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三十三章 历仕三朝——姚夔
热门推荐:
我一个残疾你让我出道做偶像!?
诸天万界:系统制造商
四合院:我是何大清亲弟
团宠小奶包,我是全皇朝最横的崽
傻大阳,求求你,弄死我吧
大召荣耀
我是精神念师,夺舍太古神虫
诡海奇航
被迫嫁给街溜子,懒女她轻松拿捏
姚夔,字大章,号损庵,严州府桐庐县人,明朝名臣。中进士,授任吏科给事中,向英宗上陈时政八事,立见施行。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虏,姚夔果断建议拥立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英宗复辟后,被调往南京,不久又被调回,后累官至礼部尚书,掌管贡举。钱皇后去世后,姚夔不惧周太后的权势,力请钱皇后与英宗合葬,最终使宪宗及周太后同意所请,后迁任吏部尚书,加授太子少保。姚夔去世,享年六十岁,获赠荣禄大夫、少保,谥号文敏。
姚夔,生于严州府桐庐县,参加乡试名列第一,进入国子监学习,参加会试,再次名列第一,登进士第。姚夔担任吏科给事中,承担监察、谏言的职责,有了向朝廷直接上奏疏的机会。姚夔上的第一道奏疏,就是奏请英宗关于时政的八件事:“皇帝要蓄养德行、各部要推举贤才、考察相关部门、慎重选取谏臣、延宽诰敕的时限、革除仓库监察的弊病、建立追谥的准则、在各地当地选取教官。”这八事都关乎君德、国政之要,切中时弊,深受英宗嘉许,多数得到采纳。
姚夔得知一些地方的赈贫粮仓,里长、甲长怕贫者不能偿还,就贷给富户收取利息,以致贫民凶年饥,丰年亦饥,将这件事急奏朝廷,要求下令天下相关部门,每年打开粮仓必须亲自勘察,先贷给最贫困的人,英宗见到姚夔的奏请,立即命令各地施行,全国不少贫民赖此得益。
土木之变发生后,朝廷上下分成了主战派与主和派,在是否劝监国的朱祁钰即位的问题上,意见纷纭,议而不决,于是询问各位言官的意见。姚夔厉声说:“国家任用大臣正是为江山社稷,此事何须再议!”于是与众大臣诣文华殿,恳请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也先率重兵长驱直入,京师危急,姚夔上奏战守方略,指出:“兵败之后,人心未定,应该坚壁固守,请急调辽东、宣府兵入卫,与京军内外夹击。”各路勤王军在兵部尚书于谦的部署指挥下,大败瓦剌军,北京保卫战取得全胜。
姚夔越级擢升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当时刑部规矩废弛,案件堆积如山,姚夔到任后,整顿吏治,严肃规矩,不久监狱便无长期滞留的囚犯。石亨、大臣徐有贞联合宦官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英宗重登皇位,石亨以首功进爵忠国公,其下属、亲友、故交因此有四千余人得官。石亨结党营私,势焰熏灼,不附石亨的正直之臣斥遂殆尽,一些小人竞相走其门路,而姚夔不卑不亢,兀立不附,石亨怨恨姚夔不依附自己,就乘间将他调往南京,任南京礼部右侍郎。英宗知姚夔的为人,没过几月就调他回京,任吏部左侍郎,当时石亨有一党羽,原为真定知府,因为贪赃被免职,石亨派亲信去嘱托姚夔为此人复职,并带去了已拟好的复职稿让姚夔批复。姚夔掷笔于案,大声说:“我宁肯不做侍郎,也必不批准此稿。”于是制止了此事,后来石亨被罢官,攀附石亨的人都被降黜,而姚夔声名远播。
姚夔迁任礼部尚书,主持贡试,试院失火,烧死贡士多人,姚夔引咎自责,说未能防范于未然,致殃及天下英才,伏地痛哭不止。江南大旱,南京兵部尚书李宾上奏朝廷,请求宪宗“命令浙江、江西、福建诸生缴纳米来救济灾荒,凡缴纳粮米者均可入国子监读书。”宪宗听从李宾的建议,准备下旨实行,姚夔坚持认为不可,他认为济荒应由国库支出钱粮,或发动富室赞助解决,不应靠变相卖学来实现,这不仅损害国子监声誉,而且增加诸生负担,此议终作罢论。
国家屡次发生天灾,出现异象,按照“天人感应”说,姚夔上疏请求宪宗做到十件事:均爱后宫嫔妃,以添子嗣;放弃在西山新建塔院;斥远阿谀奉承之徒;参加经筵;裁决政务;亲君子;远小人;节约吃穿用度;爱护国之栋梁;衣着、饮食、言语、行动都遵从祖制,以回天意。他还认为:“现在能够保持成化初年的政策,就已经足够了。”宪宗以优诏答复,姚夔所上请的十件事,皆被批准。
孝庄钱皇后去世,钱皇后没有为英宗留下子嗣,按照惯例,未能留下子嗣的皇后多被废黜,而英宗不愿效仿前人,因此去世前留下诏命,命钱皇后百年之后与他合葬。而英宗去世后,宪宗生母周妃指使太监夏时等提议:以钱皇后久病未育为由,尊周妃为太后。此议被阁臣商辂、彭时等阻止,但提出两宫并尊之议,得到同意。此时钱皇后去世,此议又起,周太后欲于百年后与英宗合墓,便授意宪宗为钱皇后另选葬地,一时间朝内哗然,但众臣皆“相视莫敢先发”。彭时等首先上疏,执意请二后并袱陵庙,宪宗深感母命难违,决疑不下。
姚夔执掌礼部,深感此事事关重大,便冒着违忤周太后旨意之险,就“陵庙事”一连向宪宗上了三道奏章,反复直言此事不合礼制,不合孝道。宪宗见了姚夔的三道奏章,仍决议不下,最后宪宗虽赞同众大臣提议,但由于数次请命太后未获批准,仍令在裕陵旁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安葬钱太后。姚夔见上奏章无效,就率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锦衣卫、六科十三道九十九名官员,跪伏于文华门哭谏。最终,宪宗来到清宁宫将群臣之意转达给太后,恳请她顺从人心,在此严峻形势之下,周太后妥协,同意让孝庄钱皇后与英宗合葬裕陵,神主附太庙。
天空中出现彗星,当时的人认为这是有人行为不当,而上天要降不祥于人间,言官借此接连弹劾姚夔,姚夔请求辞官回乡,宪宗不允。宪宗相信番僧,有的被封法王、佛子,服装用度僭越无度,一时奸人都羡慕他们,争相做其徒弟,姚夔向宪宗力谏,这种势头稍减。
姚夔任吏部尚书期间,注意人才的提拔和任用,也不避亲戚故旧。当初,王翱主持吏部,对南方人有所压制,所以北方人很喜欢他,到姚夔时,喜欢帮助南方人,只要是被姚夔评定或推荐的人多能称职。
姚夔病重,卧床不起,临终时,他对儿子姚壁说:“我受国之厚恩,不能做到谋求回报,死后勿按惯例请求厚葬重祭,以加重我的过错。”姚夔在京师长安里的家中病逝,享年六十岁,宪宗听闻噩耗,深为悼痛,赐祭葬,追赠他为荣禄大夫、少保,谥号“文敏”。
姚夔,在朝三十余年,老成干练,受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器重,先掌礼部、再掌吏部,皆有所作为,忧国之心老而弥笃,堪称人臣表率,每当朝议不定时,他总能一言立决,为朝局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着有《姚文敏集》八卷。
姚夔,生于严州府桐庐县,参加乡试名列第一,进入国子监学习,参加会试,再次名列第一,登进士第。姚夔担任吏科给事中,承担监察、谏言的职责,有了向朝廷直接上奏疏的机会。姚夔上的第一道奏疏,就是奏请英宗关于时政的八件事:“皇帝要蓄养德行、各部要推举贤才、考察相关部门、慎重选取谏臣、延宽诰敕的时限、革除仓库监察的弊病、建立追谥的准则、在各地当地选取教官。”这八事都关乎君德、国政之要,切中时弊,深受英宗嘉许,多数得到采纳。
姚夔得知一些地方的赈贫粮仓,里长、甲长怕贫者不能偿还,就贷给富户收取利息,以致贫民凶年饥,丰年亦饥,将这件事急奏朝廷,要求下令天下相关部门,每年打开粮仓必须亲自勘察,先贷给最贫困的人,英宗见到姚夔的奏请,立即命令各地施行,全国不少贫民赖此得益。
土木之变发生后,朝廷上下分成了主战派与主和派,在是否劝监国的朱祁钰即位的问题上,意见纷纭,议而不决,于是询问各位言官的意见。姚夔厉声说:“国家任用大臣正是为江山社稷,此事何须再议!”于是与众大臣诣文华殿,恳请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也先率重兵长驱直入,京师危急,姚夔上奏战守方略,指出:“兵败之后,人心未定,应该坚壁固守,请急调辽东、宣府兵入卫,与京军内外夹击。”各路勤王军在兵部尚书于谦的部署指挥下,大败瓦剌军,北京保卫战取得全胜。
姚夔越级擢升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当时刑部规矩废弛,案件堆积如山,姚夔到任后,整顿吏治,严肃规矩,不久监狱便无长期滞留的囚犯。石亨、大臣徐有贞联合宦官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英宗重登皇位,石亨以首功进爵忠国公,其下属、亲友、故交因此有四千余人得官。石亨结党营私,势焰熏灼,不附石亨的正直之臣斥遂殆尽,一些小人竞相走其门路,而姚夔不卑不亢,兀立不附,石亨怨恨姚夔不依附自己,就乘间将他调往南京,任南京礼部右侍郎。英宗知姚夔的为人,没过几月就调他回京,任吏部左侍郎,当时石亨有一党羽,原为真定知府,因为贪赃被免职,石亨派亲信去嘱托姚夔为此人复职,并带去了已拟好的复职稿让姚夔批复。姚夔掷笔于案,大声说:“我宁肯不做侍郎,也必不批准此稿。”于是制止了此事,后来石亨被罢官,攀附石亨的人都被降黜,而姚夔声名远播。
姚夔迁任礼部尚书,主持贡试,试院失火,烧死贡士多人,姚夔引咎自责,说未能防范于未然,致殃及天下英才,伏地痛哭不止。江南大旱,南京兵部尚书李宾上奏朝廷,请求宪宗“命令浙江、江西、福建诸生缴纳米来救济灾荒,凡缴纳粮米者均可入国子监读书。”宪宗听从李宾的建议,准备下旨实行,姚夔坚持认为不可,他认为济荒应由国库支出钱粮,或发动富室赞助解决,不应靠变相卖学来实现,这不仅损害国子监声誉,而且增加诸生负担,此议终作罢论。
国家屡次发生天灾,出现异象,按照“天人感应”说,姚夔上疏请求宪宗做到十件事:均爱后宫嫔妃,以添子嗣;放弃在西山新建塔院;斥远阿谀奉承之徒;参加经筵;裁决政务;亲君子;远小人;节约吃穿用度;爱护国之栋梁;衣着、饮食、言语、行动都遵从祖制,以回天意。他还认为:“现在能够保持成化初年的政策,就已经足够了。”宪宗以优诏答复,姚夔所上请的十件事,皆被批准。
孝庄钱皇后去世,钱皇后没有为英宗留下子嗣,按照惯例,未能留下子嗣的皇后多被废黜,而英宗不愿效仿前人,因此去世前留下诏命,命钱皇后百年之后与他合葬。而英宗去世后,宪宗生母周妃指使太监夏时等提议:以钱皇后久病未育为由,尊周妃为太后。此议被阁臣商辂、彭时等阻止,但提出两宫并尊之议,得到同意。此时钱皇后去世,此议又起,周太后欲于百年后与英宗合墓,便授意宪宗为钱皇后另选葬地,一时间朝内哗然,但众臣皆“相视莫敢先发”。彭时等首先上疏,执意请二后并袱陵庙,宪宗深感母命难违,决疑不下。
姚夔执掌礼部,深感此事事关重大,便冒着违忤周太后旨意之险,就“陵庙事”一连向宪宗上了三道奏章,反复直言此事不合礼制,不合孝道。宪宗见了姚夔的三道奏章,仍决议不下,最后宪宗虽赞同众大臣提议,但由于数次请命太后未获批准,仍令在裕陵旁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安葬钱太后。姚夔见上奏章无效,就率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锦衣卫、六科十三道九十九名官员,跪伏于文华门哭谏。最终,宪宗来到清宁宫将群臣之意转达给太后,恳请她顺从人心,在此严峻形势之下,周太后妥协,同意让孝庄钱皇后与英宗合葬裕陵,神主附太庙。
天空中出现彗星,当时的人认为这是有人行为不当,而上天要降不祥于人间,言官借此接连弹劾姚夔,姚夔请求辞官回乡,宪宗不允。宪宗相信番僧,有的被封法王、佛子,服装用度僭越无度,一时奸人都羡慕他们,争相做其徒弟,姚夔向宪宗力谏,这种势头稍减。
姚夔任吏部尚书期间,注意人才的提拔和任用,也不避亲戚故旧。当初,王翱主持吏部,对南方人有所压制,所以北方人很喜欢他,到姚夔时,喜欢帮助南方人,只要是被姚夔评定或推荐的人多能称职。
姚夔病重,卧床不起,临终时,他对儿子姚壁说:“我受国之厚恩,不能做到谋求回报,死后勿按惯例请求厚葬重祭,以加重我的过错。”姚夔在京师长安里的家中病逝,享年六十岁,宪宗听闻噩耗,深为悼痛,赐祭葬,追赠他为荣禄大夫、少保,谥号“文敏”。
姚夔,在朝三十余年,老成干练,受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器重,先掌礼部、再掌吏部,皆有所作为,忧国之心老而弥笃,堪称人臣表率,每当朝议不定时,他总能一言立决,为朝局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着有《姚文敏集》八卷。