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七十三章 北海朝阳

鼎定河山 第一百七十三章 北海朝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安石晚年当离开了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之后,他又把金陵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金陵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的足迹,金陵的历史风云牵动起他的情思,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寄托兴亡之感的作品,这首《南乡子》就是其中着名的一首。

    与长安、洛阳相较,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又因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以南京为都,故有“六朝古都”之称。

    南京是本朝定鼎之地,太祖常威坐镇南京四十年,南京对他意义重大,但是南京并非最佳的定都之地。迁都汴梁后,号东京,仍以金陵为南京。

    尽管降为留都,南京的地位仍然很高。以往还有陪都一说,留都的级别要比陪都高,原都城南京的所有机构原封不动的保留,六部衙门一个不少,从这点儿就能看出和陪都的区别。南京金陵府的地位和东京开封府是平级的,合称“二京府”。

    南京作为留都及祖宗灵寝所在,依然是江南的中心,而且南京的经济发达,钱粮充足,东京所需的钱粮器物也要靠江南供应,而江南的钱粮正是通过南京来控制的。

    南京地理条件优越,北倚长江,水源充沛,运输便利,南有秦淮河绕城而过,是水运集散地。这里自古就有“龙蟠虎踞“的美誉,钟山龙蟠于东,石城虎踞于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城区位于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城市对外交通的要冲地带,居民密集,商业繁荣,为朝廷服务的大批手工业作坊也设置在这里。

    金陵城从内到外也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巍峨壮丽,繁华于世。

    皇城区设在老城东侧,北枕钟山支脉富贵山,南临秦淮河。既有水运方便,又和旧城紧密相联,各方面都很理想,也合乎风水术所追求的阳宅“背山、面水、向阳“的模式。

    当年太祖下令开始兴建皇城和扩建应天府城。刘伯温等所勘定的宫城位置,虽然位于钟山的“龙头“之前,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但是,由于这一带是前湖的湖身所在,地势十分低洼,常威只好调集几十万民工来填平此湖。由于填湖需要大量的土石,故南京民间有“迁三山填燕雀“的传说。还盛传在填湖过程中,常威曾把住在湖畔的一个名叫田德满的老汉,活生生地投入湖中垫底,作为“填得满“的“吉兆“,后来又封他为“神“。

    “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以此地有“王气”,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带,凿晰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之,到大昌,根据这一传说,改称秦淮。

    流入城里的内秦淮河东西水关之间的河段,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两岸全部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飞檐漏窗,雕梁画栋,画舫凌波,桨声灯影,加之人文荟萃、市井繁华,构成了集中体现金陵城风貌的游览胜地——秦淮风光带。

    秦淮河是南京文化发源地,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自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这里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逐步成为了江南文化的中心;尤其到了此时,更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鳞次栉比的金粉楼台,画舫、灯影、桨声构成一幅如梦似幻的都市景观。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乃冯过游乌衣巷有感所“作”,无他,不欲名篇蒙尘矣。

    东晋建武元年,皇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被推戴为皇帝,定都建康。大臣王导住在这里,后来便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司马睿之所以能立足于建业,顺立重组政权,使晋王朝得以再延,系得力于王导的谋划和周旋,以王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和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庭都居住在孙吴乌衣营旧址,此时的乌衣营已改称为“乌衣巷”。

    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而更令人惊奇的是,王、谢家族人才辈出。王羲之与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献之、王洵,书法成就登峰造极,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与谢氏后裔的大诗人谢惠连、谢朓,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朱雀桥横跨秦淮河,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大昌时期,乌衣巷沦为废墟。

    秦楚时,江宁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繁盛,民殷物阜。人们又在倾圮的王、谢故居上重建“来燕堂”。其址在乌衣巷东,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士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胜地。

    从繁华热闹的夫子庙出发,步过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撇下风韵诱人的媚香楼往西南行数十米,便可以看到乌衣巷的题字和树立的诗碑了。巷子是窄窄的,用青砖铺的路面,两边则是矮矮的仿古建筑风格的民房。一切似乎都很普通,普通得令许多不知情者都以为它只不过是一条典型的江南小巷而已。一条静静的,有点怀旧情绪的巷子。

    然而它并不普通,因为它不是别的小巷,它是乌衣巷。

    走在乌衣巷内,两旁的建筑一律漆成白色的墙壁。配以古色古香的黛瓦屋顶,门窗檐楣,颇有古韵。进了巷口一转弯,就可以看见“王谢古居”四个金色大字在雪白的墙上很是显目,随之的一所朱门大府,又高挂“王谢古居”大匾的,则是那传说中的王谢堂府了。

    无疑,乌衣巷的一砖一石,都是同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历史紧紧相连的。而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历史,又无疑是同整个东晋王朝的历史,乃至中国的整个文化史紧紧相连的。

    既到金陵,乌衣巷、夫子庙是必去的,恰恰这二地与贡院一般,都在秦淮河畔。

    江南贡院是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是天下最大的科举考场。因贡院四周建有两重围墙,上面布满荆棘,以防夹带作弊,故世人又称其为“棘围”。

    太祖当年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皇帝便没收臣犯臣府邸,下令改建“江南贡院”。

    百多年来人,江南贡院不断扩建,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冯过等人到得金陵城,离进场考试还有数日时间,自想到贡院附近“踩点”。当然,平日开放的贡院此时是进不得的,只可远观也。

    此盖因“锁院”也。

    锁院制度下,考官被任命后,立即被送入贡院封闭起来,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完成命题、考试、阅卷、确定等次等各环节工作,一直到放榜之后,尘埃落定,才能解禁出院。

    锁院制度执行十分严格,相关人员锁院期间,不准与外人接触,更不准回家,饮食等都由专人送入,睡觉、更衣都在贡院进行,生病则有医官诊治,就连很多细节都被考虑在内,比如考官被下诏任命后,立即被送入贡院锁院,不得以任何借口滞留,更不允许与任何人员接触交流。如有违反,将接受重罚,这样的人规定即便放在如今,也是十分严格的。

    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翰林学士王曾、知制诰钱惟演被任命为知贡举,在等待前往锁院的空隙,王曾与同僚李维说了几句话,一旁的工作人员立刻将王曾、钱惟演、李维三人分开单独问话,三人陈述一致,查明王曾是向李维叮嘱家事,这才作罢。

    虽然只是个例,几天后,朝廷还是颁布一道诏书规定:

    “今后所差考试、发解并知举官等,宜令阁门候敕出,召到画时令阁门只候引伴指定去处锁宿,更不得与臣僚相见言语。如违,仰引伴使或阁门弹奏,并当重行朝典。”

    锁院的时间范围从受诏之日开始,到放榜之日结束,短则十几天,长近两个月,通常在一个多月。

    锁院的人员范围,逐渐从考官扩大到监考、主文、考校等相关人员。

    至于锁院的实施范围,则止于乡试与会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