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七十七章 保卫北京——陈循
热门推荐:
被迫嫁给街溜子,懒女她轻松拿捏
重生后,公主抱着她的暗卫不撒手
墨者之量子古武
穿越六零,带着妹妹去下乡
雷映刀光,鬼神泣
邪鼎
获得系统,却被美女反手搞进局子
送礼你提的,真送了你又不敢收?
快穿:炮灰不摆烂
陈循,字德遵,江西泰和人,进士,授翰林修撰。正统中,累进户部右侍郎,景泰中,进华盖殿大学士。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英宗复辟,谪戍铁岭。石亨败后,循上疏自讼,释为民。循着有芳洲集十卷,与东行百咏集句,均《四库总目》行于世。
陈循,五岁丧母,十岁丧父,仲兄早卒,独与比他大十岁的长兄德逊相依,兄弟二人团结相处,和舟共济,生活清苦。少年时候,以聪慧闻名乡里,“初入乡塾读书,不三数过辄背诵,老成咸异之,叔父陈一敬罢官归,从受业,大有造诣”。十七岁为邑庠弟子员,文学已出其辈类,部使者行县,屡试之,在高等,声誉籍然。乡试第一,礼部会试第二,按会试考官拆卷第一名是陈循,因主考官梁潜是江西泰和人,与陈循是同乡避嫌,遂改以洪英第一。殿试时陈循终于以实力获得状元,是明代第十二名状元,也是在北京录取的第一名状元,明朝前期的十一名状元都是南京考取的。
陈循高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他对朝廷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为官后常随侍帝王左右,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在朝四十三年,是重要侍臣之一。朱棣至北京,命他取秘阁书进宫,于是便留在朱棣身边,仁宗时任侍讲,宣德初年受命入直南宫,日承顾问,并赐给玉河桥西面的一座豪华府第。朱瞻基巡视时,陈循仍是随从,不久升侍讲学士。
起初朝廷大事,官吏和百姓建言,以及奏章的草拟,都是“三杨”主持,史称“政归三杨”。到陈循入文渊阁,典机要事务时,杨士奇、杨荣,已先后去世。陈循和曹鼐、马愉三人掌内阁。由此,内阁三大臣皆为状元郎,礼部遵照常例由杨溥主议大事,英宗朱祁镇认为杨溥已年老,应休息颐养,命陈循等予议。陈循受圣旨:“凡处军国重务、应制等文字及大官给膳,悉同士奇,日侍经筵讲说史故事如故。”
宣德时期,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得罪宣宗,将要治罪,陈循从中向宣宗解释说,张楷也是出于一片忠爱之心,于是得到解脱。御史刘祚上疏触犯皇上,引得宣宗发怒,陈循婉言为他解释,宣宗才免刘祚一死。梁潜以职务违错被逮,使者均来自皇宫,人皆惶恐,陈循与梁潜居同院,尽力庇护他的家人。梁潜平日所作诗文类稿,当时多散逸,循遣人访求于市,倍价赎还,“今锓梓以传者,公所赎也”。
陈循的学问颇为当时学者所推崇,他的诗作也有不少好作品,是明代的文学家,如《省亲诗赠郭绍容》。与王直、王英受命修《宣庙实录》,他的着述还有《芳洲集》十卷、《东行百咏集句》九卷、《芳洲年谱》一卷。陈循是明代第一个官至一品的状元,他为人宽厚,关心人民疾苦。景帝朝,有一年冬天,皇帝到河南、河北视察,适逢大雪,麦子冻死。循上疏,请求拨款购买麦种给百姓补种,代宗允准。
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南侵,明军溃败,宦官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陈循与礼部尚书胡滢、吏部尚书王直等率百官谏阻,然而英宗被王振蛊惑,不听劝解,执意亲征,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败,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消息传到京城,皇宫上下一片恐慌,当时有拥立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钰者,陈循即对众臣说道:“虏寇理屈而情畏,大势必不敢久留圣驾,当立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郕王辅佐,再想办法把皇帝迎回来,其他的不用多说了。”当时宦官金英说:“英宗的长子只有二、三岁。”陈循回答说:“但生一日,即是主人。”于是太皇太后下诏,立英宗仅有二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以郕王朱祁钰监国。
也先率部准备继续南下,一些胆小的官员鼓噪着迁都南逃,翰林院修编徐有贞,以星象、历数为依据,说:“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纾难。”陈循审时度势,与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官员,坚决反对南迁,主张以保卫京师为根本,于谦则说:“言南迁者可斩也!”在他们的坚持下,避免了南宋半壁江山沦陷的悲剧重演,使民心得到安定。据户部尚书,当时同为内阁大臣的萧镃为陈循所撰的墓志铭所说:“至若徐有贞建言南迁,以淮为界,尤公力诤阻也。”
也先率大军挟持英宗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的空房内,并派信使传话:“现在把你们的皇帝送回来了,请立即派大臣胡濙、王直、于谦出来接驾。”陈循说:“这肯定是诡计,不可派大臣,应先派一般官员前去问安、探望,弄清虚实。如果英宗果然在,而也先诚心送归的话,即去迎接,不可延缓。”探望者回来报告说:“看到了太上皇,他肯定地说,敌人无意将他奉还,只是将其作为入侵的筹码罢了。”陈循说:“这样的话,应当安排大将守城,不得轻易出战。”并密令城外各个马坊焚烧所存积的马草,以困敌方军马,敌人多为骑兵,见积存的马草起火,急得跺脚,惊恐不安,没过几天,战马果然无饲料。
宣府和辽东之兵先后到达,宣府兵受命西追敌军,而辽东边防兵原处守备,南北军政边务、保安社稷等大事,主要是陈循谋划。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陈循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北京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想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也先进攻失败,改变策略,将英宗纵归,企图使明朝内乱,再相机行事。英宗回北京后,被安置在南宫,以太上皇身份幽居,但念念不忘复辟。
代宗病倒了,不能视朝,陈循与高毂、肖镃、商辂闻中贵兴安在右顺门里,就对他说:“永乐中,大驾或二三日不能视朝,则令百官赴东宫朝参启事。此祖宗旧例,公所知也。今事如此,须请复正统东宫,以代视朝参为便。”兴首肯。陈循出来后与礼部侍郎邹干、姚虁等商议,希望有众多官员参与。但大部分官员到了后,既有赞成又有反对者,意见不统一,陈循说:“赞成者请将姓名写在奏稿上。”于是从者遂众。第二天,奏章送上,批答:“不允”。第三天,陈循等再率领文武百官送奏章,誓达目的。因奏章末尾列官职姓名数量多,待到写完,则已过了下午三点,来不及上奏。次日黎明,“百官奉迎圣驾,重登宝位”,英宗重新登上了阔别八年的帝位,史称“夺门之变”。陈循等都欢喜,认为是一大幸事。
英宗回到文华殿,召见陈循与肖镃、商辂,告诉他们仍任旧职,封石亨为忠国公,徐有贞为武公伯,入内阁。第二天,因平素多次求陈循推荐自己而落空的徐有贞,以迎英宗复辟有功,而恃势诽谤陈循,胁迫六科弹劾陈循,但英宗没有追究,第三天,他们再发起六科十三道进行弹劾,诬王文、于谦有迎立外藩之意,被处死,子婿戍边。陈循、商辂、肖镃知情与谋,陈循被刑杖一百并流放铁岭卫,商辂与肖镃被逮捕下狱,至此,一批拥戴景泰皇帝的文武大臣被撤职、充军和杀害。
英宗发觉原来陈循等内阁诸臣和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鉴于明景帝病危,本拟在早朝时,劝景帝同意英宗监国,而石亨、徐有贞侦悉这一讯息后,抢先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这样既可借此邀功请赏,又可趁机排斥异已。英宗获悉这一真实情况后,深感上当受骗,懊怒之余,将石亨处死,将徐有贞发往云南金齿卫为民。陈循也随即从贬所上书英宗,他说:“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恭诣南宫,奏请陛下再次临朝,不仅皇宫中没有任何骚动不安,而且也可以表明天下永远是陛下的。而石享等侥幸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着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圣旨曰:“陈循历事朝廷年久,曾效勤劳,因被石亨等挟私诬害,坐罪充军。今观其所奏,是非明白,情实可矜,特放回原籍,为民闲住”。
陈循自谪所还京,上表谢恩而归,结束了五年的流放生活,心身受到极大推残,陈循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仅五个月,于十一月十七日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八岁,葬于千秋乡罗屳塘。陈循一生有过辉煌,也有坎坷,最后含冤而终。
陈循,五岁丧母,十岁丧父,仲兄早卒,独与比他大十岁的长兄德逊相依,兄弟二人团结相处,和舟共济,生活清苦。少年时候,以聪慧闻名乡里,“初入乡塾读书,不三数过辄背诵,老成咸异之,叔父陈一敬罢官归,从受业,大有造诣”。十七岁为邑庠弟子员,文学已出其辈类,部使者行县,屡试之,在高等,声誉籍然。乡试第一,礼部会试第二,按会试考官拆卷第一名是陈循,因主考官梁潜是江西泰和人,与陈循是同乡避嫌,遂改以洪英第一。殿试时陈循终于以实力获得状元,是明代第十二名状元,也是在北京录取的第一名状元,明朝前期的十一名状元都是南京考取的。
陈循高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他对朝廷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为官后常随侍帝王左右,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在朝四十三年,是重要侍臣之一。朱棣至北京,命他取秘阁书进宫,于是便留在朱棣身边,仁宗时任侍讲,宣德初年受命入直南宫,日承顾问,并赐给玉河桥西面的一座豪华府第。朱瞻基巡视时,陈循仍是随从,不久升侍讲学士。
起初朝廷大事,官吏和百姓建言,以及奏章的草拟,都是“三杨”主持,史称“政归三杨”。到陈循入文渊阁,典机要事务时,杨士奇、杨荣,已先后去世。陈循和曹鼐、马愉三人掌内阁。由此,内阁三大臣皆为状元郎,礼部遵照常例由杨溥主议大事,英宗朱祁镇认为杨溥已年老,应休息颐养,命陈循等予议。陈循受圣旨:“凡处军国重务、应制等文字及大官给膳,悉同士奇,日侍经筵讲说史故事如故。”
宣德时期,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得罪宣宗,将要治罪,陈循从中向宣宗解释说,张楷也是出于一片忠爱之心,于是得到解脱。御史刘祚上疏触犯皇上,引得宣宗发怒,陈循婉言为他解释,宣宗才免刘祚一死。梁潜以职务违错被逮,使者均来自皇宫,人皆惶恐,陈循与梁潜居同院,尽力庇护他的家人。梁潜平日所作诗文类稿,当时多散逸,循遣人访求于市,倍价赎还,“今锓梓以传者,公所赎也”。
陈循的学问颇为当时学者所推崇,他的诗作也有不少好作品,是明代的文学家,如《省亲诗赠郭绍容》。与王直、王英受命修《宣庙实录》,他的着述还有《芳洲集》十卷、《东行百咏集句》九卷、《芳洲年谱》一卷。陈循是明代第一个官至一品的状元,他为人宽厚,关心人民疾苦。景帝朝,有一年冬天,皇帝到河南、河北视察,适逢大雪,麦子冻死。循上疏,请求拨款购买麦种给百姓补种,代宗允准。
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南侵,明军溃败,宦官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陈循与礼部尚书胡滢、吏部尚书王直等率百官谏阻,然而英宗被王振蛊惑,不听劝解,执意亲征,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败,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消息传到京城,皇宫上下一片恐慌,当时有拥立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钰者,陈循即对众臣说道:“虏寇理屈而情畏,大势必不敢久留圣驾,当立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郕王辅佐,再想办法把皇帝迎回来,其他的不用多说了。”当时宦官金英说:“英宗的长子只有二、三岁。”陈循回答说:“但生一日,即是主人。”于是太皇太后下诏,立英宗仅有二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以郕王朱祁钰监国。
也先率部准备继续南下,一些胆小的官员鼓噪着迁都南逃,翰林院修编徐有贞,以星象、历数为依据,说:“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纾难。”陈循审时度势,与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官员,坚决反对南迁,主张以保卫京师为根本,于谦则说:“言南迁者可斩也!”在他们的坚持下,避免了南宋半壁江山沦陷的悲剧重演,使民心得到安定。据户部尚书,当时同为内阁大臣的萧镃为陈循所撰的墓志铭所说:“至若徐有贞建言南迁,以淮为界,尤公力诤阻也。”
也先率大军挟持英宗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的空房内,并派信使传话:“现在把你们的皇帝送回来了,请立即派大臣胡濙、王直、于谦出来接驾。”陈循说:“这肯定是诡计,不可派大臣,应先派一般官员前去问安、探望,弄清虚实。如果英宗果然在,而也先诚心送归的话,即去迎接,不可延缓。”探望者回来报告说:“看到了太上皇,他肯定地说,敌人无意将他奉还,只是将其作为入侵的筹码罢了。”陈循说:“这样的话,应当安排大将守城,不得轻易出战。”并密令城外各个马坊焚烧所存积的马草,以困敌方军马,敌人多为骑兵,见积存的马草起火,急得跺脚,惊恐不安,没过几天,战马果然无饲料。
宣府和辽东之兵先后到达,宣府兵受命西追敌军,而辽东边防兵原处守备,南北军政边务、保安社稷等大事,主要是陈循谋划。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陈循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北京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想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也先进攻失败,改变策略,将英宗纵归,企图使明朝内乱,再相机行事。英宗回北京后,被安置在南宫,以太上皇身份幽居,但念念不忘复辟。
代宗病倒了,不能视朝,陈循与高毂、肖镃、商辂闻中贵兴安在右顺门里,就对他说:“永乐中,大驾或二三日不能视朝,则令百官赴东宫朝参启事。此祖宗旧例,公所知也。今事如此,须请复正统东宫,以代视朝参为便。”兴首肯。陈循出来后与礼部侍郎邹干、姚虁等商议,希望有众多官员参与。但大部分官员到了后,既有赞成又有反对者,意见不统一,陈循说:“赞成者请将姓名写在奏稿上。”于是从者遂众。第二天,奏章送上,批答:“不允”。第三天,陈循等再率领文武百官送奏章,誓达目的。因奏章末尾列官职姓名数量多,待到写完,则已过了下午三点,来不及上奏。次日黎明,“百官奉迎圣驾,重登宝位”,英宗重新登上了阔别八年的帝位,史称“夺门之变”。陈循等都欢喜,认为是一大幸事。
英宗回到文华殿,召见陈循与肖镃、商辂,告诉他们仍任旧职,封石亨为忠国公,徐有贞为武公伯,入内阁。第二天,因平素多次求陈循推荐自己而落空的徐有贞,以迎英宗复辟有功,而恃势诽谤陈循,胁迫六科弹劾陈循,但英宗没有追究,第三天,他们再发起六科十三道进行弹劾,诬王文、于谦有迎立外藩之意,被处死,子婿戍边。陈循、商辂、肖镃知情与谋,陈循被刑杖一百并流放铁岭卫,商辂与肖镃被逮捕下狱,至此,一批拥戴景泰皇帝的文武大臣被撤职、充军和杀害。
英宗发觉原来陈循等内阁诸臣和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鉴于明景帝病危,本拟在早朝时,劝景帝同意英宗监国,而石亨、徐有贞侦悉这一讯息后,抢先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这样既可借此邀功请赏,又可趁机排斥异已。英宗获悉这一真实情况后,深感上当受骗,懊怒之余,将石亨处死,将徐有贞发往云南金齿卫为民。陈循也随即从贬所上书英宗,他说:“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恭诣南宫,奏请陛下再次临朝,不仅皇宫中没有任何骚动不安,而且也可以表明天下永远是陛下的。而石享等侥幸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着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圣旨曰:“陈循历事朝廷年久,曾效勤劳,因被石亨等挟私诬害,坐罪充军。今观其所奏,是非明白,情实可矜,特放回原籍,为民闲住”。
陈循自谪所还京,上表谢恩而归,结束了五年的流放生活,心身受到极大推残,陈循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仅五个月,于十一月十七日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八岁,葬于千秋乡罗屳塘。陈循一生有过辉煌,也有坎坷,最后含冤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