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389章 潘季驯开大
半个月的隔离期不长,归国人员以及英吉利使团人员主要还是在休息,恢复元气。
这个时代的航海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即便航线基本成熟了,船在海上出点事情很常见。人在船上吃不好睡不好,一个不小心还遇见海盗。
这种环境下,在海上飘了大半年,从遥远的欧洲到中国,期间遇见的困难和风险太多了。
只能说,近代欧洲确实是靠掠夺发家的,但,换一个角度看,现代欧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根源,是不是找到了?
礼部官员出场负责教授使团成员礼仪,第一天就碰了钉子。
事情很简单,礼部方面负责工作的郎中,要求英吉利使团在大朝会上拜见皇帝时,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亨利第一时间就炸了,表示强烈抗议,认为这是在侮辱外国使节,是不尊重两国关系的表现。
礼部郎中的态度很强硬,认为天朝上国的皇帝,就该享受这种礼仪待遇,如果英吉利人做不到,那后续的事情只能作罢。
贾琏才离开两天,回来后知道这个事情时,整个人有点没反应过来。不是,这是大周啊,不是“我大清”,在位的是承辉帝,不是乾隆。
前来汇报的卫子安表情也很无奈,按说这事情礼部掺和进来,应该接受鸿胪寺的领导。这位礼部郎中袁清和大人,似乎脑子轴的很,表示如果不按照他的方法来,他就不管了,以后的事情与他无关,与礼部无关。
“贾大人要不要见一见袁清和,当面跟他好好说说。”卫子安还是和光同尘的心思,减少争执,同心协力办好差事。
“见个屁!让礼部换个人来。”贾琏很干脆的做了决定,卫子安顿时露出微笑,有贾琏在前面撑着,他轻松多了。
“另外,大朝会拜见陛下的事情,先放一放,容我写奏折请示陛下,其他的礼仪课程继续教。使节那边你去说一下,我就不露面了。”
贾琏接下来的安排,卫子安自然完全服从,做事最怕的就是令出多门,下人的人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接待工作由贾琏负责,是陛下点名,内阁批准的,这点权威贾琏还是有的,所以对于礼部搞事情的举动,并未放在心上。
袁清和得知贾琏的指令后,气的浑身发抖,面色紫红。
这个人怎么说呢?二十二岁中了进士,性格极为自负,后考上庶吉士,做了三年翰林,后外放下面州的通判,长期在六品的位置上盘桓。也就是承辉帝登基后,才调回京师任吏部员外郎,赶上李逆案爆发的大清洗,得以再升一级,现年已经四十九岁了。
也就是说,袁清和此前的政坛生涯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在方白衣秉政期间非常坎坷。新潮新气象,给他了升迁的机会,他是以忠臣自居的。
贾琏没召见袁清和,却不料梳洗更衣完毕,门外来报,袁清和求见。
这是主动登门示好呢,还是打上门来了?
无论如何,出于同僚之间的礼数,贾琏没有怠慢他,立刻出来见面。
作为上司的贾琏,礼数上一点问题都没有,袁清和见了贾琏一抱手,语气非常生硬:“贾大人,西洋化外之地,皆蛮夷也。此番使团来访,合该行教化之举,使之通礼仪,知道德。请问贾大人,为何让本官离开?”
尽管对方态度不好,贾琏还是很有修养的耐心的解释:“隔离期只有半个月,期间需要教会对方必要的礼数,以免出现忌讳之处。按照袁大人的意思,一切工作都要停下来。本官奉命办差,全权负责,耽误了时间,出了纰漏,负责人是我。再说了,外事工作求同存异才是正理。”
只能说贾琏对一个下属都能做到非常客气,边上陪同的卫子安听着都心里暗暗点头,赞许道:【贾琏是个讲道理的人。】
之所以卫子安能有这样的感慨,实在是官场内很多上司是不讲道理的,完全按照个人喜好来,决策就是拍脑袋。
结果很多明明看着简单的事情,最后出现的结果是个四不像。
谁都没想到的是,贾琏的解释之后,袁清和突然非常激烈的叫喊起来:“一派胡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英吉利蕞尔小国,得以沐浴皇恩,竟不思诚惶诚恐,大礼参拜以彰臣服,此举乃对天子最大的不敬。贾大人求同存异,怕不是收了人家的银子吧?”
贾琏听着一脸的错愕,卫子安则直接懵逼了,这是哪来的精神病?作为上司的贾琏,解释的很清楚了,你居然还能找到攻击角度?
其实贾琏瞬间就明白了,这哥们脑子没问题,只不过他读四书五经考科举的同时,把书中的道理当真理了。
袁清和见两人的表情,心里暗暗得意,觉得自己干的漂亮,给贾某好好的上了一课。
一时间贾琏还真不知道怎么处置这家伙,打一顿丢出去自然是最爽的,也符合人设。但今非昔比,贾琏已经有了办学的打算,过去那种做派要收一收,免得味道太大,把年轻人都吓跑了。要知道,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学的都是四书五经。
科举制度下,正常人拿四书五经当敲门砖,做官以后嘴上喊一喊就算了,做事的时候丢一边。袁清和这种人属于比较稀有的。
“要不这样,本官王命在身,不敢耽搁差事。袁大人回去后单独写一份奏折上呈,本官也会写一份奏折请示陛下。”
贾琏依旧是商量的语气,态度显得非常的好,丝毫没有动怒的意思。毕竟袁清和这个人只是轴,不是坏。
“哼!等着本官的弹劾吧!”袁清和傲娇的扭头走开之前,丢下一句话,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去了。
卫子安在一旁看了看,上前低声道:“贾大人,此事传出去,于您的名声有损。”
这都不是暗示了,是明示。卫子安笃定,袁清和回去后,一定会对同僚们大肆吹捧,给贾琏上课的事情。
“唉,想要做事的人就这样,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无妨,本官已经习惯了,不管你做的对还是错,总是有人要对你指点江山的。”
卫子安告辞离开,继续执行贾琏的指令。
贾琏则动手写奏折,关于大礼参拜的事情,贾琏建议外国使团的使节,面对陛下的时候,应该用该国的最高礼仪。这样对双方来说,都能接受。英吉利乃西洋第一强国,主动来访,不论其目的与初心,对于本朝与陛下而言,面子上已经足够尊重。诚然,与英吉利交恶暂时并无大碍,却不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通过与英吉利加强来往,了解当今世界列强的真实实力,才是最符合国家利益的做法。
贾琏在奏折中,再次强调了加强海军建设,进而夺取马六甲海峡的国家安全战略构想。同时也强调,这个程度的扩张,对内可以转移人口,缓和国内矛盾,对外彰显实力杜绝觊觎的同时,还不会触碰英吉利国家利益的底线——印度。
总而言之,一切从国家利益的实际出发,不要把好事办成坏事。
奏折写好后,贾琏立刻派人送往京城,然后就是耐心的等待。
没等来皇帝的回复,三天后等来了林如海的信,说了偷种鸦片的事情。
二皇子那边没有任何异常举动,反倒是顺天府衙役大举出动,铲除了烟田。朝野上下,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林如海在信中表示,此事可见二皇子行事风格老辣之一斑,万万不可小觑二皇子在今后争储的巨大潜力。
林如海在信中还暗示贾琏,不该把自身排除在京营整顿之外。出身是没法决定的,既然是勋贵了,兵权就是傍身之物。
只能说这个观点贾琏是认可的,但现阶段并不着急。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贾琏看似越不碰兵权,皇帝年迈时就越信任他,注定把兵权交给贾琏。
真实的想法贾琏不会对任何人说,别说林如海了,哪怕是老婆孩子都不会说的。
很多事情贾琏都只是在偷偷的做,比如五城兵马司,比如倪二的黑虎帮,这都是情报机构。日后只需要一个整理情报的部门,京城里任何事情,都难逃贾琏的耳目。所以,二皇子能不能当皇帝这个事情,在贾琏看来是没啥机会的。无论如何,为了自身以及家族的安危,贾琏都不会答应的。
借着多次带兵出征的机会,贾琏实际上已经安插了很多家将担任基层以及中层军官,这些人都是有真实军功傍身的,别人挑不出任何毛病。还有五城兵马司,贾琏也塞了十几个家将进去。这种事情在别人看来都是顺手做,一点毛病都没有,谁做上司都这么干。
所以,只要贾琏不碰九门镇守军,也不碰三大营的兵权,他在皇帝的心目中就是个纯臣,嗯,就是不那么任劳任怨,喜欢偷懒。
林如海信看完后,贾琏直接烧掉,一点痕迹都不带留下的,甚至还交代信使表示,转告林如海,以后最好用口信表达,不要留下文字。
信是贾琏当着信使的面拆的,也是当面烧掉的,贾琏希望此举能给林如海提个醒,保密的重要性。
同时也借这个举动暗示林如海,贾琏并不是什么都没做,只不过做的很隐秘。
承辉帝这边先看见了贾琏的奏折,毕竟贾琏可以走特殊通道,来的快一些。看完之后,承辉帝深以为然。他是实用主义者,对于一些面子工程看的并不是那么重要。把皇帝的权威建立在神秘学之上并不靠谱,没有真实力,白莲教该造反还是会造反,东平王和西宁王,该割据还是会割据。
英吉利远在万里之外,海上实力世界第一,没法通过实际的手段把别人如何的时候,就别摆什么高位的架子,除非是高位截瘫。
只能说,从郧阳民变到济宁白莲教再到草原入寇,结合两江士绅干的事情,漕运问题,盐务问题,等等一系列事件,让本就务实的承辉帝,更加的务实。用贾琏的理论说,国家发展停滞,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就必须向外转移矛盾,否则时间长了就会爆炸。
说到底,明末的惨剧不过百年,江南士绅们的嘴脸,太祖实录里记的清清楚楚。
大周一百年下来,积累的问题非常的多,随着统治集团的不断扩大,必定向下压榨更甚,一直到无法承受,开启新一轮的王朝更替。
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思考治乱循环的问题。道理都非常的明白,怎么解决才是个问题。
以前是真的没有解决之道,现在承辉帝看到了新的解决之道,就是贾琏提出的对外转移。
阻力会很大,所以,必须要军事集权,强化军队的战斗力。这也是这个节骨眼上,贾琏没有对军权表示出任何兴趣的根源所在。
承辉帝拿着贾琏的奏折,直接把四位阁老请来开小会,让大家说说意见。
别人都没啥意见,认为贾琏的观点非常务实,非常有操作性。倒是郭衍跳出来,拿着袁清和的奏折说话。
郭衍道:“部分官员对于礼仪有坚持,初衷是为了维护陛下的尊严,也是为了四方教化。微臣以为,即便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有误,出于安抚人心的角度出发,也该给个合理解释。”
这话看起来一点毛病都没有,可是仔细一想,全是扯淡。
都不用梁道远这个对头站出来说话,潘季驯就起身驳斥道:“看人挑担腰不疼!挑毛病谁不会,事情还要不要做?”
怼完郭衍,潘季驯对承辉帝抱手道:“微臣是治水起家的,治水的过程中,最怕那些外行指手画脚,不接受他们的意见就给你添乱。接受他们的意见便发现,这些人是奔着治水的银子去的。此番贾琏接待使团,朝廷拨款不经礼部,直接走鸿胪寺的账户,此源头也!”
郭衍听了顿时色变,指着潘继旭道:“姓潘的,不要血口喷人!礼部官员也是为了维护陛下的颜面。”
潘季驯回指怒骂:“放你娘的屁,当我不知道么?礼部找麻烦先抢夺办事权,夺权后方便你们贪污,方便你们向使团索贿。”
只能说潘季驯忍耐很久了,上来就开打了!
这个时代的航海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即便航线基本成熟了,船在海上出点事情很常见。人在船上吃不好睡不好,一个不小心还遇见海盗。
这种环境下,在海上飘了大半年,从遥远的欧洲到中国,期间遇见的困难和风险太多了。
只能说,近代欧洲确实是靠掠夺发家的,但,换一个角度看,现代欧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根源,是不是找到了?
礼部官员出场负责教授使团成员礼仪,第一天就碰了钉子。
事情很简单,礼部方面负责工作的郎中,要求英吉利使团在大朝会上拜见皇帝时,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亨利第一时间就炸了,表示强烈抗议,认为这是在侮辱外国使节,是不尊重两国关系的表现。
礼部郎中的态度很强硬,认为天朝上国的皇帝,就该享受这种礼仪待遇,如果英吉利人做不到,那后续的事情只能作罢。
贾琏才离开两天,回来后知道这个事情时,整个人有点没反应过来。不是,这是大周啊,不是“我大清”,在位的是承辉帝,不是乾隆。
前来汇报的卫子安表情也很无奈,按说这事情礼部掺和进来,应该接受鸿胪寺的领导。这位礼部郎中袁清和大人,似乎脑子轴的很,表示如果不按照他的方法来,他就不管了,以后的事情与他无关,与礼部无关。
“贾大人要不要见一见袁清和,当面跟他好好说说。”卫子安还是和光同尘的心思,减少争执,同心协力办好差事。
“见个屁!让礼部换个人来。”贾琏很干脆的做了决定,卫子安顿时露出微笑,有贾琏在前面撑着,他轻松多了。
“另外,大朝会拜见陛下的事情,先放一放,容我写奏折请示陛下,其他的礼仪课程继续教。使节那边你去说一下,我就不露面了。”
贾琏接下来的安排,卫子安自然完全服从,做事最怕的就是令出多门,下人的人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接待工作由贾琏负责,是陛下点名,内阁批准的,这点权威贾琏还是有的,所以对于礼部搞事情的举动,并未放在心上。
袁清和得知贾琏的指令后,气的浑身发抖,面色紫红。
这个人怎么说呢?二十二岁中了进士,性格极为自负,后考上庶吉士,做了三年翰林,后外放下面州的通判,长期在六品的位置上盘桓。也就是承辉帝登基后,才调回京师任吏部员外郎,赶上李逆案爆发的大清洗,得以再升一级,现年已经四十九岁了。
也就是说,袁清和此前的政坛生涯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在方白衣秉政期间非常坎坷。新潮新气象,给他了升迁的机会,他是以忠臣自居的。
贾琏没召见袁清和,却不料梳洗更衣完毕,门外来报,袁清和求见。
这是主动登门示好呢,还是打上门来了?
无论如何,出于同僚之间的礼数,贾琏没有怠慢他,立刻出来见面。
作为上司的贾琏,礼数上一点问题都没有,袁清和见了贾琏一抱手,语气非常生硬:“贾大人,西洋化外之地,皆蛮夷也。此番使团来访,合该行教化之举,使之通礼仪,知道德。请问贾大人,为何让本官离开?”
尽管对方态度不好,贾琏还是很有修养的耐心的解释:“隔离期只有半个月,期间需要教会对方必要的礼数,以免出现忌讳之处。按照袁大人的意思,一切工作都要停下来。本官奉命办差,全权负责,耽误了时间,出了纰漏,负责人是我。再说了,外事工作求同存异才是正理。”
只能说贾琏对一个下属都能做到非常客气,边上陪同的卫子安听着都心里暗暗点头,赞许道:【贾琏是个讲道理的人。】
之所以卫子安能有这样的感慨,实在是官场内很多上司是不讲道理的,完全按照个人喜好来,决策就是拍脑袋。
结果很多明明看着简单的事情,最后出现的结果是个四不像。
谁都没想到的是,贾琏的解释之后,袁清和突然非常激烈的叫喊起来:“一派胡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英吉利蕞尔小国,得以沐浴皇恩,竟不思诚惶诚恐,大礼参拜以彰臣服,此举乃对天子最大的不敬。贾大人求同存异,怕不是收了人家的银子吧?”
贾琏听着一脸的错愕,卫子安则直接懵逼了,这是哪来的精神病?作为上司的贾琏,解释的很清楚了,你居然还能找到攻击角度?
其实贾琏瞬间就明白了,这哥们脑子没问题,只不过他读四书五经考科举的同时,把书中的道理当真理了。
袁清和见两人的表情,心里暗暗得意,觉得自己干的漂亮,给贾某好好的上了一课。
一时间贾琏还真不知道怎么处置这家伙,打一顿丢出去自然是最爽的,也符合人设。但今非昔比,贾琏已经有了办学的打算,过去那种做派要收一收,免得味道太大,把年轻人都吓跑了。要知道,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学的都是四书五经。
科举制度下,正常人拿四书五经当敲门砖,做官以后嘴上喊一喊就算了,做事的时候丢一边。袁清和这种人属于比较稀有的。
“要不这样,本官王命在身,不敢耽搁差事。袁大人回去后单独写一份奏折上呈,本官也会写一份奏折请示陛下。”
贾琏依旧是商量的语气,态度显得非常的好,丝毫没有动怒的意思。毕竟袁清和这个人只是轴,不是坏。
“哼!等着本官的弹劾吧!”袁清和傲娇的扭头走开之前,丢下一句话,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去了。
卫子安在一旁看了看,上前低声道:“贾大人,此事传出去,于您的名声有损。”
这都不是暗示了,是明示。卫子安笃定,袁清和回去后,一定会对同僚们大肆吹捧,给贾琏上课的事情。
“唉,想要做事的人就这样,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无妨,本官已经习惯了,不管你做的对还是错,总是有人要对你指点江山的。”
卫子安告辞离开,继续执行贾琏的指令。
贾琏则动手写奏折,关于大礼参拜的事情,贾琏建议外国使团的使节,面对陛下的时候,应该用该国的最高礼仪。这样对双方来说,都能接受。英吉利乃西洋第一强国,主动来访,不论其目的与初心,对于本朝与陛下而言,面子上已经足够尊重。诚然,与英吉利交恶暂时并无大碍,却不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通过与英吉利加强来往,了解当今世界列强的真实实力,才是最符合国家利益的做法。
贾琏在奏折中,再次强调了加强海军建设,进而夺取马六甲海峡的国家安全战略构想。同时也强调,这个程度的扩张,对内可以转移人口,缓和国内矛盾,对外彰显实力杜绝觊觎的同时,还不会触碰英吉利国家利益的底线——印度。
总而言之,一切从国家利益的实际出发,不要把好事办成坏事。
奏折写好后,贾琏立刻派人送往京城,然后就是耐心的等待。
没等来皇帝的回复,三天后等来了林如海的信,说了偷种鸦片的事情。
二皇子那边没有任何异常举动,反倒是顺天府衙役大举出动,铲除了烟田。朝野上下,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林如海在信中表示,此事可见二皇子行事风格老辣之一斑,万万不可小觑二皇子在今后争储的巨大潜力。
林如海在信中还暗示贾琏,不该把自身排除在京营整顿之外。出身是没法决定的,既然是勋贵了,兵权就是傍身之物。
只能说这个观点贾琏是认可的,但现阶段并不着急。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贾琏看似越不碰兵权,皇帝年迈时就越信任他,注定把兵权交给贾琏。
真实的想法贾琏不会对任何人说,别说林如海了,哪怕是老婆孩子都不会说的。
很多事情贾琏都只是在偷偷的做,比如五城兵马司,比如倪二的黑虎帮,这都是情报机构。日后只需要一个整理情报的部门,京城里任何事情,都难逃贾琏的耳目。所以,二皇子能不能当皇帝这个事情,在贾琏看来是没啥机会的。无论如何,为了自身以及家族的安危,贾琏都不会答应的。
借着多次带兵出征的机会,贾琏实际上已经安插了很多家将担任基层以及中层军官,这些人都是有真实军功傍身的,别人挑不出任何毛病。还有五城兵马司,贾琏也塞了十几个家将进去。这种事情在别人看来都是顺手做,一点毛病都没有,谁做上司都这么干。
所以,只要贾琏不碰九门镇守军,也不碰三大营的兵权,他在皇帝的心目中就是个纯臣,嗯,就是不那么任劳任怨,喜欢偷懒。
林如海信看完后,贾琏直接烧掉,一点痕迹都不带留下的,甚至还交代信使表示,转告林如海,以后最好用口信表达,不要留下文字。
信是贾琏当着信使的面拆的,也是当面烧掉的,贾琏希望此举能给林如海提个醒,保密的重要性。
同时也借这个举动暗示林如海,贾琏并不是什么都没做,只不过做的很隐秘。
承辉帝这边先看见了贾琏的奏折,毕竟贾琏可以走特殊通道,来的快一些。看完之后,承辉帝深以为然。他是实用主义者,对于一些面子工程看的并不是那么重要。把皇帝的权威建立在神秘学之上并不靠谱,没有真实力,白莲教该造反还是会造反,东平王和西宁王,该割据还是会割据。
英吉利远在万里之外,海上实力世界第一,没法通过实际的手段把别人如何的时候,就别摆什么高位的架子,除非是高位截瘫。
只能说,从郧阳民变到济宁白莲教再到草原入寇,结合两江士绅干的事情,漕运问题,盐务问题,等等一系列事件,让本就务实的承辉帝,更加的务实。用贾琏的理论说,国家发展停滞,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就必须向外转移矛盾,否则时间长了就会爆炸。
说到底,明末的惨剧不过百年,江南士绅们的嘴脸,太祖实录里记的清清楚楚。
大周一百年下来,积累的问题非常的多,随着统治集团的不断扩大,必定向下压榨更甚,一直到无法承受,开启新一轮的王朝更替。
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思考治乱循环的问题。道理都非常的明白,怎么解决才是个问题。
以前是真的没有解决之道,现在承辉帝看到了新的解决之道,就是贾琏提出的对外转移。
阻力会很大,所以,必须要军事集权,强化军队的战斗力。这也是这个节骨眼上,贾琏没有对军权表示出任何兴趣的根源所在。
承辉帝拿着贾琏的奏折,直接把四位阁老请来开小会,让大家说说意见。
别人都没啥意见,认为贾琏的观点非常务实,非常有操作性。倒是郭衍跳出来,拿着袁清和的奏折说话。
郭衍道:“部分官员对于礼仪有坚持,初衷是为了维护陛下的尊严,也是为了四方教化。微臣以为,即便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有误,出于安抚人心的角度出发,也该给个合理解释。”
这话看起来一点毛病都没有,可是仔细一想,全是扯淡。
都不用梁道远这个对头站出来说话,潘季驯就起身驳斥道:“看人挑担腰不疼!挑毛病谁不会,事情还要不要做?”
怼完郭衍,潘季驯对承辉帝抱手道:“微臣是治水起家的,治水的过程中,最怕那些外行指手画脚,不接受他们的意见就给你添乱。接受他们的意见便发现,这些人是奔着治水的银子去的。此番贾琏接待使团,朝廷拨款不经礼部,直接走鸿胪寺的账户,此源头也!”
郭衍听了顿时色变,指着潘继旭道:“姓潘的,不要血口喷人!礼部官员也是为了维护陛下的颜面。”
潘季驯回指怒骂:“放你娘的屁,当我不知道么?礼部找麻烦先抢夺办事权,夺权后方便你们贪污,方便你们向使团索贿。”
只能说潘季驯忍耐很久了,上来就开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