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两魏英雄传 第47章 破釜沉舟终不悔
热门推荐:
钻石劫
北宋末年的风流王爷
娘娘娇弱,被暴戾皇帝捧在掌心宠
和毛茸茸无障碍沟通,农场被带飞
从炼丹术开始肝熟练度
萧先生,借个婚
重生六零姑娘有点颠
替嫁被判流放,反手坑仇家上路
贺总实惨,被老婆忽悠离婚了
532年,三月,邺城。
高欢很清楚尔朱氏那边正在紧锣密鼓地集结兵力对付自己。他也知道,这将会是尔朱氏最疯狂的一次反扑。
但他并没有退缩。
高欢知道自己身上寄托着太多人的希望,高氏、李氏、封氏、卢氏、杨氏,怀朔的兄弟,六镇的镇民,乃至所有北魏的百姓,现在都在看着自己。一旦自己退缩,尔朱氏就会再次得势,无数人将会惨死在契胡的刀下,北魏也将彻底进入黑暗时代,不知何时才能重见天日。
高欢是个有理想的人。他生逢乱世,感受过官场的黑暗,扼腕过政府的无能,震惊于叛军的残暴,愤怒于匪首的野心。这一切,导致曾经国富民强的北魏王朝在几年之内迅速崩塌,狼烟遍地,战火纷飞,俨然一副末世场景,无数黎民百姓在战乱之中凄惨地苟活,或凄惨地死去。
高欢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澄清天下,重新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让百姓再次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为了这个理想,高欢不惜放弃在杜洛周军中的重要职位,甚至要冒险刺杀杜洛周,就是因为高欢认为杜洛周本质上是个破坏者,他的存在只会让社会秩序更加混乱。
转投尔朱荣之后,他曾经为尔朱荣的雄才大略所折服,一度认为找到了能够替自己实现夙愿的人。因此,他对尔朱荣忠心耿耿,甚至曾经劝过尔朱荣称帝。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最终元子攸当了皇帝,但对高欢来讲,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只要能重建秩序就好。
应该说,尔朱荣和元子攸前期合作得非常好,河北、山东、关陇等地区的叛乱先后被平定,元颢的北伐也被击退,北魏终于迎来了复兴的曙光。
如果元子攸能够承担起皇帝的职责,如果尔朱荣能够安心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对高欢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期待的结果。
无奈这两个哥们都让高欢失望了。尔朱荣有才无德,有始无终,很快就从秩序的建立者变成了破坏者,开始架空皇帝,恣意妄为。而元子攸也根本没有什么政治智慧,居然选择了硬怼。结果双方火拼之后,两败俱伤,国家也再次进入混乱。
尔朱世荣虽然立了新皇帝,整顿了洛阳,但他对其他尔朱氏根本没有什么约束力。现在的北魏基本上是军阀割据的局面,并肆的尔朱荣、关陇的尔朱天光、徐兖的尔朱仲远都独霸一方,在各自的地盘里为所欲为,变着法地搜刮民脂民膏。典型的就是尔朱仲远,他动不动就诬陷辖区内的富户大族谋反,之后男的抓起来扔进黄河,妇女财物全部充公。这些收上来的财物也不会送到洛阳,而是留在手里供自己享用。
千辛万苦平定了四方的叛乱,结果又冒出来这么多新的军阀,对老百姓的剥削甚至比以前还要严重。这绝对不是高欢所期盼的结果。
也罢,既然别人都不行,那只能我亲自去做了。
但起兵对抗旧势力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回顾历史,成功者几乎都要经历大战的考验和洗礼,而这场大战通常都是以少对多,以弱对强。典型的如项羽之巨鹿、刘秀之昆阳、曹操之官渡、孙权之赤壁。
这是一场豪赌,胜则天下在握,败则万事皆空。
该来的总是会来,既然这是自己选择的路,那就坦然面对好了。
我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剩下的就交给上天吧。
尔朱世隆和尔朱仲远离邺城比较近,他们的大军没多久就到达邺城南面的洹水,在河的两岸驻扎下来。尔朱兆和尔朱天光的大军也在路上,应该很快就到。
高欢不想在邺城里打防守,因为他知道自己跟刘诞不一样。刘诞可以死守邺城,是因为他可以等到援军。
高欢现在不会有任何援军。虽然斛律金留守在冀州,李元忠留守在殷州,但他们手中的人数都很少,自保都很吃力,高欢也严令他们不要私自出兵,防止后方被偷袭。其它地方有些势力虽然也在声援自己,但要么太远,要么太弱,完全指望不上。
一切只能靠自己。
如果躲在城里不出来,外面的尔朱氏甚至都不用攻城,只要多修几圈工事把邺城围起来就行,反正他们耗得起。等邺城内的粮草和水源一断,自己就崩溃了。
速战速决,通过野战干掉尔朱氏的主力,才是取胜的唯一希望。
高欢清点了一下自己的家底,数据不是太乐观。
之前的两次战斗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高欢这边的损失也不小。现在除去冀州和殷州的留守部队,高欢手里还剩下三万多人,战马更是紧张,只有不到两千匹。
所幸六镇镇民大都是鲜卑兵户出身,世代习武,一生都在为打仗做准备,战斗力方面没有问题。
此外,高欢手下将领的能力也都不错,高敖曹、高岳、窦泰、彭乐、潘乐都是当世猛将,整体素质非常高。
当初尔朱荣可以七千破百万,我没理由不如他。现在手中有这么多精兵强将,如果运用得当,应该足够了。
于是高欢命封隆之带着几千人留守邺城,自己率领剩下的部队在城外安营扎寨对抗敌军。
他选择的驻兵地点是紫陌。
紫陌的位置在邺城西郊,是漳水上的重要渡口,距离邺城西门很近。
高欢把部队集结在这里,主要是为了对付从滏口陉过来的尔朱兆。他知道不管尔朱氏集结了多少大军,尔朱兆始终是主力和关键所在。如果尔朱兆不出兵,其他人是不会先动手的。
只要搞定了尔朱兆,剩下的都好处理。
高欢预判得很准,尔朱兆果然从西北方向首先发动了攻击。
尔朱兆这次先选择了偷袭战术。他命令大部队先驻扎在滏口,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趁着夜色倍道兼行,打算袭击邺城西门。结果他运气实在不好,在紫陌渡口正碰上高欢的大部队。尔朱兆一看计划败露,没敢硬打,转身直接跑了。
高欢本以为还可以延续广阿的战术,通过分化策略牵制其他尔朱势力,自己全力对付尔朱兆。没想到尔朱兆这次学乖了,他不再逞能跟高欢硬刚,而是根据盟约要求,率领大军绕过紫陌赶到洹河岸边跟其他尔朱氏会和。
这时尔朱天光的部队也赶到了。四路大军合兵一处,号称有二十万人马。
为了对付高欢,尔朱氏众人这次终于暂时搁置下彼此间的矛盾,站在了同一条战壕内。
高欢一看这个架势,知道这次离间计不好用了,看来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现在尔朱氏的所有部队都集结在邺城南面,自己再呆在紫陌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高欢下令全军南下,在洹水北侧的韩陵重新列阵。
韩陵也是高欢精心挑选的地点。这里地处邺城以南大约三十多里的位置,背靠韩陵山,南临洹水,距离洹水北岸的尔朱氏大营只有几里地的距离,卡在这个位置,既可以通过洹水限制敌军的机动能力,使得南岸敌军无法全部渡河参与作战,又可以通过山势有效缩短战线宽度,避免敌军充分展开。
而且,在复杂的山地之中,契胡骑兵的机动能力也受到很大限制,多少可以弥补高欢这边马匹不足的劣势。
在这片名将韩信曾经驻扎过的山地之中,高欢即将效法古人,开启一场属于自己的豪赌。他要用不足三万的兵力,去迎战尔朱氏的二十万大军。
这次没有太多花哨的内容,双方定好了日期,到时候直接用实力说话。
最终的决战采用一攻一守的形式,尔朱氏为攻方,高欢为守方。
人数虽然很紧张,但高欢在战前还是咬牙留了两只预备队。他任命高岳为左军统帅,高敖曹为右军统帅,各领一部分人马埋伏在山谷之中,非紧急时刻不许参战。
有限的战马也基本都分给了这两只预备队。
高岳是高欢的堂弟,他今年二十岁,虽然年轻,但为人深沉,很有气度。高岳幼年丧父,家境跟高欢差不多,也非常穷困,全靠母亲一手带大,但不同的是他没有留在怀朔,而是搬到了洛阳居住。高欢当年做函使的时候,每次去洛阳都在高岳家里蹭吃蹭喝,因此两人关系非常好,加之血亲关系,所以这次才委以重任让他管理左军。
右军统帅高敖曹带的主要是自己的冀州部曲,大概有三千人。高欢有些不放心,便跟高敖曹说,高都督你麾下都是汉人,恐怕战斗力不太够啊,这样吧,我分一些鲜卑精兵给你用好不好?
高敖曹道,感谢高王的好意,但这帮兄弟跟着我已经很长时间了,相互配合得非常默契,战斗力也绝对不会输给鲜卑士兵。鲜卑跟汉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如果硬把他们混编在一起,将士之间的相处肯定会出现问题,胜则彼此争功,败则互相推诿,反倒更加麻烦,所以还是不用再给我加人了。
高欢觉得高敖曹说得也有些道理。但他终究觉得右军的人数太少,所以还是安排了一千多鲜卑族士兵协助高敖曹,由蔡俊负责指挥。因为没有混编,高敖曹也没再计较。
剩下的两万步兵作为中军,由高欢亲自统领。
高欢命令帐下众将各自统领麾下部队,背靠韩陵山结成一个圆阵。
圆阵是十阵的一种,主要应用在野外防御战上,多只队伍侧翼相连结成一个环形,一致对外,主帅和金鼓旗帜部署在阵型的中央。
圆阵没有侧翼,没有后方,也就没有明显的弱点,但带来的问题就是机动性较差,只适合防守,不适合进攻。
但这也正是高欢的策略,前期先全力防守,等把敌军的锐气消磨掉之后,再择机转换阵型,发动反攻。
为了激发将士的斗志,高欢下令将附近村镇的牛、驴等牲畜都征集过来,互相连接,堵住了返回邺城的道路。
前有敌军,后无退路,此处已是死地。只有抱着必死之志,才能杀出一线生机。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
如果真的败了,我高欢也不会独自后退,要死就跟大家死在一起。
众将士都是久经沙场之人,当然理解高欢这么做的深意。但对他们来说,即使没有这些手段,他们也不会退缩。六镇男儿已经忍受了太多的屈辱和血泪,他们有过半的亲人惨死在契胡的屠刀之下,国仇家恨,无时无刻不痛入骨髓。现在仇人就在眼前,就算必死,也要死得壮烈。
决战在即,大营之中异常安静,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等待着最后时刻的来临。
高欢很清楚尔朱氏那边正在紧锣密鼓地集结兵力对付自己。他也知道,这将会是尔朱氏最疯狂的一次反扑。
但他并没有退缩。
高欢知道自己身上寄托着太多人的希望,高氏、李氏、封氏、卢氏、杨氏,怀朔的兄弟,六镇的镇民,乃至所有北魏的百姓,现在都在看着自己。一旦自己退缩,尔朱氏就会再次得势,无数人将会惨死在契胡的刀下,北魏也将彻底进入黑暗时代,不知何时才能重见天日。
高欢是个有理想的人。他生逢乱世,感受过官场的黑暗,扼腕过政府的无能,震惊于叛军的残暴,愤怒于匪首的野心。这一切,导致曾经国富民强的北魏王朝在几年之内迅速崩塌,狼烟遍地,战火纷飞,俨然一副末世场景,无数黎民百姓在战乱之中凄惨地苟活,或凄惨地死去。
高欢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澄清天下,重新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让百姓再次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为了这个理想,高欢不惜放弃在杜洛周军中的重要职位,甚至要冒险刺杀杜洛周,就是因为高欢认为杜洛周本质上是个破坏者,他的存在只会让社会秩序更加混乱。
转投尔朱荣之后,他曾经为尔朱荣的雄才大略所折服,一度认为找到了能够替自己实现夙愿的人。因此,他对尔朱荣忠心耿耿,甚至曾经劝过尔朱荣称帝。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最终元子攸当了皇帝,但对高欢来讲,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只要能重建秩序就好。
应该说,尔朱荣和元子攸前期合作得非常好,河北、山东、关陇等地区的叛乱先后被平定,元颢的北伐也被击退,北魏终于迎来了复兴的曙光。
如果元子攸能够承担起皇帝的职责,如果尔朱荣能够安心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对高欢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期待的结果。
无奈这两个哥们都让高欢失望了。尔朱荣有才无德,有始无终,很快就从秩序的建立者变成了破坏者,开始架空皇帝,恣意妄为。而元子攸也根本没有什么政治智慧,居然选择了硬怼。结果双方火拼之后,两败俱伤,国家也再次进入混乱。
尔朱世荣虽然立了新皇帝,整顿了洛阳,但他对其他尔朱氏根本没有什么约束力。现在的北魏基本上是军阀割据的局面,并肆的尔朱荣、关陇的尔朱天光、徐兖的尔朱仲远都独霸一方,在各自的地盘里为所欲为,变着法地搜刮民脂民膏。典型的就是尔朱仲远,他动不动就诬陷辖区内的富户大族谋反,之后男的抓起来扔进黄河,妇女财物全部充公。这些收上来的财物也不会送到洛阳,而是留在手里供自己享用。
千辛万苦平定了四方的叛乱,结果又冒出来这么多新的军阀,对老百姓的剥削甚至比以前还要严重。这绝对不是高欢所期盼的结果。
也罢,既然别人都不行,那只能我亲自去做了。
但起兵对抗旧势力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回顾历史,成功者几乎都要经历大战的考验和洗礼,而这场大战通常都是以少对多,以弱对强。典型的如项羽之巨鹿、刘秀之昆阳、曹操之官渡、孙权之赤壁。
这是一场豪赌,胜则天下在握,败则万事皆空。
该来的总是会来,既然这是自己选择的路,那就坦然面对好了。
我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剩下的就交给上天吧。
尔朱世隆和尔朱仲远离邺城比较近,他们的大军没多久就到达邺城南面的洹水,在河的两岸驻扎下来。尔朱兆和尔朱天光的大军也在路上,应该很快就到。
高欢不想在邺城里打防守,因为他知道自己跟刘诞不一样。刘诞可以死守邺城,是因为他可以等到援军。
高欢现在不会有任何援军。虽然斛律金留守在冀州,李元忠留守在殷州,但他们手中的人数都很少,自保都很吃力,高欢也严令他们不要私自出兵,防止后方被偷袭。其它地方有些势力虽然也在声援自己,但要么太远,要么太弱,完全指望不上。
一切只能靠自己。
如果躲在城里不出来,外面的尔朱氏甚至都不用攻城,只要多修几圈工事把邺城围起来就行,反正他们耗得起。等邺城内的粮草和水源一断,自己就崩溃了。
速战速决,通过野战干掉尔朱氏的主力,才是取胜的唯一希望。
高欢清点了一下自己的家底,数据不是太乐观。
之前的两次战斗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高欢这边的损失也不小。现在除去冀州和殷州的留守部队,高欢手里还剩下三万多人,战马更是紧张,只有不到两千匹。
所幸六镇镇民大都是鲜卑兵户出身,世代习武,一生都在为打仗做准备,战斗力方面没有问题。
此外,高欢手下将领的能力也都不错,高敖曹、高岳、窦泰、彭乐、潘乐都是当世猛将,整体素质非常高。
当初尔朱荣可以七千破百万,我没理由不如他。现在手中有这么多精兵强将,如果运用得当,应该足够了。
于是高欢命封隆之带着几千人留守邺城,自己率领剩下的部队在城外安营扎寨对抗敌军。
他选择的驻兵地点是紫陌。
紫陌的位置在邺城西郊,是漳水上的重要渡口,距离邺城西门很近。
高欢把部队集结在这里,主要是为了对付从滏口陉过来的尔朱兆。他知道不管尔朱氏集结了多少大军,尔朱兆始终是主力和关键所在。如果尔朱兆不出兵,其他人是不会先动手的。
只要搞定了尔朱兆,剩下的都好处理。
高欢预判得很准,尔朱兆果然从西北方向首先发动了攻击。
尔朱兆这次先选择了偷袭战术。他命令大部队先驻扎在滏口,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趁着夜色倍道兼行,打算袭击邺城西门。结果他运气实在不好,在紫陌渡口正碰上高欢的大部队。尔朱兆一看计划败露,没敢硬打,转身直接跑了。
高欢本以为还可以延续广阿的战术,通过分化策略牵制其他尔朱势力,自己全力对付尔朱兆。没想到尔朱兆这次学乖了,他不再逞能跟高欢硬刚,而是根据盟约要求,率领大军绕过紫陌赶到洹河岸边跟其他尔朱氏会和。
这时尔朱天光的部队也赶到了。四路大军合兵一处,号称有二十万人马。
为了对付高欢,尔朱氏众人这次终于暂时搁置下彼此间的矛盾,站在了同一条战壕内。
高欢一看这个架势,知道这次离间计不好用了,看来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现在尔朱氏的所有部队都集结在邺城南面,自己再呆在紫陌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高欢下令全军南下,在洹水北侧的韩陵重新列阵。
韩陵也是高欢精心挑选的地点。这里地处邺城以南大约三十多里的位置,背靠韩陵山,南临洹水,距离洹水北岸的尔朱氏大营只有几里地的距离,卡在这个位置,既可以通过洹水限制敌军的机动能力,使得南岸敌军无法全部渡河参与作战,又可以通过山势有效缩短战线宽度,避免敌军充分展开。
而且,在复杂的山地之中,契胡骑兵的机动能力也受到很大限制,多少可以弥补高欢这边马匹不足的劣势。
在这片名将韩信曾经驻扎过的山地之中,高欢即将效法古人,开启一场属于自己的豪赌。他要用不足三万的兵力,去迎战尔朱氏的二十万大军。
这次没有太多花哨的内容,双方定好了日期,到时候直接用实力说话。
最终的决战采用一攻一守的形式,尔朱氏为攻方,高欢为守方。
人数虽然很紧张,但高欢在战前还是咬牙留了两只预备队。他任命高岳为左军统帅,高敖曹为右军统帅,各领一部分人马埋伏在山谷之中,非紧急时刻不许参战。
有限的战马也基本都分给了这两只预备队。
高岳是高欢的堂弟,他今年二十岁,虽然年轻,但为人深沉,很有气度。高岳幼年丧父,家境跟高欢差不多,也非常穷困,全靠母亲一手带大,但不同的是他没有留在怀朔,而是搬到了洛阳居住。高欢当年做函使的时候,每次去洛阳都在高岳家里蹭吃蹭喝,因此两人关系非常好,加之血亲关系,所以这次才委以重任让他管理左军。
右军统帅高敖曹带的主要是自己的冀州部曲,大概有三千人。高欢有些不放心,便跟高敖曹说,高都督你麾下都是汉人,恐怕战斗力不太够啊,这样吧,我分一些鲜卑精兵给你用好不好?
高敖曹道,感谢高王的好意,但这帮兄弟跟着我已经很长时间了,相互配合得非常默契,战斗力也绝对不会输给鲜卑士兵。鲜卑跟汉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如果硬把他们混编在一起,将士之间的相处肯定会出现问题,胜则彼此争功,败则互相推诿,反倒更加麻烦,所以还是不用再给我加人了。
高欢觉得高敖曹说得也有些道理。但他终究觉得右军的人数太少,所以还是安排了一千多鲜卑族士兵协助高敖曹,由蔡俊负责指挥。因为没有混编,高敖曹也没再计较。
剩下的两万步兵作为中军,由高欢亲自统领。
高欢命令帐下众将各自统领麾下部队,背靠韩陵山结成一个圆阵。
圆阵是十阵的一种,主要应用在野外防御战上,多只队伍侧翼相连结成一个环形,一致对外,主帅和金鼓旗帜部署在阵型的中央。
圆阵没有侧翼,没有后方,也就没有明显的弱点,但带来的问题就是机动性较差,只适合防守,不适合进攻。
但这也正是高欢的策略,前期先全力防守,等把敌军的锐气消磨掉之后,再择机转换阵型,发动反攻。
为了激发将士的斗志,高欢下令将附近村镇的牛、驴等牲畜都征集过来,互相连接,堵住了返回邺城的道路。
前有敌军,后无退路,此处已是死地。只有抱着必死之志,才能杀出一线生机。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
如果真的败了,我高欢也不会独自后退,要死就跟大家死在一起。
众将士都是久经沙场之人,当然理解高欢这么做的深意。但对他们来说,即使没有这些手段,他们也不会退缩。六镇男儿已经忍受了太多的屈辱和血泪,他们有过半的亲人惨死在契胡的屠刀之下,国仇家恨,无时无刻不痛入骨髓。现在仇人就在眼前,就算必死,也要死得壮烈。
决战在即,大营之中异常安静,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等待着最后时刻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