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英雄 第91章 文化运动
“炳生,这一次你可不能掉链子。”
学生是糊弄走了。
其实刘道一说得对。一群学生,说难搞定,挺难搞定。但说好搞定,其实也没有什么。张学文出来只是和这些北大学生说了两句,他们就已经是陆陆续续的离开。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才是张学文最重视的。
张学文很穷,国家很穷,政府没有多少资金海量的投入到教育当中。更没有那么多资金给那些文史类的专家研究这个研究那个。
这不是张学文鄙视文史类专家。
一个国家要发展,的确是不能缺少这方面的专家。张学文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废掉文科。因为文理科的存在,是有他的道理。
文理科也需要共同发展,文理并重,这是应该的。
但现在不行。
因为张学文没有资本去实行所谓的文理并重。
现在的张学文只有一个想法。
短时间之内进行简单的工业化,就算无法在赶上欧美这样的工业大国。但最起码不能输给人家日本。相比起日本来说,中国其实有很多优势。
日本是一个岛国,基本上没什么资源。
相比起来,中国是一个大国。资源还算是非常丰富,在开采资源方面中国的发展是一日千里。这些对于中国来说都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藏。
这几年中国各种矿产的产量几倍几倍的增长,很多已经是远远超过日本。甚至中国的钢产量也已经是达到了日本的百分之六十。
这不是中国的工业有多厉害。
而是中国的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二战之前,如果日本人没有东北的资源,他们的发展也不会那么快。可以说东北让日本的实力,直接上升一倍。
也是因为中国有很多的资源,张学文才有那么多的外汇。可以不动用贵金属的情况之下,还能够从国外引进各种设备。如果没有这些资源,张学文哪里有外汇,引进目前各种工厂所需要的机器。
而且日本人口五千万,而中国目前的人口是四个多亿。有些专家认为,现在中国的人口应该快要达到五亿,反正中国人口是日本人口的近十倍。
这些都是有利因素。
中国只要开始工业化,那么在很多方面的指标,会在十几年之内就能够赶上日本,超过日本。当然说的是总量,而不是人均。而现在这个世界,打架靠的就是总量。
张学文最起码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想过和欧美打仗。张学文的目标只有一个,把日本人打下去。
而想要如此,张学文真的是需要很多很多的理工人才。张学文希望未来十年之内,中国可以初步在很多方面自给自足。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为了这个,张学文在未来三四十年之内,只能是对不起这些文史类的专家。张学文要把所有的资源都倾斜给理工科。
张学文才不管后世会怎么骂自己。
因为对于张学文来说,所谓文化,都是依附在国家实力之上的。你有足够的实力,你的文化自然而然的会受到别人的重视。
但你没有实力,那么你再怎么拥有灿烂的文化,也只是一个聊以自慰的东西而已。
软实力只能是靠着硬实力发展。
就如中国几千年文化,自从鸦片战争之后就没看谁怎么重视过。但是等到二十一世纪,中国慢慢的崛起,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之后,中国的各种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好莱坞为了讨好中国市场,电影里面的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多。
这就是硬实力带来的软实力。
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个国家积贫积弱,能够靠着文化活着的。
因此张学文很重视这一次的辩论。
“你放心。”
刘道一微微一笑。然后道:“蔡元培,此人是国学大家,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可惜他只是一个学者,他的想法完全是按照自己学者的思维。他无法领导一个革命党,无法领导一个组织,因为他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同样,他现在说的非常好听,但都是口号。你知道口号在什么时候最管用,什么时候破绽最多。”
“炳生,你就别卖关子。”
“口号,打笔仗,动员大家士气的时候最好用。因为他不需要什么严密的逻辑,也不需要太多实质性内容,只要能够调动大家的士气就可以。正是因为如此,对于蔡元培这样的文学大家来说,每每都能够写出激动人心的文章,写出可以鼓动大家士气的文章。他随便做一次演讲,都不需要什么准备,就能够口若悬河,就能够调动大家的士气。”
刘道一脸上露出一些怀念。
因为刘道一想起当年在日本的事情。当时的同盟会跟保皇党天天打笔仗,当时保皇党也有一位重量级人物,那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在中国文化史上绝对是必须要提的人物。
不管对他的评价如何,此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而且此人打笔仗绝对是一把好手。当年革命党可是被梁启超的文章打的狼狈不堪。一直到同盟会成立,革命党才算是慢慢的战胜了梁启超。
当时刘道一也是和梁启超在报纸上打笔仗的主力干将之一。
也就是十年前的事情。
但在刘道一看来,这几乎是上辈子的事情。就像是时间过了很久一样,让刘道一怀念。
“但正是为了宣传,为了打笔仗,他们说的就会夸张一点。只要是任何的夸张宣传,都会有巨大的漏洞破绽。打笔仗的时候,大家都是为了吸引人气,不会关注这些。但是当面对面辩论的时候,这样虚夸的宣传,就会被人随时随刻的抓住,往死里的猛攻。”
“蔡元培一介书生,他知道政府目前的情况吗?他知道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吗?他懂得怎么治理国家吗?他的一切一切都只是文人思维。他的文学功底很深,如果我们和他在这方面交手,我们必死无疑。因此我们就不能和他玩这个。”
张学文点点头,有些明白刘道一的意思。
蔡元培名气大、文章写的也很好。但是在辩论当中,对于具体的问题肯定是不懂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钢产量不行,让蔡元培给一个意见,他怎么可能知道。
这是蔡元培的短板。
他只是一个书生而已。
刘道一到时候只要猛攻这一点,蔡元培肯定是毫无招架之力。其实不仅仅是蔡元培,没有在政府高层工作过的,就算是懂这方面技术的人,对于这些问题也是一脸茫然,更何况是蔡元培这样的书生。
“炳生,这一次的事情让我明白了一点。我们需要一次彻底的教育普及运动,不是扫除文盲的运动,而是新思想的普及运动。让科学技术的概念普及,让大家接受科学技术的地位。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学习,还是跟以前差不太多。读书,读书,都是带着学而优则仕的想法。因此文史类的专业依旧非常受欢迎,而理工类依旧被很多读书人鄙视。不管我们政府做多少次行政命令,都不如让那些读书人自觉的接受这一点。”
“是。”
刘道一笑着道:“其实每一次出现大变革的时候,都会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文化革命。中国历史无一不是如此。现在又是到了一次变革的时候。让我们中国读书人改变几千年的想法,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种事情我们政府最多只能是做一个引导,还是需要学界的人带头。”
“说的是。”
科学技术。
这个东西虽然从洋务运动开始就进入中国,但并没有被读书人完全接受。想要让他们完全接受,张学文知道必须要有一次文化运动。
而政府不好随意的出头。
读书人就是如此。你政府越是压着他们,他们就越要反抗,越不听你的话。这种事情只能是文学界自己掀起一番运动,来让科学技术的概念普及到读书人那里。
“看起来我要和马君武谈谈。”
“他是比较合适。”
马君武。
张学文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马君武。
此人天不怕地不怕。
在革命党的资历很深,同盟会成立的时候地位跟汪精卫他们一样高。而且此人国学功底很足,还是学习化学出身。此人非常推崇科学技术。
同样他是一个敢干敢说,不惧怕任何压力的人。
以他的名望、以他的能力,如果掀起一番文化运动,应该是没有任何的问题。如果再配上一些其他的新派读书人,说不定还真能够成功。
而且这是必须的事情。
只有让那些读书人自觉的承认和接受科学技术的地位,才能够算是真正的成功。政府的行政命令只能是解决一时的问题,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行,炳生。这件事情我就相信你了。到时候什么都不用管,只要能够胜利就可以。”
“你放心。我已经做了很多的准备。”
“踏踏踏——”
仇亮急冲冲的来到了张学文这里,看到张学文和刘道一之后,道:“子清,炳生,蔡松坡病重。”
学生是糊弄走了。
其实刘道一说得对。一群学生,说难搞定,挺难搞定。但说好搞定,其实也没有什么。张学文出来只是和这些北大学生说了两句,他们就已经是陆陆续续的离开。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才是张学文最重视的。
张学文很穷,国家很穷,政府没有多少资金海量的投入到教育当中。更没有那么多资金给那些文史类的专家研究这个研究那个。
这不是张学文鄙视文史类专家。
一个国家要发展,的确是不能缺少这方面的专家。张学文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废掉文科。因为文理科的存在,是有他的道理。
文理科也需要共同发展,文理并重,这是应该的。
但现在不行。
因为张学文没有资本去实行所谓的文理并重。
现在的张学文只有一个想法。
短时间之内进行简单的工业化,就算无法在赶上欧美这样的工业大国。但最起码不能输给人家日本。相比起日本来说,中国其实有很多优势。
日本是一个岛国,基本上没什么资源。
相比起来,中国是一个大国。资源还算是非常丰富,在开采资源方面中国的发展是一日千里。这些对于中国来说都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藏。
这几年中国各种矿产的产量几倍几倍的增长,很多已经是远远超过日本。甚至中国的钢产量也已经是达到了日本的百分之六十。
这不是中国的工业有多厉害。
而是中国的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二战之前,如果日本人没有东北的资源,他们的发展也不会那么快。可以说东北让日本的实力,直接上升一倍。
也是因为中国有很多的资源,张学文才有那么多的外汇。可以不动用贵金属的情况之下,还能够从国外引进各种设备。如果没有这些资源,张学文哪里有外汇,引进目前各种工厂所需要的机器。
而且日本人口五千万,而中国目前的人口是四个多亿。有些专家认为,现在中国的人口应该快要达到五亿,反正中国人口是日本人口的近十倍。
这些都是有利因素。
中国只要开始工业化,那么在很多方面的指标,会在十几年之内就能够赶上日本,超过日本。当然说的是总量,而不是人均。而现在这个世界,打架靠的就是总量。
张学文最起码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想过和欧美打仗。张学文的目标只有一个,把日本人打下去。
而想要如此,张学文真的是需要很多很多的理工人才。张学文希望未来十年之内,中国可以初步在很多方面自给自足。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为了这个,张学文在未来三四十年之内,只能是对不起这些文史类的专家。张学文要把所有的资源都倾斜给理工科。
张学文才不管后世会怎么骂自己。
因为对于张学文来说,所谓文化,都是依附在国家实力之上的。你有足够的实力,你的文化自然而然的会受到别人的重视。
但你没有实力,那么你再怎么拥有灿烂的文化,也只是一个聊以自慰的东西而已。
软实力只能是靠着硬实力发展。
就如中国几千年文化,自从鸦片战争之后就没看谁怎么重视过。但是等到二十一世纪,中国慢慢的崛起,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之后,中国的各种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好莱坞为了讨好中国市场,电影里面的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多。
这就是硬实力带来的软实力。
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个国家积贫积弱,能够靠着文化活着的。
因此张学文很重视这一次的辩论。
“你放心。”
刘道一微微一笑。然后道:“蔡元培,此人是国学大家,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可惜他只是一个学者,他的想法完全是按照自己学者的思维。他无法领导一个革命党,无法领导一个组织,因为他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同样,他现在说的非常好听,但都是口号。你知道口号在什么时候最管用,什么时候破绽最多。”
“炳生,你就别卖关子。”
“口号,打笔仗,动员大家士气的时候最好用。因为他不需要什么严密的逻辑,也不需要太多实质性内容,只要能够调动大家的士气就可以。正是因为如此,对于蔡元培这样的文学大家来说,每每都能够写出激动人心的文章,写出可以鼓动大家士气的文章。他随便做一次演讲,都不需要什么准备,就能够口若悬河,就能够调动大家的士气。”
刘道一脸上露出一些怀念。
因为刘道一想起当年在日本的事情。当时的同盟会跟保皇党天天打笔仗,当时保皇党也有一位重量级人物,那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在中国文化史上绝对是必须要提的人物。
不管对他的评价如何,此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而且此人打笔仗绝对是一把好手。当年革命党可是被梁启超的文章打的狼狈不堪。一直到同盟会成立,革命党才算是慢慢的战胜了梁启超。
当时刘道一也是和梁启超在报纸上打笔仗的主力干将之一。
也就是十年前的事情。
但在刘道一看来,这几乎是上辈子的事情。就像是时间过了很久一样,让刘道一怀念。
“但正是为了宣传,为了打笔仗,他们说的就会夸张一点。只要是任何的夸张宣传,都会有巨大的漏洞破绽。打笔仗的时候,大家都是为了吸引人气,不会关注这些。但是当面对面辩论的时候,这样虚夸的宣传,就会被人随时随刻的抓住,往死里的猛攻。”
“蔡元培一介书生,他知道政府目前的情况吗?他知道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吗?他懂得怎么治理国家吗?他的一切一切都只是文人思维。他的文学功底很深,如果我们和他在这方面交手,我们必死无疑。因此我们就不能和他玩这个。”
张学文点点头,有些明白刘道一的意思。
蔡元培名气大、文章写的也很好。但是在辩论当中,对于具体的问题肯定是不懂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钢产量不行,让蔡元培给一个意见,他怎么可能知道。
这是蔡元培的短板。
他只是一个书生而已。
刘道一到时候只要猛攻这一点,蔡元培肯定是毫无招架之力。其实不仅仅是蔡元培,没有在政府高层工作过的,就算是懂这方面技术的人,对于这些问题也是一脸茫然,更何况是蔡元培这样的书生。
“炳生,这一次的事情让我明白了一点。我们需要一次彻底的教育普及运动,不是扫除文盲的运动,而是新思想的普及运动。让科学技术的概念普及,让大家接受科学技术的地位。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学习,还是跟以前差不太多。读书,读书,都是带着学而优则仕的想法。因此文史类的专业依旧非常受欢迎,而理工类依旧被很多读书人鄙视。不管我们政府做多少次行政命令,都不如让那些读书人自觉的接受这一点。”
“是。”
刘道一笑着道:“其实每一次出现大变革的时候,都会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文化革命。中国历史无一不是如此。现在又是到了一次变革的时候。让我们中国读书人改变几千年的想法,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种事情我们政府最多只能是做一个引导,还是需要学界的人带头。”
“说的是。”
科学技术。
这个东西虽然从洋务运动开始就进入中国,但并没有被读书人完全接受。想要让他们完全接受,张学文知道必须要有一次文化运动。
而政府不好随意的出头。
读书人就是如此。你政府越是压着他们,他们就越要反抗,越不听你的话。这种事情只能是文学界自己掀起一番运动,来让科学技术的概念普及到读书人那里。
“看起来我要和马君武谈谈。”
“他是比较合适。”
马君武。
张学文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马君武。
此人天不怕地不怕。
在革命党的资历很深,同盟会成立的时候地位跟汪精卫他们一样高。而且此人国学功底很足,还是学习化学出身。此人非常推崇科学技术。
同样他是一个敢干敢说,不惧怕任何压力的人。
以他的名望、以他的能力,如果掀起一番文化运动,应该是没有任何的问题。如果再配上一些其他的新派读书人,说不定还真能够成功。
而且这是必须的事情。
只有让那些读书人自觉的承认和接受科学技术的地位,才能够算是真正的成功。政府的行政命令只能是解决一时的问题,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行,炳生。这件事情我就相信你了。到时候什么都不用管,只要能够胜利就可以。”
“你放心。我已经做了很多的准备。”
“踏踏踏——”
仇亮急冲冲的来到了张学文这里,看到张学文和刘道一之后,道:“子清,炳生,蔡松坡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