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两魏英雄传 第73章 小关之战
热门推荐:
我的天!被几位病娇大佬缠上了
末世:女人消耗的物资,万倍返还
月明秋水
斩天剑主
成为一代剑仙后,换了权谋副本
豪门权谋,隐婚娇妻的逆袭
大女人征服世界,小男人自会臣服
石头的魔力
神女之恋
536年,十二月,关中。
公元536年号称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年。由于冰岛火山爆发,大量的火山灰升入天空,遮挡了阳光,导致了全球范围的大降温,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寒冷、积雪等天气,粮食产量严重下降。
这次灾难对欧洲和中东来说是毁灭性的。饥荒带来死亡,死亡带来瘟疫,瘟疫又导致新一轮的死亡,最终导致东罗马帝国死掉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从此一蹶不振。
中华大地虽然远在东方,但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贺拔胜等人在八九月份的时候居然差点被冻死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由于缺水和降温,漫天的沙尘暴开始在西北大地上四处肆虐,成千上万亩良田几乎完全绝收,关中地区出现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西魏本就处于一穷二白的立国阶段,这次饥荒让宇文泰的境况愈加艰难。
相对而言,东魏这边地理环境比较好,受到的影响要小一点。
敌人虚弱的消息就是最好的进攻信号。高欢已经忍宇文泰很久了,当然不会让眼前这个绝好的机会平白溜走,他决定正式出兵去讨伐西魏。
高欢知道宇文泰不好打,必须全力以赴才行。为了消除后顾之忧,需要先安抚好南边的萧衍别趁机捣乱。
就在两个月前,东魏跟南梁刚刚打了一仗。去年萧衍曾经派元庆和北上捣乱,虽然被高敖曹等人给吓回去了,但高欢咽不下这口气。撩了一下就跑,天下哪有这种好事?所以他安排侯景在河南积蓄力量,做好准备去找萧衍算账。等到前段时间得知萧衍把贺拔胜放回西魏,高欢更生气了,他命令侯景即刻出兵,给萧衍点儿颜色看看。
侯景很给力,轻轻松松就打下了南梁的楚州(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乡附近),接着乘胜挥师南下,进逼南北二司州。
司州是淮河上游的重要州城,淮河又是长江的重要屏障,所谓守江必守淮。一旦淮河上游失守,整个淮河流域乃至南朝全境都会受到严重威胁。萧衍有点儿害怕了,赶紧派大部队前往司州增援。
负责防守司州的正是久违的传奇名将陈庆之。陈庆之自从七年前北伐回国之后,一直在淮河流域任职,目前的职位是都督南北二司州、西豫州、豫州四州诸军事,南北二司州刺史。陈庆之再次续写了自己的传奇,在援军还没赶到的时候,就击退了侯景的大军。
侯景其实输得有点儿冤枉,因为导致他失败的最大敌人并不是陈庆之,而是今年邪门的天气。当时刚进十月,又是在淮河流域,温度按说不会太低。没想到青天白日的居然刮起寒风下了大雪,侯景千算万算也没算到这一出,士卒根本没有御寒的装备,战斗力直线下降。陈庆之果断地抓住战机,对东魏部队发动了全线反攻。
梁军后勤充足暖衣饱食,魏军劳师远征又冻得哆哆嗦嗦,这个仗根本没法打。侯景好汉不吃眼前亏,辎重什么的都不要了,狼狈退回东魏。
这一仗基本还是平手,东魏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侯景不服气,还要出兵去找陈庆之报仇。但现在高欢既然决定去打宇文泰,就不能再两面作战。他好说歹说哄住了侯景,同时派人去跟南梁和谈,请求两国从此交好,别再打仗了。
萧衍被侯景吓得够呛,他知道现在东魏兵强马壮,猛将如云,已经惹不起了,因此顺坡下驴,同意了高欢的请求。
南朝一向好面子,既然已经答应交好,应该会老实一段时间,高欢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宇文泰了。他开始集结各路部队,增调后勤补给,做好充分的出征准备。
十二月十一日,一切准备妥当,东魏大军兵分三路,开始了对西魏的正式讨伐。
北路大军由高欢亲自统领,攻击目标是河西的华州。这一路人数最多,辎重装备也最为齐全,但进攻路线基本都在渭水以北,到长安稍微有些绕远。
中路大军由御史中尉窦泰统领,攻击目标是关中的东大门潼关。这一路人数上要少一点儿,但都是精锐部队,进攻路线也更为直接。只要攻破潼关,前面就是一马平川的两京官道。
南路大军由司徒高敖曹统领,从南面的武关进入秦岭,沿武关道北上攻打上洛郡和蓝田关。相对而言,这一路的进攻难度最大,不仅需要跨越崇山峻岭,路上还要攻克多个重要关隘,每一个都是硬骨头。高欢并没有给南路下硬指标,能起到战略牵制作用,给宇文泰增加一些防守压力就足够了
527年一月上旬,北路大军抵达黄河东岸的蒲坂。此时蒲津渡口上的黄河已经结了薄冰,不能行船。这其实也在高欢的计划之内,他命人征集船只和木板,开始在河上建造浮桥,等桥造好之后再全军过河。
宇文泰得知高欢出手了,也非常紧张。他本来就被饥荒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现在只能把别的事情都先放一放,扛住攻击活下来最要紧。
现在东魏大军三路并进,加起来总人数不下十万,而宇文泰手里能用的兵全划拉起来也只有一万多,精锐士卒不过数千,粮草给养更是奇缺,怎么看都看不到赢的希望。
但宇文泰不是轻易认输的人,高欢都打到家门口了,无论如何也得比划一下再说,实在打不过了再考虑其它选择。
高欢虽然兵分三路发动进攻,但宇文泰可没有本钱分兵三路去抵抗,他手里的这点儿人马能顶住一路都很吃力。现在很明显高欢的北路是主力,如果要防守的话,理所应当要先防这一路。所以宇文泰把所有兵马粮草都集中起来,领军离开长安北渡渭水,进驻广阳县(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附近),严密监视着高欢部队的动向。
广阳县位于长安东北大约一百里的位置,东面跟蒲津渡口遥遥相对,距离大概在一百七八十里左右。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当前形势还不明朗,宇文泰不敢贸然走得太远。现在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是致命的,万一自己判断失误导致长安出现危险,后悔就来不及了。华州城内还有王罴在把守,如果东魏大军真的主攻那里,他至少能抵挡一阵,那时候自己再出兵增援也来得及。
西魏将士们厉兵秣马,严阵以待,沉默中流露出掩盖不住的紧张和不安。
宇文泰在广阳县驻扎了将近半个月,结果发现蒲坂的东魏部队还在慢慢悠悠地造桥,看样子离完工还有很久。
宇文泰被整蒙了。高欢的作战风格一贯是兵贵神速雷厉风行,去年偷袭夏州的时候,翻山跨河奔袭千里只用了四天时间,怎么现在架个桥这么费劲?这后面难道有什么阴谋诡计不成?
就在宇文泰纳闷的时候,突然有人报告,说镇守潼关善渚谷的征东将军阳猛跑回来了,要面见他报告军情。
宇文泰赶紧命人把阳猛带到面前。
阳猛连夜跑路过来,样子极其狼狈。但军情紧急,他连口水都没喝,先向宇文泰汇报了潼关附近的战况。
就在宇文泰盯着高欢造桥的这段时间里,窦泰的中路部队已经对西魏的潼关防线开始了全面进攻。
此时的潼关是东汉末年所建,也就是当初曹操跟马超打仗的地方。这一带属于黄土高原,整体海拔很高,但由于受流水冲刷,高原被沟堑切割成很多部分,形成了一种外表呈台状,四面陡峭,顶上平坦的独特地貌,称为“塬”。
在黄河由南向东的拐角南岸,东方进入关中的必经之路上,横亘着一个南北狭长,东西短促的高塬,叫做麟趾塬。麟趾塬平均海拔约550米,东为远望沟,西为禁沟和潼河,南接秦岭山脉的北坡,北面的峭壁之下就是黄河。
麟趾塬的东面是一条名为黄巷坂的孤道,长十五里,平均海拔350米,南依高原,北临绝涧,地势非常险要。“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里的潼关路指的就是黄巷坂这一段。
黄巷坂向西到达远望沟出口之后,黄河岸边再无道路可以通行,只能顺着一条窄路登上麟趾塬,之后沿塬顶向南,再下到西侧的禁沟,出来即是华阴。汉潼关就建造在麟趾塬的北侧,扼守在这条进入关中的咽喉要道上。
潼关的关城虽然险要,但整个潼关防守体系并不是只有这一座孤城,而是由周边一系列大小关隘组成,其中东边的第一个门户,就是黄巷坂上的金陡关,也被称作“第一关”。
如果直接从弘农方向沿着黄河南岸进军的话,光是黄巷坂和金陡关就够窦泰头疼一阵的。
窦泰并没有走这条路线。他根据高欢的安排,先从弘农北渡黄河,抵达河东,西行一段之后再经风陵渡口南下,通过战略迂回绕过了黄巷坂和金陡关。
由于风陵渡口附近的黄河刚刚由南流折向东流,水势受到阻拦,相对要平缓一些,河冰结得也更厚,小心一点儿的话可以直接从冰上过河。
东魏部队就这样出其不意过了黄河,直接切到麟趾塬下远望沟的出口处,把潼关防线拦腰切断。之后窦泰首先回身消灭了被隔绝在东面的西魏守军,为正式进攻潼关做好准备。
负责潼关防线的潼关大都督郭琰当时正在金陡关附近布置防守,他没料到窦泰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的西面,猝不及防之下,部队很快就被击溃。现在潼关也回不去了,郭琰只好向南逃进秦岭,最后辗转到了洛州。阳猛负责把守的善渚谷也遭到了东魏部队的突袭,守军全军覆没,但他的运气比较好,由于善渚谷的地势比较低,所以他得以顺着结冰的黄河一路逃回了关中。
听完阳猛的汇报,宇文泰大吃一惊,他本以为潼关防线固若金汤,没想到转眼之间就被窦泰突破了小一半。照这样下去,潼关关城估计也撑不了太久。而一旦丢掉潼关,后面的路基本上无险可守,东魏大军长驱直入,几天之内就能杀到长安。
想到这里,宇文泰一拍大腿,知道自己上当了。高欢在蒲坂不紧不慢地造桥,其实是在吸引自己的注意力,他的真实目的是为窦泰的军事行动打掩护。
东魏的大队人马虽然在北路,但真正要来捅刀子的却是中路!
而且窦泰最擅长的,就是率领精锐骑兵对敌人总部发动突然袭击。当年高欢跟尔朱兆的最后一战,就是派窦泰千里奇袭秀容,一击致命。
宇文泰再也坐不住了,他马上把众将召集过来,商量对策。
大家到齐之后,宇文泰首先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他对大家道:“高欢兵分三路,又大张旗鼓在蒲坂造桥,看似要从北面大举进攻,但实际上这都是迷惑咱们的障眼法,他们真正的主攻部队其实是中路的窦泰军。如果我们还在死盯着北路,就是中了高欢的诡计,等到窦泰攻破潼关直捣长安的时候,咱们就输定了。我觉得咱们应该先发制人,主动出兵去干掉窦泰。”
为了让大家放心,宇文泰又对窦泰进行了分析:“窦泰这个人一直是高欢的先锋,长处是作战勇猛,弱点是应变能力差。而且他之前打仗一直都顺利,难免骄傲轻敌,我们此时去偷袭,肯定可以成功。如果干掉了窦泰,则高欢的其它两路必定不战自退。”
宇文泰自以为讲得很清楚,没想到部下们根本不买账。
大家觉得宇文泰的战术过于凶险,毕竟高欢的大军近在眼前,现在本来就是绷着劲的时候,结果你偏要绕远去打窦泰,万一被高欢趁机过了黄河,或者偷袭窦泰失败,肯定就崩盘了。如果实在担心中路,咱们还是分兵防守比较稳妥。
宇文泰差点被噎死,心说就这点儿人马还要玩分兵,是嫌我死得不够快么?可是他虽是大丞相,但在军事上的威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部分将领打仗的年头和经验都比他多,也不好强压。宇文泰只能继续耐心地做解释工作。他对众将道:“我理解大家的担心,但打仗其实很多时候打的就是心理。高欢前两次进攻潼关,我军都不出灞上,他肯定认为咱们只会防守,不敢主动出击,这时候我们出其不意,必能成功。况且高欢虽然在造桥,但看进度一时半会儿也造不好,我五天之内肯定能干掉窦泰,不会影响北面防守的。”
绕是宇文泰掰开揉碎地解释,除了左丞苏绰、中兵参军达奚武表示赞成之外,其他人还是疑虑重重。
最后宇文泰放弃解释了。现在是生死存亡关头,战机稍纵即逝,哪有闲功夫跟这帮人墨迹,等我打赢了他们就没话说了。他决心已定,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既然要搞偷袭,就不能过早暴露意图。现在敌人中路的威胁既已出现,那就借收缩战线之机先把队伍撤回来再说。
于是在一月十四日,宇文泰带着核心将领和精锐骑兵返回长安,其它部队殿后。
一路上众将还在争论下一步该怎么办,宇文泰面无表情,一言不发。
他心里在盘算着一些细节问题。
虽然有了初步计划,但这无疑是一步险棋,具体的实施步骤宇文泰还没想清楚。根据情报,窦泰的人马比自己多,而且都是东魏的精锐部队。如果想奇袭成功的话,首要条件是出兵要隐蔽,不给窦泰准备的时间,其次最好能借助地势,让窦泰人多的优势无法发挥。可是现在窦泰的大军就驻扎在潼关之外,防御工事也统统对准了潼关,这几天又是月亮最亮的时候,半夜出城偷袭很容易就会被发现。
宇文泰不禁有点儿头疼。如果计划得不周密,突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搞不好还会被窦泰反杀。
这是一次赌博,只能赢不能输,因为自己根本输不起。
苏绰虽然才华过人,但他的长处是治国理政,并非谋划军机。现在宇文泰的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他希望这个人能帮自己规划好所有这些细节。
这个人名叫宇文深,此时就在长安城内。
宇文深其实跟宇文泰同族,论起来算是宇文泰的族侄,只不过他们家是北魏改革的受益者,几代人都留在洛阳当官,不像宇文泰一家苦哈哈地在武川驻守。宇文深自幼好读兵书,喜欢研究排兵布阵之类的知识。在尔朱荣当政的时期,宇文深曾经出过很多建议,很得尔朱荣赏识。后来元修逃亡长安的时候,宇文深也跟了过来。宇文泰知道宇文深谋略出众,一直留他在身边作为军事参谋,前段时间才把他派到朝廷里担任尚书直事郎中。
回到长安之后,宇文泰来不及休息,立刻派人把宇文深叫过来。为了避免先入为主影响宇文深的判断,宇文泰只是把当前的形势详细介绍了一下,并没有提及自己的计划。
宇文深低头思考了一下,对宇文泰道:“东魏大军虽然来势汹汹,但并非没有破绽,我觉得突破口就在窦泰身上。窦泰这个人好勇斗狠,之前一直担任高欢的先锋,这是他第一次独自统领大军。现在高敖曹的南路太远,暂时不用考虑。剩下的两路之中,如果我们出兵去打高欢,窦泰肯定立刻就会去救援,到时候我们两面受敌,必败无疑。但如果我们去攻打窦泰,高欢老成持重,等摸清楚情况之后才会行动。只要我们出手足够快,在高欢反应过来之前干掉窦泰,东魏部队的士气必然会受到重大打击,那时候我们再发动反击,必能制胜。”
宇文泰道;“你说的是有道理,但窦泰也不是笨蛋,他手下人马比咱们多,又堵住了潼关的大门口,想一战就把他搞定谈何容易,你有啥具体实施方案没有?”
宇文深笑道:“大丞相别急,这个我也想过了。东魏大军这段时间一直在做攻城准备,潼关下面已经是他们的主场,所以那里并不是适合下手的地方。据我所知,在潼关以南有一条小路,名叫小关,从那里可以绕过潼关。丞相不如拣选精锐士卒,潜出小关,偷偷摸到窦泰军的身后,之后弄出点儿声响让他发现。窦泰性情急躁,知道大丞相亲自领兵,必定会不顾一切找你决战,那时候咱们以逸待劳出兵伏击,想不成功都难。”
宇文泰大喜,英雄所见略同,宇文深果然没让自己失望,看来窦泰这次死定了。
计划已定,马上动手。宇文泰立刻传令下去,说要保护皇帝退守陇右,让大家立刻做好行军准备,明天就动身。
当前这种形势下,认怂也没什么丢人的,所以大家也没太多怀疑。结果第二天(十六日)出发之后,众人才发现宇文泰领大家出的并不是西门,而是东门。
宇文泰此时才跟大家摊牌,撤退什么的都是幌子,这次出兵的目的就是要去找窦泰干架。
事已至此,军令如山,众将再有异议也没用了,大家只能祈祷宇文泰的判断是正确的。
宇文泰这次把仅有的六千精锐骑兵全都带了出来。众将之中,寇洛留守长安,于谨驻守北雍州,赵贵和李虎还在西边的河州平叛,剩下的贺拔胜、李弼、侯莫陈崇、若干惠、怡峰、刘亮、达奚武等重要将领全部随军出征,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也跟在左右,可以说是押上了所有的家底。
西魏部队倍道兼行,在十七日凌晨经过小关,悄然出现在窦泰部队的南面。
到了这里,就不需要再掩藏行踪了,宇文泰命人竖起自己的中军大旗,路上遇到可疑的人也假装没看见。
东魏的斥候很快就把情报汇报给了窦泰。
窦泰又惊又喜。惊的是西魏部队居然从这样一条出人意料的小路过来,如果不是自己侦查得仔细,没准就被敌人偷袭了。喜得是领兵的居然是宇文泰本人,正愁抓不到你呢,现在居然自己送上门来了。
窦泰当即下令停止对潼关的攻击,全军准备去南边攻击宇文泰。
监军杜弼觉得不妥,他对窦泰道:“咱们奉命攻击潼关,现在擅自改变作战方案有点儿不合适吧,要不先派人去跟大丞相请示一下再说?”
窦泰一瞪眼:“你个书呆子懂啥?军旅之事,变化万端,咱们呆在这里不动,万一被宇文泰和潼关守军前后夹击了怎么办?更何况匪首宇文泰就在眼前,只要把他搞定,剩下的都不用打了。贻误了战机,你担当得起么?”
杜弼一缩脖子,不敢说话了。
窦泰再次确认了西魏部队的人数只有几千人。保险起见,他一共点齐了两万人马,从麟趾塬东侧的远望沟浩浩荡荡向南进军,打算去找宇文泰决战。
远望沟内依然杂草乱木丛生,路很不好走,窦泰的人马虽多,但只能排成一列纵队前进。走了三十里地的时候,众人早已累的疲惫不堪。
这时有最新的情报传来,宇文泰的部队就在前面不远,而且好像正在休整,很多马匹被随便放在林间。
窦泰大喜,他命令部队赶紧打起精神继续赶路,等抓到宇文泰一定好好犒劳大家。
又走了一段路之后,前沿部队终于到达了远望沟的最南端,眼前是一片叫做马牧泽的沼泽林地,草木繁密,地形复杂。
窦泰现在心里只想着去抓宇文泰,根本没把地势的变化当回事,催促部队继续往前走。等到大约有一小半人马进入泽地的当口,突然一声呼哨响过,四周霎时乱箭齐发,伏兵四起。
这里就是宇文泰安排好的包围圈。西魏精骑在贺拔胜、李弼、侯莫陈崇等人的带领下,从多个方向对没有防备的东魏部队开始了屠杀式的攻击。
窦泰见中埋伏了,顿时慌了手脚,他情急之下命令部队赶紧退回到远望沟口,打算稳住阵脚,背山迎敌。
可惜敌人不会给他这个时间。就在窦泰还在拼命整队的时候,李弼带领一支队伍直接穿插过来,把东魏大军拦腰切成两段,沟内的出不来,沟外的回不去。
西魏部队的人数虽少,但带队的都是当时的顶级将领,战斗力极其强悍,士卒们也都清楚现在局势,各个以一当十,锐不可当。
窦泰虽然勇猛,这种情况下也顶不住了。他身边的将士纷纷倒下,自己也身受多处重伤。
眼见着西魏大军如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涌过来,窦泰知道没希望了。在拼尽了最后的力气之后,他一咬牙,在马上横剑自刎。
高欢最得力的先锋,也是他的连襟,东魏的京畿大都督兼御史中尉窦泰就此魂断马牧泽。他的失败成就了宇文泰的赫赫威名,也成为东西魏实力对比的重要转折点。
------------
注:各种史料中对小关的具体细节都语焉不详,此处做一下简单的整理和探讨。
首先,是否真的存在可以绕过潼关的路线?
答案是存在的。虽然潼关是扼守东西交通的重要关口,但实际上在潼关的南边还有其它可以通行的小路。毛凤枝在《南山谷口考》中记载:“由潼关东南三十里之董社原西行……可越过潼关至华阴”。“由潼关东南之金陡关西行至远望沟,傍南原西行……亦可越过潼关至华阴”。这些路线基本都要经过潼关西面和南面一条名叫禁谷的深沟。《纲目集览》中记载:“潼关右有谷,平日禁人往来,以榷征税,名曰禁坑,或称之为禁谷、禁沟”。《雍正陕西通志》中记载,“禁谷,一名禁坑,又名禁沟,在城南三十里,谷势壁立,望者禁足”。虽然禁谷要从南边绕远,而且很不好走,但依旧是潼关整体防御的一部分,所谓守潼关必守禁谷。后来唐代黄巢叛军攻破潼关,就是因为官军忘记把守禁谷,被敌人绕到了身后。
其次,小关具体指的是什么?位置在哪里?
潼关周边的协防关隘非常多,但正式名称都不叫小关。根据上面的分析,如果小关真的是某个关隘的别名的话,那最大可能就是把守禁谷的禁谷关。比如毛凤枝《南山谷口考》中记载:“禁谷在潼关城南三十里,有禁谷关”,“禁谷关在城南十里,北魏宇文泰击窦泰即此”。艾冲在《古代潼关城址的变迁》中也认为:“晋代小关相当于唐代的禁谷关”。但问题是据《北齐书·窦泰传》中记载:“泰至小关,为周文帝所袭,众尽没,泰自杀”,这说明窦泰到了小关附近,而实际上禁谷关只是禁谷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位于麟趾塬西侧,离潼关只有十里,主要作用是控制从塬顶下到禁沟的路线,如果是从东方绕潼关南原杀过来的话,这里差不多都快到终点了,路上要经过很多关隘(所谓十二连城),窦泰不太可能孤军深入这么远。
还有一种观点,即小关并不是一座具体的关隘,而是指上面所述的禁谷。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解中写道:“小关在潼关之左,唐时谓之禁谷(这是从东方进攻者的角度来看的,关南为左,关北为右)”。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写道:“关之左有谷,谓之小关”,“小关曰禁谷,亦曰禁坑”。这种解释似乎更加合理。
此外,史书上还记载宇文泰的部队在攻击窦泰军的过程中经过了马牧泽,而马牧泽是在华山牧马时候的休息场所,应该位于秦岭北麓附近,说明宇文泰向南边绕了很远的路。
综合来看,个人认为小关指的应该就是禁谷。宇文泰的行军路线大概是从麟趾塬西侧进入禁谷,南行三十里左右向东绕过潼关南原,之后视情况出远望沟偷袭窦泰,或在合适的位置伏击窦泰。
最后,宇文泰跟窦泰交战的地点在哪里?
窦泰是从风陵渡过黄河攻打潼关的,他的部队正常应该在远望沟北出口的西侧,如果他是在原地被偷袭的,就会被从远望沟出来的宇文泰切断东归的道路。而实际上窦泰军败之后,他的监军杜弼等人还是向东跑到了弘农。这说明战场应该在远望沟之内或者更远。《北齐书·窦泰传》也记载窦泰到了小关,因此窦泰应该是提前发现了宇文泰的部队,所以主动出兵进远望沟南下迎击,很可能已经到了禁沟的最南端。这也就是宇文深预计的:“窦泰躁急,必来决战”。
综上,宇文泰跟窦泰的交战地点大致应该在远望沟南端跟禁谷汇合处附近。
公元536年号称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年。由于冰岛火山爆发,大量的火山灰升入天空,遮挡了阳光,导致了全球范围的大降温,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寒冷、积雪等天气,粮食产量严重下降。
这次灾难对欧洲和中东来说是毁灭性的。饥荒带来死亡,死亡带来瘟疫,瘟疫又导致新一轮的死亡,最终导致东罗马帝国死掉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从此一蹶不振。
中华大地虽然远在东方,但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贺拔胜等人在八九月份的时候居然差点被冻死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由于缺水和降温,漫天的沙尘暴开始在西北大地上四处肆虐,成千上万亩良田几乎完全绝收,关中地区出现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西魏本就处于一穷二白的立国阶段,这次饥荒让宇文泰的境况愈加艰难。
相对而言,东魏这边地理环境比较好,受到的影响要小一点。
敌人虚弱的消息就是最好的进攻信号。高欢已经忍宇文泰很久了,当然不会让眼前这个绝好的机会平白溜走,他决定正式出兵去讨伐西魏。
高欢知道宇文泰不好打,必须全力以赴才行。为了消除后顾之忧,需要先安抚好南边的萧衍别趁机捣乱。
就在两个月前,东魏跟南梁刚刚打了一仗。去年萧衍曾经派元庆和北上捣乱,虽然被高敖曹等人给吓回去了,但高欢咽不下这口气。撩了一下就跑,天下哪有这种好事?所以他安排侯景在河南积蓄力量,做好准备去找萧衍算账。等到前段时间得知萧衍把贺拔胜放回西魏,高欢更生气了,他命令侯景即刻出兵,给萧衍点儿颜色看看。
侯景很给力,轻轻松松就打下了南梁的楚州(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乡附近),接着乘胜挥师南下,进逼南北二司州。
司州是淮河上游的重要州城,淮河又是长江的重要屏障,所谓守江必守淮。一旦淮河上游失守,整个淮河流域乃至南朝全境都会受到严重威胁。萧衍有点儿害怕了,赶紧派大部队前往司州增援。
负责防守司州的正是久违的传奇名将陈庆之。陈庆之自从七年前北伐回国之后,一直在淮河流域任职,目前的职位是都督南北二司州、西豫州、豫州四州诸军事,南北二司州刺史。陈庆之再次续写了自己的传奇,在援军还没赶到的时候,就击退了侯景的大军。
侯景其实输得有点儿冤枉,因为导致他失败的最大敌人并不是陈庆之,而是今年邪门的天气。当时刚进十月,又是在淮河流域,温度按说不会太低。没想到青天白日的居然刮起寒风下了大雪,侯景千算万算也没算到这一出,士卒根本没有御寒的装备,战斗力直线下降。陈庆之果断地抓住战机,对东魏部队发动了全线反攻。
梁军后勤充足暖衣饱食,魏军劳师远征又冻得哆哆嗦嗦,这个仗根本没法打。侯景好汉不吃眼前亏,辎重什么的都不要了,狼狈退回东魏。
这一仗基本还是平手,东魏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侯景不服气,还要出兵去找陈庆之报仇。但现在高欢既然决定去打宇文泰,就不能再两面作战。他好说歹说哄住了侯景,同时派人去跟南梁和谈,请求两国从此交好,别再打仗了。
萧衍被侯景吓得够呛,他知道现在东魏兵强马壮,猛将如云,已经惹不起了,因此顺坡下驴,同意了高欢的请求。
南朝一向好面子,既然已经答应交好,应该会老实一段时间,高欢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宇文泰了。他开始集结各路部队,增调后勤补给,做好充分的出征准备。
十二月十一日,一切准备妥当,东魏大军兵分三路,开始了对西魏的正式讨伐。
北路大军由高欢亲自统领,攻击目标是河西的华州。这一路人数最多,辎重装备也最为齐全,但进攻路线基本都在渭水以北,到长安稍微有些绕远。
中路大军由御史中尉窦泰统领,攻击目标是关中的东大门潼关。这一路人数上要少一点儿,但都是精锐部队,进攻路线也更为直接。只要攻破潼关,前面就是一马平川的两京官道。
南路大军由司徒高敖曹统领,从南面的武关进入秦岭,沿武关道北上攻打上洛郡和蓝田关。相对而言,这一路的进攻难度最大,不仅需要跨越崇山峻岭,路上还要攻克多个重要关隘,每一个都是硬骨头。高欢并没有给南路下硬指标,能起到战略牵制作用,给宇文泰增加一些防守压力就足够了
527年一月上旬,北路大军抵达黄河东岸的蒲坂。此时蒲津渡口上的黄河已经结了薄冰,不能行船。这其实也在高欢的计划之内,他命人征集船只和木板,开始在河上建造浮桥,等桥造好之后再全军过河。
宇文泰得知高欢出手了,也非常紧张。他本来就被饥荒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现在只能把别的事情都先放一放,扛住攻击活下来最要紧。
现在东魏大军三路并进,加起来总人数不下十万,而宇文泰手里能用的兵全划拉起来也只有一万多,精锐士卒不过数千,粮草给养更是奇缺,怎么看都看不到赢的希望。
但宇文泰不是轻易认输的人,高欢都打到家门口了,无论如何也得比划一下再说,实在打不过了再考虑其它选择。
高欢虽然兵分三路发动进攻,但宇文泰可没有本钱分兵三路去抵抗,他手里的这点儿人马能顶住一路都很吃力。现在很明显高欢的北路是主力,如果要防守的话,理所应当要先防这一路。所以宇文泰把所有兵马粮草都集中起来,领军离开长安北渡渭水,进驻广阳县(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附近),严密监视着高欢部队的动向。
广阳县位于长安东北大约一百里的位置,东面跟蒲津渡口遥遥相对,距离大概在一百七八十里左右。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当前形势还不明朗,宇文泰不敢贸然走得太远。现在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是致命的,万一自己判断失误导致长安出现危险,后悔就来不及了。华州城内还有王罴在把守,如果东魏大军真的主攻那里,他至少能抵挡一阵,那时候自己再出兵增援也来得及。
西魏将士们厉兵秣马,严阵以待,沉默中流露出掩盖不住的紧张和不安。
宇文泰在广阳县驻扎了将近半个月,结果发现蒲坂的东魏部队还在慢慢悠悠地造桥,看样子离完工还有很久。
宇文泰被整蒙了。高欢的作战风格一贯是兵贵神速雷厉风行,去年偷袭夏州的时候,翻山跨河奔袭千里只用了四天时间,怎么现在架个桥这么费劲?这后面难道有什么阴谋诡计不成?
就在宇文泰纳闷的时候,突然有人报告,说镇守潼关善渚谷的征东将军阳猛跑回来了,要面见他报告军情。
宇文泰赶紧命人把阳猛带到面前。
阳猛连夜跑路过来,样子极其狼狈。但军情紧急,他连口水都没喝,先向宇文泰汇报了潼关附近的战况。
就在宇文泰盯着高欢造桥的这段时间里,窦泰的中路部队已经对西魏的潼关防线开始了全面进攻。
此时的潼关是东汉末年所建,也就是当初曹操跟马超打仗的地方。这一带属于黄土高原,整体海拔很高,但由于受流水冲刷,高原被沟堑切割成很多部分,形成了一种外表呈台状,四面陡峭,顶上平坦的独特地貌,称为“塬”。
在黄河由南向东的拐角南岸,东方进入关中的必经之路上,横亘着一个南北狭长,东西短促的高塬,叫做麟趾塬。麟趾塬平均海拔约550米,东为远望沟,西为禁沟和潼河,南接秦岭山脉的北坡,北面的峭壁之下就是黄河。
麟趾塬的东面是一条名为黄巷坂的孤道,长十五里,平均海拔350米,南依高原,北临绝涧,地势非常险要。“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里的潼关路指的就是黄巷坂这一段。
黄巷坂向西到达远望沟出口之后,黄河岸边再无道路可以通行,只能顺着一条窄路登上麟趾塬,之后沿塬顶向南,再下到西侧的禁沟,出来即是华阴。汉潼关就建造在麟趾塬的北侧,扼守在这条进入关中的咽喉要道上。
潼关的关城虽然险要,但整个潼关防守体系并不是只有这一座孤城,而是由周边一系列大小关隘组成,其中东边的第一个门户,就是黄巷坂上的金陡关,也被称作“第一关”。
如果直接从弘农方向沿着黄河南岸进军的话,光是黄巷坂和金陡关就够窦泰头疼一阵的。
窦泰并没有走这条路线。他根据高欢的安排,先从弘农北渡黄河,抵达河东,西行一段之后再经风陵渡口南下,通过战略迂回绕过了黄巷坂和金陡关。
由于风陵渡口附近的黄河刚刚由南流折向东流,水势受到阻拦,相对要平缓一些,河冰结得也更厚,小心一点儿的话可以直接从冰上过河。
东魏部队就这样出其不意过了黄河,直接切到麟趾塬下远望沟的出口处,把潼关防线拦腰切断。之后窦泰首先回身消灭了被隔绝在东面的西魏守军,为正式进攻潼关做好准备。
负责潼关防线的潼关大都督郭琰当时正在金陡关附近布置防守,他没料到窦泰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的西面,猝不及防之下,部队很快就被击溃。现在潼关也回不去了,郭琰只好向南逃进秦岭,最后辗转到了洛州。阳猛负责把守的善渚谷也遭到了东魏部队的突袭,守军全军覆没,但他的运气比较好,由于善渚谷的地势比较低,所以他得以顺着结冰的黄河一路逃回了关中。
听完阳猛的汇报,宇文泰大吃一惊,他本以为潼关防线固若金汤,没想到转眼之间就被窦泰突破了小一半。照这样下去,潼关关城估计也撑不了太久。而一旦丢掉潼关,后面的路基本上无险可守,东魏大军长驱直入,几天之内就能杀到长安。
想到这里,宇文泰一拍大腿,知道自己上当了。高欢在蒲坂不紧不慢地造桥,其实是在吸引自己的注意力,他的真实目的是为窦泰的军事行动打掩护。
东魏的大队人马虽然在北路,但真正要来捅刀子的却是中路!
而且窦泰最擅长的,就是率领精锐骑兵对敌人总部发动突然袭击。当年高欢跟尔朱兆的最后一战,就是派窦泰千里奇袭秀容,一击致命。
宇文泰再也坐不住了,他马上把众将召集过来,商量对策。
大家到齐之后,宇文泰首先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他对大家道:“高欢兵分三路,又大张旗鼓在蒲坂造桥,看似要从北面大举进攻,但实际上这都是迷惑咱们的障眼法,他们真正的主攻部队其实是中路的窦泰军。如果我们还在死盯着北路,就是中了高欢的诡计,等到窦泰攻破潼关直捣长安的时候,咱们就输定了。我觉得咱们应该先发制人,主动出兵去干掉窦泰。”
为了让大家放心,宇文泰又对窦泰进行了分析:“窦泰这个人一直是高欢的先锋,长处是作战勇猛,弱点是应变能力差。而且他之前打仗一直都顺利,难免骄傲轻敌,我们此时去偷袭,肯定可以成功。如果干掉了窦泰,则高欢的其它两路必定不战自退。”
宇文泰自以为讲得很清楚,没想到部下们根本不买账。
大家觉得宇文泰的战术过于凶险,毕竟高欢的大军近在眼前,现在本来就是绷着劲的时候,结果你偏要绕远去打窦泰,万一被高欢趁机过了黄河,或者偷袭窦泰失败,肯定就崩盘了。如果实在担心中路,咱们还是分兵防守比较稳妥。
宇文泰差点被噎死,心说就这点儿人马还要玩分兵,是嫌我死得不够快么?可是他虽是大丞相,但在军事上的威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部分将领打仗的年头和经验都比他多,也不好强压。宇文泰只能继续耐心地做解释工作。他对众将道:“我理解大家的担心,但打仗其实很多时候打的就是心理。高欢前两次进攻潼关,我军都不出灞上,他肯定认为咱们只会防守,不敢主动出击,这时候我们出其不意,必能成功。况且高欢虽然在造桥,但看进度一时半会儿也造不好,我五天之内肯定能干掉窦泰,不会影响北面防守的。”
绕是宇文泰掰开揉碎地解释,除了左丞苏绰、中兵参军达奚武表示赞成之外,其他人还是疑虑重重。
最后宇文泰放弃解释了。现在是生死存亡关头,战机稍纵即逝,哪有闲功夫跟这帮人墨迹,等我打赢了他们就没话说了。他决心已定,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既然要搞偷袭,就不能过早暴露意图。现在敌人中路的威胁既已出现,那就借收缩战线之机先把队伍撤回来再说。
于是在一月十四日,宇文泰带着核心将领和精锐骑兵返回长安,其它部队殿后。
一路上众将还在争论下一步该怎么办,宇文泰面无表情,一言不发。
他心里在盘算着一些细节问题。
虽然有了初步计划,但这无疑是一步险棋,具体的实施步骤宇文泰还没想清楚。根据情报,窦泰的人马比自己多,而且都是东魏的精锐部队。如果想奇袭成功的话,首要条件是出兵要隐蔽,不给窦泰准备的时间,其次最好能借助地势,让窦泰人多的优势无法发挥。可是现在窦泰的大军就驻扎在潼关之外,防御工事也统统对准了潼关,这几天又是月亮最亮的时候,半夜出城偷袭很容易就会被发现。
宇文泰不禁有点儿头疼。如果计划得不周密,突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搞不好还会被窦泰反杀。
这是一次赌博,只能赢不能输,因为自己根本输不起。
苏绰虽然才华过人,但他的长处是治国理政,并非谋划军机。现在宇文泰的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他希望这个人能帮自己规划好所有这些细节。
这个人名叫宇文深,此时就在长安城内。
宇文深其实跟宇文泰同族,论起来算是宇文泰的族侄,只不过他们家是北魏改革的受益者,几代人都留在洛阳当官,不像宇文泰一家苦哈哈地在武川驻守。宇文深自幼好读兵书,喜欢研究排兵布阵之类的知识。在尔朱荣当政的时期,宇文深曾经出过很多建议,很得尔朱荣赏识。后来元修逃亡长安的时候,宇文深也跟了过来。宇文泰知道宇文深谋略出众,一直留他在身边作为军事参谋,前段时间才把他派到朝廷里担任尚书直事郎中。
回到长安之后,宇文泰来不及休息,立刻派人把宇文深叫过来。为了避免先入为主影响宇文深的判断,宇文泰只是把当前的形势详细介绍了一下,并没有提及自己的计划。
宇文深低头思考了一下,对宇文泰道:“东魏大军虽然来势汹汹,但并非没有破绽,我觉得突破口就在窦泰身上。窦泰这个人好勇斗狠,之前一直担任高欢的先锋,这是他第一次独自统领大军。现在高敖曹的南路太远,暂时不用考虑。剩下的两路之中,如果我们出兵去打高欢,窦泰肯定立刻就会去救援,到时候我们两面受敌,必败无疑。但如果我们去攻打窦泰,高欢老成持重,等摸清楚情况之后才会行动。只要我们出手足够快,在高欢反应过来之前干掉窦泰,东魏部队的士气必然会受到重大打击,那时候我们再发动反击,必能制胜。”
宇文泰道;“你说的是有道理,但窦泰也不是笨蛋,他手下人马比咱们多,又堵住了潼关的大门口,想一战就把他搞定谈何容易,你有啥具体实施方案没有?”
宇文深笑道:“大丞相别急,这个我也想过了。东魏大军这段时间一直在做攻城准备,潼关下面已经是他们的主场,所以那里并不是适合下手的地方。据我所知,在潼关以南有一条小路,名叫小关,从那里可以绕过潼关。丞相不如拣选精锐士卒,潜出小关,偷偷摸到窦泰军的身后,之后弄出点儿声响让他发现。窦泰性情急躁,知道大丞相亲自领兵,必定会不顾一切找你决战,那时候咱们以逸待劳出兵伏击,想不成功都难。”
宇文泰大喜,英雄所见略同,宇文深果然没让自己失望,看来窦泰这次死定了。
计划已定,马上动手。宇文泰立刻传令下去,说要保护皇帝退守陇右,让大家立刻做好行军准备,明天就动身。
当前这种形势下,认怂也没什么丢人的,所以大家也没太多怀疑。结果第二天(十六日)出发之后,众人才发现宇文泰领大家出的并不是西门,而是东门。
宇文泰此时才跟大家摊牌,撤退什么的都是幌子,这次出兵的目的就是要去找窦泰干架。
事已至此,军令如山,众将再有异议也没用了,大家只能祈祷宇文泰的判断是正确的。
宇文泰这次把仅有的六千精锐骑兵全都带了出来。众将之中,寇洛留守长安,于谨驻守北雍州,赵贵和李虎还在西边的河州平叛,剩下的贺拔胜、李弼、侯莫陈崇、若干惠、怡峰、刘亮、达奚武等重要将领全部随军出征,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也跟在左右,可以说是押上了所有的家底。
西魏部队倍道兼行,在十七日凌晨经过小关,悄然出现在窦泰部队的南面。
到了这里,就不需要再掩藏行踪了,宇文泰命人竖起自己的中军大旗,路上遇到可疑的人也假装没看见。
东魏的斥候很快就把情报汇报给了窦泰。
窦泰又惊又喜。惊的是西魏部队居然从这样一条出人意料的小路过来,如果不是自己侦查得仔细,没准就被敌人偷袭了。喜得是领兵的居然是宇文泰本人,正愁抓不到你呢,现在居然自己送上门来了。
窦泰当即下令停止对潼关的攻击,全军准备去南边攻击宇文泰。
监军杜弼觉得不妥,他对窦泰道:“咱们奉命攻击潼关,现在擅自改变作战方案有点儿不合适吧,要不先派人去跟大丞相请示一下再说?”
窦泰一瞪眼:“你个书呆子懂啥?军旅之事,变化万端,咱们呆在这里不动,万一被宇文泰和潼关守军前后夹击了怎么办?更何况匪首宇文泰就在眼前,只要把他搞定,剩下的都不用打了。贻误了战机,你担当得起么?”
杜弼一缩脖子,不敢说话了。
窦泰再次确认了西魏部队的人数只有几千人。保险起见,他一共点齐了两万人马,从麟趾塬东侧的远望沟浩浩荡荡向南进军,打算去找宇文泰决战。
远望沟内依然杂草乱木丛生,路很不好走,窦泰的人马虽多,但只能排成一列纵队前进。走了三十里地的时候,众人早已累的疲惫不堪。
这时有最新的情报传来,宇文泰的部队就在前面不远,而且好像正在休整,很多马匹被随便放在林间。
窦泰大喜,他命令部队赶紧打起精神继续赶路,等抓到宇文泰一定好好犒劳大家。
又走了一段路之后,前沿部队终于到达了远望沟的最南端,眼前是一片叫做马牧泽的沼泽林地,草木繁密,地形复杂。
窦泰现在心里只想着去抓宇文泰,根本没把地势的变化当回事,催促部队继续往前走。等到大约有一小半人马进入泽地的当口,突然一声呼哨响过,四周霎时乱箭齐发,伏兵四起。
这里就是宇文泰安排好的包围圈。西魏精骑在贺拔胜、李弼、侯莫陈崇等人的带领下,从多个方向对没有防备的东魏部队开始了屠杀式的攻击。
窦泰见中埋伏了,顿时慌了手脚,他情急之下命令部队赶紧退回到远望沟口,打算稳住阵脚,背山迎敌。
可惜敌人不会给他这个时间。就在窦泰还在拼命整队的时候,李弼带领一支队伍直接穿插过来,把东魏大军拦腰切成两段,沟内的出不来,沟外的回不去。
西魏部队的人数虽少,但带队的都是当时的顶级将领,战斗力极其强悍,士卒们也都清楚现在局势,各个以一当十,锐不可当。
窦泰虽然勇猛,这种情况下也顶不住了。他身边的将士纷纷倒下,自己也身受多处重伤。
眼见着西魏大军如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涌过来,窦泰知道没希望了。在拼尽了最后的力气之后,他一咬牙,在马上横剑自刎。
高欢最得力的先锋,也是他的连襟,东魏的京畿大都督兼御史中尉窦泰就此魂断马牧泽。他的失败成就了宇文泰的赫赫威名,也成为东西魏实力对比的重要转折点。
------------
注:各种史料中对小关的具体细节都语焉不详,此处做一下简单的整理和探讨。
首先,是否真的存在可以绕过潼关的路线?
答案是存在的。虽然潼关是扼守东西交通的重要关口,但实际上在潼关的南边还有其它可以通行的小路。毛凤枝在《南山谷口考》中记载:“由潼关东南三十里之董社原西行……可越过潼关至华阴”。“由潼关东南之金陡关西行至远望沟,傍南原西行……亦可越过潼关至华阴”。这些路线基本都要经过潼关西面和南面一条名叫禁谷的深沟。《纲目集览》中记载:“潼关右有谷,平日禁人往来,以榷征税,名曰禁坑,或称之为禁谷、禁沟”。《雍正陕西通志》中记载,“禁谷,一名禁坑,又名禁沟,在城南三十里,谷势壁立,望者禁足”。虽然禁谷要从南边绕远,而且很不好走,但依旧是潼关整体防御的一部分,所谓守潼关必守禁谷。后来唐代黄巢叛军攻破潼关,就是因为官军忘记把守禁谷,被敌人绕到了身后。
其次,小关具体指的是什么?位置在哪里?
潼关周边的协防关隘非常多,但正式名称都不叫小关。根据上面的分析,如果小关真的是某个关隘的别名的话,那最大可能就是把守禁谷的禁谷关。比如毛凤枝《南山谷口考》中记载:“禁谷在潼关城南三十里,有禁谷关”,“禁谷关在城南十里,北魏宇文泰击窦泰即此”。艾冲在《古代潼关城址的变迁》中也认为:“晋代小关相当于唐代的禁谷关”。但问题是据《北齐书·窦泰传》中记载:“泰至小关,为周文帝所袭,众尽没,泰自杀”,这说明窦泰到了小关附近,而实际上禁谷关只是禁谷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位于麟趾塬西侧,离潼关只有十里,主要作用是控制从塬顶下到禁沟的路线,如果是从东方绕潼关南原杀过来的话,这里差不多都快到终点了,路上要经过很多关隘(所谓十二连城),窦泰不太可能孤军深入这么远。
还有一种观点,即小关并不是一座具体的关隘,而是指上面所述的禁谷。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解中写道:“小关在潼关之左,唐时谓之禁谷(这是从东方进攻者的角度来看的,关南为左,关北为右)”。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写道:“关之左有谷,谓之小关”,“小关曰禁谷,亦曰禁坑”。这种解释似乎更加合理。
此外,史书上还记载宇文泰的部队在攻击窦泰军的过程中经过了马牧泽,而马牧泽是在华山牧马时候的休息场所,应该位于秦岭北麓附近,说明宇文泰向南边绕了很远的路。
综合来看,个人认为小关指的应该就是禁谷。宇文泰的行军路线大概是从麟趾塬西侧进入禁谷,南行三十里左右向东绕过潼关南原,之后视情况出远望沟偷袭窦泰,或在合适的位置伏击窦泰。
最后,宇文泰跟窦泰交战的地点在哪里?
窦泰是从风陵渡过黄河攻打潼关的,他的部队正常应该在远望沟北出口的西侧,如果他是在原地被偷袭的,就会被从远望沟出来的宇文泰切断东归的道路。而实际上窦泰军败之后,他的监军杜弼等人还是向东跑到了弘农。这说明战场应该在远望沟之内或者更远。《北齐书·窦泰传》也记载窦泰到了小关,因此窦泰应该是提前发现了宇文泰的部队,所以主动出兵进远望沟南下迎击,很可能已经到了禁沟的最南端。这也就是宇文深预计的:“窦泰躁急,必来决战”。
综上,宇文泰跟窦泰的交战地点大致应该在远望沟南端跟禁谷汇合处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