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牛女婿 第643章 李渊与李世民
大唐礼部尚书卢宽家中,国子监刘伯庄,以及大儒陈颖达,还有魏征和刘政会正围坐在一起。
这些人正是朝中清流的代表,他们即不是世家,也不是寒门,属于李世民这一派。
相比于其他人,他们的目的更加纯粹,属于比较传统的那一类臣子。
也就是一心一意为皇帝着想,却也不是要为皇帝做一切,而是想要皇帝成为千古明君,而他们成为诸葛武侯那样的忠臣代表。
一定程度上说,魏征他们其实非常重视身后名。
相对来说李世民倒是洒脱一些。
后世经常有一些键盘侠,历史书没看过几本,人云亦云地说李世民改过史书。
实际上李世民并没有改史书,不过他看过史官记载的起居注。
对于玄武门事变,当时的史官并不敢真正的写,细节不详,大体上也是贬低建成元吉。
对于这一处问题,李世民直接指出来,说不需要给他留面子,按照事实写就行。
李世民说他相信后人自有功过评价,他绝对不会是昏君,相反他将是帝王典范。
李二天之骄子,人生就像是开挂一样,他有绝对的自信。
相对来说魏征他们倒是有些过于谨慎,他们对李世民的身后名反而没有那么高的自信。
昨天裴寂死亡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听说昨天晚上李渊在皇宫大哭。
而李世民冷眼看着,整个皇宫都在一片压抑之中。
所有人都不知道李渊接下来会做出什么事,而李二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现在李二和李渊关系极差,李二虽然不太可能直接杀了李渊,但是把他强行关禁闭,或者是流放到那个犄角旮旯,这一点李二绝对做得出来。
魏征虽然经常劝解李二,但他其实也不希望老实发生这样的事。
毕竟李二是成年人,天下至尊,老被人说,他也烦躁。
魏征也不是多了几个脑袋,就喜欢硬着头皮跟李二吵架。
所以这一次,他们这些期待李二能成为完美皇帝,而他们也将成为一代忠臣典范的人聚在卢宽的福里,一起商议如何解决李二和李渊的问题。
首先说李二,他是皇帝,他和刘文静是好朋友,一定程度上说,刘文静在李二心中甚至是仅次于长孙无忌的人。
李二和刘文静早在李二年龄还小的时候就认识了,两人亦师亦友,是志同道合的人。
在李渊扯旗子造反这件事上,就是两人协力合作,让李渊不得不反。
所以李二要整裴寂,完全说的过去,并不一定就是要对李渊下手。
不过李二这样的聪明人,哪里想不到这一方面?
所以李二其实也是要暗示什么,要暗示什么呢?
自然就是李渊还住在太极宫。
李渊住的地方距离李二办公地非常近,虽然不是在太极殿,但也在太极宫。
试问李二现在这么成功,却老是能联想到李渊,心里自然膈应。
现在李二整裴寂,自然就是要李渊识相点,自己申请离开太极宫。
那么就到了第二个人了,这个人就是李渊。
说起李渊,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个废柴,还说话不算话,明明答应了李二当太子,结果后来却反悔了。
后世关于李渊的评价,说他不讲信用,这一点是对的。
不过要说李渊是废物,这话大错特错。
李渊父亲早早就死了,他从七岁开始,跟着自己姨妈独孤皇后,以及姨夫杨坚生活在一起。
所以李渊其实是和杨广杨勇一起长大的,李渊接受的是时下最好的教育。
他非常有才华,成年后,先后当任过地方官,朝中大臣,能文能武。
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为人圆滑,与陇右一众军事贵族的关系非常好。
所以李渊起事后,能得到那么多陇右贵族的支持。
不过这些事好的一面,他也有不好的一面。
其中之一就是人太懒了,进取心不够。
李渊有才华有能力,但是他反隋后,占据了长安,结果就不愿意挪窝了。
进入长安后,他就没有离开过,于是这大大的江山,基本上就是李世民和李道宗打下来的。
这就导致李世民威望空前,并且在地方培养了很强大的势力。
玄武门事变后,大唐没有人要清君侧,也没有人讨伐李世民。
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当然,就是因为这个时候,李世民的威望其实高过李渊。
李渊跟着杨坚夫妻长大,而这对都是生性多疑的人,这样的情况下,让李渊也生性多疑。
他杀了刘文静,对段纶,柴邵,李靖这些本来可以成为他左膀右臂的人都非常警惕。
这就导致除了裴寂,李渊几乎没有亲信。
而裴寂被李二赶出长安后,李渊这样的性格,自然就对李世民没有好感了。
李渊今年已经五十六岁了,在这个年代也算得上是老年人了。
正所谓“老小孩,老小孩。”
越来越幼稚,越来越倔强。
现在这个时候,以李渊猜忌多疑的性格,他其实很快就能想到李世民的想法。
但是李渊不一定会认可,恰恰相反,他说不定会故意恶心李世民。
这一点正是魏征他们担忧地原因。
刘政会担忧地说道:“该怎么办呢,我们总不能把太上皇强制拉走吧?”
魏征点点头,随后说道:“如果能让太上皇主动离开,这是最好的,不过现在的情况看,太上皇完全就没有这个意思。”
刘政会点点头:“可不是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现在山东世家本来就还没有服气,如果太上皇被强制带离,民间也不知道会传出什么谣言,我们必须要预防这样的情况。”
卢宽想了想:“不如我去劝劝太上皇。”
魏征摇摇头:“你是陛下亲信,太上皇看到你,天然就有一股反感之情,你说什么,他都不会听的。”
刘伯庄点点头:“魏大人说的有道理,我们最好还是找一个与太上皇关系不错的人劝劝太上皇。”
陈颖达这时候说道:“那就让平长广公主去吧,我觉得长广公主应该没有问题。”
(本章完)
这些人正是朝中清流的代表,他们即不是世家,也不是寒门,属于李世民这一派。
相比于其他人,他们的目的更加纯粹,属于比较传统的那一类臣子。
也就是一心一意为皇帝着想,却也不是要为皇帝做一切,而是想要皇帝成为千古明君,而他们成为诸葛武侯那样的忠臣代表。
一定程度上说,魏征他们其实非常重视身后名。
相对来说李世民倒是洒脱一些。
后世经常有一些键盘侠,历史书没看过几本,人云亦云地说李世民改过史书。
实际上李世民并没有改史书,不过他看过史官记载的起居注。
对于玄武门事变,当时的史官并不敢真正的写,细节不详,大体上也是贬低建成元吉。
对于这一处问题,李世民直接指出来,说不需要给他留面子,按照事实写就行。
李世民说他相信后人自有功过评价,他绝对不会是昏君,相反他将是帝王典范。
李二天之骄子,人生就像是开挂一样,他有绝对的自信。
相对来说魏征他们倒是有些过于谨慎,他们对李世民的身后名反而没有那么高的自信。
昨天裴寂死亡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听说昨天晚上李渊在皇宫大哭。
而李世民冷眼看着,整个皇宫都在一片压抑之中。
所有人都不知道李渊接下来会做出什么事,而李二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现在李二和李渊关系极差,李二虽然不太可能直接杀了李渊,但是把他强行关禁闭,或者是流放到那个犄角旮旯,这一点李二绝对做得出来。
魏征虽然经常劝解李二,但他其实也不希望老实发生这样的事。
毕竟李二是成年人,天下至尊,老被人说,他也烦躁。
魏征也不是多了几个脑袋,就喜欢硬着头皮跟李二吵架。
所以这一次,他们这些期待李二能成为完美皇帝,而他们也将成为一代忠臣典范的人聚在卢宽的福里,一起商议如何解决李二和李渊的问题。
首先说李二,他是皇帝,他和刘文静是好朋友,一定程度上说,刘文静在李二心中甚至是仅次于长孙无忌的人。
李二和刘文静早在李二年龄还小的时候就认识了,两人亦师亦友,是志同道合的人。
在李渊扯旗子造反这件事上,就是两人协力合作,让李渊不得不反。
所以李二要整裴寂,完全说的过去,并不一定就是要对李渊下手。
不过李二这样的聪明人,哪里想不到这一方面?
所以李二其实也是要暗示什么,要暗示什么呢?
自然就是李渊还住在太极宫。
李渊住的地方距离李二办公地非常近,虽然不是在太极殿,但也在太极宫。
试问李二现在这么成功,却老是能联想到李渊,心里自然膈应。
现在李二整裴寂,自然就是要李渊识相点,自己申请离开太极宫。
那么就到了第二个人了,这个人就是李渊。
说起李渊,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个废柴,还说话不算话,明明答应了李二当太子,结果后来却反悔了。
后世关于李渊的评价,说他不讲信用,这一点是对的。
不过要说李渊是废物,这话大错特错。
李渊父亲早早就死了,他从七岁开始,跟着自己姨妈独孤皇后,以及姨夫杨坚生活在一起。
所以李渊其实是和杨广杨勇一起长大的,李渊接受的是时下最好的教育。
他非常有才华,成年后,先后当任过地方官,朝中大臣,能文能武。
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为人圆滑,与陇右一众军事贵族的关系非常好。
所以李渊起事后,能得到那么多陇右贵族的支持。
不过这些事好的一面,他也有不好的一面。
其中之一就是人太懒了,进取心不够。
李渊有才华有能力,但是他反隋后,占据了长安,结果就不愿意挪窝了。
进入长安后,他就没有离开过,于是这大大的江山,基本上就是李世民和李道宗打下来的。
这就导致李世民威望空前,并且在地方培养了很强大的势力。
玄武门事变后,大唐没有人要清君侧,也没有人讨伐李世民。
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当然,就是因为这个时候,李世民的威望其实高过李渊。
李渊跟着杨坚夫妻长大,而这对都是生性多疑的人,这样的情况下,让李渊也生性多疑。
他杀了刘文静,对段纶,柴邵,李靖这些本来可以成为他左膀右臂的人都非常警惕。
这就导致除了裴寂,李渊几乎没有亲信。
而裴寂被李二赶出长安后,李渊这样的性格,自然就对李世民没有好感了。
李渊今年已经五十六岁了,在这个年代也算得上是老年人了。
正所谓“老小孩,老小孩。”
越来越幼稚,越来越倔强。
现在这个时候,以李渊猜忌多疑的性格,他其实很快就能想到李世民的想法。
但是李渊不一定会认可,恰恰相反,他说不定会故意恶心李世民。
这一点正是魏征他们担忧地原因。
刘政会担忧地说道:“该怎么办呢,我们总不能把太上皇强制拉走吧?”
魏征点点头,随后说道:“如果能让太上皇主动离开,这是最好的,不过现在的情况看,太上皇完全就没有这个意思。”
刘政会点点头:“可不是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现在山东世家本来就还没有服气,如果太上皇被强制带离,民间也不知道会传出什么谣言,我们必须要预防这样的情况。”
卢宽想了想:“不如我去劝劝太上皇。”
魏征摇摇头:“你是陛下亲信,太上皇看到你,天然就有一股反感之情,你说什么,他都不会听的。”
刘伯庄点点头:“魏大人说的有道理,我们最好还是找一个与太上皇关系不错的人劝劝太上皇。”
陈颖达这时候说道:“那就让平长广公主去吧,我觉得长广公主应该没有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