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风起明末 > 第二百七十九章 归京

风起明末 第二百七十九章 归京

    夜不收探报,清军主力从青山关出关之后便一路向着东而行,一路远去。

    崇祯十二年,三月十三日,辰初一刻。

    孙传庭在青山关下亲自为亡故在青山关之役的将士,还有被屠戮受难的百姓写下了祭奠的碑文。

    在哀婉悲凉的筚篥声之中,孙传庭带领着大军就此踏上了归京的道路。

    青山关一战,就此彻底落下了帷幕。

    七千余名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军卒永远的长眠在了大青山下,他们留在了大青山,留在了这道千百年来一直庇护着华夏的长城旁侧。

    和他们一起长眠的,还有在青山关下数以万计受难的百姓,那些百姓都被埋葬在他们墓地的后方。

    从青山关到北京城一路共有五百余里。

    大军一路南行,行军的路途之上少有人的脸上带着笑意,甚至连生气都没有多少。

    他们在青山关的大捷,并不足以洗刷了那持续二十年的耻辱。

    青山关下那些手无寸铁被屠戮的百姓,压下了他们对于得到胜利的喜悦,所有人都在沉默的行军。

    从青山关一路南下,一路所见处处皆是地狱般的景象,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到处都是尸骸白骨,更是让气氛越加的沉闷。

    京畿一带也是同样的惨状,到处可以见到建奴经过的痕迹。

    直到三月十八日的时,大军抵达了京师的近郊,这样的情况才少了许多。

    不同于其他人迹罕绝的地带,京师的近郊此时正聚集着大量为了躲避战乱而一路逃亡而来的饥民。

    外兵不得轻易入京,遵奉旨意,大军停留在了永定门外。

    礼部的官员已经是事先划好了安置的营地,并准备了充足的酒水和粮草作为犒军之资。

    兵部的官员进入了军营,统计着各镇的战功和军队详情。

    天子嘉奖三军的诏书也随着内官的传达,使得三军知晓。

    内官携诏入营,孙传庭奉旨,乘上了马车,进入了京师之中。

    他将在平台等到崇祯的单独接见。

    而勤王军的营地四周,也聚满了前来的观看的平民百姓,甚至还有更多人从京师四面八方赶赴而来。

    所有人的都想来看一看,能打出青山关大捷的军队,到底是什么样的精气神态。

    此前大捷的消息震动了京师的内外,二十多年的压抑一朝得放。

    如今京师的街头巷尾,还有沿路沿岸皆是欢呼雀跃,前来迎接的平民百姓。

    二十年来边患不休,建奴两番入寇,兵至北京城下,遍鞣京畿,如何不让人恐惧,又如何会不让人恐慌?

    边军腐败,无力戍边,建奴频繁入寇,毫无安全可言。

    但是眼下,一切都不同了!

    前线胜了!

    青山关大捷!

    什么都能造假,但是那斩获的一千多颗头颅,缴获各式各样旌旗,盔甲器械却是真的难以造假。

    消息经过了审核,从紫禁城内传来,那还有假?

    天子明发圣旨,昭告天下,传谕四海,怎会有假?!

    永定门内外,皆是攒动的人头,附近街道人满为患。

    外城兵马司虽然提前加派了人手,但是前来围观的百姓实在是太多,道路仍然是难行不堪。

    最后一直到锦衣卫的缇骑赶来之后,阻塞的情况才得以好转。

    盛大的欢迎仪式结束之后,负责主持的官员宣布了明日,取得青山关大捷的勤王军的军将将会入城献捷之后,人群才稍微稀疏了些许,旦是很多百姓仍旧是迟迟不愿离去。

    一直到日近黄昏之时,徘徊在永定门附近的百姓才最终全部散去。

    日暮西山,将半边的天下都染成了赤红之色。

    孙传庭在皇宫之中与崇祯一直谈到了黄昏之时,最终才返回营中。

    再回来时原本穿着绯色文官公服的孙传庭,已经是换上了一身正红色的蟒袍。

    十九日,平旦,天微明。

    永定门内外早已经是站满了五城兵马司的兵丁,一众身穿着华服罩甲的锦衣卫缇骑分立于四下,维持着城中的秩序。

    不仅如此,甚至连京营都出动了,守卫在道路的两侧。

    青山关大捷的消息,早在许久之前便已经是传遍了整个京师内外。

    十八日的时候,朝廷已经贴出榜文放出了公告,明言十九日,便是勤王军入京献捷的时日。

    大明太需要一场胜利了,朝廷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二十年以来建奴每每犯边,劫掠边关,破城烧杀,甚至于两次入关进逼迫京师,奇耻大辱。

    朝廷需要这样一场大胜来挽回威信,朝廷需要这样的一场大胜来提升军气民心,朝廷也需要一场来告慰那些死于动荡之中的百姓。

    天色微明,北京城中却早已经是万人空巷。

    道路的中央留出了一个宽阔的走道,两侧密密麻麻都站满了人,入目望去皆是攒动的人头,所有人的脸上都无比的激动和振奋。

    苍穹放光,东方渐红,旭日东升。

    金光破开了层层的云雾向着四方辐射而去,一轮红日缓缓自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永定门外,六千余名明军的军卒正列阵而立。

    金色的阳光照耀在了永定门外明军的军阵之中,

    他们的脸上和那些前来观礼的民众百姓也都一样,浮现的都是激动和振奋。

    数万大军自然是不可能全部入城,因此每一名入城的军兵都是经过了严格的挑选。

    各镇按照人数,战功等等细分,然后给予名额,总额最终被定为六千人。

    所有的军卒都是昂首挺胸,站的笔直,他们的脊背挺得甚至比手中的长枪还要笔直。

    孙传庭身穿正红色的蟒袍,外罩暗金山纹罩甲,头戴着盔顶戴饰着红色的缨花及盔旗的尖顶明铁盔,保护脖颈的顿项和护耳此时都被卷起放置在头盔的两侧,盔甲的边缘都用皮毛缘边点缀。

    骑乘着一匹纯白色的骏马,独自一人立于军阵之前。

    在孙传庭的身后,第二排的位置则是同样罩袍束带的曹文诏、贺人龙、杨国柱、虎大威、左光先、五名总兵。

    而除了他们五人之外,还有两名副总兵也在第二排的位置。

    陈望是其中一名副总兵,而祖大乐则是另外一名副总兵。

    陈望头戴三旗月明盔,身穿齐腰鱼鳞甲,下着兽纹赤金战裙,鞓带腰刀,挎长弓,带箭囊,跨骑着枣红马,立于最右侧的位置,而祖大乐则是立于陈望的左侧。

    这样的位置排列自然是有深意。

    祖大寿并没有归京受赏,在半路之时辽东方向传来了军情,祖大寿便带着麾下的大部分兵马告辞北上辽东。

    所有人都维持着默契,没有多说什么,包括孙传庭也是一样。

    己巳之变的时候,祖大寿偕袁崇焕两次应召进宫,其中在第二次袁崇焕被捕入狱。

    祖大寿在回营之后的第三天后,便与何可纲率一万五千名关宁军东奔,声称自己是出关抵御束不的,实际上是却是奔向关外大营。

    虽然在后面祖大寿还是低头接了旨意再度回援之后的战役,但是祖大寿心中有了畏惧,从此之后再不轻易踏出大营,甚至是很少离开辽东。

    祖大寿的担忧,所有人都很清楚,他担心自己也步袁崇焕的后尘,被崇祯所杀。

    如今的辽东局势其实就是一团乱麻。

    崇祯对于逐渐军阀化,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银钱的辽东军镇极为不满,但是又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够依靠着祖大寿,暂时稳定局面。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想用杨嗣昌之计和清军和谈。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削弱辽东拥兵自重,军阀化的进度,同时平定内乱,也能够有余钱和余力来编练精兵,稳固北疆。

    不至于需要像现如今一样,需要依靠着祖大寿,才能保住辽东。

    祖大寿深知只要自己掌握着足够的兵力,能够稳住辽东的防线,那么眼下的局面也能够维持。

    从一开始,所有人就都知道祖大寿不会入京。

    这一次入京,代替祖大寿的是他的堂弟祖大乐。

    陈望来到队列之中后,主动向着一旁的祖大乐行了一礼。

    祖大乐也是同样抱拳笑着回了一礼。

    这个时代的人乡土颇重,同为一地人,天然就会亲近很多。

    祖大乐和祖宽还有曹文诏的的关系都不错。

    所以对于这个原先和祖宽一样,都是家丁出身,又是曹文诏嫡系,一路凭借着战功升上来的陈望,祖大乐自然是不会厌恶。

    青山关一战,南山的血战,众人也都是看在眼里。

    陈望箭定公树台,射杀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正面击溃了清军的护军营,更是大壮三军之气。

    而且最为重要的,公树台一战,陈望带的是麾下的辽骑打出来的胜仗。

    身为辽人自然是引以为荣。

    陈望和祖大乐谈论一下青山关的战事,而后话题便又转到了辽东的事上。

    陈望请求祖大乐若是可以,对于在山海关的家族照拂一二,祖大乐则是满口答应下来。

    祖家在辽东,现在其实和土皇帝没有多少的区别。

    陈望自然也不会和祖家交恶,毕竟陈胡两氏,现在都还仍然在辽东。

    现在如今这样的情况,陈望不可能将自己的家族接到汉中。

    问题自然不是远距离的迁徙的问题。

    而是身为营将,皇帝自然是不可能放心你统兵在外,拥兵为众,自然也需要一些筹码。

    很多时候将校的家眷便是皇帝的筹码。

    一般来说在外为将,其家族主要人物都会被要求留在京师。

    “呜————”

    伴随着苍凉而又低沉的号角声,陈望和祖大乐两人也默契的停止了交谈,举目向着正前方的高大的永定门看去。

    巍峨的城墙和城楼不由自主的让人的心中生出敬畏。

    一面面火红色的旌旗飘扬在城墙之上,恍若燎原的野火一般。

    伴随着一阵令人牙酸的吱呀声,那扇高大而又壮丽的永定门缓缓的向着左右而开。

    陈望举目向着门内望去,哪怕历经百战,久经沙场,但是心中也不由为他现在眼前的所看到的一切而动容。

    道路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百姓,甚至是沿街的楼阁窗台之上都站满前来观礼的民众。

    街道两侧,布满了维持秩序的京营军卒。

    五城兵马司的兵丁和锦衣卫的缇骑也在其中。

    就在陈望看向城内之时,城内的一众百姓也将目光向着他们望来。

    孙传庭缓缓举起了手中的马鞭,轻轻向前一挥,下达了命令。

    “入城。”

    陈望牵引着战马,轻轻踢动马腹,抬起了头,向着前方缓缓行进而去。

    哀婉悲凉的筚篥在京师的城郊缓缓响起,伴随着摇动的旌旗,官道之上一众明军的军卒皆是向前迈开了自己的脚步。

    迎着初升的朝阳,沐浴着旭日的光芒,六千甲兵齐齐而动。

    沉闷的脚步声在城门的甬道之上回响,一瞬之间一切的声响都被其所压倒。

    围观的人群被勤王军的气势所震撼,直到陈望骑乘着战马通过了甬道,都已经是进入了瓮城之中全城上下仍然是静静悄悄。

    能够被选入入城献捷者,无一不是各营的精锐,军容军貌堪称鼎盛。

    最为重要的是,数万大军数日之前尚在青山关与清军血战,从战场之上所带的血气和杀气现在都还未散尽,更显气势迫人。

    朔风吹袭入阵中,带起赤缨飘扬,卷起旌旗而动。

    密密麻麻的枪戟汇聚成了一片又一片的山林,层层的旌旗几乎遮蔽了他们头顶的天空!

    寂静最终还是被打破了,不知道是谁高声的呼喊了一句。

    下一瞬间,无数的喝彩之声便已经是从道路的两侧如潮而来,扶摇直上九霄!

    巨大的欢呼声一瞬之间响彻在众人的耳畔,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猛烈的撞击着每个人的胸腔。

    被压抑了二十年的情绪这此刻全都喷发出来,二十年血泪,二十年的恐惧,都在今时今日被打破!

    陈望环视着四周,眼前是无数向着着他们振臂高呼的民众,耳畔是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

    马蹄声、脚步声、军乐声,再如何的响亮都不如那欢呼声响亮。

    此刻,天地之间一切的声音,都在那山呼海啸的欢呼声之中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