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 第三百一十一章 南地【七】
这是一个非常笼统且异常没有核心的回答,所以虽然看起来,这是蔡锷对于王文华的信任,可是实际上,这不过就是蔡锷的一种推脱的方式罢了,当然了,或许这样的理解不够准确,但是绝不会是错误的理解,毕竟王文华也是从底层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上,所以他对于这样的事情,还是非常的能够理解的,拥兵自重,私下勾结,稀释上峰权力的事情,是经常出现的,也就是蔡锷这般的回答,其实要是万一蔡锷直接应允他的话,并且给予他所能进到的最大的帮助的话,或许哦那个时候,王文华还真的就不干轻易的接受那,毕竟,太容易得来的,哪怕是同心同德的情况下,都不会叫人受之安稳的。
所以现在王文华要做的就是先向戴戡发电,向他借来熊其勋的一部护国军,亦或者是熊其勋的部分护国军,不然的话,就算是让他与刘云峰交流,他也是没有底气的,毕竟现在他手中所掌控的军队虽然在质量上能够与北洋军抗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北洋军一些,但是在军队的数量上,以及武器装备,弹药储备上,却是毫无优势的,其实情况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
最开始的时候,阻击护国军的北洋军,实际上在武器装备上并没有护国军的装备先进,同时也无法达到某一些特定情况下护国军所拥有的强力火力的,之前就说过,护国军的前身,也就是当护国军还没有组建,还处在滇军的时候,滇军的武器装备就是优先于全国军队装备的,因为滇军的武器装备不是一个人,一代人积攒下来的,虽然这是一个还需要拿着国家八十万每年补助的穷地方,但是多少代官员的经营之下,胡国军在武器装备上,还是艰难的做到了领先全国军队水平线的,当然了,这不能表示什么,但是依旧能够从中看到一些端倪。
而后但滇军改编成为护国军之后,他们虽然人数较少,而且粮饷不足,但是凭借着武器装备的优势,在讨袁的初期,还是做到了优势的,但是这样的优势,数日昂你给护国军带来了胜利,但是这样的胜利都是暂时的,因为虽然北洋军在全员武器装备的配置上不一定能够与护国军的武器装备的平均值持平,但是奈何现在的情况是,少部分的北洋军专门针对护国军展开阻击,战斗,所以也就是说,北洋军的平均武器值虽然无法与护国军持平,但是如果统帅者将全国上下,优良的武器中的部分调集过来,然后武装其这一部分专门用于稳定局势,讨伐护国军的北洋军的话,那么仅此部的武器装备,想要与护国军相互持平,这是非常简单的,而曹锟,作为北洋军对护国军作战的最高指挥官。
冯国璋不是没想过把队伍调回来,然后找一个理由,堆在直隶属地,已此来作为对北京的卫戍,可是他没想到,这一次自己的想法是要泡汤了,各省督军虽然没明说各自的意图,但是他们的行为已经非常明显了,他们这是介于他冯国璋二十万金陵军的压力无法参与到护国运动中,但是他们这样做,也算是间接地援助了护国军,毕竟谁知道冯国璋调兵回来是防守南京,还是要派去前线支援曹锟那?
所以他们这么做,也算是为护国运动出了一把子力气了;同时虽然现在大势倒向护国军,但是北洋军也未必就是一点胜算都没有的,所以他们这么做也是有着更深的打算的,要是到时候护国军战胜,他们自然能够在蔡锷的面前买个好,说是自己牵制了冯国璋部云云,而后要是袁世凯战胜的话,他们又可以说自己牵制了冯国璋部什么的,总而言之吧,他们现在正好是借着冯国璋的队伍,反倒成了两面都能买好的情况。
冯国璋自己倒是成了他们的垫脚石,想想,冯国璋也是深感自嘲,原本这些人能够与他联名通电还是在自己的胁迫之下,毕竟精锐的金陵军是他们必须要顾忌的,而且那个时候,冯国璋的身体素质比之现在要好的多,或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吧,冯国璋的身体比之从前大大的不如了,别看冯国璋自视一个人,但是他对于金陵军的意义不同,他在金陵军就在,他不在了,金陵军何去何从,还不得而知,所以现在这些将军们之所以胆敢如此,也是因为受到了这个原因的影响。
“我知道,要不然的话我也不会这么难办了,我给你打电话就是想问问你知不知道那个刘显世今天一早宣布了贵州独、立的这件事,还有就是曹锟领兵和蔡锷作战,竟然两战连败我是真不知道,是这个曹锟不行,还是现在的北洋军,都是一堆废物啊。”
“你这是什么意思啊华甫?”
“听你话中的意思,好像你并不看好蔡锷的护国军,是吗?”
“芝泉啊,你我之间就不必如此了,蔡锷的护国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或许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不是单纯的护国,相比你也有你的观点,这个咱们不讨论,你先说说,我刚才问你的那个事啊,你都知道吗?”
“刚刚你说的那些我都知道啊,这不我叫又铮来,不就是商量一下,看看现在却是也应该做些什么了,就是你不给我打这个电话我也想问问你啊,咱们不能看着慰亭他……现在内阁的那帮家伙一个个都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不给慰亭谏言,其实有了今天的一幕说起来,咱们两个也有责任啊。”
随着这一句话,段祺瑞也不由的想起了自己当时的样子,“其实,哎……我看啊,你那边还是不要动,只要你不动,肯定那些现在还在观望的家伙就不敢轻举妄动;咱们两个要我说就该给慰亭打一打电话劝一劝他了。估计你也和我一样,从那个时候开始也就没给他打过电话吧?”
“于公于私,我看咱们都应该想办法保住他。”
昔日的话,还在耳边响起,但是现在的情况下,真的就能够保得住袁世凯吗?段祺瑞不得而知,同样的,远在南京的冯国璋,亦是如此……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蔡锷的护国军现在已经占领了湘地的半壁江山,如果再不能控制他们的进兵速度的话,我看用不了多久,咱们也就都该回老家抱孩子去了。”曹锟看着被自己强行撤回来的吴佩孚,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到最后,只好选择样的话,作为开端……
其实吴佩孚此时也是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才好,毕竟他的一个混成旅一个胜仗都没打,这么长时间而且也没有对护国军真的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曹锟虽然没有说什么,可是他知道,其实现在对于他的一些流言蜚语已经不少了,而且很多人还在其中添油加醋的,不安好心,但是奈何,事实让他对于这样的人也无能为力,毕竟无力反驳的情况下,他这样的一个聪明人,又怎么回会去诡辩那?
看着曹锟这幅样子,袁世凯其实也有了自己的计较,虽然吴佩孚并不是他心中愿意信任的人,但是曹锟怎么说也还是北洋军的老臣,虽然在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的面前,曹锟的资历辈分与功绩都不能够相提并论,但是在其他人的面前,曹锟的功业还是值得一说的,而且尤其是这一次的登基的事情,段祺瑞与冯国璋的“撒手不管”使得袁世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单。
那是一种唯有上位者才能够体会的“众叛亲离”,而且还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到了这样的时候,竟然给自己打了一个番天印,虽然这一下子还没有打在他袁世凯的身上,但是也足以让他感觉到伤痛了;所以在那个时候,曹锟对于袁世凯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虽然张作霖也表示了对于袁世凯的称帝的支持,可是关外的人,毕竟难以插手关内,而且说起来,对于张作霖袁世凯也并不是那么信任的……
说起来,曹锟也算是昔年北洋六镇的元老了,虽然他并不是北洋六镇的第一拨的统治,但是却也是接了段祺瑞的班,成为了昔年小站练兵北洋六镇第二波的统治之一。
试想当年北洋六镇时,凤山、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此六人皆是有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了,可是再看看现在的情况……
北洋六镇第一镇统治,凤山将军,姓刘,字禹门,号茗昌,隶汉军镶白旗。清广州将军,初以繙译
举人袭佐领,历任近畿陆军第一镇统制、西安将军、训练近畿各镇大臣、荆州将军,宣统初官至广州将军。1911年10月25日进广州城赴任,行至南关仓前直街,被广州革命党人李沛基用炸弹暗杀。
先后任骁骑营翼长、印务章京。累迁参领之职,总办东安巡捕分局。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擢副都统,训练近畿陆军,颇有成绩,担任西安将军。宣统三年授广州将军,武昌起义起,革命党人谋攻广州,被革命党人炸死,清廷赠太子少保,谥勤节。
北洋第六镇第二镇统治,王英楷将军,字绍宸祖籍山东,出生于奉天海城,早年考上秀才,屡次未考取举人,只好从军,甲午战争中王英楷骁勇善战,军功显赫,清廷颇为赏识。天津武备学堂毕业。1895年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为北洋军早期骨干。历任执法营务处总办、北洋常备军右翼翼长、第一镇署长、北洋督练处公所总参议、第二镇统制、直隶省大名镇总兵、署理陆军部右侍郎、补授蒙古镶白旗副都统、钦命南洋陆军大臣、校阅燕湖秋操总统管、试陆军游学毕业生主试大臣等职务。
1905年秋,中国历史上举行第一次大规模近代军事野战演习,王英楷与段祺瑞分别担任总统管。转年秋,在河南彰德举行更大规模的军演,王英楷任总指挥。王英楷办事奉公守法,晓得“上梁不正下梁歪”之理,严于律己。曾发现部下有人私自吞并士兵伙食房豆腐渣开猪场,损公肥己。王发现后立即严办部下,没收猪场为营部猪场,改善士兵生活,深得士兵人心。王英楷身体力行与士兵同甘共苦。因为德国教练沿用德国操典,参练人员觉得德语晦涩难懂,语言障碍严重影响操练,引起王英楷高度重视,遂将操练用语改成通俗易懂符合国情训练用语。如“立正”“稍息”这老少皆懂的口令用语,竟一直沿用至今,但知其源者寥寥。一九零八年病逝。
第三镇的统治便是段祺瑞了,第四镇统治吴凤岭,此人与袁世凯的渊源倒是极深,吴凤岭一八五三年出生,其父乃是袁世凯家中的仆从,从小便在袁世凯家中长大,袁世凯总督朝鲜的时候,他充当袁世凯的贴身侍卫。
说到这里,要仔细说一下,时值一八八二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王妃闵妃一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随后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袁世凯那个时候,才不过二十三岁的年级。他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他练兵的先河。袁世凯留镇朝鲜期间,得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好评,朝鲜人士称赞他:“明达夙成,留京师(汉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他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鲜士大夫结为忘年之至交。他在朝鲜被称为“袁司马”。
袁世凯当时在朝鲜一共做了十二年的“土皇帝”,吴凤岭也就在他的身边保了他十二年,直到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袁世凯暗示朝鲜政府向清政府乞援。随后日军迅速出动朝鲜,企图挑起战争。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凯化装成平民逃走,7月22日抵达天津。袁世凯回国后,又于8月6日奉旨前往辽东前线,协助周馥转运粮械、收集溃卒等后勤事宜,至次年5月请假回籍省亲。在前线的这10个月间,通过目睹甲午战争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袁世凯萌生了用西法练兵的设想,他说:“窃查此次军兴,往往易为敌乘,迭见挫败者,虽由调度之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若不权时度势,扫除更张,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则前车之鉴,殊足寒心。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再加上他大力主张练兵,由此开始了小站练兵的新阶段。
没有袁世凯,就没有北洋六镇,没有北洋六镇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新军……总而言之,若是没有袁世凯当时力排众议的话,恐怕,清王朝就不会是被推翻那么简单了,恐怕现在的华夏大地,也找不知落入了什么人的手里……
吴凤岭其实也没有做多久的统治,一九一二年,逝世……
不过说起来,除了王士珍、段祺瑞之外,倒还真是吴凤岭的年岁活得比较长了,比如时任北洋第五镇统治的吴长纯就没有吴凤岭活得那么久了。北洋第五镇统治吴长纯,字静安,安徽庐江人。光绪五年科举人。诰授建威将军,恩赏正一品封典,恩赐二品荫生,恩赐“福”、“寿”字,赏戴花翎。吴长纯少有异禀,髫龄失怙,随吴长庆部于扬州置于庆军营幕中。
吴长纯喜谈兵略,研究古今治乱海内形势。吴长庆甚器重之。又教之学游武庠,旋武举。朝鲜乱作,随族兄吴长庆赴朝鲜戡定“壬午兵变”,为裨将。时朝鲜王妃失踪,国王悬赏二万金求获王妃,吴长纯率部获致于阴竹长湖院村,却谢金不授,任驻朝鲜庆军帮带。吴长庆病逝后,吴长纯驻防旅顺。以平朝鲜功,擢副将。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事起,旅顺失利,吴长纯感奋泣下。先是日兵来攻,吴长纯率后部为先锋,扼小平岛、半南山各隘,七战皆捷。不久日军聚集过来,吴长纯设伏力援,得免覆没。吴长纯自十月与日寇接仗,六十余日,皆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冒险,屡濒于危。襟袖下裳为弹洞穿,乘骑中枪仆地犹豫!
所以现在王文华要做的就是先向戴戡发电,向他借来熊其勋的一部护国军,亦或者是熊其勋的部分护国军,不然的话,就算是让他与刘云峰交流,他也是没有底气的,毕竟现在他手中所掌控的军队虽然在质量上能够与北洋军抗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北洋军一些,但是在军队的数量上,以及武器装备,弹药储备上,却是毫无优势的,其实情况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
最开始的时候,阻击护国军的北洋军,实际上在武器装备上并没有护国军的装备先进,同时也无法达到某一些特定情况下护国军所拥有的强力火力的,之前就说过,护国军的前身,也就是当护国军还没有组建,还处在滇军的时候,滇军的武器装备就是优先于全国军队装备的,因为滇军的武器装备不是一个人,一代人积攒下来的,虽然这是一个还需要拿着国家八十万每年补助的穷地方,但是多少代官员的经营之下,胡国军在武器装备上,还是艰难的做到了领先全国军队水平线的,当然了,这不能表示什么,但是依旧能够从中看到一些端倪。
而后但滇军改编成为护国军之后,他们虽然人数较少,而且粮饷不足,但是凭借着武器装备的优势,在讨袁的初期,还是做到了优势的,但是这样的优势,数日昂你给护国军带来了胜利,但是这样的胜利都是暂时的,因为虽然北洋军在全员武器装备的配置上不一定能够与护国军的武器装备的平均值持平,但是奈何现在的情况是,少部分的北洋军专门针对护国军展开阻击,战斗,所以也就是说,北洋军的平均武器值虽然无法与护国军持平,但是如果统帅者将全国上下,优良的武器中的部分调集过来,然后武装其这一部分专门用于稳定局势,讨伐护国军的北洋军的话,那么仅此部的武器装备,想要与护国军相互持平,这是非常简单的,而曹锟,作为北洋军对护国军作战的最高指挥官。
冯国璋不是没想过把队伍调回来,然后找一个理由,堆在直隶属地,已此来作为对北京的卫戍,可是他没想到,这一次自己的想法是要泡汤了,各省督军虽然没明说各自的意图,但是他们的行为已经非常明显了,他们这是介于他冯国璋二十万金陵军的压力无法参与到护国运动中,但是他们这样做,也算是间接地援助了护国军,毕竟谁知道冯国璋调兵回来是防守南京,还是要派去前线支援曹锟那?
所以他们这么做,也算是为护国运动出了一把子力气了;同时虽然现在大势倒向护国军,但是北洋军也未必就是一点胜算都没有的,所以他们这么做也是有着更深的打算的,要是到时候护国军战胜,他们自然能够在蔡锷的面前买个好,说是自己牵制了冯国璋部云云,而后要是袁世凯战胜的话,他们又可以说自己牵制了冯国璋部什么的,总而言之吧,他们现在正好是借着冯国璋的队伍,反倒成了两面都能买好的情况。
冯国璋自己倒是成了他们的垫脚石,想想,冯国璋也是深感自嘲,原本这些人能够与他联名通电还是在自己的胁迫之下,毕竟精锐的金陵军是他们必须要顾忌的,而且那个时候,冯国璋的身体素质比之现在要好的多,或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吧,冯国璋的身体比之从前大大的不如了,别看冯国璋自视一个人,但是他对于金陵军的意义不同,他在金陵军就在,他不在了,金陵军何去何从,还不得而知,所以现在这些将军们之所以胆敢如此,也是因为受到了这个原因的影响。
“我知道,要不然的话我也不会这么难办了,我给你打电话就是想问问你知不知道那个刘显世今天一早宣布了贵州独、立的这件事,还有就是曹锟领兵和蔡锷作战,竟然两战连败我是真不知道,是这个曹锟不行,还是现在的北洋军,都是一堆废物啊。”
“你这是什么意思啊华甫?”
“听你话中的意思,好像你并不看好蔡锷的护国军,是吗?”
“芝泉啊,你我之间就不必如此了,蔡锷的护国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或许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不是单纯的护国,相比你也有你的观点,这个咱们不讨论,你先说说,我刚才问你的那个事啊,你都知道吗?”
“刚刚你说的那些我都知道啊,这不我叫又铮来,不就是商量一下,看看现在却是也应该做些什么了,就是你不给我打这个电话我也想问问你啊,咱们不能看着慰亭他……现在内阁的那帮家伙一个个都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不给慰亭谏言,其实有了今天的一幕说起来,咱们两个也有责任啊。”
随着这一句话,段祺瑞也不由的想起了自己当时的样子,“其实,哎……我看啊,你那边还是不要动,只要你不动,肯定那些现在还在观望的家伙就不敢轻举妄动;咱们两个要我说就该给慰亭打一打电话劝一劝他了。估计你也和我一样,从那个时候开始也就没给他打过电话吧?”
“于公于私,我看咱们都应该想办法保住他。”
昔日的话,还在耳边响起,但是现在的情况下,真的就能够保得住袁世凯吗?段祺瑞不得而知,同样的,远在南京的冯国璋,亦是如此……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蔡锷的护国军现在已经占领了湘地的半壁江山,如果再不能控制他们的进兵速度的话,我看用不了多久,咱们也就都该回老家抱孩子去了。”曹锟看着被自己强行撤回来的吴佩孚,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到最后,只好选择样的话,作为开端……
其实吴佩孚此时也是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才好,毕竟他的一个混成旅一个胜仗都没打,这么长时间而且也没有对护国军真的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曹锟虽然没有说什么,可是他知道,其实现在对于他的一些流言蜚语已经不少了,而且很多人还在其中添油加醋的,不安好心,但是奈何,事实让他对于这样的人也无能为力,毕竟无力反驳的情况下,他这样的一个聪明人,又怎么回会去诡辩那?
看着曹锟这幅样子,袁世凯其实也有了自己的计较,虽然吴佩孚并不是他心中愿意信任的人,但是曹锟怎么说也还是北洋军的老臣,虽然在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的面前,曹锟的资历辈分与功绩都不能够相提并论,但是在其他人的面前,曹锟的功业还是值得一说的,而且尤其是这一次的登基的事情,段祺瑞与冯国璋的“撒手不管”使得袁世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单。
那是一种唯有上位者才能够体会的“众叛亲离”,而且还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到了这样的时候,竟然给自己打了一个番天印,虽然这一下子还没有打在他袁世凯的身上,但是也足以让他感觉到伤痛了;所以在那个时候,曹锟对于袁世凯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虽然张作霖也表示了对于袁世凯的称帝的支持,可是关外的人,毕竟难以插手关内,而且说起来,对于张作霖袁世凯也并不是那么信任的……
说起来,曹锟也算是昔年北洋六镇的元老了,虽然他并不是北洋六镇的第一拨的统治,但是却也是接了段祺瑞的班,成为了昔年小站练兵北洋六镇第二波的统治之一。
试想当年北洋六镇时,凤山、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此六人皆是有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了,可是再看看现在的情况……
北洋六镇第一镇统治,凤山将军,姓刘,字禹门,号茗昌,隶汉军镶白旗。清广州将军,初以繙译
举人袭佐领,历任近畿陆军第一镇统制、西安将军、训练近畿各镇大臣、荆州将军,宣统初官至广州将军。1911年10月25日进广州城赴任,行至南关仓前直街,被广州革命党人李沛基用炸弹暗杀。
先后任骁骑营翼长、印务章京。累迁参领之职,总办东安巡捕分局。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擢副都统,训练近畿陆军,颇有成绩,担任西安将军。宣统三年授广州将军,武昌起义起,革命党人谋攻广州,被革命党人炸死,清廷赠太子少保,谥勤节。
北洋第六镇第二镇统治,王英楷将军,字绍宸祖籍山东,出生于奉天海城,早年考上秀才,屡次未考取举人,只好从军,甲午战争中王英楷骁勇善战,军功显赫,清廷颇为赏识。天津武备学堂毕业。1895年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为北洋军早期骨干。历任执法营务处总办、北洋常备军右翼翼长、第一镇署长、北洋督练处公所总参议、第二镇统制、直隶省大名镇总兵、署理陆军部右侍郎、补授蒙古镶白旗副都统、钦命南洋陆军大臣、校阅燕湖秋操总统管、试陆军游学毕业生主试大臣等职务。
1905年秋,中国历史上举行第一次大规模近代军事野战演习,王英楷与段祺瑞分别担任总统管。转年秋,在河南彰德举行更大规模的军演,王英楷任总指挥。王英楷办事奉公守法,晓得“上梁不正下梁歪”之理,严于律己。曾发现部下有人私自吞并士兵伙食房豆腐渣开猪场,损公肥己。王发现后立即严办部下,没收猪场为营部猪场,改善士兵生活,深得士兵人心。王英楷身体力行与士兵同甘共苦。因为德国教练沿用德国操典,参练人员觉得德语晦涩难懂,语言障碍严重影响操练,引起王英楷高度重视,遂将操练用语改成通俗易懂符合国情训练用语。如“立正”“稍息”这老少皆懂的口令用语,竟一直沿用至今,但知其源者寥寥。一九零八年病逝。
第三镇的统治便是段祺瑞了,第四镇统治吴凤岭,此人与袁世凯的渊源倒是极深,吴凤岭一八五三年出生,其父乃是袁世凯家中的仆从,从小便在袁世凯家中长大,袁世凯总督朝鲜的时候,他充当袁世凯的贴身侍卫。
说到这里,要仔细说一下,时值一八八二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王妃闵妃一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随后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袁世凯那个时候,才不过二十三岁的年级。他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他练兵的先河。袁世凯留镇朝鲜期间,得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好评,朝鲜人士称赞他:“明达夙成,留京师(汉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他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鲜士大夫结为忘年之至交。他在朝鲜被称为“袁司马”。
袁世凯当时在朝鲜一共做了十二年的“土皇帝”,吴凤岭也就在他的身边保了他十二年,直到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袁世凯暗示朝鲜政府向清政府乞援。随后日军迅速出动朝鲜,企图挑起战争。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凯化装成平民逃走,7月22日抵达天津。袁世凯回国后,又于8月6日奉旨前往辽东前线,协助周馥转运粮械、收集溃卒等后勤事宜,至次年5月请假回籍省亲。在前线的这10个月间,通过目睹甲午战争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袁世凯萌生了用西法练兵的设想,他说:“窃查此次军兴,往往易为敌乘,迭见挫败者,虽由调度之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若不权时度势,扫除更张,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则前车之鉴,殊足寒心。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再加上他大力主张练兵,由此开始了小站练兵的新阶段。
没有袁世凯,就没有北洋六镇,没有北洋六镇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新军……总而言之,若是没有袁世凯当时力排众议的话,恐怕,清王朝就不会是被推翻那么简单了,恐怕现在的华夏大地,也找不知落入了什么人的手里……
吴凤岭其实也没有做多久的统治,一九一二年,逝世……
不过说起来,除了王士珍、段祺瑞之外,倒还真是吴凤岭的年岁活得比较长了,比如时任北洋第五镇统治的吴长纯就没有吴凤岭活得那么久了。北洋第五镇统治吴长纯,字静安,安徽庐江人。光绪五年科举人。诰授建威将军,恩赏正一品封典,恩赐二品荫生,恩赐“福”、“寿”字,赏戴花翎。吴长纯少有异禀,髫龄失怙,随吴长庆部于扬州置于庆军营幕中。
吴长纯喜谈兵略,研究古今治乱海内形势。吴长庆甚器重之。又教之学游武庠,旋武举。朝鲜乱作,随族兄吴长庆赴朝鲜戡定“壬午兵变”,为裨将。时朝鲜王妃失踪,国王悬赏二万金求获王妃,吴长纯率部获致于阴竹长湖院村,却谢金不授,任驻朝鲜庆军帮带。吴长庆病逝后,吴长纯驻防旅顺。以平朝鲜功,擢副将。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事起,旅顺失利,吴长纯感奋泣下。先是日兵来攻,吴长纯率后部为先锋,扼小平岛、半南山各隘,七战皆捷。不久日军聚集过来,吴长纯设伏力援,得免覆没。吴长纯自十月与日寇接仗,六十余日,皆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冒险,屡濒于危。襟袖下裳为弹洞穿,乘骑中枪仆地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