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四十章 撰三国志——陈寿
热门推荐:
墨者之量子古武
穿越六零,带着妹妹去下乡
雷映刀光,鬼神泣
邪鼎
获得系统,却被美女反手搞进局子
送礼你提的,真送了你又不敢收?
快穿:炮灰不摆烂
炼丹房打杂,从废丹合成开始修仙
我在末日中艰难生存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人,三国蜀汉至西晋时着名史学家,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
说到蜀汉的历史,一个人无法回避,那就是撰写《三国志》的历史亲历者陈寿,而陈寿在写这部史书时又惜墨如金,许多重大事件的细节部分缺失,细看《三国志》,蜀汉的历史充满了谜团,在古今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的眼中显得扑朔迷离。陈寿整了一个让古今无数历史学者目瞪口呆的记载:蜀汉不置史,《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偏偏同在《后主传》中却又有完全与此矛盾的记载:“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同一个传记中出现如此重大的相互矛盾的记载。
“国不置史”理解成两个意思:一是蜀汉不设置史官;二是蜀汉不修史。第一个意思,如果说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前颠沛流离,顾不上设置史官可以理解,到刘备称帝,诸葛执政,蒋琬、费祎平稳过渡,没有任何理由不置史官,而诸葛致力于建设一个法制社会,废黜李严整个过程,都是那么的光明磊落,会不设置史官?第二个意思,蜀汉不修史,这个有可能,就是蜀汉有史官,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有记载,因为匡扶汉室的伟大任务没有完成,不急着修史,这完全有可能。但是紧接着下一句话就见鬼了,怎么能注记无官呢,就是说连记载日常大事的人都没有,我们说了同在《后主传》中就有注记天上景星出现的记载,“灾异靡书”的意思就是灾异、瑞应等事件无记载,但是我们遍查《三国志蜀书》注记灾异的事件很多,“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刘备以私怨杀张裕的记载,也完全是两三个人单独会面的现场注记,陈寿所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一个弥天大谎。
陈寿的老师是谯周,陈寿在蜀汉任职观阁令史,因为黄皓弄权几次被贬官,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因马谡失街亭连坐,被剃了光头,诸葛瞻又瞧不起陈寿,至于陈寿为什么从益州来到晋朝的都城洛阳,根本就没有提,而司马昭灭蜀汉后,为稳定益州人心,采取蜀人治蜀的原则,将原蜀汉官员非蜀籍的基本都调离益州,留下蜀籍官员,而陈寿偏偏是出身巴西郡的蜀籍官员,应该留在益州做官,陈寿是什么原因离开益州到洛阳去的?
只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自己要去的,二是朝廷征召。一个亡国的已经36岁的小官员,有兴趣远离家乡,到毫无官场背景的晋朝首都洛阳去吗?不可能!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朝廷征召,朝廷征召一个益州人士干什么?完全有理由相信司马昭、司马炎父子对蜀汉的内幕史很感兴趣,谯周是一个针对曹魏和蜀汉,能够基本上持有客观中立态度的蜀汉大学者,其他人很难保证说话保证独立客观。而谯周还有一个让人感兴趣的壮举:诸葛病逝五丈原的时候,刘禅禁止百官到前线吊唁,谯周是唯一一个急速赶往汉中,并成功吊唁诸葛的外地官员。
陈寿离开故乡南充赶赴洛阳的时间,正好是谯周到达洛阳一年后,陈寿去洛阳唯一可能的原因是朝廷征召,至于其中有没有谯周的推荐不得而知,反正要么是谯周老的记不清蜀汉的事了,要么就是谯周想把这头疼的事情推给徒弟陈寿。征召陈寿的时候,陈寿为什么不在成都?陈寿为什么要躲到南充乡下去?当时成都兵变都发生在钟会、邓艾、姜维、卫灌等统兵大将之间,难道东观阁也出乱子了?反正晋朝朝廷坚决的把又一批益州学者征召到首都洛阳来了,陈寿来了就被任命为着作郎,专门负责编撰史书。
和陈寿同时被被征召到洛阳来修史的蜀汉遗臣,还有王崇、寿良、李宓、李骧、杜烈,共计六人,其中王崇也是蜀汉的东观郎,其中五人的关系本来很好,后来因为修史,彼此交恶了,只有王崇很宽厚。王崇也写了《蜀书》,内容要比陈寿的丰富,记载也大不相同,遗憾的是,这本《蜀书》失传了。陈寿死后,竟然把三国志原本带进了棺材,这时,晋朝的大臣们推崇陈本三国志,得到了晋惠帝的认可,晋惠帝派人临陈寿冢棺而修刻《三国志》,就是说因为世面上,士大夫们传抄的《三国志》有不同之处,为了统一版本,晋惠帝下令把陈寿的坟冢都挖了,令人依照陈寿秘本而修着了我们今天可见的《三国志》。
奇怪的事情又出来了,陈寿既然是奉旨修史,为什么写成后不上交朝廷?在社会上流传的抄本是不是只有《魏书》和《吴书》?为什么要把《三国志》带进坟墓,他的《蜀书》版本为什么和王崇的有重大区别?《华阳国志》是东晋时蜀人常璩撰写,其中《陈寿传》写的也比较简略,但是你要因此就认为这个《陈寿传》和《晋书陈寿传》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解开蜀汉所有谜团的钥匙就在《华阳国志陈寿传》的第三句话中,那我们就来看看第三句话和第四句话是什么?“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其中《晋书》提到观阁令史,《华阳国志》虽然没有提观阁令史,却一下多出来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三个官职。而陈寿当的这个卫将军主薄,是给哪个卫将军当的?蜀国设立卫将军始于刘禅延熙十年,姜维首任,至延熙十九年姜维升任大将军为止。此后缺员四年,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诸葛瞻担任此职,而诸葛瞻担任卫将军的时候距离蜀汉灭亡只有两年时间,陈寿在卫将军主薄之后还担任过两个职务,诸葛瞻又轻视陈寿,所以陈寿必为姜维主薄。
陈寿,是姜维卫将军府的总管,姜维担任卫将军的时间是247年-256年,而郭循刺杀费祎的时间是253年,接近姜维担任卫将军的末期。那年,陈寿20岁,是姜维的嫡系近人,姜维需要钟会完全信任自己。姜维力劝钟会杀掉魏军牙门将以上的军官,钟会犹豫了一天,钟会需要立即调查姜维的过去,以坚定叛乱的决心,姜维需要立即毁掉心存汉室的证据,以取得钟会的信任,方便随后杀掉钟会,姜维想都不要想,陈寿就是最好的人选,一是因为陈寿是自己以前的府中总管,是自己的亲信;二是因为陈寿当过东观阁的负责人,熟悉所有注记材料放在哪,有权召集到所有知情的史官;三最重要的是陈寿和姜维自己一样是心存汉室的人,这是信念。姜维的本意是:怂恿钟会诛杀被扣魏将,预谋趁机杀掉钟会,恢复蜀汉,并密书与刘禅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后面的形势发展,钟会和姜维都没有料到:魏军将士不配合!!反而司马昭全部猜中了,钟会欲尽杀魏将的消息泄露,形势急转直下,姜维、钟会相继被魏乱军所杀,监军卫灌也追杀了被魏将救走的邓艾父子,当时死于这场兵乱的多达数百名将士,刘禅也将被押回洛阳,一时人心惶惶,谁去注意东观阁失踪了几个蜀汉史官?匡扶汉室的机会彻底消失了,大汉王朝彻底的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只给后世留下了世界第一民族:汉族。
至于陈寿的本意,如果姜维成功恢复汉室最好不过,如果失败,就终身隐藏在南充乡下,如果被挖出来编史,就说蜀汉不置史,注记无官,反正一般的史料早已被自己誊抄有副本,完全可以应付编史,写成了我也不上交,我也只在社会上流传《魏书》和《吴书》部分,至于谜团一大堆的全本,对不起,我带到棺材里去。
说到蜀汉的历史,一个人无法回避,那就是撰写《三国志》的历史亲历者陈寿,而陈寿在写这部史书时又惜墨如金,许多重大事件的细节部分缺失,细看《三国志》,蜀汉的历史充满了谜团,在古今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的眼中显得扑朔迷离。陈寿整了一个让古今无数历史学者目瞪口呆的记载:蜀汉不置史,《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偏偏同在《后主传》中却又有完全与此矛盾的记载:“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同一个传记中出现如此重大的相互矛盾的记载。
“国不置史”理解成两个意思:一是蜀汉不设置史官;二是蜀汉不修史。第一个意思,如果说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前颠沛流离,顾不上设置史官可以理解,到刘备称帝,诸葛执政,蒋琬、费祎平稳过渡,没有任何理由不置史官,而诸葛致力于建设一个法制社会,废黜李严整个过程,都是那么的光明磊落,会不设置史官?第二个意思,蜀汉不修史,这个有可能,就是蜀汉有史官,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有记载,因为匡扶汉室的伟大任务没有完成,不急着修史,这完全有可能。但是紧接着下一句话就见鬼了,怎么能注记无官呢,就是说连记载日常大事的人都没有,我们说了同在《后主传》中就有注记天上景星出现的记载,“灾异靡书”的意思就是灾异、瑞应等事件无记载,但是我们遍查《三国志蜀书》注记灾异的事件很多,“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刘备以私怨杀张裕的记载,也完全是两三个人单独会面的现场注记,陈寿所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一个弥天大谎。
陈寿的老师是谯周,陈寿在蜀汉任职观阁令史,因为黄皓弄权几次被贬官,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因马谡失街亭连坐,被剃了光头,诸葛瞻又瞧不起陈寿,至于陈寿为什么从益州来到晋朝的都城洛阳,根本就没有提,而司马昭灭蜀汉后,为稳定益州人心,采取蜀人治蜀的原则,将原蜀汉官员非蜀籍的基本都调离益州,留下蜀籍官员,而陈寿偏偏是出身巴西郡的蜀籍官员,应该留在益州做官,陈寿是什么原因离开益州到洛阳去的?
只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自己要去的,二是朝廷征召。一个亡国的已经36岁的小官员,有兴趣远离家乡,到毫无官场背景的晋朝首都洛阳去吗?不可能!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朝廷征召,朝廷征召一个益州人士干什么?完全有理由相信司马昭、司马炎父子对蜀汉的内幕史很感兴趣,谯周是一个针对曹魏和蜀汉,能够基本上持有客观中立态度的蜀汉大学者,其他人很难保证说话保证独立客观。而谯周还有一个让人感兴趣的壮举:诸葛病逝五丈原的时候,刘禅禁止百官到前线吊唁,谯周是唯一一个急速赶往汉中,并成功吊唁诸葛的外地官员。
陈寿离开故乡南充赶赴洛阳的时间,正好是谯周到达洛阳一年后,陈寿去洛阳唯一可能的原因是朝廷征召,至于其中有没有谯周的推荐不得而知,反正要么是谯周老的记不清蜀汉的事了,要么就是谯周想把这头疼的事情推给徒弟陈寿。征召陈寿的时候,陈寿为什么不在成都?陈寿为什么要躲到南充乡下去?当时成都兵变都发生在钟会、邓艾、姜维、卫灌等统兵大将之间,难道东观阁也出乱子了?反正晋朝朝廷坚决的把又一批益州学者征召到首都洛阳来了,陈寿来了就被任命为着作郎,专门负责编撰史书。
和陈寿同时被被征召到洛阳来修史的蜀汉遗臣,还有王崇、寿良、李宓、李骧、杜烈,共计六人,其中王崇也是蜀汉的东观郎,其中五人的关系本来很好,后来因为修史,彼此交恶了,只有王崇很宽厚。王崇也写了《蜀书》,内容要比陈寿的丰富,记载也大不相同,遗憾的是,这本《蜀书》失传了。陈寿死后,竟然把三国志原本带进了棺材,这时,晋朝的大臣们推崇陈本三国志,得到了晋惠帝的认可,晋惠帝派人临陈寿冢棺而修刻《三国志》,就是说因为世面上,士大夫们传抄的《三国志》有不同之处,为了统一版本,晋惠帝下令把陈寿的坟冢都挖了,令人依照陈寿秘本而修着了我们今天可见的《三国志》。
奇怪的事情又出来了,陈寿既然是奉旨修史,为什么写成后不上交朝廷?在社会上流传的抄本是不是只有《魏书》和《吴书》?为什么要把《三国志》带进坟墓,他的《蜀书》版本为什么和王崇的有重大区别?《华阳国志》是东晋时蜀人常璩撰写,其中《陈寿传》写的也比较简略,但是你要因此就认为这个《陈寿传》和《晋书陈寿传》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解开蜀汉所有谜团的钥匙就在《华阳国志陈寿传》的第三句话中,那我们就来看看第三句话和第四句话是什么?“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其中《晋书》提到观阁令史,《华阳国志》虽然没有提观阁令史,却一下多出来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三个官职。而陈寿当的这个卫将军主薄,是给哪个卫将军当的?蜀国设立卫将军始于刘禅延熙十年,姜维首任,至延熙十九年姜维升任大将军为止。此后缺员四年,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诸葛瞻担任此职,而诸葛瞻担任卫将军的时候距离蜀汉灭亡只有两年时间,陈寿在卫将军主薄之后还担任过两个职务,诸葛瞻又轻视陈寿,所以陈寿必为姜维主薄。
陈寿,是姜维卫将军府的总管,姜维担任卫将军的时间是247年-256年,而郭循刺杀费祎的时间是253年,接近姜维担任卫将军的末期。那年,陈寿20岁,是姜维的嫡系近人,姜维需要钟会完全信任自己。姜维力劝钟会杀掉魏军牙门将以上的军官,钟会犹豫了一天,钟会需要立即调查姜维的过去,以坚定叛乱的决心,姜维需要立即毁掉心存汉室的证据,以取得钟会的信任,方便随后杀掉钟会,姜维想都不要想,陈寿就是最好的人选,一是因为陈寿是自己以前的府中总管,是自己的亲信;二是因为陈寿当过东观阁的负责人,熟悉所有注记材料放在哪,有权召集到所有知情的史官;三最重要的是陈寿和姜维自己一样是心存汉室的人,这是信念。姜维的本意是:怂恿钟会诛杀被扣魏将,预谋趁机杀掉钟会,恢复蜀汉,并密书与刘禅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后面的形势发展,钟会和姜维都没有料到:魏军将士不配合!!反而司马昭全部猜中了,钟会欲尽杀魏将的消息泄露,形势急转直下,姜维、钟会相继被魏乱军所杀,监军卫灌也追杀了被魏将救走的邓艾父子,当时死于这场兵乱的多达数百名将士,刘禅也将被押回洛阳,一时人心惶惶,谁去注意东观阁失踪了几个蜀汉史官?匡扶汉室的机会彻底消失了,大汉王朝彻底的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只给后世留下了世界第一民族:汉族。
至于陈寿的本意,如果姜维成功恢复汉室最好不过,如果失败,就终身隐藏在南充乡下,如果被挖出来编史,就说蜀汉不置史,注记无官,反正一般的史料早已被自己誊抄有副本,完全可以应付编史,写成了我也不上交,我也只在社会上流传《魏书》和《吴书》部分,至于谜团一大堆的全本,对不起,我带到棺材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