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第三百三十一章 我超,元朝水平
热门推荐:
认错人领错证,豪门继承人嘎嘎香
大秦帝婿:我穿越成了墨家巨子
我刚要造反,朱棣却觉醒了金手指
边关小厨娘
喜欢你舅舅怎么了
快穿之丑女的女神之路
都市医仙
重生84:一切都靠手
都市:我是绝世高手
不过,虽然感觉很奇怪,但郭康也没愣神太长时间。他怀疑了片刻,也不知道这个推测合不合适,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才好。
郭康觉得自己玩心眼是斗不过她的。所以,犹豫了下,就决定——躺平,不管了!
她爱当什么就当什么去吧,反正有脱欢等人收场。实在不行,自己就跑路去东方。反正又不是没地方去……
据说,巴布尔去印度之前,一度心灰意冷,想去东方投靠明朝,混日子得了。可见,这种想法,也不是意外,应该是真有可行性的。
想到这里,郭康更加坚定了躺平的决心。他拿出一个薄本,递给王大喇嘛:“这是我之前构思的方案,大牧首您看看。”
在公开场合,他很给王大喇嘛面子,而对方也很高兴,连连称赞道:“原来这次也已经准备好了啊。那我们看看吧。郭公子的计划,想必都是很合适的。”
“这次其实也没什么,只是个非常粗略的计算。”郭康说道:“还有很多部分,需要等今后开拓新土地才能补上。目前先就这些吧。”
王大喇嘛点点头,打开册子,告诉众人:“这是关于种植棉花和纺织棉布的计划。”
“这也是教会改革的一部分么?”安德烈神父问。
“也算是。”郭康告诉他:“这是我构思的,收编修女会计划的一部分。”
不止安德烈神父,其他人也感到好奇起来,纷纷询问他准备怎么安排。而郭康也解释起来。
“咱们之前不是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养活这么多人么?”他说道:“我们设法让这些人自给自足就可以了。”
“所以你就选了这个行业是吧。”王大喇嘛倒是理解了:“也不错。这确实是适合妇人从事的工作。”
“不过这样能养活她们自己么?”米哈伊尔神父表示怀疑:“织布只能作为生活的补充,除了少数好手,大部分妇人是没法只靠这个维持生计的吧。”
“那是因为设备不行。”郭康告诉他:“只要加以改进,很容易就能提高效率。我的计算,就是用来论证这些的。”
“哦,改良各种纺织机械是吧。”王大喇嘛倒是不意外他又想这些:“这样应该也可行。”
“棉花我们也有。”经常巡查的利奥神父,想了想,说道:“欧洲这边,种棉花的确实不多,但恰好,仅有的大面积种棉区就在希腊。所以二位不熟悉也正常。”
“小亚那边也有种植。”郭康说:“另外,埃及和叙利亚,也是重要的产地。我们从那边运过来,也不算麻烦。”
“嗯。”王大喇嘛点点头,用笔记了下:“这个就可以算解决了……那机器的成本呢?”
“不会太高的,单人使用的,完全可以控制在普通家庭能够买得起的水平。”郭康说:“至于大型的,要看地址了。”
“你都能设计出来吧?”王大喇嘛问。
“这不用我设计,现在明朝和爪哇就有。”郭康告诉他:“当然,如果从那里得不到,我自己试一下也行。这应该没什么太难的地方。”
虽然后世有人十分推崇纺纱机,把它作为工业革命的开始,但这东西和工业化到底有没有必然联系,谁也不知道。
着名的“珍妮机”诞生于清朝中期,但它只有8个纱锭,而这种机器甚至不需要郭康刻意重新设计。实际上,如果懂行的同时代清朝人看到这东西,只会感慨“我超,元!”——因为这就是个元朝水平的机器。
在几百年前的元朝,就有一次3个纱锭的水力纺纱机了。制约纱锭数目的其实也不是机器设计和制造水平,单纯就是水力设施常年受到取水、灌溉等因素限制,导致做不大而已。
至于织布机,技术含量就高一些。郭康打算询问下,能不能直接找到明朝的机器然后照着改。这种棉布织机相对还好,不像丝绸提花之类的技术那样是暴利,所以买来应该不算难。
“棉布还有个好处,就是织造的工艺要求不算太高,但也不算太低。”郭康继续说道:“它不像丝绸那样,对于专业性有特别高的要求,导致大家不好学;但也确实有技术含量,因此具有一定的利润,可以实现较好的收入。总之,是个恰到好处的行业。”
“如果发展完善,原料供应和销售都能畅通,人员也训练合格,理论上,是可以接近成年男性收入水平的。所以,如果要进行生产,自给自足的话,纺织就是个好选择了——种植业太依赖体力,妇人从事耕种效率并不高。而纺织正好也是个大宗项目,适合组织大量人员,集中进行生产。”
王大喇嘛给其他几人看了看郭康的演算。众人纷纷表示赞同。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机器,还远达不到手工业时代的高峰水平。
按后世研究者计算,在清朝中后期,一个从事棉纺织的江南妇女,每个劳动日的平均收入,已经达到了农夫日收入的80%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研究者还找到了公社时期,松江县妇女的劳动报酬记录作为对比。哪怕在这个用政治运动和行政命令,强行追求男女在生产力上平等、同工同酬的环境下,从事相同农业生产的妇女,每日报酬也是男子的80%。
当然,紫帐汗国这边,农业的生产效率也不如东方,所以大家都缩水一点,结果上可能依然差不多。根据他的估算,接近成年男性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是有希望的。
而且,这份工作的上限也远不止于此。
到清朝后期,从事耕作的农夫,每年工作大约30天左右。而从事棉纺织业的农妇,平均一年有00多天在织机上工作。这个时间长度,已经算是比较“职业化”了。
这00天的报酬换算成粮食,按当时价格,可以供1.个丁壮吃一年;如果为了生计所迫,拼命加班,一年工作360天,则可以供养.8个人。而时人自己的说法也算如此:按当时官员奏折里的记录,纺织业者“一人一日之力,其能者可食三人,次亦可食二人。”
而在布价比较高的时候,织妇的收入甚至比农夫都高。在贸易兴盛期,双方都干满全年的情况下,同样是受雇干活,替人织布的妇女,工资能比从事农耕的长工高出30%。
所以,不管是收入,还是职业化的水平,这个行业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本章完
郭康觉得自己玩心眼是斗不过她的。所以,犹豫了下,就决定——躺平,不管了!
她爱当什么就当什么去吧,反正有脱欢等人收场。实在不行,自己就跑路去东方。反正又不是没地方去……
据说,巴布尔去印度之前,一度心灰意冷,想去东方投靠明朝,混日子得了。可见,这种想法,也不是意外,应该是真有可行性的。
想到这里,郭康更加坚定了躺平的决心。他拿出一个薄本,递给王大喇嘛:“这是我之前构思的方案,大牧首您看看。”
在公开场合,他很给王大喇嘛面子,而对方也很高兴,连连称赞道:“原来这次也已经准备好了啊。那我们看看吧。郭公子的计划,想必都是很合适的。”
“这次其实也没什么,只是个非常粗略的计算。”郭康说道:“还有很多部分,需要等今后开拓新土地才能补上。目前先就这些吧。”
王大喇嘛点点头,打开册子,告诉众人:“这是关于种植棉花和纺织棉布的计划。”
“这也是教会改革的一部分么?”安德烈神父问。
“也算是。”郭康告诉他:“这是我构思的,收编修女会计划的一部分。”
不止安德烈神父,其他人也感到好奇起来,纷纷询问他准备怎么安排。而郭康也解释起来。
“咱们之前不是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养活这么多人么?”他说道:“我们设法让这些人自给自足就可以了。”
“所以你就选了这个行业是吧。”王大喇嘛倒是理解了:“也不错。这确实是适合妇人从事的工作。”
“不过这样能养活她们自己么?”米哈伊尔神父表示怀疑:“织布只能作为生活的补充,除了少数好手,大部分妇人是没法只靠这个维持生计的吧。”
“那是因为设备不行。”郭康告诉他:“只要加以改进,很容易就能提高效率。我的计算,就是用来论证这些的。”
“哦,改良各种纺织机械是吧。”王大喇嘛倒是不意外他又想这些:“这样应该也可行。”
“棉花我们也有。”经常巡查的利奥神父,想了想,说道:“欧洲这边,种棉花的确实不多,但恰好,仅有的大面积种棉区就在希腊。所以二位不熟悉也正常。”
“小亚那边也有种植。”郭康说:“另外,埃及和叙利亚,也是重要的产地。我们从那边运过来,也不算麻烦。”
“嗯。”王大喇嘛点点头,用笔记了下:“这个就可以算解决了……那机器的成本呢?”
“不会太高的,单人使用的,完全可以控制在普通家庭能够买得起的水平。”郭康说:“至于大型的,要看地址了。”
“你都能设计出来吧?”王大喇嘛问。
“这不用我设计,现在明朝和爪哇就有。”郭康告诉他:“当然,如果从那里得不到,我自己试一下也行。这应该没什么太难的地方。”
虽然后世有人十分推崇纺纱机,把它作为工业革命的开始,但这东西和工业化到底有没有必然联系,谁也不知道。
着名的“珍妮机”诞生于清朝中期,但它只有8个纱锭,而这种机器甚至不需要郭康刻意重新设计。实际上,如果懂行的同时代清朝人看到这东西,只会感慨“我超,元!”——因为这就是个元朝水平的机器。
在几百年前的元朝,就有一次3个纱锭的水力纺纱机了。制约纱锭数目的其实也不是机器设计和制造水平,单纯就是水力设施常年受到取水、灌溉等因素限制,导致做不大而已。
至于织布机,技术含量就高一些。郭康打算询问下,能不能直接找到明朝的机器然后照着改。这种棉布织机相对还好,不像丝绸提花之类的技术那样是暴利,所以买来应该不算难。
“棉布还有个好处,就是织造的工艺要求不算太高,但也不算太低。”郭康继续说道:“它不像丝绸那样,对于专业性有特别高的要求,导致大家不好学;但也确实有技术含量,因此具有一定的利润,可以实现较好的收入。总之,是个恰到好处的行业。”
“如果发展完善,原料供应和销售都能畅通,人员也训练合格,理论上,是可以接近成年男性收入水平的。所以,如果要进行生产,自给自足的话,纺织就是个好选择了——种植业太依赖体力,妇人从事耕种效率并不高。而纺织正好也是个大宗项目,适合组织大量人员,集中进行生产。”
王大喇嘛给其他几人看了看郭康的演算。众人纷纷表示赞同。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机器,还远达不到手工业时代的高峰水平。
按后世研究者计算,在清朝中后期,一个从事棉纺织的江南妇女,每个劳动日的平均收入,已经达到了农夫日收入的80%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研究者还找到了公社时期,松江县妇女的劳动报酬记录作为对比。哪怕在这个用政治运动和行政命令,强行追求男女在生产力上平等、同工同酬的环境下,从事相同农业生产的妇女,每日报酬也是男子的80%。
当然,紫帐汗国这边,农业的生产效率也不如东方,所以大家都缩水一点,结果上可能依然差不多。根据他的估算,接近成年男性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是有希望的。
而且,这份工作的上限也远不止于此。
到清朝后期,从事耕作的农夫,每年工作大约30天左右。而从事棉纺织业的农妇,平均一年有00多天在织机上工作。这个时间长度,已经算是比较“职业化”了。
这00天的报酬换算成粮食,按当时价格,可以供1.个丁壮吃一年;如果为了生计所迫,拼命加班,一年工作360天,则可以供养.8个人。而时人自己的说法也算如此:按当时官员奏折里的记录,纺织业者“一人一日之力,其能者可食三人,次亦可食二人。”
而在布价比较高的时候,织妇的收入甚至比农夫都高。在贸易兴盛期,双方都干满全年的情况下,同样是受雇干活,替人织布的妇女,工资能比从事农耕的长工高出30%。
所以,不管是收入,还是职业化的水平,这个行业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