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鼎定河山 > 第五十八章 南有嘉鱼

鼎定河山 第五十八章 南有嘉鱼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冯过“普及”了一番元宵节灯会的传说,让冯迅听的津津有味。

    事实上,中华所有节日都有着相关的神话传说,这种口口相传的故事在民间有音异常强大的生命力。不过,在那个时空,当网络主宰一切,娱乐至死,饱含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的神话故事便渐渐被人遗忘。这,实在是华夏精神传承的大遗憾。

    街道上游人如织,摩肩擦踵着,好在府衙、县衙的衙役兵丁悉数出动,不敢有丝毫懈怠,方勉强维持住了秩序。

    前方锣鼓喧天,人潮向两侧散开,便见“迎灯神”的队伍迤逦而来。

    领头的是写有“太平花灯“的大灯和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的各形彩灯领队,随后依次是过山号和文武乐队、狮灯龙灯队、武术杂耍队、高跷、旱船、跑驴、秧歌、秧老鼓、霸王鞭及彩装的剧中人物或“鹬蚌相争“、“大头宝宝戏柳翠“(或为:大头和尚戏柳翠)等故事人物,沿途尽情表演,向接了灯帖的人家祝贺。

    此种“贺灯“边走边演,称之为“过街灯“。灯会管事会事先向各处投送灯帖,接帖的人家(商户)燃放烟花爆竹,摆上茶水糕点,还会封上红包讨个吉祥。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欢喜。

    农村乡镇也有,大多是几个小小少年扎了“稻香灯”或“簸箕灯“,走街(家)串巷(户),说上几句吉祥话,主人家或多或少赏几个钱,图的就是个热闹。

    最受欢迎的是“狮龙灯”及“板桥灯”。

    “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正在表演的叫“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幕下舞动起来十分壮观。

    舞者身手敏捷,配合默契。但见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蛇蜕皮。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观者目不转睛,连连喝彩叫好。

    至于舞狮,也是历史悠久。这一习俗是起源于三国时期,在南北朝时开始流行。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

    大昌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白乐天的《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演变至今,狮舞有南北之分。信州自属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

    但见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前头的“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更有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各种神态,舞动起来,就变成一头活生生的狮子。

    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辗转腾挪,热闹非凡,自然搏得掌声雷动。

    一路赏玩过去,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忽听前方传来震天价的吆喝声,众人循着声音快步走去。

    却是到了贡院前的广场,但见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想挤进去委实不易。

    也算是“故地重游”,冯过几个却没心思去“忆苦思甜”,看圈子里的表演才是当务之急。

    正自焦急进去不得,便听有人大声呼唤:“改之,仁伯,快快上楼来。”

    冯过回头望去,院试揭榜那日光临喝过茶的“一品居”二楼有人正向这边拼命挥着手,招呼他们几个上楼。

    “是他,资云。”

    冯过笑道:“还真是巧了,咱们上楼去。”

    几人依次拾阶而上,先前打招呼那青年在雅室门口迎接,一一见过。

    这位俊朗英挺的青年是老熟人了,正是资哲的长子,叫资云,字承宇,年十九,有秀才功名在身,三年前乡试落榜,今年势在必得。

    雅室里还有一人,是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女,娇靥精巧,肤色白皙,见冯过几人进屋,赶紧屈膝一福,双颊微红。

    “南嘉姐姐,好久不见啦。”冯迅认得那少女,见过几回,很是喜欢这位小姐姐,欣喜着跑了过去。

    少女微笑着抱抱冯迅:“是啊,一段日子没见,迅哥儿又长高了呢。”

    徐元杰几个去拜访过资哲,认得这少女,冯过更不用说,老相……呃,比较熟的。资南嘉师妹嘛,资哲的掌上明珠。

    嗯,名字显然出自《诗经·小雅》,“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在资府时,听资云唤她“小鱼儿”,冯过一声“花无缺”险些脱口而出,好在及时反醒,方没有出洋相。

    读书人取名皆有出处,如“资云”便是出自《九章·涉江》中的“云霏霏而承宇”,是故取了“承宇”的表字。

    冯过很是敬重先生,资哲也对冯过青睐有加,冯资两家又多有往来。资云前年订亲,未婚妻便是冯家上二房的三姐,其父兄皆是秀才出身。照说冯家的地位是比不得资家的,但斯时资哲退隐,无心出山入仕,不愿与官宦家族联姻,再者娶妻娶贤……倒是让冯家这边高攀了。

    不过,资南嘉过了年十四岁,也算是及笄之年,可以谈婚论嫁了……冯过很是敏锐的感觉师娘对自己的看重。嗯,不仅仅是因为师生情,像是“丈母娘看女婿”那种。

    呃,“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冯过脑子里飘过这么一行字。搞乜野,正是中二年龄,就不能好好的呆在家中做父母的掌上宝?真是万恶的封建社会……

    真不是矫情的冯小七端正思想,目不斜视,生怕引起什么误会。嗯,这等态度在丈母娘……咳,在资哲夫妇看来是谦恭守礼不逾矩,可为佳徒良婿也。

    冯过没有多想,这年头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他有了大出息,即便父母再开明,怕也没太多的话语权。

    收起这些有的没的,一并挨着窗向广场望去,但见一条长长的火龙正上下翻腾飞舞。

    哦,是桥灯。

    桥灯也属龙灯,又名“板桥灯”。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体形高大、威武雄壮,由竹篾扎成,外饰彩纸,高约一丈,长约一丈五,可同时点24支蜡烛,象征一年24个节气。嘴含龙珠,龙珠制作精巧,由36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竹篾环叠成正好100个角的球,俗称“百角球”。龙身俗称“子灯”,由灯板连接而成,每块灯板长约2m,宽约0.2m ,在距板端约30厘米处托着两个可点蜡烛的花灯,每块灯板由一人扛抬,整个桥灯可分可合。桥灯连接起来,象征龙的传人薪火相传,子孙满堂。龙尾形似横卧的S,饰有鳞片、龙爪、尾翼略翘。龙头龙尾都饰有彩旗,上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词。

    灯板多由家家户户都有的板凳代替,板凳两端凿有榫眼,前后朴榫嵌。是以又名“板凳灯”,一凳为一桥,龙灯队的人丁越多桥灯越长,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桥灯玩耍花样独特,有“火绳索”、“风车纽”、“包龙头”、“包龙尾”、“小团圆”、“大团圆”、“太极八卦”等。

    此时正在车灯——

    数百板连接在一起的桥灯在场地上形成大小十几个包围圈,时而龙头在里龙尾在外,时而龙尾在里龙头在外,循环往复,激烈旋转。包龙头时,只要龙头在中间转个身,外圈就得绕场一周,一层比一层激烈。只见场地上,彩灯飘忽旋转,烛光时暗时明,使人眼花缭乱,分不出南北西东。

    一时间群情激奋,忘情的灯迷们喊哑了嗓门,拍红了巴掌的,跳痛了双脚,状若疯癫。

    “一品居”二楼的冯过一众也跟着喊叫鼓掌,资南嘉刚刚大声的喊了声,又急急地掩口噤声,悄悄的望冯过一眼。

    少女情怀总是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