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 第391章 天津遇刺
清脆的童声沿着京师的大街吆喝,远远传开来。
周延儒坐在马车里,听到这叫喊声,对着帘外说道,“去买份时报!”
“是。”外面的家丁应了一声,很快就买来一份时报,恭敬的递进车内。
两文铜元一份,如今一个银元值二百文铜元,此时这两文铜元相当于半分银子。这要是在乡下,都能割半斤猪肉了。不过京师之地,半分银子真是值不当什么。京师不但官员众多,读书人也多,识字的人更不少,许多大户人家的管事奴仆甚至是丫环侍女,连着那些商铺里的掌柜伙计,识字的都是一抓一大把。
时报初创时在大明是个新鲜玩意,但如今时报在京师也已经不算新鲜了。虽然时报总社在湖北,其它数家分社也都在湖北周边,京师并没有分社。但时报每五天一期,每期离京师最近的登州分社印刷出当期报纸后,就会用快帆船走海路抵达天津,再用马车快速运往京城。
时报的价格并不贵,京师人只要愿意买,大多数人都买的起,而且京师读书识字的人也多,经历一年多时间,时报如今每期在京师的销量都破五千份。如今京师官员大户商贾,几乎家家户户都订了时报,甚至各酒楼茶馆乃至青楼乐坊,也都订了时报。
好些个茶馆酒楼不但订了时报,甚至还专门请读报人读报。这就如同是说书一般,也算是一种招揽顾客的手段。效果比说书还好,毕竟说书的听来听去总是那么几段,可这时报却每五天就一期,内容还丰富,时事新闻。天南地北的各种新鲜事务等等,包罗万象,各种俱有。
大家一边喝酒吃茶,听听新闻。朋友一起品评时事,谈论今古,顺便聊聊各地物价、地理什么的,非常不错。
周延儒早知道时报是由刘钧所办报纸,周府也订有时报。甚至时报还免费给京师大小衙门派送,不过今天并不是时报发行的日子。
拿到报纸周延儒看了一下,不是往期的旧报,而是新发行的,报头旁边加了两字,增刊。
报纸还散发着墨香味,头版头条就是刘钧即将入京的消息。
在那加粗的隶书标题下,还有一张图,一身戎装的刘钧正在离开码头登上港口停泊的一艘大帆船。
时报的内容十分丰富,四开三十二版。一份报纸都相当于一本小书册的内容了。版面多,内容丰富,而且还是图文并茂,头版一般都是刊登近期的大事要闻。时报自创刊以来,头版并不刊登朝廷的政令法规,基本上每期刊登的不是刘钧率楚军作战的报道,就是些刘钧主导推行的一些计划内容。
一至八版是新闻版,九第十六版,是时政版,十七到二十四版是经济版。二十五到三十二版是民生版。
时报的口号就是聚合重要的朝廷和地方官府政策新闻,关注突发事件,了解民生实时信息为大明的百姓提供最具时效性,贴近生活的报纸内容。
虽然这份报纸是刘钧所办的,但周延儒几乎每期必看。他心里甚至很喜欢这份报纸,很多时候,报纸上的新闻。比他这个首辅从官方还能更快更准确的了解天下动态,不得不说这是个讽刺的现象。
而且这份报纸虽然是刘钧出资办的,但很公正严肃,内容真实。虽然刊登新闻时事,但却态度很客观公正,很少带有个人倾向的议论时政。他们只是是报道新闻时政,但却不做评论。
虽然周延儒也看出来,其实做为一家非官办的报纸,他们选择报道的新闻时政内容,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态度了。但这种做法,总比公开评论议政要好的多。其实自时报正式开办,火起来后,一年来,大明已经先后又开办了不少份报纸。
但一年多过去了,除了时报红红火火,每期销售都能破万,最高销售量破过五万份,其余的各家报纸,最高都没破过一万。平均销售量,甚至连三千都破不了,大多数实际销量都在一千份上下,甚至不到。
为什么?就因为那些报纸多是复社的成员开办,他们办的报纸,最主要的就是议论时政,其它的内容很少,还经常有些内容不真实,这样的报纸有几个人真愿意看。
还有些商人办的报纸,同样因为缺少足够有权威性的新闻,很充实的内容,而销量不高。
有几家报纸能如时报一样,五天一期,期期三十二版,有时在月初还有四十八和六十四的大版,所有的内容都非常真实。
周延儒对那些报纸没什么兴趣,他甚至对于时报的新闻时政版块也向来兴趣不大。做为大明首辅,他每日里看的那些天下大事要闻太多了。
他看时报,更喜欢看经济民生这一版块,尤其喜欢看文学版块,上面有诗词戏曲选载,还有小品文等,当然他最喜欢看的还是长篇的话本小说连载。一般他看过小说后,就会去看经济民生版块。
不过今天他一直盯着头版,许久都没有往后翻。
头版上刘钧的画像,就跟时报上无处不在的广告一样让周延儒讨厌。时报的广告版面也设计的非常独特,有多种形式让商家选择。有通栏广告、半通栏广告,四分之一版广告,竖四分之一版广告,横三分之一版广告,竖三分之一版广告,小半版广告,横半版广告,竖半版广告,整版广告,跨页半版广告,跨页整版广告,报眼广告,报花广告,下置孤岛报花,中置孤岛报花。导读报花和栏花广告,中缝广告,分类广告,夹页广告和软文广告等。
零零碎碎。若真细算起来,这三十二版的时报,每期广告得有好几百个。
据说时报光凭这些广告销售,每期不但就能把报纸的成本赚回来,还能赚上许多。
办份报纸。既为自己举目张舌,还能变着法子搂钱赚钱的,也就刘钧一人了。
如今,这个刘钧马上就要入朝了。
宫中。
崇祯也在看着这期新到的时报,事实上,时报自在京中发行后,崇祯从东厂那里知道后,就让东厂把每期的时报都第一时间送入宫中。后来又出了几份报纸,崇祯也让东厂全都一并每期送入。
崇祯也是时报的资深读者了。
其实早就有官员上奏,说要查禁时报。崇祯心知肚明。时报虽然并不议论时政,可毕竟影响越来越大,哪怕他们不公开议政,可把天下事报知天下人,还是让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们不爽。
从某些方面来讲,时报的出现,等于多了道民间舆论监督官员们。崇祯觉得其实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也并不是所有报纸都如时报这样态度公正。就如其它几份报纸,就有些肆无忌惮。什么话都说,什么人都敢评论,他们的议论对于朝廷的威信确实很有影响。
但总的来说,崇祯还是比较喜欢时报的。不但里面报道的天下时事新闻很迅速很真实。而且许多官员们都隐瞒的东西,比如地方灾情等,他们会及时报道。
而且另一方面,崇祯深居宫中,对于外面的事情全靠下面的人禀报,难知民间真实景象。而时报上的许多民生经济,上面有许多民生的东西,就连那些夹缝边角上的广告,里面也有不少房屋商铺的租赁价格,大宗货物的买卖交易价格,再比如那些招工的信息,很清楚的有招聘各种工匠、工人的薪水多少,让他对于民间百姓的生活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印象。
而这些,往往都是官员们很少告诉他,也多报告的含糊不清楚的地方。
“陛下又在看报纸啊,京中又有新办的报纸发行了?”周皇后缓缓而来,见皇帝在看报,便问。
崇祯扬了扬报纸,“是时报,今天增刊。”末了,他又加了一句,“楚国公终于离开辽东踏上回京的船只了。”
“陛下,继业为国征战,劳苦功高,切莫辜负了他。”
“皇后这话是什么意思?”崇祯惊讶的望着周后。
周皇后犹豫了会,最后还是说了出来,“臣妾近日也听到一些传闻,不好的传闻。”
“什么传闻?”
“听说如今京师上下都在传一句话,‘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辽东已定,楚公当烹。”
“是谁造谣生事?”崇祯黑着脸怒道,“朕岂是那种鸟尽弓藏过河折桥之人?”
皇后又问,“臣妾听说陛下要为继业封王!”
崇祯点了点头,没有对周后隐瞒。
“朕确实有这个打算,继业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朕当然得重赏酬功,不封王不足以酬谢其功也。”
当然,这是表面说话。实际上,崇祯真实的意图,是要借封王之机彻底剥夺刘钧的兵权。这段时间他一直在思虑着要如何对待立下不世之功的刘钧。
他没想过要杀刘钧,刘钧一直都表示的忠心耿耿,尤其是刘钧还有一批同样忠心耿耿亲自带出来的部下。若杀了刘钧,弄不好就要逼反他的部下。当年他逮捕袁崇焕,祖大寿立即带兵撤离京师,攻破山海关撤回辽西。
这样的事情,可一不可再。
可崇祯同样难以再放心让刘钧继续掌兵了,刚刚从湖北传回的消息,闯贼李自成率流匪数万出陕西攻打湖北郧阳,结果在湖北老家养病的刘钧心腹大将原镇江总兵张山,在此之时,集结湖北的各府州的团练,与李自成战于郧阳,大破闯贼,斩首数千级。
听到这个消息,崇祯难以平静。
不但刘钧能打,刘钧的手下也这么能打了。短短几年,如今刘钧手下已经有了不下十万楚军精锐,虽他费心把这些兵马分割到两湖、海军和辽东三个不同地方,还把刘钧调入京。
可崇祯还是难以放心,松锦之败,朝廷损失惨重,唯刘钧的麾下没有半点损失,在刘钧收编了孔有德等叛军降兵后,实力反而大增。
崇祯不想杀刘钧,也杀不得。就算招刘钧入京做个直隶总督,崇祯也十分不放心。最终,崇祯打算干脆把刘钧捧起来,捧的高高的,封刘钧一个王,然后就可以从此把他高高架起了。
大明以往没有异性王,徐达等封王也只是死后追赠。就算是大明的宗室封王,可封王后都得出京就藩,一辈子只能呆在封地混吃等死。
崇祯打算封刘钧一个郡王,破格加封,然后让他一辈子呆在京师当个闲散郡王,每天上上朝。兵不能让他带了,以后就让他在京师负责财计吧。崇祯打算把四海银行收归朝廷,然后让刘钧亲自负责,替朝廷管钱袋子。
“朕知道古往今来,大臣功高者难免君王猜忌,往往最后不得善终。朕很感激继业为朕为大明所做的这一切,朕不希我们最后落到那个结果。朕要给继业封王,成就一段君臣相知的佳话。”
崇祯当天稍后召见了礼部官员,向他们交待,让他们为即将入京的刘钧,准备一个最盛大的欢迎仪式。到时,朝中内阁大学士和六部九卿等大小官员,皆要出城相迎。
同时,崇祯也正式向礼部官员表明他要册封刘钧为王的决定,让礼部开始筹划封王事宜。
但在就第二天午后,一骑快马入京。
快马送回一个惊人的消息,楚国公于当天早上抵达天津港,当天码头上无数百姓前往等候迎接。
就当刘钧下船登上码头,受到无数等候百姓热烈迎接之时,突然人群中有人向楚国公行刺。刺客混在迎接的人群中,趁机用手弩射中楚国公。
听到这个消息,崇祯惊的跳起,“楚国公情况如何?”
“胸口中箭,伤势严重,还在昏迷未醒之中!”(未完待续。)
周延儒坐在马车里,听到这叫喊声,对着帘外说道,“去买份时报!”
“是。”外面的家丁应了一声,很快就买来一份时报,恭敬的递进车内。
两文铜元一份,如今一个银元值二百文铜元,此时这两文铜元相当于半分银子。这要是在乡下,都能割半斤猪肉了。不过京师之地,半分银子真是值不当什么。京师不但官员众多,读书人也多,识字的人更不少,许多大户人家的管事奴仆甚至是丫环侍女,连着那些商铺里的掌柜伙计,识字的都是一抓一大把。
时报初创时在大明是个新鲜玩意,但如今时报在京师也已经不算新鲜了。虽然时报总社在湖北,其它数家分社也都在湖北周边,京师并没有分社。但时报每五天一期,每期离京师最近的登州分社印刷出当期报纸后,就会用快帆船走海路抵达天津,再用马车快速运往京城。
时报的价格并不贵,京师人只要愿意买,大多数人都买的起,而且京师读书识字的人也多,经历一年多时间,时报如今每期在京师的销量都破五千份。如今京师官员大户商贾,几乎家家户户都订了时报,甚至各酒楼茶馆乃至青楼乐坊,也都订了时报。
好些个茶馆酒楼不但订了时报,甚至还专门请读报人读报。这就如同是说书一般,也算是一种招揽顾客的手段。效果比说书还好,毕竟说书的听来听去总是那么几段,可这时报却每五天就一期,内容还丰富,时事新闻。天南地北的各种新鲜事务等等,包罗万象,各种俱有。
大家一边喝酒吃茶,听听新闻。朋友一起品评时事,谈论今古,顺便聊聊各地物价、地理什么的,非常不错。
周延儒早知道时报是由刘钧所办报纸,周府也订有时报。甚至时报还免费给京师大小衙门派送,不过今天并不是时报发行的日子。
拿到报纸周延儒看了一下,不是往期的旧报,而是新发行的,报头旁边加了两字,增刊。
报纸还散发着墨香味,头版头条就是刘钧即将入京的消息。
在那加粗的隶书标题下,还有一张图,一身戎装的刘钧正在离开码头登上港口停泊的一艘大帆船。
时报的内容十分丰富,四开三十二版。一份报纸都相当于一本小书册的内容了。版面多,内容丰富,而且还是图文并茂,头版一般都是刊登近期的大事要闻。时报自创刊以来,头版并不刊登朝廷的政令法规,基本上每期刊登的不是刘钧率楚军作战的报道,就是些刘钧主导推行的一些计划内容。
一至八版是新闻版,九第十六版,是时政版,十七到二十四版是经济版。二十五到三十二版是民生版。
时报的口号就是聚合重要的朝廷和地方官府政策新闻,关注突发事件,了解民生实时信息为大明的百姓提供最具时效性,贴近生活的报纸内容。
虽然这份报纸是刘钧所办的,但周延儒几乎每期必看。他心里甚至很喜欢这份报纸,很多时候,报纸上的新闻。比他这个首辅从官方还能更快更准确的了解天下动态,不得不说这是个讽刺的现象。
而且这份报纸虽然是刘钧出资办的,但很公正严肃,内容真实。虽然刊登新闻时事,但却态度很客观公正,很少带有个人倾向的议论时政。他们只是是报道新闻时政,但却不做评论。
虽然周延儒也看出来,其实做为一家非官办的报纸,他们选择报道的新闻时政内容,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态度了。但这种做法,总比公开评论议政要好的多。其实自时报正式开办,火起来后,一年来,大明已经先后又开办了不少份报纸。
但一年多过去了,除了时报红红火火,每期销售都能破万,最高销售量破过五万份,其余的各家报纸,最高都没破过一万。平均销售量,甚至连三千都破不了,大多数实际销量都在一千份上下,甚至不到。
为什么?就因为那些报纸多是复社的成员开办,他们办的报纸,最主要的就是议论时政,其它的内容很少,还经常有些内容不真实,这样的报纸有几个人真愿意看。
还有些商人办的报纸,同样因为缺少足够有权威性的新闻,很充实的内容,而销量不高。
有几家报纸能如时报一样,五天一期,期期三十二版,有时在月初还有四十八和六十四的大版,所有的内容都非常真实。
周延儒对那些报纸没什么兴趣,他甚至对于时报的新闻时政版块也向来兴趣不大。做为大明首辅,他每日里看的那些天下大事要闻太多了。
他看时报,更喜欢看经济民生这一版块,尤其喜欢看文学版块,上面有诗词戏曲选载,还有小品文等,当然他最喜欢看的还是长篇的话本小说连载。一般他看过小说后,就会去看经济民生版块。
不过今天他一直盯着头版,许久都没有往后翻。
头版上刘钧的画像,就跟时报上无处不在的广告一样让周延儒讨厌。时报的广告版面也设计的非常独特,有多种形式让商家选择。有通栏广告、半通栏广告,四分之一版广告,竖四分之一版广告,横三分之一版广告,竖三分之一版广告,小半版广告,横半版广告,竖半版广告,整版广告,跨页半版广告,跨页整版广告,报眼广告,报花广告,下置孤岛报花,中置孤岛报花。导读报花和栏花广告,中缝广告,分类广告,夹页广告和软文广告等。
零零碎碎。若真细算起来,这三十二版的时报,每期广告得有好几百个。
据说时报光凭这些广告销售,每期不但就能把报纸的成本赚回来,还能赚上许多。
办份报纸。既为自己举目张舌,还能变着法子搂钱赚钱的,也就刘钧一人了。
如今,这个刘钧马上就要入朝了。
宫中。
崇祯也在看着这期新到的时报,事实上,时报自在京中发行后,崇祯从东厂那里知道后,就让东厂把每期的时报都第一时间送入宫中。后来又出了几份报纸,崇祯也让东厂全都一并每期送入。
崇祯也是时报的资深读者了。
其实早就有官员上奏,说要查禁时报。崇祯心知肚明。时报虽然并不议论时政,可毕竟影响越来越大,哪怕他们不公开议政,可把天下事报知天下人,还是让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们不爽。
从某些方面来讲,时报的出现,等于多了道民间舆论监督官员们。崇祯觉得其实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也并不是所有报纸都如时报这样态度公正。就如其它几份报纸,就有些肆无忌惮。什么话都说,什么人都敢评论,他们的议论对于朝廷的威信确实很有影响。
但总的来说,崇祯还是比较喜欢时报的。不但里面报道的天下时事新闻很迅速很真实。而且许多官员们都隐瞒的东西,比如地方灾情等,他们会及时报道。
而且另一方面,崇祯深居宫中,对于外面的事情全靠下面的人禀报,难知民间真实景象。而时报上的许多民生经济,上面有许多民生的东西,就连那些夹缝边角上的广告,里面也有不少房屋商铺的租赁价格,大宗货物的买卖交易价格,再比如那些招工的信息,很清楚的有招聘各种工匠、工人的薪水多少,让他对于民间百姓的生活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印象。
而这些,往往都是官员们很少告诉他,也多报告的含糊不清楚的地方。
“陛下又在看报纸啊,京中又有新办的报纸发行了?”周皇后缓缓而来,见皇帝在看报,便问。
崇祯扬了扬报纸,“是时报,今天增刊。”末了,他又加了一句,“楚国公终于离开辽东踏上回京的船只了。”
“陛下,继业为国征战,劳苦功高,切莫辜负了他。”
“皇后这话是什么意思?”崇祯惊讶的望着周后。
周皇后犹豫了会,最后还是说了出来,“臣妾近日也听到一些传闻,不好的传闻。”
“什么传闻?”
“听说如今京师上下都在传一句话,‘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辽东已定,楚公当烹。”
“是谁造谣生事?”崇祯黑着脸怒道,“朕岂是那种鸟尽弓藏过河折桥之人?”
皇后又问,“臣妾听说陛下要为继业封王!”
崇祯点了点头,没有对周后隐瞒。
“朕确实有这个打算,继业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朕当然得重赏酬功,不封王不足以酬谢其功也。”
当然,这是表面说话。实际上,崇祯真实的意图,是要借封王之机彻底剥夺刘钧的兵权。这段时间他一直在思虑着要如何对待立下不世之功的刘钧。
他没想过要杀刘钧,刘钧一直都表示的忠心耿耿,尤其是刘钧还有一批同样忠心耿耿亲自带出来的部下。若杀了刘钧,弄不好就要逼反他的部下。当年他逮捕袁崇焕,祖大寿立即带兵撤离京师,攻破山海关撤回辽西。
这样的事情,可一不可再。
可崇祯同样难以再放心让刘钧继续掌兵了,刚刚从湖北传回的消息,闯贼李自成率流匪数万出陕西攻打湖北郧阳,结果在湖北老家养病的刘钧心腹大将原镇江总兵张山,在此之时,集结湖北的各府州的团练,与李自成战于郧阳,大破闯贼,斩首数千级。
听到这个消息,崇祯难以平静。
不但刘钧能打,刘钧的手下也这么能打了。短短几年,如今刘钧手下已经有了不下十万楚军精锐,虽他费心把这些兵马分割到两湖、海军和辽东三个不同地方,还把刘钧调入京。
可崇祯还是难以放心,松锦之败,朝廷损失惨重,唯刘钧的麾下没有半点损失,在刘钧收编了孔有德等叛军降兵后,实力反而大增。
崇祯不想杀刘钧,也杀不得。就算招刘钧入京做个直隶总督,崇祯也十分不放心。最终,崇祯打算干脆把刘钧捧起来,捧的高高的,封刘钧一个王,然后就可以从此把他高高架起了。
大明以往没有异性王,徐达等封王也只是死后追赠。就算是大明的宗室封王,可封王后都得出京就藩,一辈子只能呆在封地混吃等死。
崇祯打算封刘钧一个郡王,破格加封,然后让他一辈子呆在京师当个闲散郡王,每天上上朝。兵不能让他带了,以后就让他在京师负责财计吧。崇祯打算把四海银行收归朝廷,然后让刘钧亲自负责,替朝廷管钱袋子。
“朕知道古往今来,大臣功高者难免君王猜忌,往往最后不得善终。朕很感激继业为朕为大明所做的这一切,朕不希我们最后落到那个结果。朕要给继业封王,成就一段君臣相知的佳话。”
崇祯当天稍后召见了礼部官员,向他们交待,让他们为即将入京的刘钧,准备一个最盛大的欢迎仪式。到时,朝中内阁大学士和六部九卿等大小官员,皆要出城相迎。
同时,崇祯也正式向礼部官员表明他要册封刘钧为王的决定,让礼部开始筹划封王事宜。
但在就第二天午后,一骑快马入京。
快马送回一个惊人的消息,楚国公于当天早上抵达天津港,当天码头上无数百姓前往等候迎接。
就当刘钧下船登上码头,受到无数等候百姓热烈迎接之时,突然人群中有人向楚国公行刺。刺客混在迎接的人群中,趁机用手弩射中楚国公。
听到这个消息,崇祯惊的跳起,“楚国公情况如何?”
“胸口中箭,伤势严重,还在昏迷未醒之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