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三十二章 安阳亭侯——蒋琬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
蒋琬,年少好学,聪明过人,仪态轩昂,气度不凡,青年时期的他就与表弟刘敏,因才学而知名当时。后来,蒋琬投笔从戎,追随刘备,由于年轻资浅,在当时刘备的统治集团中并不起眼,刘备入蜀时,也只是一名秘书性质的佐吏,之后出任广都县县令。
广都距成都约70里,富于渔盐之利,如果在此为官,循序渐进,倒也不无前途,只是对于蒋琬来说,有些大才小用。因此,他有此闷闷不乐,常借酒解愁,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就此而论,蒋琬是比较幸运的,他很快受到了诸葛亮的注意。
刘备、诸葛亮等人出巡至广都,发现蒋县令政务不理,而且沉醉不醒,刘备勃然大怒,要把蒋琬就地处置,诸葛亮忙加拦阻,他另有考虑,他知道大才屈居小任,常醉酒误事,当年刘备牧守荆州,满腹经论的庞统开始也不受重视,居官耒阳令时也是不理公务,每日醉酒高卧,被免去官职。鲁肃致信刘备说:“庞士元不是百里之才,使他处治中、别驾之任,才能让他一展宏才。”诸葛亮也同样劝说刘备,刘备便召见庞统,一见如故,方知此人满腹经论,从此委之以大任。后来庞统献计,刘备入蜀,立了大功,却不幸为国捐躯。
眼前之人与庞统当年所为十分相似,若是平庸之辈,哪敢在成都附近的属县荒废政事,不尽职守,其中必有委曲。于是他劝刘备说:“蒋琬是国家栋梁,而非百里之才,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望主公明察。”因为诸葛亮的一席话,蒋琬得以免死,但被罢去官职,不久又被起用为什邡县县令。刘备进位汉中王,调蒋琬入中央任尚书郎,在诸葛亮的有意栽培下,蒋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逐步熟悉国家大政、典章制度,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刘禅即位,丞相诸葛亮躬亲政事,日理万机,蒋琬进入丞相府为东曹掾,主管二千石长吏的升迁,地位十分重要。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又举他为秀才,蒋琬谦逊不受,一再推荐刘邕、阴化、庞延、廖淳,诸葛亮再三勉励,在给他的文告中说:“如果为了四避亲故而舍弃了有德之人,就会使百姓遭受苦难,众人既然于心不安,确实又使内外官员不明其中道理,你应当尽力施展才能,以此表明这种选举是公正慎重的。”诸葛离开了成都,屯兵汉中以备北伐。
此时,已提升为参军的蒋琬,与长史张裔主持丞相府的一切事务,对于一向谨慎、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来说,这是基于对蒋琬等人的充分信任而作出的决定,蒋琬又代替张裔为长史,成为丞相府的最高副手。蒋琬没有丝毫的骄矜和大意,他以丞相为榜样,处繁理剧,尽心尽力,一方面为北伐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讲武训练,一方面谨慎地处理公文,使作为当时政治中心的丞相府,保持良好的运作状态,为呕心沥血的诸葛亮实在分忧不少。
诸葛亮身在北伐前线,对蒋琬的办事能力和表现深感欣慰:他没有看错这个故意醉酒的县令,多次深有感触地对家人说:“蒋公琰忠心耿耿,雅量宽和,实在是我复兴汉室的好帮手。”不仅如此,经过对蒋琬多年的考察和培养,诸葛亮决定把蒋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这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上后主密表。
蒋琬自从担任丞相掾属以来,诸葛亮一直与他保持频繁的书信往来,评论当时人才,兼及政局时势。诸葛亮爱才若渴,第一次北伐时,收姜维,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姜维年方27岁,精通武略,深得诸葛亮的喜爱。诸葛亮曾多次在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的信中反复强调姜维人才难得,他写道:“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马良、李邵等人都不如他,其人可称凉州上士。”又说姜维“敏于军事,既有胆识,又深通兵法,心存汉室,才能过人,我一定要让他进宫觐见主上。”
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李严负责督运军粮,大雨路坏,运输不继,请诸葛亮回师后,李严不自责反而诬告诸葛亮,军粮充足却随便退兵,真相大白以后,李严被废,诸葛亮致信长史蒋琬、侍中董允:“陈震上次出使吴国,临出发时对我说:李严腹藏机心,乡党以为不可接近,我以为只要不去触犯他就行,不料会出现这样的事,可以让陈震知道。”
蒋琬等人作为丞相掾属,还负有监察巡行的任务,廖立被刘备征为侍中,刘禅继位,徙为长水校尉。廖立自以为才名仅次于诸葛亮,现在地位却在李严之下,很不服气,后来蒋琬等人来到,廖立放论蜀汉君臣,包括对先主刘备、关羽等人都极不客气,蒋琬将其言论向诸葛亮如实汇报,不久,廖立被废为民。无论是书信往来还是亲临指教,蒋琬在诸葛亮的悉心指导下,在多年的公务处理中越来越成熟,具备了作为一名最高管理者的必要条件。
一代名相诸葛亮心力交瘁,在前线五丈原病逝,灵柩运回成都,举国上下一片哀声,上上下下一时无所适从,惶惶不安,谁能继承英才盖世的丞相,料理军国大计呢?谁能填补这个巨大的空白昵?重任落在蒋琬的肩上,按照丞相遗愿,蒋琬开始为蜀国掌舵,一连串的名号包括尚书令、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把蒋琬推至无可争辩的中枢地位。刘禅又加蒋琬为大司马,使他总揽军政大权。
泰山崩如前而面不改色,蒋琬从容自如,料理一切,既不带荣登台辅的喜色,也没有让哀戚形于面容,他的言行举止,一如平常,只在心里默默掂量肩上的重担,这种气魄和定力,渐渐消除了蜀汉人民的不安和观望情绪,使蒋琬赢得了众人的敬服。偏安一隅的蜀汉,国力薄弱,人才日渐凋零,又面临着北伐中原的既定任务,蒋琬知道自己与丞相相差很远,他要做的是让蜀国在原有秩序上保持稳定。为此,他基本上继承了丞相的各种政策,尽量避免引起社会大的波动,包括北伐在内,要点是以安民为本,人尽其用。
继承诸葛亮遗志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由于地理、经济、人才等因素的限制,诸葛亮尚且惨淡经营、劳而无功,而征讨之事、应变策略更非蒋琬所长,其中利害关系十分明显。蒋琬深知自己难比诸葛丞相,但为了继承丞相遗志,蒋琬奋然一掷,决计北伐,并为此作出了悲壮的努力。司马懿率军讨伐辽东公孙渊,后主诏令蒋琬率兵进驻汉中,等待时机,与孙吴夹击魏国。
六年之中,蒋琬率军屯驻汉中,魏军不敢来犯,此期间,蒋琬还多次命令姜维率偏师西进,采取一种进攻的姿态,但是收效不大。蒋琬费尽心思,又想从水路进攻,他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来往不便,不如沿汉水、沔水东下、进攻魏国的魏光、上庸二地。于是大造舟船,准备出击,不料蒋琬旧病复发,未能成行,朝中官员大多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回返不易,不是上策。蒋琬的这一举措还引起了孙吴朝臣的疑惧,步骘、朱然等上疏,说传言蜀要破坏吴蜀联盟,与魏交好,多作舟船,缮治城郭等等,应该加强戒备,孙权力排众议,一场风波才算平息。
后主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汉中与蒋琬商议大计,蒋琬深感惭愧,感激发愤,又一次上书后主,他诚恳地写道:“为汉室除残去秽,是我应尽的职责,由于我资质驽钝,又兼疾病,来汉中六年,并无进展,俯仰惟艰,寝食不安。现在魏国强大,北伐不易,我与费祎商议,认为凉州地势险要,进退可据,羌胡人心思汉,宜用姜维为凉州刺史,姜维出军西北,我当率军后继,而涪县水陆通达,万一东北有变,应付不难。”一片赤诚,一番苦心,溢于字里行间。
蒋琬从汉中回军,到涪县驻军,以费仪为大将军,出守汉中。在涪县的日子里,国事基本上交给了费祎,尽管病魔缠身,蒋琬仍然念念不忘北伐事宜,想到丞相的重托,心中十分不安,他觉得自己有负丞相厚望,后来蒋琬在疾病折磨之中与世长辞,北伐未成,含恨归天。
蒋琬的才能远不及诸葛亮,这是无可置疑的,但他能沿用诸葛亮的成规,以静治国,注意选拔人才,用人之长,兼之气量宽宏,心存大局,因此使蜀汉在失去了诸葛亮之后,维持了稳定的政治局面。至于北伐,他审时度势,积极进取,虽壮志难酬,但其所作所为亦基本符合天下大势和蜀汉国情,从上述几点看,蒋琬仍不失为一个继诸葛亮之后,一个作风稳健的政治家。
蒋琬,年少好学,聪明过人,仪态轩昂,气度不凡,青年时期的他就与表弟刘敏,因才学而知名当时。后来,蒋琬投笔从戎,追随刘备,由于年轻资浅,在当时刘备的统治集团中并不起眼,刘备入蜀时,也只是一名秘书性质的佐吏,之后出任广都县县令。
广都距成都约70里,富于渔盐之利,如果在此为官,循序渐进,倒也不无前途,只是对于蒋琬来说,有些大才小用。因此,他有此闷闷不乐,常借酒解愁,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就此而论,蒋琬是比较幸运的,他很快受到了诸葛亮的注意。
刘备、诸葛亮等人出巡至广都,发现蒋县令政务不理,而且沉醉不醒,刘备勃然大怒,要把蒋琬就地处置,诸葛亮忙加拦阻,他另有考虑,他知道大才屈居小任,常醉酒误事,当年刘备牧守荆州,满腹经论的庞统开始也不受重视,居官耒阳令时也是不理公务,每日醉酒高卧,被免去官职。鲁肃致信刘备说:“庞士元不是百里之才,使他处治中、别驾之任,才能让他一展宏才。”诸葛亮也同样劝说刘备,刘备便召见庞统,一见如故,方知此人满腹经论,从此委之以大任。后来庞统献计,刘备入蜀,立了大功,却不幸为国捐躯。
眼前之人与庞统当年所为十分相似,若是平庸之辈,哪敢在成都附近的属县荒废政事,不尽职守,其中必有委曲。于是他劝刘备说:“蒋琬是国家栋梁,而非百里之才,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望主公明察。”因为诸葛亮的一席话,蒋琬得以免死,但被罢去官职,不久又被起用为什邡县县令。刘备进位汉中王,调蒋琬入中央任尚书郎,在诸葛亮的有意栽培下,蒋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逐步熟悉国家大政、典章制度,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刘禅即位,丞相诸葛亮躬亲政事,日理万机,蒋琬进入丞相府为东曹掾,主管二千石长吏的升迁,地位十分重要。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又举他为秀才,蒋琬谦逊不受,一再推荐刘邕、阴化、庞延、廖淳,诸葛亮再三勉励,在给他的文告中说:“如果为了四避亲故而舍弃了有德之人,就会使百姓遭受苦难,众人既然于心不安,确实又使内外官员不明其中道理,你应当尽力施展才能,以此表明这种选举是公正慎重的。”诸葛离开了成都,屯兵汉中以备北伐。
此时,已提升为参军的蒋琬,与长史张裔主持丞相府的一切事务,对于一向谨慎、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来说,这是基于对蒋琬等人的充分信任而作出的决定,蒋琬又代替张裔为长史,成为丞相府的最高副手。蒋琬没有丝毫的骄矜和大意,他以丞相为榜样,处繁理剧,尽心尽力,一方面为北伐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讲武训练,一方面谨慎地处理公文,使作为当时政治中心的丞相府,保持良好的运作状态,为呕心沥血的诸葛亮实在分忧不少。
诸葛亮身在北伐前线,对蒋琬的办事能力和表现深感欣慰:他没有看错这个故意醉酒的县令,多次深有感触地对家人说:“蒋公琰忠心耿耿,雅量宽和,实在是我复兴汉室的好帮手。”不仅如此,经过对蒋琬多年的考察和培养,诸葛亮决定把蒋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这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上后主密表。
蒋琬自从担任丞相掾属以来,诸葛亮一直与他保持频繁的书信往来,评论当时人才,兼及政局时势。诸葛亮爱才若渴,第一次北伐时,收姜维,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姜维年方27岁,精通武略,深得诸葛亮的喜爱。诸葛亮曾多次在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的信中反复强调姜维人才难得,他写道:“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马良、李邵等人都不如他,其人可称凉州上士。”又说姜维“敏于军事,既有胆识,又深通兵法,心存汉室,才能过人,我一定要让他进宫觐见主上。”
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李严负责督运军粮,大雨路坏,运输不继,请诸葛亮回师后,李严不自责反而诬告诸葛亮,军粮充足却随便退兵,真相大白以后,李严被废,诸葛亮致信长史蒋琬、侍中董允:“陈震上次出使吴国,临出发时对我说:李严腹藏机心,乡党以为不可接近,我以为只要不去触犯他就行,不料会出现这样的事,可以让陈震知道。”
蒋琬等人作为丞相掾属,还负有监察巡行的任务,廖立被刘备征为侍中,刘禅继位,徙为长水校尉。廖立自以为才名仅次于诸葛亮,现在地位却在李严之下,很不服气,后来蒋琬等人来到,廖立放论蜀汉君臣,包括对先主刘备、关羽等人都极不客气,蒋琬将其言论向诸葛亮如实汇报,不久,廖立被废为民。无论是书信往来还是亲临指教,蒋琬在诸葛亮的悉心指导下,在多年的公务处理中越来越成熟,具备了作为一名最高管理者的必要条件。
一代名相诸葛亮心力交瘁,在前线五丈原病逝,灵柩运回成都,举国上下一片哀声,上上下下一时无所适从,惶惶不安,谁能继承英才盖世的丞相,料理军国大计呢?谁能填补这个巨大的空白昵?重任落在蒋琬的肩上,按照丞相遗愿,蒋琬开始为蜀国掌舵,一连串的名号包括尚书令、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把蒋琬推至无可争辩的中枢地位。刘禅又加蒋琬为大司马,使他总揽军政大权。
泰山崩如前而面不改色,蒋琬从容自如,料理一切,既不带荣登台辅的喜色,也没有让哀戚形于面容,他的言行举止,一如平常,只在心里默默掂量肩上的重担,这种气魄和定力,渐渐消除了蜀汉人民的不安和观望情绪,使蒋琬赢得了众人的敬服。偏安一隅的蜀汉,国力薄弱,人才日渐凋零,又面临着北伐中原的既定任务,蒋琬知道自己与丞相相差很远,他要做的是让蜀国在原有秩序上保持稳定。为此,他基本上继承了丞相的各种政策,尽量避免引起社会大的波动,包括北伐在内,要点是以安民为本,人尽其用。
继承诸葛亮遗志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由于地理、经济、人才等因素的限制,诸葛亮尚且惨淡经营、劳而无功,而征讨之事、应变策略更非蒋琬所长,其中利害关系十分明显。蒋琬深知自己难比诸葛丞相,但为了继承丞相遗志,蒋琬奋然一掷,决计北伐,并为此作出了悲壮的努力。司马懿率军讨伐辽东公孙渊,后主诏令蒋琬率兵进驻汉中,等待时机,与孙吴夹击魏国。
六年之中,蒋琬率军屯驻汉中,魏军不敢来犯,此期间,蒋琬还多次命令姜维率偏师西进,采取一种进攻的姿态,但是收效不大。蒋琬费尽心思,又想从水路进攻,他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来往不便,不如沿汉水、沔水东下、进攻魏国的魏光、上庸二地。于是大造舟船,准备出击,不料蒋琬旧病复发,未能成行,朝中官员大多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回返不易,不是上策。蒋琬的这一举措还引起了孙吴朝臣的疑惧,步骘、朱然等上疏,说传言蜀要破坏吴蜀联盟,与魏交好,多作舟船,缮治城郭等等,应该加强戒备,孙权力排众议,一场风波才算平息。
后主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汉中与蒋琬商议大计,蒋琬深感惭愧,感激发愤,又一次上书后主,他诚恳地写道:“为汉室除残去秽,是我应尽的职责,由于我资质驽钝,又兼疾病,来汉中六年,并无进展,俯仰惟艰,寝食不安。现在魏国强大,北伐不易,我与费祎商议,认为凉州地势险要,进退可据,羌胡人心思汉,宜用姜维为凉州刺史,姜维出军西北,我当率军后继,而涪县水陆通达,万一东北有变,应付不难。”一片赤诚,一番苦心,溢于字里行间。
蒋琬从汉中回军,到涪县驻军,以费仪为大将军,出守汉中。在涪县的日子里,国事基本上交给了费祎,尽管病魔缠身,蒋琬仍然念念不忘北伐事宜,想到丞相的重托,心中十分不安,他觉得自己有负丞相厚望,后来蒋琬在疾病折磨之中与世长辞,北伐未成,含恨归天。
蒋琬的才能远不及诸葛亮,这是无可置疑的,但他能沿用诸葛亮的成规,以静治国,注意选拔人才,用人之长,兼之气量宽宏,心存大局,因此使蜀汉在失去了诸葛亮之后,维持了稳定的政治局面。至于北伐,他审时度势,积极进取,虽壮志难酬,但其所作所为亦基本符合天下大势和蜀汉国情,从上述几点看,蒋琬仍不失为一个继诸葛亮之后,一个作风稳健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