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两魏英雄传 第16章 魂断沧瀛意何伤
热门推荐:
仙缘逆旅:林逸的传奇
武侠神之江湖角色无敌
钻石劫
北宋末年的风流王爷
娘娘娇弱,被暴戾皇帝捧在掌心宠
和毛茸茸无障碍沟通,农场被带飞
从炼丹术开始肝熟练度
萧先生,借个婚
重生六零姑娘有点颠
526年,九月,瀛洲。
元渊这边又有麻烦了。
前期元渊为了给毛普贤在叛军内部做策反工作争取时间,在定州边上转悠了三个多月没有出战,结果最终只等来了被葛荣摘桃子的消息。后来他打算出兵追击葛荣,结果左都督章武王元融轻敌冒进中了埋伏,命丧在宇文洛生刀下。
出师不利,副帅殒命,元渊只好命令大军暂时驻扎下来等待时机。
周密的计划总是被突发情况破坏,元渊很受打击,大脑有些转不过来了。而很多跟野心相关的事情又不好跟于瑾商量,他只能自己天天琢磨下一步怎么走。
前后都算上,元渊已经磨蹭五个多月啥事都没做了。
这下不光元徽,连其他大臣也觉得元渊的表现有些反常。侍中元晏跟胡太后说,广阳王手握重兵却徘徊不进,恐怕是在筹划不利于陛下的事情,而且听说他手下还有个叫于瑾的军师,智谋才略过人,现在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的时候,我担心广阳王已经不再是陛下的忠诚之臣了。
胡太后早就对元渊有意见了,不过元渊现在拥兵在外,有没有足够的证据不太好轻举妄动,她跟几位大臣商量了一下,决定从于瑾入手,先除掉元渊的左膀右臂。于是胡太后命人在尚书省的门口贴了一张缉拿于瑾的榜文,说于瑾鼓动广阳王元渊造反,罪无可恕,谁能把于瑾捉拿归案朝廷肯定重重有赏。
于瑾现在就在元渊的军中,胡太后对此心知肚明,她之所以不直接派人去元渊营中抓人,而是采取在尚书省立榜文的形式,实在是有更深层的考虑。
如果元渊没有非分之想,看了榜文就应该主动把于瑾送到朝廷,而且很可能还会一同过来替于瑾求情开脱,这样就省去了很多麻烦。而如果元渊看了榜文之后把于瑾藏匿起来,就相当于昭告天下他在勾结于瑾一起密谋不利于朝廷的事情,在舆论上处于劣势,朝廷再做下一步动作也师出有名。
也就是说,于瑾无论如何都要死,而元渊要么背上卖友求荣的骂名,要么背上背叛朝廷的重罪,二者必选其一。这实在是狠辣至极一箭双雕之举,放在一般人身上绝对想不出破解之道。
奈何这次碰上的是于瑾。
于瑾从来就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人。
得到消息之后,于瑾马上去跟元渊说,当下太后当政,重用奸佞之臣,假如她听信谗言不理解您的一片真心,恐怕大祸就不远了。现在朝廷悬赏捉拿我,明显就是冲着您来的。这样吧,我回去一趟跟太后解释解释,希望能消除你们之间的误会。
元渊也已经知道这个消息了,他正愁想不出应对的办法,既然于瑾主动要求回朝去解释,那只能让他去吧。他很清楚自己已经没有能力保住于瑾了,如果于瑾能够说服太后最好,如果说服不了的话,不仅于瑾会挂,估计自己也悬了。
于瑾飞马赶回洛阳。他没回家,而是径直来到中书省的榜文前面,伸手就把榜文给扯了下来,跟边上目瞪口呆的守兵说大哥你发财了,我就是画上那个很值钱的于瑾,赶紧带我去见太后吧。
胡太后听说这么快就抓到于瑾了,很是高兴。她命人把于瑾带到大殿,不由分说先是一顿痛骂,说于瑾你对朝廷不忠诚不老实,居然敢撺掇广阳王谋反,如今死到临头还有什么好说的?于瑾细听了一下,这些都是些诛心的罪名,没有任何证据。他问心无愧,口才又好,就跟胡太后详细解释了元渊是如何不避猜忌忠心为国,为什么要停军等待战机,这段时间都做了哪些工作等等,从孙子兵法到六韬三略,唬得胡太后无言以对。
胡太后觉得于瑾分析得似乎很有道理,但隐约之间还是有些不放心,而且她发现于瑾的确是个人才,文韬武略信手拈来,前后几次征伐都是功勋卓着,不仅不能治罪,之前的封赏还很不够,需要补偿才对。
胡太后考虑了一下,决定免去于瑾的罪名,加官为别将,但条件是于瑾不能再去元渊那里了,要留在朝中待命。
于瑾谢恩。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以于瑾的聪明才智,岂能发现不了元渊最近的小动作。他不便直说,只好时常在无意中旁敲侧击加以劝诫,奈何元渊跟元徽等人结怨已深,听不进去这些规劝。
于瑾告诉自己,元渊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自己不能再留在他身边了,否则一旦出事自己绝对脱不了干系。因此他兵行险道,趁胡太后悬赏捉拿自己的机会脱身还朝。
他拼尽全力为元渊说了很多好话,算是对知遇之恩的一种报答吧。
广阳王,剩下的路你就要自己走了,现在悬崖勒马还为时不晚。
元渊当然不知道于瑾的内心活动。对他来说,这件事喜忧参半。喜的是于瑾最终活了下来,这样至少说明于瑾的说服工作卓有成效,胡太后应该没那么怀疑自己了;忧的是于瑾被留在朝内不能回来了,而没了于瑾的协助,他的能力至少要打两个对折。
元渊尝试着派兵出去跟葛荣打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结果发现葛荣的部队跟打了鸡血一样,个个变得异常强悍,官军根本不是对手。
官军现在驻扎在交津,地处定州、瀛州和冀州的交界地带,离各个州城都比较远,如果再这样对峙下去,一旦葛荣的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恐怕官军会抵挡不住。
元渊决定向葛荣学习,先后退休整,再寻找进攻的机会。
而且,元渊内心深处,还有一丝没有破灭的希望。他的内应毛普贤虽然死了,但他活着的时候曾经策反了几个重要的叛军将领,这些人现在还在葛荣的帐下。元渊秘密派人跟这些人联系,其中有几个表示还会继续支持他,但需要等待时机。
元渊不知道自己还能争取多少时间,既然已经走出第一步了,那就继续走下去吧。
他打算先把部队撤退到定州州城里,毕竟他曾经短暂地做过一段定州刺史,对那里比较熟悉。定州离瀛洲也比较近,攻守都主动一点。
没想到现任定州刺史杨津居然命人紧闭城门,不放元渊进城。
似曾相识的场景。半年多以前,当时的定州刺史元固就曾经将杨津的部队拒之城外,现在城里换成了杨津,城外换成了元渊。
按说元渊大军到来之后,已经帮杨津解了定州之围,杨津应该感恩戴德隆重迎接他进城才对,至少不应该拒绝元渊入城。
但杨津拒绝元渊入城绝不是像元固那样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已经掌握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表明元渊正在密谋筹划一些不利于朝廷的事情。
当初毛普贤在叛军内部动员大家支持元渊的时候,保密工作做得实在不是很好,叛军内部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事情,况且北镇镇民对元渊有好感也是普遍情况,大家经常在私下里互相讨论。杨津当时通过元洪业也策反了一些人,有人就把这个事情跟杨津说了。杨津比较谨慎,他因为没有拿到确切的证据,开始还不太相信,但后来观察元渊的行为,越来越觉得这很有可能是真的,元渊已经心生异志,不再是当年一心为国的广阳王了。
元渊看到定州城门紧闭,知道杨津对自己起了疑心,他只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定州城南的一座寺庙附近。做了亏心事总归有些心虚,现在叛军那边没消息,朝廷这边又开始怀疑自己,元渊两天两夜没有睡好,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元渊思来想去,最后想出一个昏招。他把手下的七个都督叫过来,要跟他们歃血为盟,约定一旦有危难,大家要无条件互相援助。
这简直是欲盖弥彰,你堂堂朝廷的宗室亲王,如果不是想造反的话跟手下结什么盟。诸位都督都觉得生活还很美好,不想就这样被拉火坑里去。于是其中一个叫毛谥的都督转身就跑到定州城内跟杨津汇报了情况,说广阳王的行为很奇怪,怕是有不好的异图,您看我们该怎么办。杨津一看这下实锤没跑了,他跟毛谥说现在元渊明显已经造反了,这样吧,我给你一队官兵,你马上去把他给我抓过来。
生死关头,站队很重要,万一元渊真谋反了,跟他一起喝过同盟酒的人肯定会被牵连。毛谥决定赌一把,听杨津的。赌对了自己大功一件,抓错了就说是杨津指使的,也不会被重罚。他欣然领命,立刻带着人离开定州州城,直奔军中去抓元渊。
元渊跟大家订立完盟约,又有些后悔。他很清楚这帮人因为是自己的下属才对自己毕恭毕敬,实际并没有什么深交,一旦危急关头,不见得真会鼎力相助。那这次订立盟约岂不是授人以柄?一旦有人去告密的话自己想解释也解释不清了。
想到这里,元渊方寸大乱,他让手下亲兵出去秘密打探下各位都督的动向,结果得知毛谥已经偷偷动身进定州城了。元渊知道不好,赶紧命令左右收拾东西,马上离开大营。
没有手下都督们的支持,元渊没办法直接指挥大军。情急之间他也不知道哪个可信哪个不可信,只能带着几个亲兵和儿子先出去避祸。
追随元渊一起出走的,还有原怀朔镇将杨钧的长子杨喧。
可是往哪个方向走?
要是于瑾还在身边就好了,哪怕他让我回朝廷去认罪,也能给我安排一个稳妥可以保命的方案。现在自己回朝,肯定被元徽往死里整。
元渊大脑又一次短路了,他决定向东走。
东边是瀛洲,葛荣叛军的大本营。
此刻元渊还寄希望于北镇镇民的支持,在他看来,叛军那里比朝廷要更安全,毕竟那里有那么多表示拥戴他的叛军将领,葛荣也表达过支持他的意向,就算当不成首领,当个副帅也好,以自己的才能,肯定可以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元渊领着众人刚出大营不久,就听闻身后毛谥领着人大呼小叫地冲进营地,大喊广阳王已经造反了,他们奉命捉拿反贼。元渊一时窘迫,赶紧领人策马向东疾驰。跑出七八十里左右,一行人进入了博陵地界,这里是定州的最东边,再继续向东就是瀛洲了。这时,迎面正碰上一队葛荣派出来巡逻的游骑兵,元渊不做抵抗,跟着游骑兵去见葛荣。
葛荣的部众见元渊来了,都非常高兴。元渊在北镇众人的心中人望真是非常好,有人居然跑去建议葛荣带领大家拥立元渊作为新的首领,说这样可以借助广阳王的身份,提高部队的声势,争夺天下更加名正言顺。
可惜葛荣本人不这么想。之前跟毛普贤的对话只是逢场作戏而已,葛荣有自己的政治野心,现在既然自己已经是大齐皇帝了,岂能再把权柄拱手送人。
葛荣表面上对元渊还是非常客气,每日奉为上宾,又为他准备府邸,但心里始终觉得留着元渊是个麻烦。葛荣原来的官衔只是个镇将,元渊可是堂堂皇室亲王,地位和威望天差地别没法比,葛荣又是新当头儿不久,根基还不是很稳,容不得任何不稳定因素。于是数日之后,葛荣终于下定决心,暗中派人将元渊和杨喧杀于府内,对外宣称两人被朝中奸臣陷害流落至此,因不愿对抗朝廷,纠结无奈相约自杀。元渊下葬之日,北镇镇民数万人聚集在路边为其送行,队伍绵延数里。之后葛荣又把元渊的其他随同人员,包括元渊的儿子元湛、府佐宋游道、郎中温子升等人礼送出瀛州,让他们回朝复命,说广阳王宁死不降,让元渊可以留一个清白的名声。
广阳王元渊就这样因为自己不及格的政治成绩最终葬送了性命。但他数年戎马征战,间接地成就了于瑾,成就了葛荣,以及未来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怀朔武川诸位英雄。
元渊这边又有麻烦了。
前期元渊为了给毛普贤在叛军内部做策反工作争取时间,在定州边上转悠了三个多月没有出战,结果最终只等来了被葛荣摘桃子的消息。后来他打算出兵追击葛荣,结果左都督章武王元融轻敌冒进中了埋伏,命丧在宇文洛生刀下。
出师不利,副帅殒命,元渊只好命令大军暂时驻扎下来等待时机。
周密的计划总是被突发情况破坏,元渊很受打击,大脑有些转不过来了。而很多跟野心相关的事情又不好跟于瑾商量,他只能自己天天琢磨下一步怎么走。
前后都算上,元渊已经磨蹭五个多月啥事都没做了。
这下不光元徽,连其他大臣也觉得元渊的表现有些反常。侍中元晏跟胡太后说,广阳王手握重兵却徘徊不进,恐怕是在筹划不利于陛下的事情,而且听说他手下还有个叫于瑾的军师,智谋才略过人,现在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的时候,我担心广阳王已经不再是陛下的忠诚之臣了。
胡太后早就对元渊有意见了,不过元渊现在拥兵在外,有没有足够的证据不太好轻举妄动,她跟几位大臣商量了一下,决定从于瑾入手,先除掉元渊的左膀右臂。于是胡太后命人在尚书省的门口贴了一张缉拿于瑾的榜文,说于瑾鼓动广阳王元渊造反,罪无可恕,谁能把于瑾捉拿归案朝廷肯定重重有赏。
于瑾现在就在元渊的军中,胡太后对此心知肚明,她之所以不直接派人去元渊营中抓人,而是采取在尚书省立榜文的形式,实在是有更深层的考虑。
如果元渊没有非分之想,看了榜文就应该主动把于瑾送到朝廷,而且很可能还会一同过来替于瑾求情开脱,这样就省去了很多麻烦。而如果元渊看了榜文之后把于瑾藏匿起来,就相当于昭告天下他在勾结于瑾一起密谋不利于朝廷的事情,在舆论上处于劣势,朝廷再做下一步动作也师出有名。
也就是说,于瑾无论如何都要死,而元渊要么背上卖友求荣的骂名,要么背上背叛朝廷的重罪,二者必选其一。这实在是狠辣至极一箭双雕之举,放在一般人身上绝对想不出破解之道。
奈何这次碰上的是于瑾。
于瑾从来就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人。
得到消息之后,于瑾马上去跟元渊说,当下太后当政,重用奸佞之臣,假如她听信谗言不理解您的一片真心,恐怕大祸就不远了。现在朝廷悬赏捉拿我,明显就是冲着您来的。这样吧,我回去一趟跟太后解释解释,希望能消除你们之间的误会。
元渊也已经知道这个消息了,他正愁想不出应对的办法,既然于瑾主动要求回朝去解释,那只能让他去吧。他很清楚自己已经没有能力保住于瑾了,如果于瑾能够说服太后最好,如果说服不了的话,不仅于瑾会挂,估计自己也悬了。
于瑾飞马赶回洛阳。他没回家,而是径直来到中书省的榜文前面,伸手就把榜文给扯了下来,跟边上目瞪口呆的守兵说大哥你发财了,我就是画上那个很值钱的于瑾,赶紧带我去见太后吧。
胡太后听说这么快就抓到于瑾了,很是高兴。她命人把于瑾带到大殿,不由分说先是一顿痛骂,说于瑾你对朝廷不忠诚不老实,居然敢撺掇广阳王谋反,如今死到临头还有什么好说的?于瑾细听了一下,这些都是些诛心的罪名,没有任何证据。他问心无愧,口才又好,就跟胡太后详细解释了元渊是如何不避猜忌忠心为国,为什么要停军等待战机,这段时间都做了哪些工作等等,从孙子兵法到六韬三略,唬得胡太后无言以对。
胡太后觉得于瑾分析得似乎很有道理,但隐约之间还是有些不放心,而且她发现于瑾的确是个人才,文韬武略信手拈来,前后几次征伐都是功勋卓着,不仅不能治罪,之前的封赏还很不够,需要补偿才对。
胡太后考虑了一下,决定免去于瑾的罪名,加官为别将,但条件是于瑾不能再去元渊那里了,要留在朝中待命。
于瑾谢恩。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以于瑾的聪明才智,岂能发现不了元渊最近的小动作。他不便直说,只好时常在无意中旁敲侧击加以劝诫,奈何元渊跟元徽等人结怨已深,听不进去这些规劝。
于瑾告诉自己,元渊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自己不能再留在他身边了,否则一旦出事自己绝对脱不了干系。因此他兵行险道,趁胡太后悬赏捉拿自己的机会脱身还朝。
他拼尽全力为元渊说了很多好话,算是对知遇之恩的一种报答吧。
广阳王,剩下的路你就要自己走了,现在悬崖勒马还为时不晚。
元渊当然不知道于瑾的内心活动。对他来说,这件事喜忧参半。喜的是于瑾最终活了下来,这样至少说明于瑾的说服工作卓有成效,胡太后应该没那么怀疑自己了;忧的是于瑾被留在朝内不能回来了,而没了于瑾的协助,他的能力至少要打两个对折。
元渊尝试着派兵出去跟葛荣打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结果发现葛荣的部队跟打了鸡血一样,个个变得异常强悍,官军根本不是对手。
官军现在驻扎在交津,地处定州、瀛州和冀州的交界地带,离各个州城都比较远,如果再这样对峙下去,一旦葛荣的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恐怕官军会抵挡不住。
元渊决定向葛荣学习,先后退休整,再寻找进攻的机会。
而且,元渊内心深处,还有一丝没有破灭的希望。他的内应毛普贤虽然死了,但他活着的时候曾经策反了几个重要的叛军将领,这些人现在还在葛荣的帐下。元渊秘密派人跟这些人联系,其中有几个表示还会继续支持他,但需要等待时机。
元渊不知道自己还能争取多少时间,既然已经走出第一步了,那就继续走下去吧。
他打算先把部队撤退到定州州城里,毕竟他曾经短暂地做过一段定州刺史,对那里比较熟悉。定州离瀛洲也比较近,攻守都主动一点。
没想到现任定州刺史杨津居然命人紧闭城门,不放元渊进城。
似曾相识的场景。半年多以前,当时的定州刺史元固就曾经将杨津的部队拒之城外,现在城里换成了杨津,城外换成了元渊。
按说元渊大军到来之后,已经帮杨津解了定州之围,杨津应该感恩戴德隆重迎接他进城才对,至少不应该拒绝元渊入城。
但杨津拒绝元渊入城绝不是像元固那样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已经掌握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表明元渊正在密谋筹划一些不利于朝廷的事情。
当初毛普贤在叛军内部动员大家支持元渊的时候,保密工作做得实在不是很好,叛军内部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事情,况且北镇镇民对元渊有好感也是普遍情况,大家经常在私下里互相讨论。杨津当时通过元洪业也策反了一些人,有人就把这个事情跟杨津说了。杨津比较谨慎,他因为没有拿到确切的证据,开始还不太相信,但后来观察元渊的行为,越来越觉得这很有可能是真的,元渊已经心生异志,不再是当年一心为国的广阳王了。
元渊看到定州城门紧闭,知道杨津对自己起了疑心,他只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定州城南的一座寺庙附近。做了亏心事总归有些心虚,现在叛军那边没消息,朝廷这边又开始怀疑自己,元渊两天两夜没有睡好,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元渊思来想去,最后想出一个昏招。他把手下的七个都督叫过来,要跟他们歃血为盟,约定一旦有危难,大家要无条件互相援助。
这简直是欲盖弥彰,你堂堂朝廷的宗室亲王,如果不是想造反的话跟手下结什么盟。诸位都督都觉得生活还很美好,不想就这样被拉火坑里去。于是其中一个叫毛谥的都督转身就跑到定州城内跟杨津汇报了情况,说广阳王的行为很奇怪,怕是有不好的异图,您看我们该怎么办。杨津一看这下实锤没跑了,他跟毛谥说现在元渊明显已经造反了,这样吧,我给你一队官兵,你马上去把他给我抓过来。
生死关头,站队很重要,万一元渊真谋反了,跟他一起喝过同盟酒的人肯定会被牵连。毛谥决定赌一把,听杨津的。赌对了自己大功一件,抓错了就说是杨津指使的,也不会被重罚。他欣然领命,立刻带着人离开定州州城,直奔军中去抓元渊。
元渊跟大家订立完盟约,又有些后悔。他很清楚这帮人因为是自己的下属才对自己毕恭毕敬,实际并没有什么深交,一旦危急关头,不见得真会鼎力相助。那这次订立盟约岂不是授人以柄?一旦有人去告密的话自己想解释也解释不清了。
想到这里,元渊方寸大乱,他让手下亲兵出去秘密打探下各位都督的动向,结果得知毛谥已经偷偷动身进定州城了。元渊知道不好,赶紧命令左右收拾东西,马上离开大营。
没有手下都督们的支持,元渊没办法直接指挥大军。情急之间他也不知道哪个可信哪个不可信,只能带着几个亲兵和儿子先出去避祸。
追随元渊一起出走的,还有原怀朔镇将杨钧的长子杨喧。
可是往哪个方向走?
要是于瑾还在身边就好了,哪怕他让我回朝廷去认罪,也能给我安排一个稳妥可以保命的方案。现在自己回朝,肯定被元徽往死里整。
元渊大脑又一次短路了,他决定向东走。
东边是瀛洲,葛荣叛军的大本营。
此刻元渊还寄希望于北镇镇民的支持,在他看来,叛军那里比朝廷要更安全,毕竟那里有那么多表示拥戴他的叛军将领,葛荣也表达过支持他的意向,就算当不成首领,当个副帅也好,以自己的才能,肯定可以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元渊领着众人刚出大营不久,就听闻身后毛谥领着人大呼小叫地冲进营地,大喊广阳王已经造反了,他们奉命捉拿反贼。元渊一时窘迫,赶紧领人策马向东疾驰。跑出七八十里左右,一行人进入了博陵地界,这里是定州的最东边,再继续向东就是瀛洲了。这时,迎面正碰上一队葛荣派出来巡逻的游骑兵,元渊不做抵抗,跟着游骑兵去见葛荣。
葛荣的部众见元渊来了,都非常高兴。元渊在北镇众人的心中人望真是非常好,有人居然跑去建议葛荣带领大家拥立元渊作为新的首领,说这样可以借助广阳王的身份,提高部队的声势,争夺天下更加名正言顺。
可惜葛荣本人不这么想。之前跟毛普贤的对话只是逢场作戏而已,葛荣有自己的政治野心,现在既然自己已经是大齐皇帝了,岂能再把权柄拱手送人。
葛荣表面上对元渊还是非常客气,每日奉为上宾,又为他准备府邸,但心里始终觉得留着元渊是个麻烦。葛荣原来的官衔只是个镇将,元渊可是堂堂皇室亲王,地位和威望天差地别没法比,葛荣又是新当头儿不久,根基还不是很稳,容不得任何不稳定因素。于是数日之后,葛荣终于下定决心,暗中派人将元渊和杨喧杀于府内,对外宣称两人被朝中奸臣陷害流落至此,因不愿对抗朝廷,纠结无奈相约自杀。元渊下葬之日,北镇镇民数万人聚集在路边为其送行,队伍绵延数里。之后葛荣又把元渊的其他随同人员,包括元渊的儿子元湛、府佐宋游道、郎中温子升等人礼送出瀛州,让他们回朝复命,说广阳王宁死不降,让元渊可以留一个清白的名声。
广阳王元渊就这样因为自己不及格的政治成绩最终葬送了性命。但他数年戎马征战,间接地成就了于瑾,成就了葛荣,以及未来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怀朔武川诸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