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九十八章 开印大吉

鼎定河山 第二百九十八章 开印大吉

    所谓“封印”,可不是传说中的神秘封印,而是官员在春节前举行的一项暂停办公的仪式,非常隆重,便是将官印封起来。

    是日,各部署衙门从上级到下级,一级一级逐级封印,至最下一级时天色已晚。

    封印大堂,灯笼、火把、香烛点燃,印章置于案上,跪拜,封印毕,放爆竹,鸣礼炮。

    考虑到封印期间可能会发生紧急事宜需要应急处突,封印之前,需要准备几张空白的纸盖好印签备用。这些盖好印章的白纸,只能在封印的一个月里,在发生紧急情况下才可以使用,比如临时需要发布公告或者签发许可等。而且,这些白纸上还要有四个朱笔大字,以表明这是在封印之前盖的章。如果在封印期间发出的文书上没有朱笔大字,掌印的官员会受到处罚。

    官员杂役们勤勉操劳十一个月,可以放假公休一个月,大小文武官员尽情享乐,互相宴请,邀请戏班搭台唱戏,或携家眷游山玩水,或好友乡贤雅集阔论。

    是日,所有衙门的人全部去京中各酒店聚会畅饮。万骑齐发,前门一带,拥挤非常,园馆居楼,均无隙地矣。

    官府封印这么一搞,最开心的其实还不是餐馆酒店的老板们,而是满街溜达的乞丐、无赖们。

    因为官方封印,标志着年前官府基本上不办事了,除了大案、要案,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是以,印封之后,乞丐无赖攫货于市肆之间,毫无顾忌,盖谓官不办事也。亦恶俗也。

    正月二十,是各级衙门“开印”复工的大日子。仪式同样隆重热烈,只不过是从下级往上级逐级开印,最底层的一般凌晨三四点就要开始。

    长吏撕掉印匣封条,将大印恭敬请出置于案上,主印官三跪九叩,然后在一张印着“开印大吉”的红纸上盖上四个印,贴到府衙大堂门上,炮声齐鸣。

    夜间还要演戏庆贺,不啻于盛大节日,其实也确为公职人员的一个盛大节日。

    节日氛围尚未散尽,京中各级衙门的大官小吏又得开始上班办公喽。朝九晚五?想多了,是朝五晚七。朝廷给尔等如此高的福利待遇,还不得……“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

    好在,冯过并非朝官,不用上朝。

    本朝因太祖比较勤政,下令只要是京官,都可以参加朝会,这样,上朝人数一下子增多。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

    参加上朝的官员,官职有大有小。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是一品和二品,六部侍郎是三品,这些官阶都比较高。一些官阶低的小官,也可以上朝,像六部给事中是七品,都察院御史也只是六七品而已。而地方官,只有四品以上才有资格上朝。

    官员上朝,需要佩带出入宫廷的牙牌。参加早朝的大臣,必须起的很早。大约凌晨三点,就要到达皇城东门外等候。

    起初上朝时,群臣争先恐后,拥挤不堪。后来便制定了入朝顺序:“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

    东门上设立有钟鼓,由钟鼓司宦官掌管。第三通鼓响过后,也就是卯时,百官则按照次序排队,等到鸣钟之后,再由掖门依次入内。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由右掖门进入。

    皇帝坐上宝座之后,鸿胪寺官员“唱”入班,文武大臣则分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行一拜三叩之礼,礼毕,才昭示着早朝的开始。

    首先,鸿胪寺官员先出列,上报入京谢恩、离京辞官的人数。这些官员,都需要提前报备给鸿胪寺。如果这些大臣有位高权重或者有功劳者,皇帝如果召见,那么他们便会入殿觐见。否则,则只能在外面行五拜三叩之礼。

    如果当时边关有军事活动,接着便是上奏边关战报。

    接下来,便进入主题,上奏政事。并不是每个官员都要奏事的,要不然,早朝时间不够。有事启奏的官员,需要提前写好奏本。上奏时,先迈步出班,然后到御前跪下,这时才可奏事。奏事时,还要用官话,大声朗读奏章,读完之后,才可回到班列。

    整个早朝期间,会有专门的纠察御史在一旁监督,只要是有人咳嗽、吐痰、衣冠不整、仪态不雅都会被记录下来,上报处理。

    等各官员奏事完毕之后,鸿胪寺官员“唱”奏事毕,然后皇上退朝,其次百官才可陆续退朝,回各部门衙门处理政事。

    嗯,如此种种,绝非是冯过道听途说。他虽说不够资格值常朝,大朝会还是有参加的嘛。感想总而言之就是两个字:繁琐。

    似乎唯有如此方能昭显上朝的重要性以及身份地位。

    凌晨时分起床,直到午时方能散朝,而后还需回各衙门办公,委实是体力活。一日两日倒还罢了,时日稍久便会顶不住。要知道,能位居高官者年岁皆是不低,原本就精力不济,哪还吃得消天天上朝?“告老还乡”、“乞骸骨”云云,有时是臣子辞官之词,但更多也确是因年老多病的无奈之举。

    不过,皇帝大多数时候会体恤老臣,给予“赐座”的礼遇,比如老太师、前内阁首辅蔡京蔡元长。

    蔡太师毕竟是年逾古稀的老者了,精力体力都下降的厉害,说是“老眼昏花”也不为过。

    由于年迈,他不能办事,政事都由他的小儿子处理。凡是蔡京所批,都是蔡眦所做,并替蔡京上奏。蔡眦每次上朝,侍从以下都拱手相迎,低声耳语,堂吏数十人,怀抱案卷跟在后面,于是他恣意为奸,窃弄威权,立即用他的妻兄韩木吕为户部侍郎。他们一起密谋,挑拨是非,陷害和驱逐朝士,建宣和库式贡司,各地的金帛及库藏,都被搜刮来充实它,作为天子的私财。

    但即便是这样,权倾天下、数度贬复的蔡京又起复了,仍为内阁首辅,改封鲁国公。

    嗯,赵挺之表示很受伤。

    这已是蔡京四度入阁,每次被贬再复出都更上台阶。第一次因星变,被言官弹核“专权”和“倡丰豫亨大之说”被罢。不到一年,又复出。但天空再现异象,遭御史张克公等人同劾蔡京十多事,第二次被罢相。二年后复太师。至政和六年,蔡京三上章乞致仕,帝不允,以蔡京总治三省事,以正公相之位。崇宁二年,因专政日久,皇帝令他辞官退休。三年,凭借朱勔的势力,再度复出。去年,又被罢贬,但此次仅三个月便再度复出。

    崇宁帝为何如此看重蔡京呢?

    事实上,蔡京可谓是崇宁帝艺术上的“知音”、政治上的“导师”、生活上的“良伴”。

    蔡京在京城做官的时候,每次进到衙署,都有两个衙役手持白绢团扇给他扇风消暑,嘴里还念念有词:“老爷,看您满头大汗的,我们给您扇扇”,对他特别恭敬。时间一长,蔡京也觉得挺感动,有一天一时兴起,就把这俩衙役手里的白绢团扇要了过来,在上面各题了一首杜甫的诗。

    第二天,蔡京再来上班时,一看这俩衙役靴帽鞋袜穿戴一新,从上到下整个换了一身行头,而且是一脸的高兴。蔡京问:“你们怎么回事儿?发财了?”二人回答说:“确实是发财了。我们把您题字的那两把扇子卖了,足足卖了两万钱!”蔡京又问是谁买的,他们说是某位亲王给买走了。那位亲王就是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崇宁帝。

    端王肯出两万钱买蔡京这两把题了字的扇子,可见蔡京在书法艺术上造诣之深。常佶做了皇帝、蔡京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君臣谈到这件事,常佶还非常感慨地说,你当年题诗的那两把扇子至今藏于内府,可见皇帝对这两把扇子的珍爱。

    “定四家”一般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但是原来其中的蔡襄应该是蔡京,只因为世人认为蔡京人品不佳,所以便用蔡襄来代替。但不论从年齿上,还是书法的水平上来讲,“定四家”中的“蔡”应该指的是蔡京才对。

    蔡京曾经问米芾,当今天下,谁的书法最好呢?米芾说道:自从大昌的柳公权死后,就属你蔡京和你的弟弟蔡卞了。

    他的书法早年学习欧阳询和沈传师,他曾经与苏东坡一起在钱塘学习徐浩书法,深得昌人书风之精髓,形成了一种沉着痛快,骨力雄劲,且笔力惊人的书法风格,极为体现大定书法当中的“尚意”精神——

    “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

    其实,蔡京不仅书法写得好,在为官上,也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事。

    比如说,中国最早的“社会救助制度”便是蔡京一手推行起来的。此外,他是“兴学运动”的主导者,全国各级的学校,包括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便是他一手所创。

    正因为蔡京的“兴学”之举,平民子弟才具备读书上学的便利性,从而增加了跨越阶层的可能性。

    讲真,他多多少少还是为国为民做了些好事实事的,也确有才能,否则皇帝也不会对他“爱恨交加”屡贬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