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四十九章 《诗学梯航》——周叙
周叙,字功叙,号石溪,吉水人,进士,官至南京侍讲学士,汉未东吴偏将军周瑜三十八世裔孙。曾祖以立曾为元时翰林编修,父歧凤为明初国子监博士,叙为歧凤之次子。周叙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王振专权,周叙不顾个人安危,上疏直谏,帝以章示诸大臣,王直等皆引罪求罢,朝廷上下出现新的气象,诗赋出众,有《石溪集》《诗学梯航》《唐诗类编》等。
少时聪明灵颖,11岁便能吟诗,中乡试第11名举人,会试第二名,殿试二甲第一名进士。因作《黄鹦鹉赋》而称旨授翰林院编修官,宣德初预修两朝实录成,转修撰,正统年间升侍读,调升南京侍讲学士,执掌南京翰林院事。
周叙不仅才华横溢,诗赋出众,更可贵的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更值得后人敬佩。周叙调南京任侍讲学士时,农民起义四起,朝迁内外争权夺利,加上蒙古族的不断侵掠,国家已由“宣德之治”开始走下坡路,周叙上疏向朝廷陈述治理国家的政策,被英宗皇帝乐意地采纳了。
英宗是宦官王振一手抚抱长大的,王振趁皇帝年少,涉世不深,利用特务机关锦衣卫作耳目,独揽大权,宦官投机钻营,赋税繁重,官府又滥施刑罚,百姓叫苦连天。一些有正义感的朝官便向朝廷提出改良要求,一经王振发现,不是下狱就是处死。但是,周叙置生死于度外,以社稷为重,向英宗皇帝慷慨上疏进谏::“没有哪个臣子考虑如何来效忠朝廷,怎样纠正过失,他们只是陈述自己的功绩,要求高官厚禄而已。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管理财政的官员不过问农事桑田,不关心百姓疾苦,只管索取赋税。军队不修战备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首辅软弱无能,理政过疲。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僧道过多,大量消费粮食,无业流民到处可见,国家又不设法去赈救。”英宗看后,心受感动,并称周叙给了他一贴良药,英宗皇帝把周叙的奏章让大臣们传阅。这时,吏部尚书王直等深知自己严重失职,各自引咎自责,朝廷上下出现新的气象。
蒙古人南下攻大同,英宗亲自率兵应战,因粮缺水尽,误入敌人圈套,被蒙古兵擒掳,皇太后命成王朱祁钰监理国政。当时有两派:改良派于谦、周叙等坚决主张讨战报仇;宦党邪派徐有贞、马顺等主张逃跑。在这决定国家存亡之时,周叙又勇敢地站出来,不顾宦党的暗害,向代宗皇帝上疏直言:“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殿下宜卧薪尝胆,象越国报复吴国一样,洗雪国耻。”同时为治理国家,他又上疏八条意见:一曰励刚明,二曰观经史,三曰修军政,四曰选贤才,五曰安民心,六曰广言路,七曰谨?渐,八曰修庶政。又上《制治保邦十二事》《中兴太平十四事》,皇帝如获至宝,采纳了他的意见,诏令执行。一时,朝廷内外,言路广开,使提拔了一批廉洁能干的官吏,加强了农业生产,减免了一些税赋,赈救贫民,招集流民返回家乡,恢复了生产,才使国政有了新的转机。
晚年的周叙仍是忠心耿耿,关心国事民事,他极力请求代宗恢复“午朝”接见大臣,以便多了解民情,收集各方意见,商定治国安民之良策,并请旨建祖祠《追远堂》,修族谱,修郡省志。
周叙为人诚实,素有志向,讲究气节,忠守情宜。其曾祖以立为元有名史官曾力主尊宋为正统。“曾祖以立,在元时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欲重修。叙思继先志,正统末,请于朝,诏许自撰”。在周叙为此事而写给英宗的奏章中,对重修《宋史》的目的交待得很清楚:“窃观宋辽金三史成于前元至正间,当时秉国大臣皆辽金族类,不以正统归宋,遂分裂为三,而以辽金加于宋首,不惬人心,不协公论。初修之际,言者虽多,卒莫能改。至今越百年,凡有志史学正纲常者,未尝不掩卷愤叹也。……元儒陈桱修《通鉴续编》,既正其统,而三史全书尚仍其旧。”因此他建议在南京翰林院组织人员重修《宋史》。英宗的答复是:“不必择人,叙其自修。”但因劳成疾,未能完成,终年六十,有《石溪文集》等行于世。
少时聪明灵颖,11岁便能吟诗,中乡试第11名举人,会试第二名,殿试二甲第一名进士。因作《黄鹦鹉赋》而称旨授翰林院编修官,宣德初预修两朝实录成,转修撰,正统年间升侍读,调升南京侍讲学士,执掌南京翰林院事。
周叙不仅才华横溢,诗赋出众,更可贵的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更值得后人敬佩。周叙调南京任侍讲学士时,农民起义四起,朝迁内外争权夺利,加上蒙古族的不断侵掠,国家已由“宣德之治”开始走下坡路,周叙上疏向朝廷陈述治理国家的政策,被英宗皇帝乐意地采纳了。
英宗是宦官王振一手抚抱长大的,王振趁皇帝年少,涉世不深,利用特务机关锦衣卫作耳目,独揽大权,宦官投机钻营,赋税繁重,官府又滥施刑罚,百姓叫苦连天。一些有正义感的朝官便向朝廷提出改良要求,一经王振发现,不是下狱就是处死。但是,周叙置生死于度外,以社稷为重,向英宗皇帝慷慨上疏进谏::“没有哪个臣子考虑如何来效忠朝廷,怎样纠正过失,他们只是陈述自己的功绩,要求高官厚禄而已。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管理财政的官员不过问农事桑田,不关心百姓疾苦,只管索取赋税。军队不修战备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首辅软弱无能,理政过疲。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僧道过多,大量消费粮食,无业流民到处可见,国家又不设法去赈救。”英宗看后,心受感动,并称周叙给了他一贴良药,英宗皇帝把周叙的奏章让大臣们传阅。这时,吏部尚书王直等深知自己严重失职,各自引咎自责,朝廷上下出现新的气象。
蒙古人南下攻大同,英宗亲自率兵应战,因粮缺水尽,误入敌人圈套,被蒙古兵擒掳,皇太后命成王朱祁钰监理国政。当时有两派:改良派于谦、周叙等坚决主张讨战报仇;宦党邪派徐有贞、马顺等主张逃跑。在这决定国家存亡之时,周叙又勇敢地站出来,不顾宦党的暗害,向代宗皇帝上疏直言:“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殿下宜卧薪尝胆,象越国报复吴国一样,洗雪国耻。”同时为治理国家,他又上疏八条意见:一曰励刚明,二曰观经史,三曰修军政,四曰选贤才,五曰安民心,六曰广言路,七曰谨?渐,八曰修庶政。又上《制治保邦十二事》《中兴太平十四事》,皇帝如获至宝,采纳了他的意见,诏令执行。一时,朝廷内外,言路广开,使提拔了一批廉洁能干的官吏,加强了农业生产,减免了一些税赋,赈救贫民,招集流民返回家乡,恢复了生产,才使国政有了新的转机。
晚年的周叙仍是忠心耿耿,关心国事民事,他极力请求代宗恢复“午朝”接见大臣,以便多了解民情,收集各方意见,商定治国安民之良策,并请旨建祖祠《追远堂》,修族谱,修郡省志。
周叙为人诚实,素有志向,讲究气节,忠守情宜。其曾祖以立为元有名史官曾力主尊宋为正统。“曾祖以立,在元时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欲重修。叙思继先志,正统末,请于朝,诏许自撰”。在周叙为此事而写给英宗的奏章中,对重修《宋史》的目的交待得很清楚:“窃观宋辽金三史成于前元至正间,当时秉国大臣皆辽金族类,不以正统归宋,遂分裂为三,而以辽金加于宋首,不惬人心,不协公论。初修之际,言者虽多,卒莫能改。至今越百年,凡有志史学正纲常者,未尝不掩卷愤叹也。……元儒陈桱修《通鉴续编》,既正其统,而三史全书尚仍其旧。”因此他建议在南京翰林院组织人员重修《宋史》。英宗的答复是:“不必择人,叙其自修。”但因劳成疾,未能完成,终年六十,有《石溪文集》等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