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第929章 改土归流2
热门推荐:
仙子倒追解锁神级身份我独断万古
再嫁命中注定之人
位面交易镜逆袭被弃人生
旺夫小娇妻,竟是财阀家千金
灵澜市的最后一张牌
时势造英雄,君子当有龙蛇之变
你说这是癌细胞?
穿书之嫡女凤倾天下
末世重生有狸黄,心中有暖阳
“陛下是要向云南移民,以内地汉人消弱当地各族土司的势力?”这不,袁应泰第一个反应过来了,开始在大结构上修修补补。
“不错,若想彻底解决各地土司的问题,改土归流仅是皮毛,同文同种才是骨髓。不光是云南,还有贵州、广西、四川、湖广等地都存在或多或少土司不受朝廷号令的情况。
再加上安南、吕宋、辽东、内蒙古,任重道远啊。如果不能一一同化,将来都会是大麻烦。云南就是朕设置的试验田,先在此试验几年总结经验教训,待方法成熟之后再向其它省份推广。
到此时洪涛也不再遮遮掩掩了,把自己对民族同化的设想和盘托出。这一步是早晚都要走的,眼下国力向上,周围暂无强敌,正是对内大展身手的好时机。
“陛下高瞻远瞩,臣由衷钦佩。可云南一地就需要几十万众才能初见成效,如此多的人口又该从何而来?”
做为皇帝的左膀右臂,袁应泰虽然没提前听说过这个计划,倒也不完全反对,只是对其中某些环节抱有疑问。
如果皇帝要从各省强行移民,就得加以阻拦了。当年从辽东内迁边民就是他和杜松承办的,怎么形容呢,简直就是人间惨剧。
朝廷一纸公文发下来,十几万人就得流离失所。那才是从辽东迁往关内,相距不过千里。如果是迁往云南,相隔至少几千里,几十万人走过去,沿途至少得死三分之一,太残酷了,不能干。
“几十万怕是不够,按照朕的估算,至少要百万才有效。人口来源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吕宋和安南,当地仍有部分人不愿成为大明子民,索性抓了送往云南安家。三年之内,应该可以凑上一二十万。
其次是叶尔羌汗国,新任国王根基尚浅,朕又不准许他大开杀戒。不愿逢迎新王的族群正好送到云南去,换个环境也就消停了。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还是汉人。别担心,朕不会强行驱使百姓移民,那样对谁都没好处。但各州府县城之中,总该不缺乏乞丐和流民吧?
他们无家无业四处游荡,鸡鸣狗盗、结伙作恶之举比比皆是。与其放纵其为害民间,不如送去农场里安家落户。
云南各地族群对大量人员涌入肯定不会无动于衷,鼓噪者可以无视,若有异动一律抓捕,送往哈密、于阗。杜文焕正在当地搞军屯,急缺人手。”
洪涛淡淡一笑,都不用看小本就回答了袁应泰的问题。关于怎么搞民族大融合他已经苦心筹划了好几年,各种招数都演算过,就是为了找到对社会伤害性最小、副作用也最小的组合。
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云南一地,而是多方向的。从安南、吕宋、叶尔羌、内蒙古往云贵移民的同时,也要把云贵地区的原住民向外疏散。一进一出,此消彼长,效果更好。
“……若是他们不愿在当地劳作,重新逃回内地,数量多了,怕是陆军也无能为力。”袁应泰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么做确实对百姓没有大伤害,原则上认可了。
不过在可操作性上依旧存疑,人这个玩意除非当奴隶用镣铐拴起来,否则怎么可能放在哪儿就在哪儿安心待着。
尤其是各省的乞丐和流民,其中有很多都是好吃懒做之辈,不愿意辛苦劳作,即便换个地方恐怕也本性难移。
“嘿嘿嘿……孙尚书,你来替朕回答袁尚书的问题。”
既然是成套的计划,又处心积虑筹划了那么多年,这类基本问题肯定早就有了解决办法。但洪涛没直接说,而是转头冲着户部尚书孙元化阴笑。
“臣……难道身份牌还有妙用?”孙元化正听得入神,突然被点名完全没反应过来,连起身都忘了,坐在原地张目结舌。但很快就从皇帝的阴笑里获得了灵感,不禁叫出了声。
“然也!待各省身份牌发放结束,锦衣卫就会在县、州、府城内巡视,出门不佩戴者罚银;没有者抓捕送往云南。但不是农场了,而是苦役。
朕倒希望他们都跑,这样就会有百万苦役可用,修路、筑坝、建城皆可,且不用支付分毫。若真如此,在座的各位里有人怕是会笑出声的,是不是呀陈爱卿?”
如果有人不愿意在云南安家落户,选择逃回内地,如果藏匿于深山之中不与人交往,洪涛还就真没辙。但有多少人会不愿意拥有自己的房屋土地,非要去深山老林里当野人呢?洪涛认为肯定不多,可以忽略不计。
“臣肩负重任,自然是多多益善!”
建设部尚书陈家树不像孙元化那么大惊小怪,乐呵呵的承认了。皇帝不让随便征发劳役,遇到大工程就得去雇人干活,这笔开销很大。
如果能给建设部百万苦役犯,那工作可就好干了,东南西北同时开工都没问题,光管饭不给工钱,还可以提着鞭子监督,谁干慢了直接抽,效率不是一般的高。
“陛下,云南虽不是贫瘠之地,却也山高路远往来不便,突然多了上百万人口,若是不能自给自足,恐怕还要朝廷赈济。”
人口迁徙问题解决了,农业部尚书王象晋又提出了利益问题。皇帝说的很明白,军队、榜样环境、利益三要素缺一不可。
现在军队、榜样环境都具备了,却看不到利益在哪儿。如果当地的产出不能养活这么多移民,那不如不搞。人饿急了可是啥事都能干出来,不要说百万,十万饥民就能把云南全搞乱套,最终朝廷还得去收拾烂摊子。
“王爱卿可能没去过云南,只听闻其山高林密、野兽出没,实则不然。云南的土地相当肥沃,水源充足,日照时间长且四季如春,要比山西、陕西更适合耕种。
之所以自古以来始终名声不显,主要还是因为距离中原遥远,交通不便,从而人口稀少,耕作技术落后所致。移民进入之后不光带去了新的农作物,还带去了更好的耕作方法和足够的劳动力。
如果袁可立的农场获得成功,不出十年,云南就会成为西南大粮仓,一地难求。不知诸位有何打算,朕已经让皇后派家人去当地收购合适的土地了,雇上几十户专门种植烟叶。
收获之后除了供朕用,还可以售卖。现在这东西在市面上价格比可可粉还贵,种上几百亩,一年下来怕是要比流光斋的收入还高。”
“不错,若想彻底解决各地土司的问题,改土归流仅是皮毛,同文同种才是骨髓。不光是云南,还有贵州、广西、四川、湖广等地都存在或多或少土司不受朝廷号令的情况。
再加上安南、吕宋、辽东、内蒙古,任重道远啊。如果不能一一同化,将来都会是大麻烦。云南就是朕设置的试验田,先在此试验几年总结经验教训,待方法成熟之后再向其它省份推广。
到此时洪涛也不再遮遮掩掩了,把自己对民族同化的设想和盘托出。这一步是早晚都要走的,眼下国力向上,周围暂无强敌,正是对内大展身手的好时机。
“陛下高瞻远瞩,臣由衷钦佩。可云南一地就需要几十万众才能初见成效,如此多的人口又该从何而来?”
做为皇帝的左膀右臂,袁应泰虽然没提前听说过这个计划,倒也不完全反对,只是对其中某些环节抱有疑问。
如果皇帝要从各省强行移民,就得加以阻拦了。当年从辽东内迁边民就是他和杜松承办的,怎么形容呢,简直就是人间惨剧。
朝廷一纸公文发下来,十几万人就得流离失所。那才是从辽东迁往关内,相距不过千里。如果是迁往云南,相隔至少几千里,几十万人走过去,沿途至少得死三分之一,太残酷了,不能干。
“几十万怕是不够,按照朕的估算,至少要百万才有效。人口来源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吕宋和安南,当地仍有部分人不愿成为大明子民,索性抓了送往云南安家。三年之内,应该可以凑上一二十万。
其次是叶尔羌汗国,新任国王根基尚浅,朕又不准许他大开杀戒。不愿逢迎新王的族群正好送到云南去,换个环境也就消停了。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还是汉人。别担心,朕不会强行驱使百姓移民,那样对谁都没好处。但各州府县城之中,总该不缺乏乞丐和流民吧?
他们无家无业四处游荡,鸡鸣狗盗、结伙作恶之举比比皆是。与其放纵其为害民间,不如送去农场里安家落户。
云南各地族群对大量人员涌入肯定不会无动于衷,鼓噪者可以无视,若有异动一律抓捕,送往哈密、于阗。杜文焕正在当地搞军屯,急缺人手。”
洪涛淡淡一笑,都不用看小本就回答了袁应泰的问题。关于怎么搞民族大融合他已经苦心筹划了好几年,各种招数都演算过,就是为了找到对社会伤害性最小、副作用也最小的组合。
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云南一地,而是多方向的。从安南、吕宋、叶尔羌、内蒙古往云贵移民的同时,也要把云贵地区的原住民向外疏散。一进一出,此消彼长,效果更好。
“……若是他们不愿在当地劳作,重新逃回内地,数量多了,怕是陆军也无能为力。”袁应泰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么做确实对百姓没有大伤害,原则上认可了。
不过在可操作性上依旧存疑,人这个玩意除非当奴隶用镣铐拴起来,否则怎么可能放在哪儿就在哪儿安心待着。
尤其是各省的乞丐和流民,其中有很多都是好吃懒做之辈,不愿意辛苦劳作,即便换个地方恐怕也本性难移。
“嘿嘿嘿……孙尚书,你来替朕回答袁尚书的问题。”
既然是成套的计划,又处心积虑筹划了那么多年,这类基本问题肯定早就有了解决办法。但洪涛没直接说,而是转头冲着户部尚书孙元化阴笑。
“臣……难道身份牌还有妙用?”孙元化正听得入神,突然被点名完全没反应过来,连起身都忘了,坐在原地张目结舌。但很快就从皇帝的阴笑里获得了灵感,不禁叫出了声。
“然也!待各省身份牌发放结束,锦衣卫就会在县、州、府城内巡视,出门不佩戴者罚银;没有者抓捕送往云南。但不是农场了,而是苦役。
朕倒希望他们都跑,这样就会有百万苦役可用,修路、筑坝、建城皆可,且不用支付分毫。若真如此,在座的各位里有人怕是会笑出声的,是不是呀陈爱卿?”
如果有人不愿意在云南安家落户,选择逃回内地,如果藏匿于深山之中不与人交往,洪涛还就真没辙。但有多少人会不愿意拥有自己的房屋土地,非要去深山老林里当野人呢?洪涛认为肯定不多,可以忽略不计。
“臣肩负重任,自然是多多益善!”
建设部尚书陈家树不像孙元化那么大惊小怪,乐呵呵的承认了。皇帝不让随便征发劳役,遇到大工程就得去雇人干活,这笔开销很大。
如果能给建设部百万苦役犯,那工作可就好干了,东南西北同时开工都没问题,光管饭不给工钱,还可以提着鞭子监督,谁干慢了直接抽,效率不是一般的高。
“陛下,云南虽不是贫瘠之地,却也山高路远往来不便,突然多了上百万人口,若是不能自给自足,恐怕还要朝廷赈济。”
人口迁徙问题解决了,农业部尚书王象晋又提出了利益问题。皇帝说的很明白,军队、榜样环境、利益三要素缺一不可。
现在军队、榜样环境都具备了,却看不到利益在哪儿。如果当地的产出不能养活这么多移民,那不如不搞。人饿急了可是啥事都能干出来,不要说百万,十万饥民就能把云南全搞乱套,最终朝廷还得去收拾烂摊子。
“王爱卿可能没去过云南,只听闻其山高林密、野兽出没,实则不然。云南的土地相当肥沃,水源充足,日照时间长且四季如春,要比山西、陕西更适合耕种。
之所以自古以来始终名声不显,主要还是因为距离中原遥远,交通不便,从而人口稀少,耕作技术落后所致。移民进入之后不光带去了新的农作物,还带去了更好的耕作方法和足够的劳动力。
如果袁可立的农场获得成功,不出十年,云南就会成为西南大粮仓,一地难求。不知诸位有何打算,朕已经让皇后派家人去当地收购合适的土地了,雇上几十户专门种植烟叶。
收获之后除了供朕用,还可以售卖。现在这东西在市面上价格比可可粉还贵,种上几百亩,一年下来怕是要比流光斋的收入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