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 第546章 赐同举人出身
九月初的京师,已经很是凉爽。看<>
京师的百姓总是喜欢谈论时政的,当今天子也不禁百姓议论国事,只要你不是恶意中伤、造谣,那么你一个普通老百姓也能慷慨激昂指点江山。京师的东厂、锦衣卫、五城兵马司的人很多,却没有几个会来干涉他们。
眼下京师百姓们谈论的焦点,也刚刚从蒙古诸旗主送女进京,换成了大汉第一届科举的热议。就连刘皇叔和秦老夫人在西南的改土归流,都不及今年的科举。
刚刚结束的全国乡试,可谓是余波未平。
今年的童试,倒是中规中矩的,只是比往年增加了一倍的录取数。全天下录取了整整五万名新秀才,着实让天下读书人大为惊叹和欣喜。
今年的乡试,士子们的热情也更高了。
秀才录取翻了一倍,科试录取也翻了倍余,他们都认为今年的乡试可能录取人数会首次破两千。
事实也确实如他们所料,往年天下乡试一科录取千余,今年则录取了三千。
七大考区考试,每考区录取四百余人,天下三十余省,六万通过科试的秀才们,参与了这三千举人名额的争夺。
不过当这六万名秀才老爷们坐在一座座新建好的贡院里,看着发到面前的考卷时,都有些傻眼。
童试考的还是他们熟悉的八股,科试也是如此,但乡试这样重要的考试,试卷却让他们有些看不明白。
可不管看不看的明白,整个乡试考了三场,每场都考了三天,一如前明。每场考试,秀才们都提前一天入场,考完退场。
连考了三场,贡院号房里呆了九天。许多考生都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答完那些试题的。
许多秀才不是第一次参加秋试了,上科他们八月初九第一场,试以《论语》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初场的3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200字以上,4道经义题则需要写300字以上。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300字以上,以后又有变通。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5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
叵再往上一届,考试内容也大致相同,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考的都是四书五经为主。
可现在这新朝第一次科举,就让他们傻了眼。
考完后有许多考生向官府提出意见,认为试题有问题。
可不管考生如何反应,朝廷还是很快的阅完了卷,七大考区。各录取了四百余名,总数三千人的新科举人新鲜出炉。
落选的士子越加愤怒,可中榜的新科举人们则兴奋连连。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朝廷以科举取士,当然最最重要的是自己能中举。
今年朝廷换了考题,儒家经典只占到了三成类容,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阅历更加丰富,而不只是如前一般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前那样的书呆子,根本很难通过这次的考试。
黄宗羲参加过数次乡试了,以往屡试不中,这次却一举高中。而且还成为了华东考区的第一名,解元。
更让无数人惊叹的是,黄宗羲五兄弟同参加乡试,五兄弟皆中榜。这个结果,让黄氏兄弟一下子名扬天下。
黄宗羲五兄弟一同中举,立即成为八月份的热议焦点。
而与黄宗羲五兄弟一同中举一样劲爆的是。复社在这次科举中也成绩惊人。复社经过整顿之后,如今登记在册的士子多达万余人。其中有半数都拥有秀才功名,不少还拥有举人、进士功名。
在这次,复社在南方数个考区,有三千多名秀才参加了乡试,每二十个通过科试的科举生员中,复社就占了一个。
而他们的中举率更是高的惊人,有六百多个复社科举生员中举。包括社长黄宗羲和顾炎武等人。
比起今科乡试二十录一的录取率,复社五中一的中举录,无疑就高的多,且高的惊人了,三千名新科举人,复社就占了五分之一。
许多人都以为这里面有猫腻。
“肯定是复社买通了考官,当年张溥等人领导复社时,就这样做过,买通江南考官,然后乡试中复社生员中举极多,把持科考。没想到,张溥死了,这复社改组后,结果更甚从前,三千新科举人,有六百是复社成员。”
一名落榜的秀才恨恨不平的说道,江南也并不是只有复社,还有许许多多的诗社。基本上,如今的士子,都会结社,入社,甚至一人入几社也有可能,不入社的几乎没有。
但能达到复社这般规模的,却不多。
如今的复社甚至还比当年张溥的时候规模更大些,特别是复社在朝廷登记备案,复社有了理事会,朝廷还派了监事会后,无数数子都争相申请加入这个能得到朝廷经费支持,社长理事会理事们还能拿到朝廷俸禄的大社。
一万多名社员,这是其它任何一个社都可望不可及的。
但也正因此,也引得许多士子们的妒忌。
现在复社一下子考中这么多举人,更让天下士子们坐不住了。
另一个落榜士子轻摇着自己的折扇,冷冷的道,“我觉得黄宗羲和顾炎武还没那个胆子,也没有哪个江南考官有这样大的胆子。现在可是龙汉元年,新朝第一科,谁敢乱来?”
“难不成复社的人就这么厉害,一下子六百人中举啊。这还是复社多在南方,三千复社考生都集中在一半的考区内,要不然,这中举的只怕还更多。我就不相信了,同样读的圣贤书,他们就比我们强这么多?”
那个摇着折扇的生员道,“这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但我觉得主要还应当是朝廷的意思。”
“朝廷的意思,什么意思?”
“我是说。是朝廷有意多录取复社生员。”
大家一时沉默,虽然说乡试阅卷,得先由专门的人把考生的卷子誊抄过,然后还都是糊名的。最后由考官们阅卷,这样能防止做弊。但如果真的是朝廷要录复社之人,那朝廷想做到很容易。
个别考官动手脚,那是舞弊,而如果是朝廷授意。那自然不成问题了。可关键是,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复社早不是当年那个复社了,如今的复社早已经被朝廷招安了。你看看现在的复社,黄宗羲顾炎武等社长理事,全都拿着朝廷的俸禄呢。黄宗羲做为社长,一年有一千块银元,这可不少。那些副社长理事、分社长分社理事,也全都领着朝廷的俸禄。”
从这方面来说,复社的人其实已经是朝廷的人了。现在朝廷要选士子做官,直接用已经是朝廷人的复社考生。自然理所当然。
这种说法,让在座的生员都相信起来。
“这不公平!”一名落榜考生高喊,神情激愤。
“我不相信真是这样的。”
“哼,有什么不相信的。你看这次出的试卷,打破过去几百年来的惯例,不但不考八股,还只考少量儒家经典的内容,其余的试题都考的是什么?你们想想,那些试题是不是对复社里那些四处活动的考生更容易些?”
大家仔细想想,似乎确实是这样。那些考题。对于寒窗苦读的士子来说,很陌生。可对于复社里那些十分活跃的社员来说,却是他们更能适应。
“朝廷这样做不公平。”
“算了吧,什么公平不公平的。其实你也可以换个想法。明时天下乡试一科录取一千四五百人,从不超过两千人。而这次朝廷虽然录取了六百复社考生,可却也总共录取了三千士子,就算除掉复社的那六百,还有两千四呢。比起过去的一千四,等于不算复社的那六百。朝廷实际上还比往届多录了一千人。你要喊不公平,觉得朝廷的人会理会我们吗?”
“那就这样算了?”
那名考生继续摇着折扇,“新朝不是我们能改变的,只能是我们适应新朝。如今朝代换了,考试的规则也换了,我们只能想办法尽快适应新规则。反正我相信,就算复社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没什么。反正三年之后,又是一届科举。这三年时间,咱们完全可以努力适应新的考试规则,三年之后,咱们都将站在同一位置,到时就各凭本事了。”
这落榜举人很洒脱,可其它人未必这样洒脱,大家心里总是觉得不甘心,觉得复社的人是做弊者。
这时,突然一名落榜生员跑了进来,兴奋的喊道,“你们听说没?”
“听说什么?”
“陛下刚下旨,说要再举行一次遗才考试,未中举的五万余落榜科举生员,还可以再参加一次考试。这次将录取五千个名额。”
“五千个名额?”一众落先秀才们都惊呼起来。
“难道是五千个副榜乡贡?”
从明朝嘉靖时起,朝廷就在每科乡试的正榜外,以正榜五名录一名副榜,名为副贡。副榜的副贡生,不能随举人参加同赴会试,但可以直接应下届的乡试,可以免下科科试考试。
能够直接拿到下科乡试资格,免于和六十万秀才争夺六万乡试资格名额,这还是很重要的。
“不是,不是副榜副贡,是考试,五万余落榜考生再考一次,选成绩最优的五千人录取。”
“录取为举人?”
许多落榜秀才已经兴奋的站了起来,他们可不管是不是加考考出来的举人,只要能中,就好。
“听说考中的这五千人,叫同举人。”
大家面面相觑,只听说过同进士,还没听过同举人。每科会试中榜者,头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现在来一个同举人,那算不算举人?最重要的是,能不能随举人参加会试?
“同举人不能随举人参加这科会试,但能参加下科乡试。而且,朝廷录取这五千名同举人,据说是要送去京师大学进修,然后授官。”
周围响起无数的抽气声。
居然入京师大学进修,然后授官,居然有这样的好事,那就算不能参加会试,也算不得什么了。
“快仔细道来,究竟是什么具体内容?”折扇生员也顾不及摇扇子了,折扇已经被他收了起来,他呼吸急促的问道。
所谓的遗才考试,就是让这些乡试落榜的五万多人,再考一次,然后差不多十一比一的比率录取五千人。
这五千人将被赐予赐同举人出身,然后他们会被送去京师,进新设立的京师大学进行四年的进修,其中前两年将在校进修,学习如何为官施政等等,后两年则为实习。第一年在京师各部衙中充当吏员,第二年则在各省、府的衙门里充吏听差办事。
总共四年的进修期满后,所有的同举人们将被分派往全国各地,先授从九品官,从副乡长、副镇长做起。
他们四年一期满,就能得到实授从九品,是官不是吏。虽是从最小的乡镇长做起,但他们可以按考绩升转,以后升知县甚至升知府等,都是没有限制的。并不会如以前那些做了吏的秀才举人,以后一辈子只能做吏。
甚至,朝廷还不限制他们再参加科举,他们依然可以再参加乡试。
“被录取了,还要在京师大学进修四年?其中两年还要在京师衙门和地方省府衙门各为吏一年?四年后,还只能授从九品,从副乡长做起?”
好些个刚才兴奋万分的落榜秀才们,这个时候却又有些失望。
从九品,副乡长,这些都让他们有些犹豫了。
倒是那个折扇生员,此时却在凝神思量。他们现在还只是一个落榜的秀才,按以前的科举惯例,只有考中了进士才能做官。少数举人也能出仕,但得有关系,有路子。不过不是进士出身的官员,前途没什么希望。
举人出仕,一般都是做些县教谕、训导这样的学官。
可现在在五万七千多名乡试落榜生中取五千人,那就是近十一取一,取中了虽然还要经过四年进修时间,可一出来就是官啊。哪怕从九品,也是官不是吏啊。何况朝廷还不限制他们继续参加科举,且这个从九品是能够往上一直升的。
官和吏,过去可是如同鸿沟一般不能逾越的。
折扇秀才想了半天,终于握着扇子在左手掌心里重重一敲,这么好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各位同年,恕在下告辞,先走一步了。”
“兄台你去哪?”
“回去温习下功课,准备参加考试。”折扇秀才说完,头也不回的就走了。(未完待续。)
京师的百姓总是喜欢谈论时政的,当今天子也不禁百姓议论国事,只要你不是恶意中伤、造谣,那么你一个普通老百姓也能慷慨激昂指点江山。京师的东厂、锦衣卫、五城兵马司的人很多,却没有几个会来干涉他们。
眼下京师百姓们谈论的焦点,也刚刚从蒙古诸旗主送女进京,换成了大汉第一届科举的热议。就连刘皇叔和秦老夫人在西南的改土归流,都不及今年的科举。
刚刚结束的全国乡试,可谓是余波未平。
今年的童试,倒是中规中矩的,只是比往年增加了一倍的录取数。全天下录取了整整五万名新秀才,着实让天下读书人大为惊叹和欣喜。
今年的乡试,士子们的热情也更高了。
秀才录取翻了一倍,科试录取也翻了倍余,他们都认为今年的乡试可能录取人数会首次破两千。
事实也确实如他们所料,往年天下乡试一科录取千余,今年则录取了三千。
七大考区考试,每考区录取四百余人,天下三十余省,六万通过科试的秀才们,参与了这三千举人名额的争夺。
不过当这六万名秀才老爷们坐在一座座新建好的贡院里,看着发到面前的考卷时,都有些傻眼。
童试考的还是他们熟悉的八股,科试也是如此,但乡试这样重要的考试,试卷却让他们有些看不明白。
可不管看不看的明白,整个乡试考了三场,每场都考了三天,一如前明。每场考试,秀才们都提前一天入场,考完退场。
连考了三场,贡院号房里呆了九天。许多考生都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答完那些试题的。
许多秀才不是第一次参加秋试了,上科他们八月初九第一场,试以《论语》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初场的3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200字以上,4道经义题则需要写300字以上。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300字以上,以后又有变通。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5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
叵再往上一届,考试内容也大致相同,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考的都是四书五经为主。
可现在这新朝第一次科举,就让他们傻了眼。
考完后有许多考生向官府提出意见,认为试题有问题。
可不管考生如何反应,朝廷还是很快的阅完了卷,七大考区。各录取了四百余名,总数三千人的新科举人新鲜出炉。
落选的士子越加愤怒,可中榜的新科举人们则兴奋连连。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朝廷以科举取士,当然最最重要的是自己能中举。
今年朝廷换了考题,儒家经典只占到了三成类容,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阅历更加丰富,而不只是如前一般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前那样的书呆子,根本很难通过这次的考试。
黄宗羲参加过数次乡试了,以往屡试不中,这次却一举高中。而且还成为了华东考区的第一名,解元。
更让无数人惊叹的是,黄宗羲五兄弟同参加乡试,五兄弟皆中榜。这个结果,让黄氏兄弟一下子名扬天下。
黄宗羲五兄弟一同中举,立即成为八月份的热议焦点。
而与黄宗羲五兄弟一同中举一样劲爆的是。复社在这次科举中也成绩惊人。复社经过整顿之后,如今登记在册的士子多达万余人。其中有半数都拥有秀才功名,不少还拥有举人、进士功名。
在这次,复社在南方数个考区,有三千多名秀才参加了乡试,每二十个通过科试的科举生员中,复社就占了一个。
而他们的中举率更是高的惊人,有六百多个复社科举生员中举。包括社长黄宗羲和顾炎武等人。
比起今科乡试二十录一的录取率,复社五中一的中举录,无疑就高的多,且高的惊人了,三千名新科举人,复社就占了五分之一。
许多人都以为这里面有猫腻。
“肯定是复社买通了考官,当年张溥等人领导复社时,就这样做过,买通江南考官,然后乡试中复社生员中举极多,把持科考。没想到,张溥死了,这复社改组后,结果更甚从前,三千新科举人,有六百是复社成员。”
一名落榜的秀才恨恨不平的说道,江南也并不是只有复社,还有许许多多的诗社。基本上,如今的士子,都会结社,入社,甚至一人入几社也有可能,不入社的几乎没有。
但能达到复社这般规模的,却不多。
如今的复社甚至还比当年张溥的时候规模更大些,特别是复社在朝廷登记备案,复社有了理事会,朝廷还派了监事会后,无数数子都争相申请加入这个能得到朝廷经费支持,社长理事会理事们还能拿到朝廷俸禄的大社。
一万多名社员,这是其它任何一个社都可望不可及的。
但也正因此,也引得许多士子们的妒忌。
现在复社一下子考中这么多举人,更让天下士子们坐不住了。
另一个落榜士子轻摇着自己的折扇,冷冷的道,“我觉得黄宗羲和顾炎武还没那个胆子,也没有哪个江南考官有这样大的胆子。现在可是龙汉元年,新朝第一科,谁敢乱来?”
“难不成复社的人就这么厉害,一下子六百人中举啊。这还是复社多在南方,三千复社考生都集中在一半的考区内,要不然,这中举的只怕还更多。我就不相信了,同样读的圣贤书,他们就比我们强这么多?”
那个摇着折扇的生员道,“这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但我觉得主要还应当是朝廷的意思。”
“朝廷的意思,什么意思?”
“我是说。是朝廷有意多录取复社生员。”
大家一时沉默,虽然说乡试阅卷,得先由专门的人把考生的卷子誊抄过,然后还都是糊名的。最后由考官们阅卷,这样能防止做弊。但如果真的是朝廷要录复社之人,那朝廷想做到很容易。
个别考官动手脚,那是舞弊,而如果是朝廷授意。那自然不成问题了。可关键是,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复社早不是当年那个复社了,如今的复社早已经被朝廷招安了。你看看现在的复社,黄宗羲顾炎武等社长理事,全都拿着朝廷的俸禄呢。黄宗羲做为社长,一年有一千块银元,这可不少。那些副社长理事、分社长分社理事,也全都领着朝廷的俸禄。”
从这方面来说,复社的人其实已经是朝廷的人了。现在朝廷要选士子做官,直接用已经是朝廷人的复社考生。自然理所当然。
这种说法,让在座的生员都相信起来。
“这不公平!”一名落榜考生高喊,神情激愤。
“我不相信真是这样的。”
“哼,有什么不相信的。你看这次出的试卷,打破过去几百年来的惯例,不但不考八股,还只考少量儒家经典的内容,其余的试题都考的是什么?你们想想,那些试题是不是对复社里那些四处活动的考生更容易些?”
大家仔细想想,似乎确实是这样。那些考题。对于寒窗苦读的士子来说,很陌生。可对于复社里那些十分活跃的社员来说,却是他们更能适应。
“朝廷这样做不公平。”
“算了吧,什么公平不公平的。其实你也可以换个想法。明时天下乡试一科录取一千四五百人,从不超过两千人。而这次朝廷虽然录取了六百复社考生,可却也总共录取了三千士子,就算除掉复社的那六百,还有两千四呢。比起过去的一千四,等于不算复社的那六百。朝廷实际上还比往届多录了一千人。你要喊不公平,觉得朝廷的人会理会我们吗?”
“那就这样算了?”
那名考生继续摇着折扇,“新朝不是我们能改变的,只能是我们适应新朝。如今朝代换了,考试的规则也换了,我们只能想办法尽快适应新规则。反正我相信,就算复社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没什么。反正三年之后,又是一届科举。这三年时间,咱们完全可以努力适应新的考试规则,三年之后,咱们都将站在同一位置,到时就各凭本事了。”
这落榜举人很洒脱,可其它人未必这样洒脱,大家心里总是觉得不甘心,觉得复社的人是做弊者。
这时,突然一名落榜生员跑了进来,兴奋的喊道,“你们听说没?”
“听说什么?”
“陛下刚下旨,说要再举行一次遗才考试,未中举的五万余落榜科举生员,还可以再参加一次考试。这次将录取五千个名额。”
“五千个名额?”一众落先秀才们都惊呼起来。
“难道是五千个副榜乡贡?”
从明朝嘉靖时起,朝廷就在每科乡试的正榜外,以正榜五名录一名副榜,名为副贡。副榜的副贡生,不能随举人参加同赴会试,但可以直接应下届的乡试,可以免下科科试考试。
能够直接拿到下科乡试资格,免于和六十万秀才争夺六万乡试资格名额,这还是很重要的。
“不是,不是副榜副贡,是考试,五万余落榜考生再考一次,选成绩最优的五千人录取。”
“录取为举人?”
许多落榜秀才已经兴奋的站了起来,他们可不管是不是加考考出来的举人,只要能中,就好。
“听说考中的这五千人,叫同举人。”
大家面面相觑,只听说过同进士,还没听过同举人。每科会试中榜者,头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现在来一个同举人,那算不算举人?最重要的是,能不能随举人参加会试?
“同举人不能随举人参加这科会试,但能参加下科乡试。而且,朝廷录取这五千名同举人,据说是要送去京师大学进修,然后授官。”
周围响起无数的抽气声。
居然入京师大学进修,然后授官,居然有这样的好事,那就算不能参加会试,也算不得什么了。
“快仔细道来,究竟是什么具体内容?”折扇生员也顾不及摇扇子了,折扇已经被他收了起来,他呼吸急促的问道。
所谓的遗才考试,就是让这些乡试落榜的五万多人,再考一次,然后差不多十一比一的比率录取五千人。
这五千人将被赐予赐同举人出身,然后他们会被送去京师,进新设立的京师大学进行四年的进修,其中前两年将在校进修,学习如何为官施政等等,后两年则为实习。第一年在京师各部衙中充当吏员,第二年则在各省、府的衙门里充吏听差办事。
总共四年的进修期满后,所有的同举人们将被分派往全国各地,先授从九品官,从副乡长、副镇长做起。
他们四年一期满,就能得到实授从九品,是官不是吏。虽是从最小的乡镇长做起,但他们可以按考绩升转,以后升知县甚至升知府等,都是没有限制的。并不会如以前那些做了吏的秀才举人,以后一辈子只能做吏。
甚至,朝廷还不限制他们再参加科举,他们依然可以再参加乡试。
“被录取了,还要在京师大学进修四年?其中两年还要在京师衙门和地方省府衙门各为吏一年?四年后,还只能授从九品,从副乡长做起?”
好些个刚才兴奋万分的落榜秀才们,这个时候却又有些失望。
从九品,副乡长,这些都让他们有些犹豫了。
倒是那个折扇生员,此时却在凝神思量。他们现在还只是一个落榜的秀才,按以前的科举惯例,只有考中了进士才能做官。少数举人也能出仕,但得有关系,有路子。不过不是进士出身的官员,前途没什么希望。
举人出仕,一般都是做些县教谕、训导这样的学官。
可现在在五万七千多名乡试落榜生中取五千人,那就是近十一取一,取中了虽然还要经过四年进修时间,可一出来就是官啊。哪怕从九品,也是官不是吏啊。何况朝廷还不限制他们继续参加科举,且这个从九品是能够往上一直升的。
官和吏,过去可是如同鸿沟一般不能逾越的。
折扇秀才想了半天,终于握着扇子在左手掌心里重重一敲,这么好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各位同年,恕在下告辞,先走一步了。”
“兄台你去哪?”
“回去温习下功课,准备参加考试。”折扇秀才说完,头也不回的就走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