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 第565章 采邑
朝廷现在在草原推行分封制,其实就是变种的羁糜、土司制度。虽然朝廷一面在西南大力改土归流,现在又在草原搞分封,有些自相矛盾。
但刘牧之却是对皇帝的意图把握的很准的,正所谓因势利导,不同的情况下就得有不同的策略。西南改土归流,那是因为自唐宋以来,不断的在西南推行羁縻制度,中原王朝与西南的那些部族蛮夷,其实大义名份早定。
加之各朝不断的向西南移民,导致中原朝廷在西南的势力不断的加强。到了明代,西南屡屡土司叛乱,正是因为中央朝廷和地方土司之间利益冲突加剧的结果。
虽然明朝的土司叛乱,也大大削弱了明廷在西南的实力,但另一方面,更削弱了西南土司的实力。一个又一个的大土司被平定,被改土归流,朝廷不断的设州置县,驻军屯田,进一步的在挤压着这些土司部落的生存空间。
当大汉朝一立,大军南下,西南仅存的那些小部族虽然反了,可也折腾不起什么浪花来了。西南改土归流,这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刘钧还通过分化拉拢,一面打击土司上层贵族头人,一面却又大大拉拢下层的部民,更使得土司们的溃败不可阻挡。
但北方的形势又不一样。
中原王朝与草原部族可以说是一直在争斗,中原王朝虽屡屡击败过草原部族,但草原部族也数次南下入主中原。
双方之间斗的你死我活,尤其是草原特殊的环境,使得草原南下还能建立王朝,占据中原。但中原汉人,哪怕是汉武大帝唐太宗等雄主,也只能是击败草原部族,然后实行简单羁糜制度,根本无法真正在这块草原上实行统治。
蒙古人曾经占据了中原。还建立过元朝,被明推翻后,几百年来,虽然内乱不断。分崩离兮,但依然拥有极强的实力。
汉武帝汉太宗明成祖等人用过的武力征服的方法,事后都证明难以达到根治的效果,只能管的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刘钧不想费心劳力的再来一遍。
唐宋等朝对西南蛮夷的羁糜制成功了。一步步的终究同化了这些地区,最终掌控了主导地位,但草原不同,不能用对付西南夷的方法对付草原北虏。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钧最终结合了中国历朝历代,包括后来的清朝的策略,以及参考了殖民时代各国的一些殖民策略,才有了现在的这个分封诸侯策略。
分封,是一种妥协。
但不是消极的妥协,虽然给予了蒙古各部很大的权力。但同时也提出了义务,做出了约束规范。
刘钧觉得,与其去追寻那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武力征服草原,还不如用这种更长远的方法。
其实宋时对辽夏金蒙古等的岁币,也是一种妥协。承认了这些胡人对疆土的实际控制权,双方不再是不死不休的战争局面。尤其是宋辽之时,檀渊之盟后,长达百年的太平,才有了宋的空前富裕。
刘钧当然不可能会给蒙古人岁币,但这从侧面反映。其实就算是胡人,也不一定就想着整天打仗的。
以往更多的草原人入侵,也多是因为北方受灾,或者中原混乱之时。让对方有了可乘之机。
分封,就是明确了双方的关系,确立一个稳固的双方关系,不再有互相侵犯吞并的战争威胁。
同时,分封的基础上,才会有开放的贸易。才会有互取所需,各取所利。
而分封,不是简单的册封,省府和州郡并行体制下,让朝廷能更好的控制草原这只巨兽。
这其实也就是换位思考,总得给人留下余地。
如果仅仅是站在汉的角度,仅是想着如何击败蒙古人,如何征服他们,那么草原人自然不干。哪怕他们现在四分五裂,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这是不能持久的事情。
现在搞分封,就不是吞并而是合作,是双赢互利。
不过就算分封,大汉也不是说想封就封的,草原是属于蒙古各部的,在此之前,各部就已经都有了界线范围。
上次的分封,其实不过是大汉正式的确认了各部的界线范围而已。虽然从几十部中,分出了十三侯爵领,以及五十六伯爵领,还有数百上千的子男勋爵领,但其实总体上来说,原来的势力范围并未打破。
侯爵都是那些原来的汗、大部族首领,伯爵等也都是那些汗和贝勒、台吉等的兄弟子侄,蒙古人自己也有这种重新分配部众和财产的传统,现在经大汉一分封,本质上部族里的土地、牲畜、部众,还是在部族内,不过是分给了些首领们的兄弟子侄而已。
这样的再分配,他们是能接受的,至于各部再拿了部份土地划给了大汉天子,做为朝廷的直隶领地,他们也能接受,毕竟以后朝廷会在这些地方设立商站交易市场等,对他们来说也是大有好处的。
刘钧又新设了骑士和武士两级勋,但这并不是要再大肆分封。
草原都已经分封完了,都有了主人,刘钧不能再封了。他设立的这些骑士和武士,是为那些蒙古诸侯们准备的,他们以后可以给自己的儿子们再分封,只要报请朝廷后,就能给自己的儿子分封为骑士和武士,这样除了长子世袭爵位外,其它的儿子也能有爵位。
当然,诸侯们分封自己的儿子骑士、武士,想要再给他们领地,那就得从自己的领地上划分,这样一来,也能变相的削弱下诸侯的实力。
楚虎儿想获得勋爵,如果他是诸侯子弟,并不会太难。只要他的父兄向朝廷上道奏报,朝廷就可以下旨为他授勋。
当然,按朝廷制度,这样的授爵,得交钱,且领地自己负责,朝廷不会发放俸禄。
只有那种朝廷自己正式册封的诸侯,以及世袭的诸侯爵位,才能领俸禄。
刘钧甚至还打算,以后那些诸侯子弟如果嫌骑士和武士爵位太低,也可以出钱升爵,多少钱就给他升一级,反正朝廷只负责给他们升,其余的待遇一概没有。
甚至就是将来那些诸侯,也一样可以出钱升爵,到时明码标价,童叟无期。嫌男爵名头不够响?那向朝廷进贡一笔钱,朝廷可以考虑给你升个子爵。要是觉得子爵也不够响亮,还能给你升个伯爵,反正升了伯爵,你的领地也还是原来男爵的那一块,俸禄会加,但升爵的价钱绝对不低,那点加俸的钱,朝廷早百倍千倍赚回来了。
不过楚琥儿不是贵族首领子弟。
他只是一个东土默特左翼前旗的普通牧民,这次响应旗主的命令自备了马匹武器前来参加,一战砍了二十五个首级,他也想封个爵,拥有一块自己的领地。
刘牧之想了想,这就有点小麻烦。他不是贵族子弟,那朝廷就无法直接给他授爵并赐他采邑了。
不过也还是有解决方法的。
刘牧之很快就针对楚虎的情况,想出了一个对策。
第一个,朝廷赐封楚虎一个武士或者骑士勋衔,但只有衔头,却没有采邑。
第二,则是朝廷在直隶领地上,给他封一块采邑。
第三,朝廷在新打下来的哲里木盟十旗的地盘中,划出一块给楚虎做采邑。
前者只是个空衔,后两者,则是实际授勋有采邑。但第二条不太可行,因为朝廷的直隶领地并不大,那些地方朝廷会用来屯兵移民,建设城堡、兵站等,不可能拿出来再封给蒙古人,那些领地可是好不容易从蒙古诸侯手里挤出来的。
最后只剩下第三个了,从新打下来的地盘里,封一块给他。但这样一来,也同样有个问题,那就是楚虎就得脱离原来所在的东土默特左翼前旗,他以后就成了直隶朝廷的骑士了。
或者,新打下来的地盘里,到时东土默特也肯定能分到一块,只要楚虎的旗主愿意将他授封为武士或者骑士,那他也能成为勋爵。
不过,这样的可能性很低,地盘有限,各部首领就算从科尔沁这边拿到新封地,也肯定是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子侄,岂会给一个外人。
刘牧之心里更愿意朝廷在科尔沁等新打下来的土地上,直接封楚虎一块领地,这样他就不再是东土默特部落的贵族,而成了朝廷直隶的贵族了。
但这得有个前提,就是楚虎自己愿意离开部落,且他的部落首领愿意放他离开。
等刘牧之把这一切仔细的跟楚虎解说一遍后,这个巨人船的大汉,却毫不犹豫的道,“我要成为汉帝国的直封。”
刘牧之有些意外。
这时旁边一名参谋在旁边插问,“楚虎勇士,你原来在部族里是什么身份?”
“阿勒巴图。”楚虎回道。
听说是阿勒巴图,刘牧之等人稍松口气,他们就怕他是个奴隶,那就难办了。
那名参谋接着问,“自由民还是属民?”(未完待续。)
但刘牧之却是对皇帝的意图把握的很准的,正所谓因势利导,不同的情况下就得有不同的策略。西南改土归流,那是因为自唐宋以来,不断的在西南推行羁縻制度,中原王朝与西南的那些部族蛮夷,其实大义名份早定。
加之各朝不断的向西南移民,导致中原朝廷在西南的势力不断的加强。到了明代,西南屡屡土司叛乱,正是因为中央朝廷和地方土司之间利益冲突加剧的结果。
虽然明朝的土司叛乱,也大大削弱了明廷在西南的实力,但另一方面,更削弱了西南土司的实力。一个又一个的大土司被平定,被改土归流,朝廷不断的设州置县,驻军屯田,进一步的在挤压着这些土司部落的生存空间。
当大汉朝一立,大军南下,西南仅存的那些小部族虽然反了,可也折腾不起什么浪花来了。西南改土归流,这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刘钧还通过分化拉拢,一面打击土司上层贵族头人,一面却又大大拉拢下层的部民,更使得土司们的溃败不可阻挡。
但北方的形势又不一样。
中原王朝与草原部族可以说是一直在争斗,中原王朝虽屡屡击败过草原部族,但草原部族也数次南下入主中原。
双方之间斗的你死我活,尤其是草原特殊的环境,使得草原南下还能建立王朝,占据中原。但中原汉人,哪怕是汉武大帝唐太宗等雄主,也只能是击败草原部族,然后实行简单羁糜制度,根本无法真正在这块草原上实行统治。
蒙古人曾经占据了中原。还建立过元朝,被明推翻后,几百年来,虽然内乱不断。分崩离兮,但依然拥有极强的实力。
汉武帝汉太宗明成祖等人用过的武力征服的方法,事后都证明难以达到根治的效果,只能管的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刘钧不想费心劳力的再来一遍。
唐宋等朝对西南蛮夷的羁糜制成功了。一步步的终究同化了这些地区,最终掌控了主导地位,但草原不同,不能用对付西南夷的方法对付草原北虏。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钧最终结合了中国历朝历代,包括后来的清朝的策略,以及参考了殖民时代各国的一些殖民策略,才有了现在的这个分封诸侯策略。
分封,是一种妥协。
但不是消极的妥协,虽然给予了蒙古各部很大的权力。但同时也提出了义务,做出了约束规范。
刘钧觉得,与其去追寻那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武力征服草原,还不如用这种更长远的方法。
其实宋时对辽夏金蒙古等的岁币,也是一种妥协。承认了这些胡人对疆土的实际控制权,双方不再是不死不休的战争局面。尤其是宋辽之时,檀渊之盟后,长达百年的太平,才有了宋的空前富裕。
刘钧当然不可能会给蒙古人岁币,但这从侧面反映。其实就算是胡人,也不一定就想着整天打仗的。
以往更多的草原人入侵,也多是因为北方受灾,或者中原混乱之时。让对方有了可乘之机。
分封,就是明确了双方的关系,确立一个稳固的双方关系,不再有互相侵犯吞并的战争威胁。
同时,分封的基础上,才会有开放的贸易。才会有互取所需,各取所利。
而分封,不是简单的册封,省府和州郡并行体制下,让朝廷能更好的控制草原这只巨兽。
这其实也就是换位思考,总得给人留下余地。
如果仅仅是站在汉的角度,仅是想着如何击败蒙古人,如何征服他们,那么草原人自然不干。哪怕他们现在四分五裂,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这是不能持久的事情。
现在搞分封,就不是吞并而是合作,是双赢互利。
不过就算分封,大汉也不是说想封就封的,草原是属于蒙古各部的,在此之前,各部就已经都有了界线范围。
上次的分封,其实不过是大汉正式的确认了各部的界线范围而已。虽然从几十部中,分出了十三侯爵领,以及五十六伯爵领,还有数百上千的子男勋爵领,但其实总体上来说,原来的势力范围并未打破。
侯爵都是那些原来的汗、大部族首领,伯爵等也都是那些汗和贝勒、台吉等的兄弟子侄,蒙古人自己也有这种重新分配部众和财产的传统,现在经大汉一分封,本质上部族里的土地、牲畜、部众,还是在部族内,不过是分给了些首领们的兄弟子侄而已。
这样的再分配,他们是能接受的,至于各部再拿了部份土地划给了大汉天子,做为朝廷的直隶领地,他们也能接受,毕竟以后朝廷会在这些地方设立商站交易市场等,对他们来说也是大有好处的。
刘钧又新设了骑士和武士两级勋,但这并不是要再大肆分封。
草原都已经分封完了,都有了主人,刘钧不能再封了。他设立的这些骑士和武士,是为那些蒙古诸侯们准备的,他们以后可以给自己的儿子们再分封,只要报请朝廷后,就能给自己的儿子分封为骑士和武士,这样除了长子世袭爵位外,其它的儿子也能有爵位。
当然,诸侯们分封自己的儿子骑士、武士,想要再给他们领地,那就得从自己的领地上划分,这样一来,也能变相的削弱下诸侯的实力。
楚虎儿想获得勋爵,如果他是诸侯子弟,并不会太难。只要他的父兄向朝廷上道奏报,朝廷就可以下旨为他授勋。
当然,按朝廷制度,这样的授爵,得交钱,且领地自己负责,朝廷不会发放俸禄。
只有那种朝廷自己正式册封的诸侯,以及世袭的诸侯爵位,才能领俸禄。
刘钧甚至还打算,以后那些诸侯子弟如果嫌骑士和武士爵位太低,也可以出钱升爵,多少钱就给他升一级,反正朝廷只负责给他们升,其余的待遇一概没有。
甚至就是将来那些诸侯,也一样可以出钱升爵,到时明码标价,童叟无期。嫌男爵名头不够响?那向朝廷进贡一笔钱,朝廷可以考虑给你升个子爵。要是觉得子爵也不够响亮,还能给你升个伯爵,反正升了伯爵,你的领地也还是原来男爵的那一块,俸禄会加,但升爵的价钱绝对不低,那点加俸的钱,朝廷早百倍千倍赚回来了。
不过楚琥儿不是贵族首领子弟。
他只是一个东土默特左翼前旗的普通牧民,这次响应旗主的命令自备了马匹武器前来参加,一战砍了二十五个首级,他也想封个爵,拥有一块自己的领地。
刘牧之想了想,这就有点小麻烦。他不是贵族子弟,那朝廷就无法直接给他授爵并赐他采邑了。
不过也还是有解决方法的。
刘牧之很快就针对楚虎的情况,想出了一个对策。
第一个,朝廷赐封楚虎一个武士或者骑士勋衔,但只有衔头,却没有采邑。
第二,则是朝廷在直隶领地上,给他封一块采邑。
第三,朝廷在新打下来的哲里木盟十旗的地盘中,划出一块给楚虎做采邑。
前者只是个空衔,后两者,则是实际授勋有采邑。但第二条不太可行,因为朝廷的直隶领地并不大,那些地方朝廷会用来屯兵移民,建设城堡、兵站等,不可能拿出来再封给蒙古人,那些领地可是好不容易从蒙古诸侯手里挤出来的。
最后只剩下第三个了,从新打下来的地盘里,封一块给他。但这样一来,也同样有个问题,那就是楚虎就得脱离原来所在的东土默特左翼前旗,他以后就成了直隶朝廷的骑士了。
或者,新打下来的地盘里,到时东土默特也肯定能分到一块,只要楚虎的旗主愿意将他授封为武士或者骑士,那他也能成为勋爵。
不过,这样的可能性很低,地盘有限,各部首领就算从科尔沁这边拿到新封地,也肯定是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子侄,岂会给一个外人。
刘牧之心里更愿意朝廷在科尔沁等新打下来的土地上,直接封楚虎一块领地,这样他就不再是东土默特部落的贵族,而成了朝廷直隶的贵族了。
但这得有个前提,就是楚虎自己愿意离开部落,且他的部落首领愿意放他离开。
等刘牧之把这一切仔细的跟楚虎解说一遍后,这个巨人船的大汉,却毫不犹豫的道,“我要成为汉帝国的直封。”
刘牧之有些意外。
这时旁边一名参谋在旁边插问,“楚虎勇士,你原来在部族里是什么身份?”
“阿勒巴图。”楚虎回道。
听说是阿勒巴图,刘牧之等人稍松口气,他们就怕他是个奴隶,那就难办了。
那名参谋接着问,“自由民还是属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