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英雄 第66章 孙中山的代表
热门推荐:
翻过灵魂山
傻眼!王府替嫁的真千金是狙击手
全民巨鱼求生:我能听到巨鱼心声
诈骗笔记
快穿冤大头的逆袭
修路修出个证道长生
开局被陷害,我原地突破绝世医仙
怪谈入侵:她靠隐藏规则杀疯了
异能迷雾之混沌危机
“仲恺兄,何不先发个电报,也好让我去迎接你。”
张学文最近除了川汉铁路重新开工之外,就是来到武昌视察。当然名义上是视察,但张学文准备在武昌和军队高层谈谈。战争并不是说张学文说一句打,就能够顺利打起来的。
要让前线的军队将军们都能想明白。
这样才能够积极。
而且要让他们有所准备,才能够顺利打起来。
武昌这边张学文是囤积精锐部队。有张其锽的第一军,有林祖坤的第四军,还有彭遂良的第五师。在武昌周围总共有七个师的部队。
一个个都是满编的部队,而且是一个师两个旅一万人的部队。总共有七万人放在这里。
因此张学文要先统一一下这里的思想。
没想到在武昌见到了廖仲恺。
廖仲恺也是孙中山的嫡系,一直跟着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之后先後任广东任都督总参议、总统府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是目前广东地区同盟会的大佬之一。
张学文其实和廖仲恺不熟,因为廖仲恺一直和广东地区的革命党关系很好。张学文在日本的时候活动范围也不广。并不是太熟悉廖仲恺。
“不敢有劳巡阅使。”
“仲恺兄,你这么说我就生气了。我们之间何必这么生分。”
廖仲恺只是笑了笑。
生分?
两个人本来就不熟悉。而且你这位西南王都公开退出同盟会,成立一个新党派,还有什么生分不生分的。可以说大家都已经是分道扬镳了。
如果自己太亲热,说不定你先不高兴了。
“来,仲恺兄,尝尝我湖南毛尖。”
茶。
是个好东西。
自从张学文开始严格控制茶、盐、酒、烟几个东西,然后收重税之后财政收入是蹭蹭的往上涨。西南五省这几样东西的产量很多,收入也非常高。
也让张学文明白,为什么自古以来这几个东西都是国家严控的。
因为利润实在是太丰厚。
未来自己入主中央之后,一定要更加严控这几个东西。现在外国人从中国买走茶,都是相当低廉的价格。张学文未来控制茶叶,一定会提高一倍的价格卖给外国人。
“巡阅使,我今天来是有件事情想和你谈。”
“说。”
廖仲恺一个广东省财政厅长,千里迢迢来到武昌,怎么可能没有事情。而且廖仲恺是从广东直接进入湖南,来到长沙的。在这里听到张学文在武昌,又从长沙来到了武昌。
“宋教仁被暗杀,现在有证据表明是赵秉钧和洪述祖。巡阅使,你们人民党是什么意思?”
张学文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现在最大的事情就是宋教仁被暗杀的事情。廖仲恺是孙中山的嫡系人马,来到这里找张学文除了这件事情还能有什么事情。
“仲恺兄,我们人民党开会讨论过。我们认为现在既然是共和,首先要尽可能的在‘临时约法’的框架之内解决问题。要让赵秉钧和洪述祖接受法庭的审判,如果袁世凯真的牵涉在内,我们就在国会弹劾袁世凯。然后审判袁世凯的罪。”
听到张学文一本正经的话,廖仲恺是目瞪口呆。
对于张学文他不熟悉。
因为两个人以前没有什么来往。但是对于张学文,廖仲恺是不会小看的。张学文本来是同盟会的小辈,但是蛰伏湖南六年时间,辛亥年一飞冲天,成为西南王。
这样一个心思缜密,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绝对是精明过人的人。
可是这句话说的太幼稚。
廖仲恺一个书生都看的很明白。“临时约法”是个什么东西,能约束得住袁世凯这样手握十几万大军的人。也只有那些幼稚的人相信,廖仲恺都不相信。
张学文能相信?
“巡阅使,总理希望武力讨袁。希望人民党和我们一起,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统治。我们国民党愿意推举巡阅使为大总统。”
张学文摇摇头,道:“仲恺兄,我们最起码应该先要努力一下,在‘临时约法’范围内解决问题。如果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到时候我们再去考虑付诸武力。”
“巡阅使怎么还对袁世凯抱有期望。总理一直认为袁世凯是‘军政’、‘训政’的最佳领袖,可是他公然暗杀宋教仁,公然践踏‘临时约法’,让总理是失望透顶。我们怎么还能相信他。”
廖仲恺急切的道。
不过廖仲恺这句话,突然让张学文明白了一些东西。
一些张学文之前无法理解的问题。
甚至张学文突然有些开始理解孙中山前后态度的变化。对于孙中山的主张,张学文是了解很多。孙中山在1906年制定了同盟会的《革命方略》,里面详细介绍了中国革命未来政治演进的模式。
分为“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这三个模式后来孙中山总结为“军政”、“训政”、“宪政”。
因为孙中山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帝制,带来的是“暴政”和“愚民”两队双胞胎。两者的相互配合,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维系了几千年时间。暴政之下,只有愚民才能是“顺民”,否则便是“刁民”。所以最后活着的都是“顺民”,也就是“愚民”。真正敢于质疑的暴政的,基本上都已经被杀光。
所以对于他们不能立即实行民主,因为他们是不可能理解民主。
正因为中国存在如此的问题,所以孙中山才弄出了“军政”、“训政”、“宪政”的共和三个阶段。在孙中山眼中,“军政”、“训政”时期需要的是开明专制。听起来有些别扭,但意思很简单。
那就是赞成强人政治,希望一个开明的强人带领中国走过“军政”和“训政”阶段,让中国可以顺利的过渡到“宪政”。因为孙中山认为刚刚革命之后,全国动荡,为了稳定全国政局,是需要强人政治。
一个能够稳定中国局面的强人。
而且希望这个强人是一个开明的人,稳定中国局势的同时,还能够教育人们。让他们从“顺民”,变得明白什么是共和、民主。之后带领大家走入“宪政”阶段。到了这个时候,中国就可以结束强人政治。
当然孙中山提出这些《革命方略》的时候,是希望同盟会来完成这个任务。也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强人政治人物。所以才会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候,极力赞成总统制。
后来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同意责任内阁制。
但从孙中山后来的表现来看,依旧是赞成强人政治。孙中山北上和袁世凯几次交谈之后,认为袁世凯真的很有能力。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孙中山非常推崇袁世凯,认为袁世凯可以成为孙中山心目中的那个强人。
因此他到处都说袁世凯的好话。
反过来安抚那些同盟会激进派,希望他们放下成见,支持袁世凯。
当然孙中山虽然推崇袁世凯,但认为袁世凯只能担任“军政”、“训政”时期的领导,等到“宪政”就需要一个更加开明的领导。不需要袁世凯这样的强人政治。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自己这样拥有现代政治意识领导人。
这么一想张学文有些豁然开朗。
其实孙中山的想法从来都没有变,他一直认同的都是强人政治,认同的是一个开明专制。就算是后来孙中山在广东成立广东革命政府,也是赞成这个想法。
这就能够说明孙中山在前后对于袁世凯态度的变化。
同样宋教仁也是如此。
他也是始终如一。
从开始他就赞成责任内阁制,只不过同盟会反对太多,没能够通过。他积极促成南北和谈,并不是真的害怕北洋军,也不是陈其美、马君武批评的那样出卖革命党利益。
而是他认为责任内阁制才是中国走向文明政治的第一步。
他在南北和谈的时候,他积极努力促成和谈,和袁世凯友善。但国会选举之后,他的态度越来越硬朗。其实很多人看起来宋教仁前后态度大变。
之前害怕袁世凯,害怕北洋军。选举胜利之后得意忘形,狂妄无边。
被很多人批评。
但仔细想来,宋教仁不管是什么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一直没有变化,那就是责任内阁制。所谓的对待袁世凯有变化,也只是在这个主张的基础上。
看来自己当初看事情很多也是只看到表面。
不管是孙中山、宋教仁他们的行为多么幼稚,但他们其实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主张行事。他们都是一个有自己政治主张的政治家。
自己以前真的小看他们了。
一瞬间张学文想的很多。
“巡阅使,巡阅使。”
“哦。”
张学文反应过来。
然后看着廖仲恺有一些惭愧。不管是孙中山,还是宋教仁,相比起他们自己想的太多、考虑自己利益太多。孙中山、宋教仁不敢说他们都是心底无私的革命家,但比张学文纯粹很多。
不过张学文很快让自己忘记这些。
有自己的革命主张是一回事情,能不能实现又是另一回事情。
宋教仁已经为自己的责任内阁制付出了性命。虽然后世对于他的死有很多争论,但他一定是死于政治暗杀,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孙中山的强人政治,甚至他的“军政”、“训政”、“宪政”的说法,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只不过孙中山想的很美好,但真正付诸行动却差强人意。
他希望自己是那个政治强人,让中国慢慢的成为真正的共和国家。
可惜他能力不够,无法成为那个政治强人。
因此张学文道:“仲恺兄,如果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我们人民党绝对不会置之不理。但是现阶段我认为还应该是在‘临时约法’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如今贸贸然起兵反袁,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最终廖仲恺是失望当中离开了武昌。
如果张学文愿意起兵,那么国民党加上人民党的力量,还是很有可能击败袁世凯的。可是看到张学文的态度,廖仲恺是非常失望。
张学文最近除了川汉铁路重新开工之外,就是来到武昌视察。当然名义上是视察,但张学文准备在武昌和军队高层谈谈。战争并不是说张学文说一句打,就能够顺利打起来的。
要让前线的军队将军们都能想明白。
这样才能够积极。
而且要让他们有所准备,才能够顺利打起来。
武昌这边张学文是囤积精锐部队。有张其锽的第一军,有林祖坤的第四军,还有彭遂良的第五师。在武昌周围总共有七个师的部队。
一个个都是满编的部队,而且是一个师两个旅一万人的部队。总共有七万人放在这里。
因此张学文要先统一一下这里的思想。
没想到在武昌见到了廖仲恺。
廖仲恺也是孙中山的嫡系,一直跟着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之后先後任广东任都督总参议、总统府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是目前广东地区同盟会的大佬之一。
张学文其实和廖仲恺不熟,因为廖仲恺一直和广东地区的革命党关系很好。张学文在日本的时候活动范围也不广。并不是太熟悉廖仲恺。
“不敢有劳巡阅使。”
“仲恺兄,你这么说我就生气了。我们之间何必这么生分。”
廖仲恺只是笑了笑。
生分?
两个人本来就不熟悉。而且你这位西南王都公开退出同盟会,成立一个新党派,还有什么生分不生分的。可以说大家都已经是分道扬镳了。
如果自己太亲热,说不定你先不高兴了。
“来,仲恺兄,尝尝我湖南毛尖。”
茶。
是个好东西。
自从张学文开始严格控制茶、盐、酒、烟几个东西,然后收重税之后财政收入是蹭蹭的往上涨。西南五省这几样东西的产量很多,收入也非常高。
也让张学文明白,为什么自古以来这几个东西都是国家严控的。
因为利润实在是太丰厚。
未来自己入主中央之后,一定要更加严控这几个东西。现在外国人从中国买走茶,都是相当低廉的价格。张学文未来控制茶叶,一定会提高一倍的价格卖给外国人。
“巡阅使,我今天来是有件事情想和你谈。”
“说。”
廖仲恺一个广东省财政厅长,千里迢迢来到武昌,怎么可能没有事情。而且廖仲恺是从广东直接进入湖南,来到长沙的。在这里听到张学文在武昌,又从长沙来到了武昌。
“宋教仁被暗杀,现在有证据表明是赵秉钧和洪述祖。巡阅使,你们人民党是什么意思?”
张学文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现在最大的事情就是宋教仁被暗杀的事情。廖仲恺是孙中山的嫡系人马,来到这里找张学文除了这件事情还能有什么事情。
“仲恺兄,我们人民党开会讨论过。我们认为现在既然是共和,首先要尽可能的在‘临时约法’的框架之内解决问题。要让赵秉钧和洪述祖接受法庭的审判,如果袁世凯真的牵涉在内,我们就在国会弹劾袁世凯。然后审判袁世凯的罪。”
听到张学文一本正经的话,廖仲恺是目瞪口呆。
对于张学文他不熟悉。
因为两个人以前没有什么来往。但是对于张学文,廖仲恺是不会小看的。张学文本来是同盟会的小辈,但是蛰伏湖南六年时间,辛亥年一飞冲天,成为西南王。
这样一个心思缜密,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绝对是精明过人的人。
可是这句话说的太幼稚。
廖仲恺一个书生都看的很明白。“临时约法”是个什么东西,能约束得住袁世凯这样手握十几万大军的人。也只有那些幼稚的人相信,廖仲恺都不相信。
张学文能相信?
“巡阅使,总理希望武力讨袁。希望人民党和我们一起,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统治。我们国民党愿意推举巡阅使为大总统。”
张学文摇摇头,道:“仲恺兄,我们最起码应该先要努力一下,在‘临时约法’范围内解决问题。如果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到时候我们再去考虑付诸武力。”
“巡阅使怎么还对袁世凯抱有期望。总理一直认为袁世凯是‘军政’、‘训政’的最佳领袖,可是他公然暗杀宋教仁,公然践踏‘临时约法’,让总理是失望透顶。我们怎么还能相信他。”
廖仲恺急切的道。
不过廖仲恺这句话,突然让张学文明白了一些东西。
一些张学文之前无法理解的问题。
甚至张学文突然有些开始理解孙中山前后态度的变化。对于孙中山的主张,张学文是了解很多。孙中山在1906年制定了同盟会的《革命方略》,里面详细介绍了中国革命未来政治演进的模式。
分为“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这三个模式后来孙中山总结为“军政”、“训政”、“宪政”。
因为孙中山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帝制,带来的是“暴政”和“愚民”两队双胞胎。两者的相互配合,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维系了几千年时间。暴政之下,只有愚民才能是“顺民”,否则便是“刁民”。所以最后活着的都是“顺民”,也就是“愚民”。真正敢于质疑的暴政的,基本上都已经被杀光。
所以对于他们不能立即实行民主,因为他们是不可能理解民主。
正因为中国存在如此的问题,所以孙中山才弄出了“军政”、“训政”、“宪政”的共和三个阶段。在孙中山眼中,“军政”、“训政”时期需要的是开明专制。听起来有些别扭,但意思很简单。
那就是赞成强人政治,希望一个开明的强人带领中国走过“军政”和“训政”阶段,让中国可以顺利的过渡到“宪政”。因为孙中山认为刚刚革命之后,全国动荡,为了稳定全国政局,是需要强人政治。
一个能够稳定中国局面的强人。
而且希望这个强人是一个开明的人,稳定中国局势的同时,还能够教育人们。让他们从“顺民”,变得明白什么是共和、民主。之后带领大家走入“宪政”阶段。到了这个时候,中国就可以结束强人政治。
当然孙中山提出这些《革命方略》的时候,是希望同盟会来完成这个任务。也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强人政治人物。所以才会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候,极力赞成总统制。
后来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同意责任内阁制。
但从孙中山后来的表现来看,依旧是赞成强人政治。孙中山北上和袁世凯几次交谈之后,认为袁世凯真的很有能力。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孙中山非常推崇袁世凯,认为袁世凯可以成为孙中山心目中的那个强人。
因此他到处都说袁世凯的好话。
反过来安抚那些同盟会激进派,希望他们放下成见,支持袁世凯。
当然孙中山虽然推崇袁世凯,但认为袁世凯只能担任“军政”、“训政”时期的领导,等到“宪政”就需要一个更加开明的领导。不需要袁世凯这样的强人政治。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自己这样拥有现代政治意识领导人。
这么一想张学文有些豁然开朗。
其实孙中山的想法从来都没有变,他一直认同的都是强人政治,认同的是一个开明专制。就算是后来孙中山在广东成立广东革命政府,也是赞成这个想法。
这就能够说明孙中山在前后对于袁世凯态度的变化。
同样宋教仁也是如此。
他也是始终如一。
从开始他就赞成责任内阁制,只不过同盟会反对太多,没能够通过。他积极促成南北和谈,并不是真的害怕北洋军,也不是陈其美、马君武批评的那样出卖革命党利益。
而是他认为责任内阁制才是中国走向文明政治的第一步。
他在南北和谈的时候,他积极努力促成和谈,和袁世凯友善。但国会选举之后,他的态度越来越硬朗。其实很多人看起来宋教仁前后态度大变。
之前害怕袁世凯,害怕北洋军。选举胜利之后得意忘形,狂妄无边。
被很多人批评。
但仔细想来,宋教仁不管是什么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一直没有变化,那就是责任内阁制。所谓的对待袁世凯有变化,也只是在这个主张的基础上。
看来自己当初看事情很多也是只看到表面。
不管是孙中山、宋教仁他们的行为多么幼稚,但他们其实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主张行事。他们都是一个有自己政治主张的政治家。
自己以前真的小看他们了。
一瞬间张学文想的很多。
“巡阅使,巡阅使。”
“哦。”
张学文反应过来。
然后看着廖仲恺有一些惭愧。不管是孙中山,还是宋教仁,相比起他们自己想的太多、考虑自己利益太多。孙中山、宋教仁不敢说他们都是心底无私的革命家,但比张学文纯粹很多。
不过张学文很快让自己忘记这些。
有自己的革命主张是一回事情,能不能实现又是另一回事情。
宋教仁已经为自己的责任内阁制付出了性命。虽然后世对于他的死有很多争论,但他一定是死于政治暗杀,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孙中山的强人政治,甚至他的“军政”、“训政”、“宪政”的说法,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只不过孙中山想的很美好,但真正付诸行动却差强人意。
他希望自己是那个政治强人,让中国慢慢的成为真正的共和国家。
可惜他能力不够,无法成为那个政治强人。
因此张学文道:“仲恺兄,如果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我们人民党绝对不会置之不理。但是现阶段我认为还应该是在‘临时约法’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如今贸贸然起兵反袁,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最终廖仲恺是失望当中离开了武昌。
如果张学文愿意起兵,那么国民党加上人民党的力量,还是很有可能击败袁世凯的。可是看到张学文的态度,廖仲恺是非常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