不能作为苏家的一个小分作坊,帮着加工产品,苏家再回收,这样两方都皆大欢喜。
李管事想了想,同意了,这不算啥大事儿,他还是能做主的,就相当于多了一家不需要少爷发工钱的人,给少爷干活儿而已。
顾欢喜见他点头,心里松了口气,原本刘家想跟许怀义合作,但许怀义得去上学,哪有空再操持旁的生意?都推给她,她也不能总往外跑,连豆腐坊都快外包出去了,她可不想再开发新项目了,如今有苏喆接手,那是再好不过。
背靠大树好乘凉,能跟苏家搭上线,刘木匠一家,只要手艺没问题,不管造出啥来都不愁卖了。
这可比跟着他们两口子有前途多了。
李管事离开时,她让卫良带着他去跟刘木匠谈,不出意外,刘木匠高兴的应下来,过后,还特意来感谢她,没给她送东西,而是把给孙家造的那些玩具,又弄出完整一套,全部搬来,送了顾小鱼和阿鲤玩儿,把兄妹俩给牢牢拴在了屋里,都不舍得出门溜达了。
顾欢喜也没闲着,得空就抄书,原主父亲的书,除了科举用书,便是他自己写的一些游记之类的书,倒是不用炒,稍作整理就行,但房车里的书,都是后世的版本,没法正大光明的拿出来看,就只能借她的手遮掩。
等到,江先生让顾小鱼把印刷出来的《弟子规》和《幼学琼林》转送给她的时候,她也把《增广贤文》给誊抄完了。
这本书也是启蒙读物里比较有价值的,集结了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经过很多人的不断增补,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且,语句通顺易懂,很适合孩子们借助此书,缺席各种人生哲学,以及处世之道等等。
抄完后,先那给顾小鱼看。
顾小鱼一看,便再也丢不开手,看的废寝忘食,玩具都失去了吸引力,对知识的那种渴望,每每都让顾欢喜感慨不已。
后世的孩子,都得逼着去上学,天天盼着休息放假,但古代的孩子,却正好相反,十分珍视读书的机会,头悬梁、锥刺股,一点不夸张,顾欢喜不止一次反思,造成这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在哪儿,难道仅仅是因为古代读书的机会难得?
而后世普及了,所以人们才不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