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摊牌穿越者,老朱懵了 第948章 见龙卸甲
这一出名为“见龙卸甲”的新戏,取材于《三国》故事中的“刘皇叔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这一回,大体故事也与三国故事一般,讲的是曹操大军压境,刘皇叔刘备不忍抛弃百姓,遂携民渡江,结果为曹军所破,全军溃散,其子阿斗亦走失于乱军之中的故事。
幸赖有刘备麾下大将赵云忠肝义胆,单骑救主,救出少主阿斗。
与之相类似的戏剧,其实现在已经有了,在应天府中,名为《长坂坡》的剧目早已在秦淮河边传唱甚广,是经过了广大百姓的考验、确实为广大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好戏剧。这也是方孝孺与解缙二人选择这个题材的原因。
然而,和应天城中所传唱的《长坂坡》不同的是,这则名为《见龙卸甲》的剧目,却远没有那般的浪漫豪壮,而是显得有几分压抑。
全剧以赵云的视点入手,从刘备困居荆州、面对曹操大军压境时的担忧,赵云、诸葛亮、张飞等皆劝刘备弃民逃生,刘备却以为曹军残暴,宁愿以螳臂当车,也决不愿弃民而去。
此时的赵云心中还是不解的、疑惑的,跟随赵云的视点,观众们一边感受着刘备势力所面临的压抑、赵云心中所怀有的疑惑,台下的大多数兵卒们,也不解于刘备为何如此的不听良言,甚至有人认为刘备迂腐,在台下叫嚷着,刘备竟然不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
直到由鬼力赤等鞑靼俘虏扮演的“曹军”袭来,观众们才知道了刘备的担忧:曹军杀人,劫掠,无恶不作,追来的他们如同来自地狱的恶鬼,人神共愤的样貌与做派,简直就是在挑战台下观众们的底线。观众们跟随在乱军中搜寻少主的“赵云”视角,一点一点观看着“曹军”的恶行,终于所有人都无言了,知道了刘备所忧虑的究竟是因为什么。
所有观众都咬牙切齿,为曹军的所作所为而气愤着。
压抑的气氛在甘夫人投井的时候到达了顶峰:为了不拖累赵云,一介女流的甘夫人趁着赵云不备直接赴死。看见赵云救到了少主,本来正守护着甘夫人和少主阿斗的一众荆州平民亦主动赴死,只愿为赵云和刘氏少主拦住几个曹军追兵。
观众们眼睛都红了,性子急的常茂甚至忘了这是看戏,想要冲上台去,把扮演“曹军”的鬼力赤给拖下台来打上一顿,得亏朱雄英和常升拉住了他,才没能让“郑国公大闹戏台”这一出好戏上演。
不过这《见龙卸甲》的戏也到了最后的爽点,情绪被压抑到极致的“赵云”,仿佛顺应观众们的情绪一样爆发了,他义愤填膺,如同神将附体一般,凭借着一腔血勇正气,在曹军之中大杀四方,把残暴的曹军杀的七零八落。
压抑到极致的释放最为爽快,这个发展,让一众观众们欢声雷动,大呼过瘾。
最后,赵云带着阿斗,奇迹一般的回到了刘备身边,全戏结束,一众观众却都意犹未尽,仍自久久沉浸在赵子龙“见龙卸甲”的神威中,不可自拔。
这部剧粗略去看,似乎与其蓝本的剧目《长坂坡》无异。但其实,经过解缙与方孝孺这两位大才子的妙笔,前半段曹军的残暴,与刘备军虽然势单力孤,却仍然要死死护住百姓的悲壮,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
看完这出戏的观众最为强烈的印象,反而不是赵云,而是“曹军”的种种人神共愤的行径,恨不得杀之而后快。而后来赵云、张飞等人的“大发神威”,也彷如是为了对曹军降下制裁一般,述说了仁义之师终会得胜、守护百姓,才会如英雄一般万众敬仰的道理。
在两位大才子不着痕迹的渲染下,这一出军中版本的《长坂坡》看似没有什么出路,却潜移默化的教育了军中的将士们:行恶事必然失败,唯仁义方能无敌的道理。
“好,好戏!”常茂看的直呼过瘾,与一众观众们一起鼓掌不止,便是看过第二回的常升,也是十分专注,大声鼓掌。
“好个英勇无敌的赵子龙!那无恶不作的曹军,可真是可恶!”
“杀千刀的东西,这等事竟也能做出来,比贼匪更加可恶!就这样也能当官军!”
“要是这鸟曹军是在爷爷我当面,我非和兄弟们一起帮着赵子龙杀进重围,劈了那个鸟曹贼不可……”
效果十分显着,朱雄英已听到了许多将士们仍意犹未尽的讨论着这部剧目的内容。从他们的感慨议论声里,多是厌恶曹军、同情刘军,朱雄英便知道这部戏剧想要传达的东西十分成功。
“接下来,还有《封狼居胥》、《郭子仪》等剧目仍在编排中,待新剧编排完毕了,再邀请两位舅舅与诸位将军们来看。”朱雄英道。
他口中的《封狼居胥》与《郭子仪》等剧目,述说敌人或异族残害华夏百姓,霍去病、郭子仪秉持大义,挺身而出,解救斯民,创下丰功伟绩的故事。
也是为了使全军知道,何为仁义,为大军军魂的建立先打下基础。
同时,也能激起军中将士的建功立业之心。
这一次“汇演”十分成功,大宁城中,只要是处于休假状态的明军营房,几乎是“万人空营”的前往战俘营“听戏”,朱雄英也借着“听戏”之机,彻底融入了大宁军之中,现在军中将士人人都知道,他们的太孙“监军”是个心中念着他们的,体谅大家伙镇守北边苦寒,特意调教了一群骚鞑子俘虏,让他们给自己这些大头兵们唱戏解闷。
平素里军中那些监军,大多都是些自命清高的文官儿,即便不给大家伙使绊子,那也是臭着一张脸看着自己这些厮杀汉,仿若多看一眼,就脏了他读书人的清高身子一般。
哪有太孙殿下这般平易近人
顷刻之间,皇太孙朱雄英在大宁军中的声望,就往上增长了一个大大的台阶。
幸赖有刘备麾下大将赵云忠肝义胆,单骑救主,救出少主阿斗。
与之相类似的戏剧,其实现在已经有了,在应天府中,名为《长坂坡》的剧目早已在秦淮河边传唱甚广,是经过了广大百姓的考验、确实为广大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好戏剧。这也是方孝孺与解缙二人选择这个题材的原因。
然而,和应天城中所传唱的《长坂坡》不同的是,这则名为《见龙卸甲》的剧目,却远没有那般的浪漫豪壮,而是显得有几分压抑。
全剧以赵云的视点入手,从刘备困居荆州、面对曹操大军压境时的担忧,赵云、诸葛亮、张飞等皆劝刘备弃民逃生,刘备却以为曹军残暴,宁愿以螳臂当车,也决不愿弃民而去。
此时的赵云心中还是不解的、疑惑的,跟随赵云的视点,观众们一边感受着刘备势力所面临的压抑、赵云心中所怀有的疑惑,台下的大多数兵卒们,也不解于刘备为何如此的不听良言,甚至有人认为刘备迂腐,在台下叫嚷着,刘备竟然不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
直到由鬼力赤等鞑靼俘虏扮演的“曹军”袭来,观众们才知道了刘备的担忧:曹军杀人,劫掠,无恶不作,追来的他们如同来自地狱的恶鬼,人神共愤的样貌与做派,简直就是在挑战台下观众们的底线。观众们跟随在乱军中搜寻少主的“赵云”视角,一点一点观看着“曹军”的恶行,终于所有人都无言了,知道了刘备所忧虑的究竟是因为什么。
所有观众都咬牙切齿,为曹军的所作所为而气愤着。
压抑的气氛在甘夫人投井的时候到达了顶峰:为了不拖累赵云,一介女流的甘夫人趁着赵云不备直接赴死。看见赵云救到了少主,本来正守护着甘夫人和少主阿斗的一众荆州平民亦主动赴死,只愿为赵云和刘氏少主拦住几个曹军追兵。
观众们眼睛都红了,性子急的常茂甚至忘了这是看戏,想要冲上台去,把扮演“曹军”的鬼力赤给拖下台来打上一顿,得亏朱雄英和常升拉住了他,才没能让“郑国公大闹戏台”这一出好戏上演。
不过这《见龙卸甲》的戏也到了最后的爽点,情绪被压抑到极致的“赵云”,仿佛顺应观众们的情绪一样爆发了,他义愤填膺,如同神将附体一般,凭借着一腔血勇正气,在曹军之中大杀四方,把残暴的曹军杀的七零八落。
压抑到极致的释放最为爽快,这个发展,让一众观众们欢声雷动,大呼过瘾。
最后,赵云带着阿斗,奇迹一般的回到了刘备身边,全戏结束,一众观众却都意犹未尽,仍自久久沉浸在赵子龙“见龙卸甲”的神威中,不可自拔。
这部剧粗略去看,似乎与其蓝本的剧目《长坂坡》无异。但其实,经过解缙与方孝孺这两位大才子的妙笔,前半段曹军的残暴,与刘备军虽然势单力孤,却仍然要死死护住百姓的悲壮,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
看完这出戏的观众最为强烈的印象,反而不是赵云,而是“曹军”的种种人神共愤的行径,恨不得杀之而后快。而后来赵云、张飞等人的“大发神威”,也彷如是为了对曹军降下制裁一般,述说了仁义之师终会得胜、守护百姓,才会如英雄一般万众敬仰的道理。
在两位大才子不着痕迹的渲染下,这一出军中版本的《长坂坡》看似没有什么出路,却潜移默化的教育了军中的将士们:行恶事必然失败,唯仁义方能无敌的道理。
“好,好戏!”常茂看的直呼过瘾,与一众观众们一起鼓掌不止,便是看过第二回的常升,也是十分专注,大声鼓掌。
“好个英勇无敌的赵子龙!那无恶不作的曹军,可真是可恶!”
“杀千刀的东西,这等事竟也能做出来,比贼匪更加可恶!就这样也能当官军!”
“要是这鸟曹军是在爷爷我当面,我非和兄弟们一起帮着赵子龙杀进重围,劈了那个鸟曹贼不可……”
效果十分显着,朱雄英已听到了许多将士们仍意犹未尽的讨论着这部剧目的内容。从他们的感慨议论声里,多是厌恶曹军、同情刘军,朱雄英便知道这部戏剧想要传达的东西十分成功。
“接下来,还有《封狼居胥》、《郭子仪》等剧目仍在编排中,待新剧编排完毕了,再邀请两位舅舅与诸位将军们来看。”朱雄英道。
他口中的《封狼居胥》与《郭子仪》等剧目,述说敌人或异族残害华夏百姓,霍去病、郭子仪秉持大义,挺身而出,解救斯民,创下丰功伟绩的故事。
也是为了使全军知道,何为仁义,为大军军魂的建立先打下基础。
同时,也能激起军中将士的建功立业之心。
这一次“汇演”十分成功,大宁城中,只要是处于休假状态的明军营房,几乎是“万人空营”的前往战俘营“听戏”,朱雄英也借着“听戏”之机,彻底融入了大宁军之中,现在军中将士人人都知道,他们的太孙“监军”是个心中念着他们的,体谅大家伙镇守北边苦寒,特意调教了一群骚鞑子俘虏,让他们给自己这些大头兵们唱戏解闷。
平素里军中那些监军,大多都是些自命清高的文官儿,即便不给大家伙使绊子,那也是臭着一张脸看着自己这些厮杀汉,仿若多看一眼,就脏了他读书人的清高身子一般。
哪有太孙殿下这般平易近人
顷刻之间,皇太孙朱雄英在大宁军中的声望,就往上增长了一个大大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